《计算器》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计算器》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计算器》教案1
设计意图:
一天,班上小朋友带来一块手表,上面有计算器,引得好多孩子都围上去议论,都想要玩玩。看到孩子们有那么大的兴趣,我决定设计这个活动,让孩子了解计算器的功用及操作方法。我利用孩子们对计算器有强烈探索意识的现象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认识电子计算器"。
在设计这个活动中,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有的知识经验,将操作、游戏、讲述溶为一体,并扩充了人类计算的发展历程,给幼儿一个有关计算的完整印象。
首先,了解计算器的外形特征,然后孩子们与同伴一起发现操作计算器的方法,在操作中体会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最后回顾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的进化过程。
整个活动,我始终将幼儿放在第一位,尽可能将活动时间给予孩子,让他们互相学习。让孩子去发现、去操作、去归纳。教师以与孩子同乐的朋友身份给予隐性的指导,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达到自己对计算器知识渴望的了解。
活动目标:
1、了解电子计算器的.基本部件(显示屏及按键),并初步学习操作电子计算器。
2、知道电子计算器的基本功用及优越性。
3、扩大幼儿眼界,增加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教室,幼儿自带电子计算器。
活动过程:
一、出示电子计算器,说出名称,讨论功用。
1、思考:"你们带来的这样东西叫什么名字?""电子计算器是做什么用的?"
2、小结:电子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人们用它算账,用它计算数的多少。
二、幼儿分小组讨论电子计算器外形及基本构造。
1、思考:"电子计算器是什么形状?上面有什么?出处下面又有什么?"鼓励幼儿在小组内相互看一看、比一比,熟悉电子计算器的外形基本构造。
2、在实物展示仪上组织幼儿进一步观察外形。
小结:电子计算器外形及基本构造。
三、幼儿分小组活动,学习操作电子计算器。
1、小朋友相互学习,找出自己计算器上的开关,学着用计算器做加减运算题。
2、请两位小朋友在计算器上用电子计算器做加减数学题。
小结:操作计算器运算加减的方法。
3、幼儿出题,大家一起操作计算器。
4、 计算机出加减题,大家用计算器进行演算比赛。
四、引导幼儿说出电子计算器的优越性。
思考:电子计算器有哪些优点,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它?
小结:电子计算器算得快,算得准,携带方便。
五、回顾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的进化,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请幼儿看大屏幕:
1、人类祖先类人猿用石头计数;
2、人类进化了,人们用绳子打结计数;
3、后来人们发明了算盘;
4、现在有了电子计算器;
5、还有更先进的计算工具"计算机",能在几秒钟内计算出几亿个数。
《计算器》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的方法.
2、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难点是准确操作计算器.
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 表示,和教科书中用S表示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而计算器上的S和我们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意义不一样.在计算器上S和 是并排在一起的,按同一键,都是统计计算用的.因S在前, 在后,这样要想显示出标准差 ,就需要发挥该键的统计功能中第二功能,于是就得先按 键,再按 键.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养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用高科技产品求方差值的简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具有数学美的底蕴.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
2.教学难点:正确输入数据.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计算器上的键S主认为是书上的标准差S,教科书中的符号S与CZ1206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 相同.
4.解决办法:首先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再将一些数据输入,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求数的方根、求角的
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准确性等方面有什么不
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准确性高,查表慢,且准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
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
能,教科书以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除了平均数 、标准差 外,还有数据个数n,各数据的和 ,各数据的平方和 .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另一个量S.计算器上的键S,并不表示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
(三)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键2ndF、STAT,便使计算器进入计计算状态.第二步输入数据,其过程一定要用表格显示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DATA.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输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所有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所有数据的个数(样本容量)为8,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7(前面是输入的数据,后面是输人数据的个数).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直接得出计算结果.
在教师讲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14.3节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
与教科书的表格一致,如发现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DEL将它清除,然后继续往下输
入.
教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S与CZ1206型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
算器上的符号 相同,在CZ1206型计算器键盘上,用 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由于这个计算器上未单设方差计算键,我们可以选按键 ,然后将它平方,即按键 = ,就得到方差值 .
让学生把表5、表6与前面的笔算结果相比较,结论是一致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计算器与笔算两种算法,总结出计算器有哪些优越性;(省时,省力,计算简便.)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参与教学过程,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
行统计运算的步骤和要领,而且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更有利于科学计算器
在中学的.普及使用.
课堂练习:教材P177中1、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在运算中,要注意操作方
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仔细,避免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前提下,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方差的比较.
方法小结:用CZ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布置作业
教材P179中A组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标准差
1.60,40,30,45,70,58
2.9,8,7,6,9,7,8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
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
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
引入新课
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
新课
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 的作用.
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
填空题:
2.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
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
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__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___得到____.
选择题:
1.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___即可 [ ]
A.标准差 B.方差
C.平均数 D.中位数
2.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 ]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 ]
A.0 B.1 C.约1.414 D.2
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 [ ]
A.6.3,1.27 B.1.61,6.3
C.6.3,1.61 D.1.27,1.61
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
小结
1.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
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帮助.
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
《计算器》教案3
教学内容:p.53的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5~9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在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准备: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问题:
1、(第5题)四五年级同学采集树种,四年级采集了13.5千克,五年级比四年级少采集2.8千克。四五年级同学一共采集多少千克?
读题后让学生列式,交流各种解答方法的不同思路:
(1)13.5+(13.5-2.8)
四年级是已知的`,五年级的未知,先求出五年级再算出两个年级
(2)13.5+1.35-2.8
先假设五年级和四年级一样多,再把五年级少采集的减去。
观察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算出结果。
2、(第6题)分别计算书上的4个问题。
交流各个问题,注意有的学生会出现选错商品价格的现象。
二、学习例4,用计算器计算并探索:
1、课前板书: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元 金额/元
铅笔 1支 0.80
电池 4节 24.00
铅笔盒 15.40 15.40
书包 1个 44.70
面包 3.00 6.00
问: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算出空的格子。
填写完整后,算出总金额。
(可以用计算器算,也可以利用数据特点口算或笔算。)
2、如果老师付出100元买这些商品,应找出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3、(第8题)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如下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并算出合计数。
指导学生看懂该份表格,区分“收入”和“支出”,依次算出每一个空格。
讨论:上月结余、合计收入、合计支出以及表中最后余额的关系。
4、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找到不变的数:小数部分前面都是8,最后一位是9
(2)找到变的数字及变的规律:整数部分是变的,它比最后一个小数的位数少1;它同时还是后面小数部分的8的个数。
(3)按照发现的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5、两个小数的和是8,相差0.4,这两个小数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画线段图(图略),发现如果把8减0.4,得到的是两个较小的数;或者把8加上0.4,得到的是两个较大的数。再除以2就可以了。
(2)从平均数的角度考虑:平均数是4,要符合“相差0.4”,一个数要大0.2,另一个数小0.2
(3)检验:两个条件都要符合“和是8”、“差是0.4”
6、思考题:小华在计算一道小数减数时,把被减数十分位上的8看成了3,把减数百分位上的1看成了7。你能算出错误的答案与正确的答案相差多少吗?
指名说说思考方法。明确:被减数少算了,结果也少算了;减数多减了,结果也偏小。
三、布置作业(略)
课后小记:
我在课上并没有提倡用计算器来计算,我的出发点是要锻炼学生的口算和笔算,所以在计算像第8题这样的题目时,正确率是不理想的。一开始是有的学生没读懂表格,再后来就完全是计算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在课上是做一格交流一格,确保正确的前提下才继续的。
第9题,不少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是无序的,所以容易出错。所以我在课上就强调了思考的步骤,从不变——变——找变的根据来思考,情况才有所好转。
书上相应的其他练习我没做。
《计算器》教案4
教学目的: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
2、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发现,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
3、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教学重点: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每名学生自带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在黑板上写出“12345679”让学生读,读后你发现了什么?
2、介绍缺8数“12345679 ”,这个数非常神奇,现在很多人都在探究它。你们想不想来探究它?
3、先告诉老师在‘1——9’这九个数字中你最喜欢哪个数,老师将用算式算出一串你喜欢的数送给你,高兴吗?
12345679 ( )
4、揭示课题
很神奇吧,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探索,你会发现数学中还有许多这样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板书课题)
5、提出学习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1÷11 2÷11 3÷11 4÷11 5÷11
(1)学生独立操作。(用计数器计算)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充分让学生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3)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汇报结果,充分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来写的商?
⑷再用计算器验证。
5、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三、拓展延伸
1、数字宝塔
P29“做一做”补充:333333.3 666666.7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试着写出后2题的积。(补充题学生的计数器数位不够,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正确结果)
2、寻找奥秘
P31第7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3题,直接写出后3题的得数。
3、考考你的眼力!
P31第8题
学生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
4、实践作业
自学课本P31——什么是“数字黑洞”?并进行验证!
《计算器》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计算器:
1、小组交流计算器的使用
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
2、全班交流计算器的功能键的作用
3、老师适当补充
二、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1、出示题目:
1+2+3+4+5+……+100=
999×9= 9999×9= 99999×9=
12456+4568-3216= 48412÷19=
46766÷(4728-4661)=
2、小组活动:用计算器计算以上各题
3、全班交流结果及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三、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1、试一试第一题:
用题目中的数字组成不同的乘法算式,同桌相互出题计算,全班交流时让学生把自己组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全班讨论黑板上积最大的算式的特点,并请学生再举例。经讨论让学生体会如何组合才能获得积最大的规律。同样积最小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玩的过程中体会。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
1、试一试第二题:
本题是一道逆向思维的估计体,先复习估计两个因数的积的练习,再做这道练习题。
《计算器》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够使用简单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2、能够使用计算器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
教学重点:
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了解了计算器各部分的功能键,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小朋友也都使用过计算器,大家来说说在什么情况下计算器用得最多。
1、学生交流,在计算大数相加、减、乘、除,外面购买商品,买菜的.时候等用计算器。
2、老师在计算平均数的时候,算班级总分的时候也都用到计算器。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1、那么在具体运算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算呢?
2587+9604
师:1、首先开机2、然后,按键2587,再按+9604 =,这样,计算器就会自动把计算结果显示在屏幕上。3、练习14596+37625 7248+50879 8848+7653
学生计算汇报
二、师:那么,我们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小结:1、数字不能看错,按错。
2、发现错误后可以用修正键进行修正,例如+54,按成+53,那么,就可以用修正键来修正,用不着重新计算,这样比较快速。
3、用计算器计算也可以边读读题目,边按键,注意按键仔细,用力要均匀,否则就有可以漏按或一下子按下去两个键。
探究二
师:下面我们再来计算一下减法。
80738―31927 4758―3169 8726―4698 32768―18893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探究三
师: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地方用到计算器,新学期开学,印刷厂师傅赶印图书,共印了30240本,36本捆成一包,总共能捆成多少包?
谁来列个算式:30240÷36=□ 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
1、老师很快地计算出了结果,你知道为什么吗?
2、用计算器计算乘除法既快,而且又不容易出错。
三、小结
在用计算器计算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验算的方法来检查计算器计算的对不对,例如
1427×18=25686,当屏幕上显示25686时,再除以18,如果屏幕上展示1427,就说明你计算对了。
《计算器》教案7
目标:
1、能辨认出计算器上的数字0——9,并能将数字有序的排列。
2、帮助幼儿知道计算器是一种方便的计算工具,并能了解一些其他的计算工具,激发幼儿对计算的兴趣。
重难点:
认识计算器上的数字0-9,并按照0-9的顺序排列
准备:
计算器、0——9的`数字卡片,放大的计算器样板
幼儿操作的计算器纸样、数字卡片、糨糊
过程:
一、引出计算器。
出示计算器
老师请来一位好朋友,它想为小朋友表演一下它的本领,老师演示使用计算器。
二、简单的认识计算器。
1、初步了解计算器的各个版块。(功能键 显示屏 运算符号键 数字键)
2、辨认数字键上的数字0——9,说说数字排列的规律
三、 请幼儿做做计算器
请幼儿按照计算器上0——9的顺序,摆放数字卡。
《计算器》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大数目的一步和两步式题的计算。
2感受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便捷和准确,体验依据计算的需要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适的运算方法。
3、经历用计算器探究和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两步式题的计算。
教学难点:依据计算的需要和数据特点选用合适的运算方法;借助计算器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中央电视台节目《机智过人》的图片。
师:节目中有最强人类代表和人工智能进行精彩而有趣的“人机大战”,人们都在谈论到底是机器人厉害?还是人类厉害呢?你怎么看?
师,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机器人和人类各有优势,咱们要想办法用好人工智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发挥一下人脑的优势,使用好计算器以为我们服务。板将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设计意图]创设了电视节目《机智过人》中“人机大战”的情境,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人与机器的关系,激发学生想要操控机器为学习服务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尝试操作、自主探索一一正确使用计算器
一、介绍计算器的基本结构
出示计算器图片。
师:你在哪里见过人们使用过计算器?
师:请拿出计算器仔细观察,计算器上有些什么?关于计算器上的各种键,都是派什么用处的?你们知道吗?把你知道的,和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计算器的构造:显示器、数字键、符号建、开关机键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计算器的基本结构和一些常用键。
二、正确使用计算器
1、初试本领。
师:认识了计算器,问问自己:“我会用计算器吗?”
请用计算器算一算:38+27= 30x 18=
师:以38+27为例,说说你是怎样按键计算的?(课件演示输人过程)
师:计算器到底算的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知道?(口算或笔算)
师:既然这两道题用笔算和口算都能算,那还学习计算器干什么用呢?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让学生在尝试操作、互相交流中认识计算器的计算方法“既然这两道题用笔算和口算都能算,那还学习计算器千什么用呢?”这一诱导性的问题,旨在让学生领悟到计算器的价值是进行大教目的计算。
2、为什么要用计算器。
出示题目:13027-8934= 41600÷128=
师:这两道算式和上面两道算式有什么区别啊?如果想快速算出来,你很想借助什么工具?请计算器来帮帮忙。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小结]在输人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的做到:整体读数,细心输入。
[设计意图]在操作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器计算大数目的快捷,同时也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时要注意整体读数、细心输入。
3、体验计算器使用中的困惑。
(1)巧遇困惑,识别运算顺序。
出示题目:20xx-39x 21=
师:怎么会有两个答案呢?究竟哪一个对呢?计算错的又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讨论)
师:原来是手里的计算器不懂运算顺序,那怎么办?看谁能办法来指挥它?
让刚才算错的同学重新按计算器计算。
展示比较智能的计算器,能识别运算顺序
老师介绍这两种计算器:聪明的计算器和傻瓜计算器。
重点说了,傻瓜计算器怎样来进行计算?
除了用这样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2)认识“M+”、“MR”、“MC”功能键
师:在你们的计算器上有这两个键:“M+”“MR”有的.计算器上是“MRC键”,“MRC”是“MR”和“MC”的合并键,知道这两个键有什吗?它们就是计算器的纸和笔。
师:知道怎么用吗?视频播放,计算这个算式使用这些键的用法。
39X21 “M+”(记忆)
20xx- “MR”(提取)
= “MC”(删除记忆)
你对计算机还有哪些了解吗?
活动:向同学介绍计算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要用好计算器首先要了解自己手中的计算器是“科学型”还是“算术型”,如果是“算术型”计算器,在计算混合运算的时候,要注意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用“M+”、“MR”、“MC”这几个功能键。
第三环节:及时反思,合理使用计算器
一、感受计算器的优势
师:你觉得计算器怎么样?你对这个新朋友有什么评价?
[小结]计算器的确是人们的好帮手,用计算器计算又快捷又准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二、灵活选择,辩证对待
游戏:挑战30秒
师:下面咱们进行一个挑战赛?
出示题目:9467 x 567x0=
45 ÷5=
9328-2965=
师:做完这组题,你对计算器的使用有什么新的想法?
[小结]灵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才能帮助自己又快、又正确地解决问题。
师:(指着课题)我们再间间自己。我会用计算器了吗?
[设计意图]这是教材内容中没有的,之所以要补充这个环节,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虽然有了先进的计算工具,还要将它和口算、笔算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算法的优势。
第四环节:积极探索、善于动脑一享受借助计算器而超越计算器的快慰
出示挑战题目:
111111111×11111111=
师:遇到了什么问题?原来计算器的显示屏是有限的,计算器解决不了,怎么办?靠我们的大脑,想想看,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研究,仔细观察,探索其中的规律。
1x 1=1
11x 11=121
111x111=12321
1111x1111=1234321
11111X 11111-123454321
111111X 11111121345654321
1111111X 111111234567654321
11111111X 1111113-56787654321
111111111x111111111=12345678987654321
师:你们看多美呀,这就是数学之美!
[设计意图]故意设计此题,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器也有计算不出来的题目。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计算出来,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器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最后。“宝塔数”的展示,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和美妙。
第五环节:追根溯源、拓展视野一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师:计算器帮我们“发现”规律,让我们领略到数学王国的奇妙!那关于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你知道吗?
学生介绍自己对计算工具发展史的了解。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的介绍计算器的发展史,形象生动,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起学生对计算器甚至是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的探索兴趣。
第六环节: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师:学完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回顾全课,让他们充分感悟计算器给人的生活带来的便捷,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想要发明更先进计算工具的欲望。
《计算器》教案9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认识计算器的常用功能键,会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运算。
2. 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究较复杂的两步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3. 情感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了解计算器到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两步运算。
教学难点:
认识计算器的功能键M+和MR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引领探究
1. 激趣复习引入。
师: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又成功返回,这其中要用到大量精确的计算。当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时,都需要用到什么?
(引出计算器。)
2. 复习旧知。
师:现在请大家用上节课学的知识帮神舟六号算一算。
(神舟飞船绕地球一周需要5400秒,行程43200千米,飞船每秒航行多少千米?)
3. 学生独立按键计算,复习巩固旧知。
4. 新课引入,使用计算器计算(二)。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器的基本使用,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使用计算器。
[说明: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一步计算的方法——只要按照算式中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按键,就能够得到正确的结果。通过神舟六号的例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新课:探究两步计算的按键操作方法。]
二、自主探究
1. 出示主例题。
师: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举国欢腾,神舟六号实物巡回展览也到过上海科技馆,你们去看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上海科技馆举行神舟六号展览,数万名热情的上海市民前来参观。开展第一天就接待了15370名观众,第二天接待了10867名观众,第三天接待了11309名观众,前3天上海科技馆共接待了多少名观众?
列式:15370+10867+11309=
2. 学生自主学习。
用计算器计算出结果,并在学习单上完成按键顺序表。
3. 集体小结
按了第二步的加号,就出现了第一步加法的计算结果26237,然后按11309,结果就出来了。 两步运算比一步运算增加了一步,当计算第二步运算时,我们还要在计算器上再接着按第二个运算符号进行计算。
[说明:探究用计算器进行两步计算和一步计算的区别,计算同级运算的两步运算并不难,学生掌握起来并没有难度,只需要依次按键就可以了,这一新授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4. 学生独立完成P53的例题。
5. 夺星任务
89721-34796-432157421+83694-3786297146÷42÷257728×54÷504
三、感悟探究
1. 出示:6789-112×53。
师:这也是一道两步运算,你能用计算器计算这题吗?
[说明:探究不能从左到右直接按键计算的两步计算,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学生可能产生多种方法:可以先计算乘法的积,记在纸上,再用6789减去这个积,得出最后的差;也有学生从左到右按键,得出错误结果。教师可以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讨论,最后则指点学生产生用计算器的功能键帮助我们计算的想法。]
2. 学生尝试、质疑。
师:我们能不能使用功能键,让计算器自己记下这个积,使计算方便呢?
3. 老师操作,学生观察。
[112] → [×] → [ 53] → [ M+ ]→ [ 6789] → [ —] → [ MR] → [ =]
师:我多按了哪些键?你能在计算器上计算自己试试看吗 ?
4.小组合作,边实践、边讨论: 按了M+和MR后屏幕上发生了什么变化?M+、MR有什么作用呢?
5. 得出结论,看书验证。
M+是累加键 它具有储存的功能;MR是存储数呼出键 它具有呼出的功能。
师:在计算器中有一个记忆库,在计算四则运算时,可以将第一步计算的结果按M+储存起来,当需要时,再按MR呼出。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6. 独立尝试用功能键计算:54145÷(454-369)= 友情提示:(请在做完一题后,用MC清除屏幕)。
[说明: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用计算器计算简单的两步运算对他们来说并不困难,因此本节课在最后的层次,拓展他们的认识,让学生探究用计算器的功能键M+、MR来计算不能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在课本第66页整理与提高这一单元,也出现了这样的不能从左到右计算的两步题目,而且课本介绍了很多的功能键,让学生有所了解对他们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
《计算器》教案10
总课时:4课时使用人:
备课时间:第十五周上课时间:第十六周
第4课时:8、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相互间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按键顺序
教学准备:同种规格的.计算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5分钟,学生遇到困难,亟待解决)
内容:展示引例:20xx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表:(单位:元)
北京1692.2上海3075.6天津1254.5河北584.4
山西420.5内蒙古596.2辽宁875.4吉林705.5
黑龙江746.8江苏1354.2浙江1891.1安徽520.6
福建972.2江西575.1山东831.9河南426.3
湖北582.2湖南685.7广东1065.5广西554.6
海南699.3重庆523.2四川538.4贵州316.4
云南411.6西藏254.4陕西441.0甘肃328.4
青海337.8宁夏458.1新疆340.3
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困难吗?
显然,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比较多时,用笔计算平均数较麻烦,因此,需要一个帮手—计算器,这节课就来学习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15分钟,小组合作交流)
内容:学生分组(拿同类型计算器的同学分在一起)活动探究,看哪个小组做得好:
(1)估计一下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各组员的估计结果统计出来(精确0.1厘米)。
(2)用计算器求出估计结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交流。
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全班总结交流不同类型的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评价。
(3)用尺子量一量课桌的宽度,看看大家估计的结果怎么样。
各组派代表谈谈本组估计结果的准确度,对准确度较高的小组进行表扬,并评为优秀小组以资鼓励。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5分钟,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内容:1.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12.8,12.9,13.4,13.0,14.1,13.5,12.7,12.4,13.9,13.8,14.3,13.2,13.5。
2.观察下图1,利用计算器计算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3.英语老师布置了10道选择题作为课堂练习,小丽将全班同学的解题情况绘成了条形统计图,见下图2。根据图表,求平均每个学生做对了几道题?
4.利用计算器计算本节课的引例中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要如实反映我国农村的现金收入状况,你会用哪个数据?
(2)如果要展示我国农村发展形势好,你会用哪个数据?
(3)从这些数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何感想?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总结)
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1.根据给定信息,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从所给统计图中正确获取信息,并能进行数据的加工与整理。
3.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计算器》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过程与方法: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能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
教学难点:能用计算器进行数的乘方的运算。
教材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混合运算,这就要求使用科学计算器。因此,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数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就成为本节的重点和难 点。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Powerpoint幻灯片、科学计算器。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境 一、从问题情境入手,揭示课题。
(出示幻灯一)
在棋盘上放米,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22粒米,然后是23粒、24粒、25粒……一直到64格,你能计算第64格应放多少粒米?有简单的计算方法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并带着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3.4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积极回答。 通过师生的相互探讨,使学生认识到学会使用计算器的必要性,并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
探究活动一 一、 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出示幻灯二)
B型计算器的面板示意图如下:
教师结合示意图介绍按键的使用方法。
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使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计算器 的按键操作,熟悉计算器的程序设计模式。
探究活动二 二、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出示幻灯三)
例1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
(2)51.7(-7.2)
解:(1)
(-3.75)+(-22.5)=-26.25
学生相互交流,并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计算,使学生熟悉计算器的用法。
探究活动二 (2)
51.7(-7.2)=-372.24
学生相互交流,并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计算,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探究活动二 例2 用计算器计算(精确到0.001)
(-0.45)5
(-0.45)5-0.018
相互讨论,并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计算,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探究活动二
例3 用计算器求值
(1)(-6)2(2)-62
解:
思考:
注意观察它们的按键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
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区分两种按键的不同,灵活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探究活动三 三、随堂练习
(出示幻灯四)
用计算器求值
1.9.23+10.2
2 . (-2.35)(-0.46)
3.( -3.45)3
4.-2.082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 通过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地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运算。
探究活动四 四、实际应用,能力提高。
1.用计算器解决“创设情境”中提出的问题。
(出示幻灯五)
2.张老师在银行贷月息为0.456%的住房 贷款50 000元,满5年时共需付款50 000(1+600.456%)元,其中包括贷款本金和贷款利息。张老师共需付利息多少元? 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回答有关的信息,学生互评。 通过实际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总结 五、学习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体会?
教师简要点评:
(1)由于受计算器显示数位的限制,计算结果是一个近似数。
(2)当计算结果很大时,计算器能将计算结果自动转化为科学记数法的形式来显示。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 收获和体会,教师参与互动并给予鼓励 性的评价。 学生自由发表学习心得,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课堂反馈
1.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略)
2.(1)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式:
1111,111111,1 1111 111,11 11111 111 。
(2)根据 (1)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如果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写出1 111 1111 111 1 11的结果吗? 让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操作,学以致用。 及时反馈,并使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附:板书设计:
3.4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
1.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运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运算;
3.运用计算器探究数学规律。
教学反思:
1.只停留在powerpoint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能演示使用计算器的方法,效果会更好。
2.更新教学观念,最好以学生自学使用计算器的方法为主,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教师主导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创新思维及个性化发展。而通过网络或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易忽视教师的作用,过分的 依赖于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成本也大幅度提高。
《计算器》教案12
涉及领域:音乐
活动目标:
1、歌唱身边的工具给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方便。
2、在参与歌唱,与同伴交流,创编歌词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
3、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4、使幼儿懂得歌曲的诙谐幽默之处。
活动准备:
正面是绿色,反面是红色的“红绿灯”大卡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歌唱身边的工具给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方便。
1、复习歌曲“粉刷匠”。
师:请小朋友先一起来复习一下歌曲“粉刷匠”。
2、体验身边的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二)在参与歌唱,与同伴交流,创编歌词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
1、学唱新歌《计算器》。
(1)倾听教师范唱。
师:你都听到了什么?原来计算器在学习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方便。
(2)集体说歌词并完整学唱,注意唱好歌曲中的附点音符。
2、创编新歌词。
⑴ 说说学习上还有什么工具。如:“我的'电脑……,上网游戏看新闻,一按鼠标就知道”等。
⑵ 说说生活上的工具。如:“豆浆机、榨汁机等”,说出它们的作用,并替换原有歌词后,再进行歌唱。
⑶ 唱一唱自己编的歌曲,同享活动的快乐。
教学反思:
当幼儿熟悉歌曲后,在歌曲的最后两句,教师还可以启发幼儿做出各种表示友好的动作,以突出歌曲中同伴友好相处的积极情感。唱歌曲前半部分时,用较弱的力度表示害羞;唱后半部分时,用欢快的情绪表示同伴间成功和好的自豪感!
《计算器》教案13
课题
(一)用计算器计算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过程,对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计算工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简单了解一些计算工具计数的方法,接受数学事实的教育。
2、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
3、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它的有用性,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计算器一个,作业纸一张。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讨论研究
三、展示成功
四、全课总结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大润发吧?那里每天都有许多的顾客,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却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你知道营业员为什么会算得这么快吗?(让学生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计算器计算”。
(出示课题)
1、认识计算器
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也要用到计算器呢?(让学生自由说)
你对计算器有哪些认识呢?同桌相互指指说说。再请学生上台交流。
说明:虽然我们手中的计算器各不相同,但有些按钮是大致一样的。
课件出示:计算器图。
师生一起认识计算器:上面是显示器,下面是键盘。键盘中有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和功能键。功能键中有常用的开机键、关机键、清除键和等号键。
2、用计算器计算
(1)让我们一起来用计算器试着算算这些题目吧。
多媒体出示:
75+47=
24×7.6=
62.8-0.95=
(让学生将答案写在作业纸上)
学生完成后,请三个学生上台边演示边叙述操作过程。
如果有学生在计算62.8-0.95时是先按“6、2、?、8”,接着按“-”,再按“0,?、9、5”,最后按“=”,结果是61.85。
教师就问:有没有和他不一样的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62.8-0.95,也可以在按0.95时,只按?、9、5。
说明:小数的整数部分是0的,这个0可以不按。
(2)多媒体出示:0.092÷1.15×25=
3.72-2.05+0.18=
让我们比一比谁算的最快。
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操作的?
说明:两种方法都可以,但小数的整数部分是0的,不按0速度更快。
小结:像这样只含同一级运算的,可以从左往右依次按键。
3、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你觉得用计算器计算怎么样啊?(让学生说)
你知道在人类没有发明计算器之前,我们的祖先都用过哪些计算工具吗?
教师:先请大家自学P66-67页的内容,再联系你课前收集的资料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一一出示:石子、结绳、刻痕――算筹――算盘的历史过程。
(1)什么是算筹呢?
多媒体出示:算筹图。
结合图例说明:算筹就是一种象筷子一样的小棒,算筹有两种不同摆法横式和竖式,用算筹摆出不同的形状,可以表示不同的数。
多媒体出示两个用算筹表示的数(9和173),让学生回答是几?
(2)谁来介绍一下算盘呢?
让学生试着说出上珠表示5,下珠表示1。
多媒体出示算盘上的'一个数(406及4060),让学生试读,从而说明要先定个位后才能读数。
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多媒体出示: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再出示:111111222222÷333334=
1111111122222222÷33333334=
教师问:你遇到什么问题了?
让学生说出计算器已经不能显示这些数了。
教师再问:那该怎么办?赶快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啊?(小组合作寻找规律)
小结: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看来计算器的作用还真不小。
(2)多媒体播放水龙头滴水的动画。
出示: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小时大约滴水3.6千克。
对此你想说什么?
多媒体依次出示:
(1)照这样计算,一天会浪费多少千克水?
(2)一年(按365天计算)会浪费多少千克水?
(3)我们学校有45个水龙头,一年会浪费多少千克水?
(4)如果一个3口之家,每月用水20吨,这些水可供他们用多少时间?
学生完成后,再让他们估计大约是多少年?
看着这么惊人的数据,你有何感想?(生自由说)
小结:所以,孩子们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吧,向全人类呼吁:请节约用水珍爱生命。(多媒体打出大字)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学习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这样解决的?
据资料显示,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每年用于教育的投资是300元。
(1)统计你每年用于教育的投资又是多少呢?
(2)用计算器计算你们小组平均每人用于教育的投资大约是多少?
(3)与贫困山区的孩子相比,你有什么感想?
《计算器》教案14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计算器为人们解决具体计算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板书课题: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回顾与整理
1.估算。
(1)什么叫估算?一般怎样估一个数?
①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结果作出粗略的推断或估计叫估算。
②估算一般用“四舍五入”法,把这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使它与实际结果相差最少。
(2)举例说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估算各应怎样进行?
①加法估算是把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求和。
例如:1586+3769≈6000
②减法估算是把被减数和减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求差。
例如:5160-3178≈20xx
③乘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把另一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和这个一位数相乘。
例如:816×3≈2400
b.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例如:816×33≈24000
④除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不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求商。
例如:8632÷3≈3000632÷9≈70
b.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先分别求出除数和被除数的近似数,把除数十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大,就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小,就把被除数左起第二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再求这两个近似数的商。
例如:538÷62≈9(538≈540,62≈60)
898÷31≈30(898≈900,31≈30)
(3)如何用估算解决问题?
预设
生1: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实际。
生2:估算购物要带的钱、制作物品要用的原料要估大些。
生3:估算座位能坐多少人要估小些。
……
2.复习用计算器计算和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1)回顾对计算器的认识。
(组内交流计算器各键的名称及作用)
(2)教师读题,同桌合作,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一个按键,一个观察、指导,每完成一道题就进行交换,教师随机出题,集体订正答案)
(3)借助计算器找规律。
①如何借助计算器找规律?
a.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b.观察算式特点及计算结果找规律。
c.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规律。
《计算器》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学会与他人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探索与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比赛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带来了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板书:计算器),我们已经在上学期学会了使用计算器,谁能说说用计算器计算有哪些注意点?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计算器,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干什么呢?过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2.现在老师想和你们进行一场比赛,你们用计算器,我用口算,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为了公平起见,我请一个同学上来出示题目。谁赢了?
你知道沈老师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吗?老师之所以能这么快的口算,是因为我知道了乘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数学规律(板书:规律)今天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探索规律。(补充课题)
(二)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
1.出示表格,请看这张表格,在乘法算式中乘数也可以叫因数。一个因数是36,另一个因数是30,请用计算器计算出36×30的积。
请大家注意,现在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请你猜一猜得到的积和1080会有怎样的关系?下面的3组算式的积和1080又会有怎样的关系?
刚才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他认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跟着乘几.在数学上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想法称之为猜想,要想证明这个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还是需要对它进行验证,那应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计算)
2.好,下面就请大家拿出作业纸,完成作业纸上的表一。
我请一个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组计算的结果。
请大家看到这一组三道算式,它们之间的第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和积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竖着指)第一个因数都是36不变(板书:箭头、不变),再看看第二个因数呢?第二道算式中,第二个因数是30乘了2得到了60,(板书:箭头、×2,60),再看看积是怎么变化的呢?第二道算式的积2160就相当于1080乘2。(板书:箭头,×2,2160)第三道算式中第二个因数和积又是怎么变化的呢?谁来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我们再来看看这一组算式,它们和刚才的三道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刚才一组算式是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和积在变。这一组算式是第二个因数不变,都是30……(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6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也就是说,在一道乘法算式中,只要保持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了几,那么它的'积……(也跟着乘几)(板书)这就是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和我们刚才×××同学的猜想是不是一致的?
3.那么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个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在其它的算式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下面就让我们当一回小小数学家,再举更多不同的例子来进一步验证,好吗?” 在验证之前,请同学们仔细看好这里的学习步骤。看好了吗?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小组合作进行验证并完成表二。
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们验证的例子?
请你指在上面说一说你们的算式中,因数是怎么变化的?积是怎么变化的?你们的例子符合积的变化规律吗?还有哪个小组想来说一说?你们的例子符合积的变化规律吗?有没有哪个小组举的例子不符合积的变化规律的?
4.小结:刚才我们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力量,进行举例验证,我们发现每个小组举的例子都符合积的变化规律,我们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来吗?能举完吗?虽然我们不能举完所有的例子,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数学上就可以说在任何一个乘法算式中,都存在这样一个规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悄悄地用过了积的变化规律
⑴现在你能用今天发现的规律解释(口算43×60,430×6)
⑵再比如(竖式计算850×13)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既然找到规律了,我们就要善于应用。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本翻到83页。用规律快速口算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比比谁最善于应用规律。
学生独立填写。
我们一起来校对一下结果,做对的同学举手。
跟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我来看一下,这里的第三列因数是怎么变化的,积呢?第5列的因数和积是怎么变化的呢?观察的真仔细,看来你们很善于应用所学的数学规律!
2.想不想继续进行挑战,请继续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第2题。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我们一起来校对一下结果,做对的同学举手。
谁来说一说,第一组题目当中,你是怎么根据这里第一题的得数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的?第三组呢,你又是怎么想的呢?
3.下面请大家再拿出我们的好朋友计算器,请大家帮老师算一下37037×3的结果,结果是多少?
下面沈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的反应能力了,看谁很快告诉老师答案,你知道37037×( )=222222吗?
这回你们不用计算器就知道这里应该填什么啦?这样吧让我们使用计算器来验证一下,算算看,这里面到底是不是填6。
你们为什么一下子就知道了这里是填6的呢?(真聪明,真善于观察和应用),下面就请大家继续应用这个规律完成下面的四道题目,做在作业纸上……
(指两题说一说理由)
4.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课堂一开始老师和大家比赛的这几道题目。现在你们知道沈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了吗?
沈老师只要记住一道算式的结果,就可以很快的算出其它算式的结果了。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这个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计算变得非常(简便)
5.想不想继续进行比赛了?这次,是你们同学之间进行比赛了,请组长把作业纸二发给组员,我说开始以后才能动笔。
(评价:这位同学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我们把它称为新的猜想,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研究,老师期待着你们的成功。)
(四)总结全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呢?请你围绕下面五点对自己的学习做个小结。
【《计算器》教案】相关文章:
用计算器计算教案12-17
数学教案-计算器09-29
计算器09-29
数学教案-用计算器计算09-29
数学教案-电子计算器的使用09-29
初中数学《用计算器开方》教案范文09-02
《我会用计算器吗》教案设计10-01
计算器的认识和简单应用教案设计10-09
延迟退休计算器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