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三地理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地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高三地理教案1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案例和乡土案例,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
(3)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4)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
重、难点
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以及码头的选择。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关于高三地理教案2
一、教材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通过重点介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旨在阐述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一目“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教材在介绍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侧重从实际出发,分析各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第二目“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包括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分散及工业地域三个部分。
第三目“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概要的'阐述了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工业部门的分类。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因素,并找出其中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4、理解工业联系的具体形式及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影响
5、掌握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区位因素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农村学生对工业生产活动不熟悉,以讲为主,多分析一些案例。
五、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
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板书]: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主要工业类型及其特点。
关于高三地理教案3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的
(一)、知识要求
1、理解地球、地图的相关知识。
2、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的有关知识。
3、掌握世界地理及相关分区地理的内容。
(二)智能训练要求
1、培养学生运用图像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思想教育要求
1、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__。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主要工作
1、拜师学艺,取长补短按照学校要求,新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子,坚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听完课后,及时评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集体备课,持之以恒坚持每周一第八节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本周备课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目的、教法以及学法指导,对于备课中发现的问题集体讨论,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
3、参加教研,积极踊跃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认真听取每一位同组教师的汇报课,示范课,努力探索地理教学的新路子,新方法。
4、研究教法,及时总结在教学工作中,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利于今后教学。
5、教给学法,培养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学能力。
四、重点难点
1、本学期教学的重点为自然地理相关内容。
2、地球运动、时区计算、等值线计算、大气运动是本学期难点。
五、教学措施
1、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多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适当补充课外地理内容。
3、加强双向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4、加强辅导,保证差生跟得上,尖子生吃得饱。
5、精讲多练,向45分钟要质量。
6、虚心学习,多听课,向老教师拜师学艺。
7、集体备课,互相探讨。
关于高三地理教案4
【学习目标】
1.通过案例明确固体废弃物是如何成为大气、水、土壤的环境污染源的,明确固体废弃物通
过上述途径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2.通过观察活动,分析城市垃圾的三大特点,树立垃圾分类减量的意识。
3.查阅讨论垃圾越境转移引发的社会道德和政治问题。
【课前预习】
1. 收集资料,了解你身边的固体垃圾物的品种和处理措施。
【问题探究】
1.固体废弃物的概念:
了解你身边的固体垃圾物的品种:
2. 图2.10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和特点?
3.固体废弃物的危害?评价城市垃圾处理方法?
4. 怎样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
【归纳总结】
一、城市垃圾的特点
⑴特点:
⑵来源:图2.10
⑶白色污染:
二、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
1.传统方式:
2.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3.城市垃圾处理方法:
三、怎样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
四、许多国家推广分类垃圾箱,其好处是:
【课堂反馈】
随着近代工业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垃圾数量不断增加,垃圾围城已成为严重的环境灾害之一。
据此回答1~5题。
1.城市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 ( )
A.水污染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大气污染
D.噪声污染
2.有资料统计,20xx年中国城市垃圾清运量大约是13800 104t,这说明城市垃圾的什么特点 ( )
A.数量大
B.品种多
C.变化大
D.危害持久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新产品的推广,电脑等废旧产品也加入了城市垃圾的行列。这主要反映了城市垃圾的什么特点 ( )
A.数量不断增大
B.品种不断增多
C.变化大
D.治理越来越困难
4.下列关于垃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传统上用垃圾和粪便堆肥,再撒回土壤,使有机质回到土壤,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B.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已大大提高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难处理的垃圾种类与总量日益减少
C.垃圾占据了大量土地,并持续向水、大气释放有害物质,危及人体健康
D.由于垃圾污染不断严重,很多郊区农民已公开拒绝垃圾
5.下列关于城市垃圾产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垃圾中的细微颗粒,在大风吹动下会随风飘逸和扩散,不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B.直接把垃圾倾倒于湖泊中使水体受到污染、湖泊的有效面积缩减,调蓄能力降低
C.垃圾若经风化、雨雪淋溶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后,将不会对植物造成危害
D.医院废弃物若已经经过消毒处理,则可以任意堆放,不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关于高三地理教案5
【体系和要点】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人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2.人口数量与环境
(l)人口数量的变化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原始社会:人口少,影响小
农业社会: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工业社会:人口激增,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环境;生产扩大、污染扩大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
3.环境人口容量
(l)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4.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状况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规和发展观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5.人口迁移与环境
(l)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涉及人口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拉力一个地区吸引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一个地区排斥人口迁移的`因素
(3)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们为了寻找食物、土地而迁移,受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工业社会,为了寻找优化配置而使劳动力不断迁移,社会经济因素成为迁移的主要因素
②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使其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也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既有积极意义,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6.中国人口迁移
(1)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一:黄河中下游平原
迁移方向:从秦汉开始人口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
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2)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特点: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阶段: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61~1976年低潮时期;1977~1984年回升时期
方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修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
(3)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 高中英语;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培训、分配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高三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高三地理教案12-03
高三地理教案(12篇)01-17
高三地理教案14篇01-14
高三地理教案12篇01-16
高三地理南方地区教案10-12
高三地理复习课教案10-13
高三地理教案精选15篇01-20
高三地理教案(15篇)12-11
高三地理教案(精选15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