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概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统计与概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统计与概率》教案1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现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在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重点难点:
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交流
1.收集数据,统计表。
师:我们班要和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呢?
学生可能回答
① 姓名、性别。
② 身高、体重。
③ 兴趣爱好。
(1)调查表。
为了清楚地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种个人情况调查表。
姓名 性别
身高/cm 体重/kg
最喜欢的学科 最喜欢的运动项目
最喜欢的图书 长大后最希望做的'工作
最喜欢的电视节目 特长
① 填一填。
② 用语言描述清楚还是表格记录清楚?
(2)统计表。
为了帮助整理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你认为用统计表记录数据有什么好处?你对统计表还知道哪些知识,与同学进行交流。
2. 统计图。
(1)你学过几种统计图?分别叫做什么统计图?各有什么特征?
① 条形统计图。
特征:清楚表示出各科数量的多少。
② 折线统计图。
特征:清楚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③扇形统计图。
特征:清楚表示各种数量的占有率。
(2)教学例题。
①认真观察例题中的图表。
②指出各统计图的名称。
③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如:从扇形统计图看出,男、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率;
从条形统计图看出,男、女生分别喜欢运动项目的人数。
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1)什么是平均数?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
(2)出示例题。
身高/m 1.40 1.43 1.46 1.49 1.52 1.55 1.58
人数 1 3 5 10 12 6 3
体重/kg 30 33 36 39 42 45 48
人数 2 4 5 12 10 4 3
①在上面两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如果在全班学生中任意抽取一人,体重在36千克及以下可能性大还是39千克及以上可能性大?
a.找出中位数和众数。
b.计算平均数。
②不用计算,你能发现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③你认为用什么数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二、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4题。
《统计与概率》教案2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09-110页“统计与概率”
教学目标: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师: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六(2)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
学生可能回答:
(1)身高、体重
(2)姓名、性别
(3)兴趣爱好
A调查表
为了清楚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个人情况调查表。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的调查表,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为了帮助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六(2)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学科语文数学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科学
将数据填在统计表中,你认为用统计表记录数据有什么好处?你对统计表还知道哪些知识?与同学交流一下。
2、统计图
(1)你学过几种统计图?分别叫什么统计图?各有什么特征?
a、条形统计图(清楚表示各种数量多少)
b、折线统计图(清楚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
c、扇形统计图(清楚表示各种数量的占有率)
(设计意图:统计图在表述统计结果时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故统计活动中常用统计图来描述统计信息,展示统计结果。)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统计与概率》教案3
课型
复习课使用教师
作业设计
基础:
(1) 六位同学进行投篮比赛,投进球的个数分别为2,13,3,5,10,3.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中位数是( ),众数是( )。
(2) 路旁一池塘,平均水深1.50米.小明的.身高是1.70米,不会游泳,他跳入池塘的结果是( )。
A.一定有危险 B.一定无危险 C.可能有可能无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综合:
1.若一组数据91,96,98,99,X.的众数是96,则平均数是______中位数是_______.
2.数据3,4,5,5,6,7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3.下列三组数据:第一组:1,2,3,4,6,8第二组:2,3,5,5,7,9第三组:3,3,2,2,-1,-1.这三组数据的众数分别是多少?
拓展提升:
个体户张某经营一家餐馆,餐馆所有工作人员某个月的工资如下:张某6000元,厨师甲900元,厨师乙800元,杂工640元,服务员甲700元,服务员乙640元,会计820元。
(1) 计算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
(2)计算出的的平均工资能否反映一般工作人员这个月收入的一般水平?
(3) 去掉张某的工资后,再计算平均工资,这个平均工资能代表一般工作人员这个月收入水平吗?
《统计与概率》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9~120页例2和第121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三的第5~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地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并且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在老师的盒子里有5个球,从中摸出1个球,如果摸到的球是红色就可获得奖品。你希望里面的球是些什么颜色,为什么?如果你是老师你会装些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刚才的活动涉及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可能性。
板书课题:概率复习。
二、回顾整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
(1)教师: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你还记得哪些?请在小组内交流。
(2)请学生汇报,并请其他同学补充。
学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学生: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学生: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一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有可能的,还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可能的。
三、教学例2
1.复习体会简单事件发生的三种可能性
教师出示一副扑克,当众从中取走J,Q,K和大小王。
教师:现在从中任抽一张,请你判断下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抽到的牌上的数比11小。
学生:一定发生,因为剩下的所有扑克点数都比11小。
(2)抽到的牌是黑桃Q。
学生:不可能发生,因为所有的Q都被拿走了。
(3)抽到的牌是方块2。
学生:有可能发生,因为方块2还在老师手中。
2.复习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少种
教师:从老师手中的扑克中任意抽取一张,会有哪些可能的结果呢?
教师:按照花色分有黑桃、红桃、方块和梅花四种可能性。
教师:按照数字分有1到10共十种可能性。
3.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师:抽到各种牌的可能性究竟是多少呢?请大家独立完成第120页算一算的5道题。
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全班交流。
学生: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是14,因为一共只有四种花色的扑克;还可以这样理解,一共有40张扑克,其中有10张黑桃,所有抽到黑桃的可能性是14。
学生:抽到5的可能性是110,因为按照数字分只有1到10这10种可能,5占其中的一种,所以抽到5的可能性是110;也可以这样理解,40张扑克中有4张5,抽到5的可能性是110。
学生:抽到梅花A的可能性是140,因为在40张扑克中只有1张梅花A。
学生:抽到A和抽到梅花A的可能性不一样大,因为抽到A的可能性是110,抽到梅花A的可能性是140。
学生:在40张牌中任意抽1张抽到5的可能性是110,在10张黑桃中任意抽1张抽到5的可能性也是110。
四、完成课堂活动
(1)学生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1到20的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分别是哪些?
(2)集体交流。
学生:摸到奇数的可能性是12,摸到偶数的可能性是12,摸到质数的可能性是25,摸到合数的可能性是1120。
五、全课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有什么要提醒大家需注意的地方?
六、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5,6,7题。
《统计与概率》教案5
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所以教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些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数学思考:
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逆向思维和与人交流思考过程的能力。
问题解决:
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情感态度: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判断物体数量的多少。
课时安排:3课时
1.可能性………………………………2课时
2.掷一掷………………………………1课时
课时教案
课题:第四单元:可能性(1)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材P44例1及教材练习十一第1、2、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
会用“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方法:
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学情境真实地搬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真实地参与中积累与学习知识。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抽签卡纸、盒子、彩色球、铅笔。生:棋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小的礼物,猜一猜是什么?
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猜可能是文具,可能是玩具,可能是书….
2.师揭题:学生说的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数学上都是些不确定性事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3.出示谜语: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就是不会把歌唱。学生可能会说:铅笔。
师追问:确定吗?让学生肯定回答一定是铅笔或确定是铅笔。
4.出示奖品铅笔,并说明这是奖励表现秀的学生的,希望大家都能努力。
二、互动新授
1.引入:下周班会,老师想组织大家表演节目,每个人都有机会表演。但节目形式不能重复,每个类型只能有一个节目,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每一个同学演什么节目呢?
组织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会想到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
2.活动:出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找同学上来抽一张,引导学生先思考一下,会抽到什么?
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师小结: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
3.抽签指生抽一张。(以抽到跳舞为例)
师引导:如果再找一名同学来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
生可能回答: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朗诵。
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可能会抽到跳舞?
指生回答:不可能,因为剩的两张签里没有跳舞。
找生抽一张,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
(以学生抽到的是朗诵为例)
4.引导:最后只剩一张了,你们能猜一猜这一张可能是什么吗?
生可能会回答:一定是朗诵,因为只剩下朗诵这张卡片了。
5.师小结: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同学们用的词是“可能”,第二次同学们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当然,不同情况下,它们有时也会发生变化。(板书:可能不可能一定)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出示:两个盒子,一号盒子放的全部是红棋子,二号盒子放的有红棋子和绿棋子。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哪个盒子里可能会摸出绿棋子?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等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组织摸一摸活动,并验证,再集体汇报。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3.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连一连,教师发彩色球让学生验证摸一摸,再说一说为什么这么连。
4.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说说自己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
1.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可能、不可能、一定。
2.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事件进行判断。其中“不可能”和“一定”是能够在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而“可能”是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它通常包含经常、偶尔两种情况。
作业:教材练习第47页第3、4题。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P45~46例2、例3及练习十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学习比较多种结果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方法:先得出结果总数,再看哪种结果在总数占的比例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两种结果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难点:
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逆向思考比较事件数量的多少。
教学方法:
游戏教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盒子、彩色棋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
(1)用合适的语言描述下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①太阳( )从东边落下。②明天( )考试。
③冬天( )会下雪。 ④掷一枚硬币( )正面朝上。
(2)盒子里有3个红棋子和1个黄棋子,任意摸一个可能是什么颜色的棋子?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可能是红棋子也可能是黄棋子。因为盒子里面既有红色棋子也有黄色棋子。
质疑:你觉得摸到哪种颜色的棋子最有可能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说,红色棋子摸到最有可能,因为盒子里红棋子比黄棋子多。
2.导出课题:看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二、互动新授
1.体验可能性有大有小。
出示教材第45页例2情境图。
(1)引导:在盒子里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任意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可能是红色,也可能是蓝色。)
(2)(继续出示情境图做实验部分)有一个小组做了一次实验,他们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它的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重复20次,同学们观察他们摸完20次后的结果是怎样的?(摸出红色的多,蓝色的少。)
(3)追问:这说明了什么?(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比较大,蓝棋子的可能性小。)
(4)质疑:假如再摸一次的话,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红色),那是不是一定能摸到红色呢?(不一定,因为蓝色摸到的可能性虽小也有可能会摸到。)
2.动手操作。
(1)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盒子,里面都装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请小组仿照教材的实验,自己摸一摸,并由小组长记录结果。
小组操作结束后,汇报记录结果,并根据结果说一说你盒子里哪种颜色的棋子多。并追问: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都一样吗?
指名小组汇报,对不同结果的小组进行比较。
(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小结:与在总数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板书)
(3)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如抽奖、买彩票等。并由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
3.出示教材第46页例3。
(1)先让学生观察出示的记录结果,再指名回答例题中的问题。
(从试验记录可以看出,一组摸了20次,摸出黄球5次,摸出红球15次,摸出黄球的次数少于红球的次数。另一组摸了20次,摸出黄球4次,摸出红球16次,摸出黄球的次数少于摸出红球的次数。八个小组一共摸到红球123次,摸到黄球37次,摸到红球的次数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也就是说,从盒子里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在,黄球的可能性小。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盒子里红球多,黄球少)
(2)引导小结方法:当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相关时,在总数中所占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所占数量越少,可能性就越小。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再汇报。并说出为什么这么想。
引导学生总结:在总数中占的颜色多的可能性大,占的颜色少的可能性小。可以进一步渗透“公平”的思想与画法。
2.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能得到的信息,再说一说。(盒子里红色的棋子多,黄色的棋子少)
引导学生运用可能性大小的逆向思考:从可能性的大小可以推想数量的多少吗?(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并记录结果。)
四、拓展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3.摸到的可能性大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小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少。
作业:教材练习第47~48页练习十一第5、8题。
《统计与概率》教案7
设计说明
1、重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统计的相关知识,然后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2、重视对统计表的观察和分析。
在复习统计知识时,引导学生观察复式统计表,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形式的统计表的使用条件,从而联系实际恰当地选择统计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复式统计表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
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复式统计表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
整理复习复式统计表的相关知识
1、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和使用条件。
师:谁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哪些优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1)在反映两个(或多个)统计内容的数据时可以使用复式统计表。
(2)复式统计表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反映数据的.情况以及两个(或多个)数据变化的差异,为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和帮助。
2、复习复式统计表的制作。
(1)引导学生回顾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课件展示一个复式统计表,学生观察后汇报:复式统计表一般包括:标题、日期、表格(表头、横栏、纵栏、数据)。
(2)回顾绘制复式统计表的方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回顾绘制复式统计表的方法:
①确定统计表的名称,填写制表日期。
②确定统计表的行数和列数。
③制作表头,填写表头中各栏类别。
④填写数据并核对。
3、出示教材110页3题。
(1)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汇报结果。
(2)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充分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使用条件和优点,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联系实际,强化提高
1、三年级一班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你能根据下面的成绩完成统计表吗?你有什么发现?(单位:个)
男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
39 29 38 36 32 28 39 28 33 37
40 42 37 32 35 29 31 34 33 38
女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
32 30 27 40 33 28 35 36 35 41
33 29 38 36 28 34 29 23 31 22
三年级一班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统计表
人数成绩/个
性别:男、女
40以上
36~40
30~35
30以下
《统计与概率》教案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培养梳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理、分类、制图、观察、比较、分析信息,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形成依据数据和事实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二、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制成合适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复习统计与概率的知识。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你能在草稿本上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来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继续引导: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和补充,然后想一想,可以怎样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讨论交流后,依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下图。
教师:谁能简要地说一说,平均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的?
预设:平均数是通过计算得出的。
教师: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呢?
预设:条形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大小及不同数据的差异。折线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思考──互补交流──分类整理”的过程,让学生从整体上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并借助树形图形成知识结构。
(二)整理数据,自主探究
1.收集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已经填好的调查表(如下)。先按项目剪开,然后9个小组的组长将你们要整理的项目条收集起来,先整理分类,再用统计表进行统计。想一想,从统计表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学生开始按课前分好的小组收集项目条,教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数据整理。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各小组都有各自的分工,便于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并利用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说明:教学设计中接下来将选用教材提供的数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实际调查所得的数据展开教学。
2.求统计量和分析。
教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各小组的统计表已经整理好了,请到前面来展示你们的成果。
学生1:我们第一小组整理的是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制成的统计表是这样的`。
教师:观察这张统计表,你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身高是1.52米的同学人数最多,身高是1.40米的人数最少。
学生2:我们第二小组整理的是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从表中可以知道,体重是39千克的人数最多,体重是30千克的人数最少。
其余各小组分别展示统计表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选择一张统计表,你能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吗?用什么数据能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
学生先独立练习,再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学生3:第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50425。我们认为用平均数能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学生4:第二组数据的平均数是39.6。我们认为平均数可以代表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
教师: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效率非常高。老师这里还有个问题,你能很快解答吗?
如果把全班同学编号,随意抽取一名学生,该生体重在36千克及以下的可能性大?还是在39千克及以上的可能性大?
预设:在39千克及以上的可能性大。因为体重在39千克及以上的人数比体重在36千克及以下的人数更多。
教师: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小组同学解答吗?
【设计意图】用统计表表示全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分布情况,然后完成三个任务:计算平均数;讨论用什么数据能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依据数据判断哪个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大。整个过程以小组合作和交流汇报的形式展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制作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教师:这是六(1)班男、女生人数统计表。想一想,用怎样的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预设:用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因为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据和整体之间的关系(课件适时出示下图)。
教师:想一想,用怎样的统计图表示你们组的统计数据比较合适?在方格纸或空白圆中画出统计图。
小组讨论确定统计图后,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展示:
学生5:我们小组将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做成了复式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
教师:观察这个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预设: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中,男生喜欢足球的人数最多,女生喜欢跳绳的人数最多。
学生6:我们小组整理的是“你对自己在各年级的综合表现是否满意”的情况,选用的是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
教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你能获得怎样的信息?
预设:六(1)班同学对各年级综合表现满意情况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教师追问: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同学们对自己各方面表现的评价也越来越好。
【设计意图】从教师提供的素材引入,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前提下,制作合适的统计图表示各组统计的数据,充分体现了这部分知识的应用价值。后续的分析紧紧围绕各种统计图的特点,体现尊重事实、用数据分析实际情况的思想。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题。
根据所要描述的情况,填写合适的统计图。
(1)描述六(2)班同学身高分组的分布情况,用___________。
(2)描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平均身高变化情况,用___________。
(3)描述身高组别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情况,用___________。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
下面是某汽车公司去年汽车生产量和销售量情况。
(1)该公司去年全年的生产和销量情况如何?
(2)该公司的发展前景怎样?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总结,小议收获
教师: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统计图?
五、课外作业,实践应用
想一想:除了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请自主选择一个调查项目开展实践。
《统计与概率》教案9
一、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对本册有关统计知识的系统复习。重点复习的内容有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特点以及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和结合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谈话回顾,建立联系。
通过谈话,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上课伊始,根据复习课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进行关键点的有效回顾,帮助学生与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这样的设计,符合教育的本真,即教育的任务在于激励、唤醒。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小组合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倾听能力、组织能力、思考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与提升。在复习中重视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突破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各种统计图的特征,并学会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
二、课前准备。
PPT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一共学过哪几种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这几种统计图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1)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
生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很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生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生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2、什么是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二)复习用扇形统计图知识解决问题。
1、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114页6题。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正逐步提高,在20xx年监测的330个城市中,有2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监测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下图所示。
(1)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
(2)了解你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讨论一下如何提高空气质量。
2、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
①思考:题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无用信息有哪些?
②汇报。
生1:题中“有2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是无用信息。
生2:对于问题(1)而言,题中“330个城市”和“16.1%”是有效信息。
③根据统计图算出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
330×16.1%≈53(个)
(2)解决问题
①组内交流:说一说你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问题。
②全班交流:如何提高空气质量?
生1:要改善取暖工程。
生2:加强环保意识。
生3:严禁开私家车,统一乘坐公交车,这样避免二氧化碳大量排放。
生4:减少工厂废气排放。
(三)巩固练习。
1、小红收集的'各种邮票统计如上图。
(1)小红收集的风景邮票、人物邮票和建筑邮票数量的比是( )。
(2)小红收集的( )邮票数量最多。
(3)小红共收集了200张邮票,其中风景邮票有( )张。
2、完成教材117页17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应用范围。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
统计图的种类: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统计与概率》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具体的实例中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扇形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发展学生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具体的实例中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扇形统计图。
难点: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案例呈现扇形统计图运用的情境,导入课题。
(二)探究体验,构建新知
1.学生动手实践:分析一个扇形统计图,说明从中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2.引导抽象概括:设置小组讨论,探讨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
3.知识拓展延伸:通过进一步讨论不同扇形统计图的信息表现方式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1.学生自主总结,教师启发点拨重难点。
2.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呢?
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呢?
四、布置作业
运用扇形统计图分析生活中的事件。
《统计与概率》教案11
一、山东高考体验
(10山东))在某项体育比赛中,七位裁判为一选手打出的分数如下:
90 89 90 95 93 94 93 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A)92 , 2 (B) 92 , 2.8 (C) 93 , 2 (D) 93 , 2.8
(09山东)一汽车厂生产A,B,C三类轿车,每类轿车均有舒适型和标准型两种型号,某月的产量如下表(单位:辆):
轿车A 轿车B 轿车C
舒适型 100 150 z
标准型 300 450 600
按类型分层抽样的方法在这个月生产的轿车中抽取50辆,其中有A类轿车10辆.
(1) 求z的值.
(2) 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C类轿车中抽取一个容量为5的样本.将该样本看成一个总体,从中任取2辆,求至少有1辆舒适型轿车的概率;
(3) 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B类舒适型轿车中抽取8辆,经检测它们的得分如下:9.4, 8.6, 9.2, 9.6, 8.7, 9.3, 9.0, 8.2.把这8辆轿车的得分看作一个总体,从中任取一个数,求该数与样本平均数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0.5的概率.
(10山东)一个袋中装有四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球,球的编号分别为1,2,3,4.
(Ⅰ)从袋中随机抽取两个球,求取出的球的编号之和不大于4的概率;
(Ⅱ)先从袋中随机取一个球,该球的编号为m,将球放回袋中,然后再从袋中随机取一个球,该球的编号为n,求 的概率.
二、抢分演练
1.为了调查某厂工人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随机抽查 了20位工人某天生产该产品的数量.产品数量的分组区间为 , , 由此得到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3,则这20名工人中一天生产该产品数量在 的人数是 .
2. (20xx年广东卷文)某单位200名职工的年龄分布情况如图2,现要从中抽取40名职工作样本,用系统抽样法,将全体职工随机按1-200编号,并按编号顺序平均分为40组(1-5号,6-10号…,196-200号).若第5组抽出的号码为22,则第8组抽出的号码应是 。若用分层抽样方法,则40岁以下年龄段应抽取 人.
3.对变量x, y 有观测数据理力争( , )(i=1,2,…,10),得散点图1;对变量u ,v 有观测数据( , )(i=1,2,…,10),得散点图2. 由这两个散点图可以判断。
(A)变量x 与y 正相关,u 与v 正相关 (B)变量x 与y 正相关,u 与v 负相关
(C)变量x 与y 负相关,u 与v 正相关 (D)变量x 与y 负相关,u 与v 负相关
4. 在区间[-1,2]上随即取一个数x,则x∈[0,1]的概率为 。
5.从某小学随机抽取100名同学,将他们的身高(单位:厘米)数据绘制成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由图中数据可知a= 。若要从身高在[ 120 , 130),[130 ,140) , [140 , 150]三组内的学生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18人参加一项活动,则从身高在[140 ,150]内的学生中选取的`人数应为 。
6、将容量为n的样本中的数据分成6组,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若第一组至第六组数据的频率之比为2:3:4:6:4:1,且前三组数据的频数之和等于27,则n等于 。
7.在区间 上随机取一个数x,则 的概率为
8.从{1,2,3,4,5}中随机选取一个数为a,从{1,2,3}中随机选取一个数为b,则b>a的概率是
9.某电视台在一次对收看文艺节目和新闻节目观众的抽样调查中,随机抽取了100名电视观众,相关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文艺节目 新闻节目 总计
20至40岁 40 18 58
大于40岁 15 27 42
总计 55 45 100
10.为了比较注射A,B两种药物后产生的皮肤疱疹的面积,选200只家兔做实验,将这200只家兔随机地分成两组。每组100只,其中一组注射药物A,另一组注射药物B。下表1和表2分别是注射药物A和药物B后的实验结果。(疱疹面积单位: )
(Ⅰ)完成下面频率分布直方图,并比较注射两种药物后疱疹面积的中位数大小;
(Ⅱ)完成下面 列联表,并回答能否有99.9%的把握认为“注射药物A后的疱疹面积与注射药物B后的疱疹面积有差异”。
附:
11. 设平顶向量 = ( m , 1), = ( 2 , n ),其中 m, n {1,2,3,4}.
(I)请列出有序数组( m,n )的所有可能结果;
(II)记“使得 ( - )成立的( m,n )”为事件A,求事件A发生的概率。
《统计与概率》教案12
【教学内容】
统计表。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统计。
【重点难点】
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
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在进行统计时,又经常要用统计表、统计图,并且常常进行平均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开始复习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先复习如何设计调查表,并进行调查统计。
【整理归纳】
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教师: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六(2)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
学生可能回答:
(1)身高、体重
(2)姓名、性别
(3)兴趣爱好
为了清楚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个人情况调查表。
课件展示:
为了帮助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六(2)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组织学生完善调查表,怎样调查?怎样记录数据?调查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再集体评议。
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形式展开调查,先由每个小组整理数据,再由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
填好统计表。
【课堂作业】
教材第96页例3。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统计与概率》教案13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复习是对已学知识加以回忆,并进行系统整理的过程,不是讲授新知识,因此要特别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到本册教材为止,小学阶段的三种统计图已经全部教学结束,所以在本节课中要特别注重三种统计图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根据统计需要选择恰当的统计图,不同的统计图能反映出数据的哪些信息等;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比较,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归纳整理
1.归纳整理。
师:本学期我们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先自行整理,再在小组内交流。
借鉴教材“独立思考”板块,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类型、特点和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等方面进行回忆整理。
2.学生汇报,相互补充。
引导学生自由交流、相互补充,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统计与概率部分的知识,学生对统计图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
⊙分类整理
1.复习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回顾。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你们对扇形统计图有哪些了解?
(①特点: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②作用: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1题。
①呈现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②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根据统计要求选择恰当的统计图。
(1)呈现问题:
下面几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合适?(课件出示)
王羽家去年1~6月份支出情况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金额/元
20xx
3800
2900
2200
3000
2700
王羽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用途
教育
食品
还购房贷款
水电费
服装
其他
百分比/%
15
30
30
5
15
5
王羽家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情况统计表
用途
教育
食品
还购房贷款
水电费
服装
其他
金额/元
450
900
900
150
450
150
(2)明确三种统计图的作用。
师:你们知道三种统计图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和作用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特点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圆内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
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作用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便于相互比较。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也能看出各部分数量的多少。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表①要表示出去年1~6月份支出的增减变化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表②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所占百分比的情况,应选用扇形统计图;表③要表示出去年5月份各种支出的具体数量,应选用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三种统计图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分段整理数据。
(1)回顾:本学期在学习数据的整理、分析方面我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除了可以将数据进行排序外,还可以将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分析,并交流分段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和作用。
(2)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106页2题。
①组织学生整理数据。
②小组内讨论解题方法并汇报。
《统计与概率》教案14
设计说明
由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本设计注重从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学习统计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再次经历收集、整理、分析、决策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信息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纸卡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板书课题)
⊙分工合作,梳理知识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第一单元学习的内容。
2.组织学生汇报所回顾的知识。
(1)用调查法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
记录数据时的方法不唯一,可以采用画“正”字、画“√”、画“○”等方法。当我们要记录的数量越来越多时,圆圈、对号的个数也会越来越多,这样看上去就会比较乱,数的时候不好数,而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时,就很清楚,所以采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既方便又快捷。
(3)认识统计表。
统计表就是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的一种表格。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便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结构,并展示知识结构图。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提出问题。
(1)过渡:对以上的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
(2)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设计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先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初步理清知识层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合作,勇于探究。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整理知识结构图,以便培养学生的复习、整理的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借助习题,回顾重点,强化提高
1.复习用调查法收集数据。
(1)课件出示习题:统计一下班级同学的出生月份情况。1~12月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2)引导学生思考: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
(3)引导学生优化方法
《统计与概率》教案15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由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本设计注重从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学习统计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再次经历收集、整理、分析、决策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信息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纸卡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板书课题)0分工合作,梳理知识
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第一单元学习的内容。
二、组织学生汇报所回顾的知识。
用调查法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
记录数据时的方法不唯一,可以采用画正”字、画“V、画“需方法。当我们要记录的数量越来越多时,圆圈、对号的个数也会越来越多,这样看上去就会比较乱,数的时候不好数,而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时,就很清楚,所以采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既方便又快捷。
认识统计表。
统计表就是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的一种表格。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便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引导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结构,并展示知识结构图。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四、提出问题。
过渡:对以上的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设计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先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初步理清知识层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合作,勇于探究。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整理知识结构图,以便培养学生的复习、整理的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借助习题,回顾重点,强化提高
1、复习用调查法收集数据。
课件出示习题:统计一下班级同学的出生月份情况。12月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引导学生思考: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
引导学生优化方法——选择简单的'举手方法:每个同学只能选择一次,不能多选也不能遗漏。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举手,教师记录,完成本题。
2、复习记录数据的方法。
(1)课件出示习题:
下面统计的是二(1)班同学第一小组最喜欢吃哪种水果的情况。
(2)小组讨论:针对上题,如何记录这些数据呢?
指名汇报,明确记录方法:方法不是唯一的,有很多,但是画“正”字法是最方便和快捷的。
教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用画“正”字法统计数据。
3、复习统计表。
(1)课件出示习题:下面是二(3)班同学参加学校艺术节情况统计表。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项目:唱歌、绘画、演讲、舞蹈、人数
参加()的人数最多,参加()的人数最少。
参加()和()的人数同样多。
参加舞蹈的比参加唱歌的多()人。
(2)学生先合作完成,再指名汇报,明确思考方法:要把统计的数据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结果。
(3)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二年级同学参加校运动会项目情况。(每人限一项,每人都参加校运动会)
项目:跳绳、踢毽子、跳远、跑步、人数。
【《统计与概率》教案】相关文章:
《统计与概率》教案设计11-08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案02-09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案6篇02-09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案(6篇)02-09
初中统计与概率11-07
统计与概率教学设计数学教案12-17
统计概率与小学数学教学10-02
统计实验寓于概率统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12-10
概率统计在投标报价决策中的应用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