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但愿人长久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但愿人长久教案1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1、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2、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①出示自读要求: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②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③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④学生练读全文。
⑤抽读卡片。
⑥读准字音。
⑦理解词语
a、皓月:明亮的月亮。
b、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范读课文.
3、细读课文。
(1)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
②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②“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③“形影不离”呢?
(4)指导朗读.
(四)作业布置:
抄写词语。
(五)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3)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4)自由练读.
(5)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6)引导想象。
(7)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8)细读5,6自然两段。
(9)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10)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11)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1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1)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2)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四)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通情达理
但愿人长久教案2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思念亲人及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理解最后一节中的古文。
四、教具准备:课文插图;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即兴简笔画(月亮):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跟月亮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师述: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
3、出示词句 指名读 赛读 齐读
4、过渡: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水调歌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是在怎样一中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轻读全文,教师巡视
2、 出示生词 自由练读 指名读
苏轼 朝廷 苏辙 婵娟 皓月当空 宽慰 玩耍 吟诵
躺下 埋怨 眼睁睁 时隐时现 观赏 品尝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屈指算来
3、过渡:生字词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朗读情况了,再给你们一分钟。谁愿意来表现一下?勇敢点!
4、开火车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读错再读
三、初读1、2、3
1、 指名读: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1、2、3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呆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 交流:读明白了什么?简介苏辙。
3、 哪个次写出了苏轼特殊的心情?(心绪不宁)
4、 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指名说 师小结
四、初读4、5
1、 指名读,思考:与诗有什么关系?(写出了诗句的意境)
五、齐读6
六、过渡:中秋节的夜晚,当人们都在吃月饼,家人团圆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一找,划一划
交流: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小结:在呆会的课上我们继续具体看课文,下面我们抄写生词。
七、作业
1、抄词
(1、读生词
(2、强调字形
(3、描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中秋之夜,万家团圆,苏轼抬头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写下了千古名词,谁来朗读一下?指名读 齐读
2、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自由发问
3、提得真好,真会动脑筋!下面就 让我们带着问题,穿越时空,走近苏轼的身边!
二、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小结:中秋佳节,那是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举家品尝着月饼瓜果,观赏着明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而我们苏轼的心情却是?用一个词来概括。(心绪不宁)
(1)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2)他们兄弟感情怎样?你能找出一个词来形容吗?(非同一般)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指导朗读
(1)感情如此深厚的一对兄弟分别已经整整七年了,能不让人思念嘛?何况还是人们赏月团圆的中秋节呢!你能读出这种思念吗?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老师体会到了其中的感情,可离非同一般还差点,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同学点评
三、学习第4-6自然段
1、月亮慢慢西沉了,月亮的银光透过窗子洒到苏轼的床前,思念在心中叫他久久没能入眠!仰望天空,他不禁?(埋怨)他是怎样埋怨的?谁来当个小苏轼?全班一起埋怨!
2、一般人赞美月亮,而苏轼去埋怨月亮,这是为什么啊?
3、然而,他又转念一想,
(1)(出示小黑板) 自由读 指读
(2)范读 齐读:有人已经走进了苏轼的心中,有些还在门外徘徊,谁想走进去?
震撼了老师,老师还想听听你们优美的声音!
4、想到这,他的 心情又发生了变化?(宽慰)于是,苏轼低声吟诵起来! 齐读
四、释疑
1、 到现在为止,这首诗的意思你懂了吗? 指名说
2、 刚才提问的同学,你们的疑问解开了吗?
五、知识拓展
1、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作业
1、写出反义词
悲() 离() 阴() 圆()
美() 亮() 远() 留()
2、比一比,再组词
耍() 赏() 陪() 偏()
要() 尝() 倍() 遍()
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作者邮箱: gaotian111981@.sohu.com资料提供者:
但愿人长久教案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习,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
(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3、指导朗读
(二)学习4-5自然段。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苏轼并未陷于怅恨之中,很快解脱,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从哪看出他的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积极向上?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练习朗读。
四、总结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总结全文。
2、背诵《水调歌头》。
五、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2、开展背诵古典诗词活动,将生活与学习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
但愿人长久教案4
一、音乐渲染,激情导入
1、背景音乐播放《明月几时有》,屏显:花好月圆皓月当空明月高悬欢聚一堂团团圆圆合家欢乐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一看这些词你就能想到哪个节日?(中秋节)
2、中秋是月圆的日子,是亲人团圆的日子,多美呀!让我们试着读好每一个词,行吗?(练读)谁读得美,谁先来
3、读得多美呀!一个词儿就是一幅画,一篇文章就是一段情。这就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
过渡:千年以前,就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他大笔一挥,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揭词、读词。
课件在原先的图+音乐上打出:词音乐继续播放。
(1)自己轻声读读、谁愿意读?谁还想读?
(2)苏轼是在怎样的状况下写出这首词的?他的情绪前后经过了几次变化?
二、合作探究,感悟“思念”
1、我们先来看看1-3小节,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擦掉第一个问号。
2、为什么苏轼会这么思念弟弟?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一齐一齐”“整天”“形影不离”“又有七个年头”等词的理解体会。(实物投影圈画关键词)
△原因之一:手足情深,聚少离多。
①“手足情深”:“手足”原先指手和脚,那里指兄弟。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一齐一齐“形影不离”板书。相机理解“形影不离”。)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情绪。指名读。
②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还能体会到什么呢?(兄弟间的感情十分深厚)“整天”
③引读:但是,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就会。
因为古人不像我们这天的人有手机、视频,能够用qq聊天等。
“各奔东西”意思?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圈出“又”(“又有”,表现聚少离多板书)如此情深的弟弟又分别七年之久,怎能不令人思念!
读读这句话,让老师感受到苏轼和苏辙的感情很好。生练读,指名读,齐读。“整天”“!”突出。
△原因之二:中秋之夜,孤身一人
师简介:苏轼的父母、妻子在他做此诗前相继去世,他只剩下苏辙一个亲人。
过渡:在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你能想象一下在这月圆之夜人们是如何共度佳节的吗?第2节,指名读。真是一个温馨的画面。
但此时的苏轼却独自“独在异乡为异客”,在异地,在哪里?指名读第1小节。
想一想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
△原因之三:触景伤情
在这团圆之夜,他却孤身一人(板书),看到别人(圈画)“欢欢喜喜品尝瓜果”“观赏着明月”。中秋之夜本来就倍感思念亲人,而且目睹他人的团聚,“每逢佳节倍思亲”,触景伤情(板书),更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思念。难怪他“心绪不宁”。理解。
1、此刻请你把自己想象成苏轼,在中秋之夜你孤身一人,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读读1-3小节,把你的情感、你的思念表达出来。(自由练读、分小组分段赛读)
有感情朗读课文1-3小节。(配置背景音乐《良宵》)
指导:描述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用愉快的语气读。
描述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用伤感的语气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渐渐西沉,远远望去,月光如水,这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窗前。瞧,多美的一番夜晚美景呀!(出示图片)
2、但是,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在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却躺在床上,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状的惆怅与埋怨。他在埋怨谁?为什么埋怨呢?
三、感悟“埋怨”(精读第4小节)
1、自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苏轼在埋怨什么?指名回答,齐读。
2、指导感悟
(1)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睡不着。此情此景,就像李白在《静夜思》中所说的,引背已学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神情是怎样样的?(眼睁睁)你会觉得他怎样?(很孤独、很无奈,若有所思。)
(2)圈画出示:“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圈画:埋怨、无情〉
谁来埋怨月亮?指导读。
你平时是怎样埋怨别人的?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请一位小诗人上台站在电视机前试着埋怨一下。
此时,离别之苦、思念之情使他心潮起伏。一齐再次用朗读体会埋怨的情绪。
(3)为什么苏轼在中秋夜会觉得月亮无情?
教师归纳:其实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无情。但是苏轼认为,是月亮增加了自己的烦恼和思念之苦,是月亮无情和自己作对。“花好月圆,人不圆”在苏轼看来,月亮就应是有感情的,就应是有同情、仁爱之心的,不就应和诗人过不去,所以,自己和弟弟身处异地,天各一方,月亮就应同情手足兄弟的分离,不就应这么圆、这么亮。这看似无理的埋怨和责问,实则表达了他思念弟弟的强烈感情。原先这埋怨之情来源于思念之苦。
(4)其实他不仅仅埋怨月亮,还在埋怨什么?那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如果你是苏轼,此刻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这美丽的夜景,如水的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5)你能带着这样的的情绪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吗?齐读。(注意读好反问句,“怎样也”让人感觉苏轼辗转难眠。)
四、感悟“宽慰”(精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之后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宽慰”是什么意思?板书。(宽解安慰。课文中指因得到安慰而宽心。)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
2、他换了一种想法,他转念想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反义词。投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实物投影圈画几对反义词。
3、师边指边述。
4、“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样理解的?(换种说法)
什么叫“十全十美”?有句话叫做“遗憾也是一种美”。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5、小结:是啊。生活中有痛苦悲哀的时候,也有幸福快乐的时刻,人生就是喜怒哀乐交集在一齐的,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也就是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过渡:苏轼仅用“悲欢离合”四个字概括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再读。
6、是啊,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既然事实如此,离别在所难免,那就不必悲伤了,将思念之情藏在心底,一同欣赏这良宵美景吧!
7、想到这些,一种完美的感情萦绕在他的心间。正所谓继续投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是《水调歌头》中最有名的几句诗,其中最让人感受到苏轼豁达乐观的句子就是我们文中节选的部分,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吧!齐读诗句。
结合上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书本中找找这两句话的意思。
(2)指名答,生齐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但愿完美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重点理解“人长久”:完美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
“婵娟”:完美的月色。
(3)上面三句话的意思找一找。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
(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②指名再读意思。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但愿:只期望。
婵娟:美丽的月光。
③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8、让我们也带着这种完美的感情齐读这几句词。配乐读、背诵。
9、再读:轻轻抬起头,对着这轮皎洁的明月,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读读词,再读读那一段话!
10、所以苏轼情绪宽慰了。由此能够可见,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书:热爱生活用心乐观(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我们有时也需要换一种视角去看待生活、看待悲伤离合。
四、总结课文
今年的中秋节即将到来,在中秋佳节,月圆之季,还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让我们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想把这份完美的祝愿送给谁?学生不会说的时候,师引导(解放军叔叔、海外学子、台湾同胞……)
但愿人长久教案5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7个,读准平翘舌音。
2.了解故事内容,背诵文中的诗词。
3.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知道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诗人。
4. 了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典故和重大事件,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培养民族的自豪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发奋图强。
重点: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这首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质疑
板课题,齐读
质疑: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1.交流
音:轼 辙
形:州
义:皓月、婵娟
2.分组读课文
3.再读课文,解疑
师:读了课文,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事?
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采用各种形式背这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听配音全班读
4.各组比赛读。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故事,真是人间亲情浓于血。
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教案6
导入新课:
苏轼是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值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谛,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这节课我们就用各种方式来展示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小组准备: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分配给你们的任务准备一下,练一练,3—5分钟的时间,一会展示给大家(师及时指导表演)。
小组展示:
1组展示:介绍有关苏轼的资料。
2组展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7组展示:感情朗读全文
3组展示:苏轼与弟弟的感情如何?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4组展示: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哪些词能够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5、6组展示:苏轼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谈自己的体会。
8、9组展示: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10组展示:背诵课文4、5、6自然段。
11、12组展示以“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为主题的诗词。
教师总结:
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完美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让我们一齐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以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但愿人长久教案7
1、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从中体会作者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投影、录音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了解内容
1、投影出示要求
(1)练读课文后生字。
(2)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
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隐藏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4、指导朗读《水调歌头》这首词,重点是朗读后面几句话。
三、指导学习生字词语
1、对“屈、悲、缺”等字进行书写指导。
3、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自己不懂意思的词语。
四、总结下课,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听录音,感受《水调歌头》这首诗歌描绘的意境。
了解苏轼生平。
齐读课题。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练习朗读自己课文。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生思考后自由作答
练习朗读背诵
2、练习描红,书写生字,抄写课后第三题的词语。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写的词境界阔大,风格豪放,是宋代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他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
但愿人长久教学时间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投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齐读《水调歌头》。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感情朗读,体会感情
1、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
师板书:宽慰
(3)师生一起朗读《水调歌头》
三总结课文
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齐读课题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a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
(b突出第2小节朗读的欢喜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理解第四小节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埋怨月亮的话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理解)
(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2、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案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教学总结】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教学本文,我注重扎实训练:
一、以词引意
本文的一个重点就是理解词的意思,而这个意思就是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更自然、更快地理解词意,从而加快背出呢?我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先在黑板上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词意,接着再浏览全文,从文中找,引出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用小黑板出示内容,让学生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学生快速动脑记忆的过程,学生发现其实意思很好记,多读几遍,多比较几遍,大部分孩子就能把词意记住了。再花点时间背诵一下,就熟练了。
二、想象说话
本文可供训练说话表达的地方颇多,比如用“一起……一起……”造句,比如想象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会说些什么?会想些什么?比如苏轼还会埋怨些什么?比如创编词,等等。有的采用填空式激发,有的采用语言情境激发,有的采用回忆讨论式激发。学生们在王菲的《水调歌头》的'音乐中,灵感得到激发,情感得到升华,表达也自然顺畅许多。
三、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教学到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苏轼的心绪不宁,我和学生们一起回忆了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讲了许多开心的往事,以此铺垫,用自己快乐的心境和苏轼的孤独情绪相比较,从而深切感受苏轼的惆怅。适当的拓展延伸,加快了学生的理解。
学完本文,我们一起吟诵了《水调歌头》全文,又一起吟唱了王菲的《水调歌头》,在音乐中,又一起吟诵了苏轼的其它诗词。那种氛围,我也似乎来到了苏轼的那个年代,来到了苏轼的心境,感觉飘渺但很愉快。
但愿人长久教案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出相应的语气。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
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听准字音,注意停顿。一会儿比一比看谁像老师一样读得好。
2、赛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相应的语气,注意营造各个小组间的比赛氛围。
学情预设:下面加点字学生容易读错。
教学措施预设:
在学生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加点字的字音。
做官品尝观赏眼睁睁心绪不宁
虽然宽慰悲欢埋怨阴晴圆缺
学情预设:读下面的句子时,注意根据提示语读出相应的语气。
(1)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2)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教学措施预设:
句子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指导: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
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
再读,读出埋怨。
句子二: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指导: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正是因此他才宽慰。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读出宽慰、低声、吟诵的语气。
三、再读课文
根据老师或同学的点评,自由朗读,读流利,读出相应的`语气。
四、默读课文,感知课文
默读课文,小组内交流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检查是否已经真正认识。
2、描红。老师要逐字指导,起笔顿比落笔,字的位置
3、师范写,要求学生注意看间架结构,难写的笔画的起笔、收笔要领,以及疏密要领等。
4、学生仿写(前台展示)。
共同评价学生仿写的字。评价要领: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等。
六、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会他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七、任务分配
1、默读课文,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意思。
4、任选一两段展示朗读。
5、展示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6、谈谈你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理解并背给大家听。
7、搜集一些关于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任务展示
1、小组内准备展示任务。(五分钟)
2、展示汇报
(1)默读课文,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默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苏轼对兄弟苏辙的感情?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的意思。
学情预设:
从课文内容来看,学生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因为没有丰富的个人经历,学生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
教学措施预设:
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
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
措施(一)细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读课文2、3自然段,想一想:此时,苏轼的心情怎样呢?(心绪不宁)师板书。,思考: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2)学生讨论。
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这是亲人团聚的时候,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二是目睹他人团聚的情景: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课,饱受离别之苦。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更勾起苏轼对弟弟的思念,因而心绪不宁。
三是与弟弟手足情深且分别已久。着重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意思
(2)进一步自读感悟,指名读,读出思念之情。(配乐朗读,背景音乐《良宵》)
措施(二)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
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在想什么呢?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2)学生自由发言: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3)自由练读,感悟苏轼埋怨之情源于思念之苦。引导学生读好反问句。
(4)这段后面是省略号,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有能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
措施(三)细读课文第五六自然两段
(1)(出示课件)宽慰是什么意思?(豁达开朗,积极乐观)(板书:宽慰)苏轼为什么会宽慰了呢?他到底想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2)(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交流讨论:
A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B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C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4)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搜集展示关于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
教师小结: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
但愿人长久教案10
一、导入新课
王维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苏是一个人在他想看着别人在家里团圆,欢欢喜喜的过节,自己却一个人孤独的在思念着多年未见得弟弟,他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他又是怎么样国过节的呢?
二、进入新课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课文的第四小节,同学们自己把这一小节读一遍,划出课文中表现苏是孤独的词语。
他又在埋怨什么呢
他又问什么要埋怨月亮呢?
因为他觉得月亮也在戏弄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那么圆那么亮,但是月亮不是人,无所谓有情或无情,苏是怨月实为怨人,人事纷繁,为了生活而各奔东西,亲人常常很难相聚。
指导朗读,注意要把他孤独的感觉和他埋怨的语气读出来。
大家来想一想,这一小节最后为什么要用省略号的呢?他可能还会想些什么?
他一直这样埋怨下去了吗?(一位学生读第五小节)
这是他似乎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他什么呢?
(说明他与常人不同,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想到这里,它不禁提笔,写下了这名垂千古的佳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晴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小结
苏使这一美好愿望通过月亮送给了弟弟,送给了亲人,也送给了天下所有的人,这也是这首诗流传至今的原因,也希望这一美好的愿望能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但愿人长久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推荐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朗读导入,简介苏轼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PPT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板块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2、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3、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4、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状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PPT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板块三:诗歌诵读比赛
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板块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板块一:复习旧课,夯实词语。
1、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3、指名读词组
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读着以上的词组,你能想到文中的哪些资料呢?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4、听写词语: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这三个词语都是写谁的?你能试着用这三个词语连起来说一段完整的话吗?(结合课文资料)苏轼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板块二:扣词入文细读课文
苏轼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1、自读全文圈点画注
2、独立思考准备交流
3、组内交流准备汇报
4、全班交流总结提升
最终落脚点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板块三:反复吟咏理解诗情
1、自读古诗读出韵味
2、再读古诗理解意思
3、三读古诗读出情思
板块四:布置作业
完成小本作业相关练习
附:板书: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但愿人长久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但愿人长久》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
苏东坡《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
二、教学目标
( 1 ) 知识目标
A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 学习文包诗写法
C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 ) 能力目标
A、 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B、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C、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 设的意境,进行 美的熏陶。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四、学情分析:
从课文内容来看,学生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因为没有丰富的个人经历,教师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为应对这一情况,课前利用早读课和辅导课时间提供了大量关于苏轼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生活,这样就能使学生感悟课文有了一些基础。教学中以品读悟情为主,教师适当以语言渲染,努力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
五、教具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六、说教法不与学法
(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但愿人长久》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们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首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筛选学生的疑问,突出情感变化,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有关情感变化的词语。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七、说板书及作业
(1) 板书就按课文作者的思路来安排的,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
(2) 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水调歌头》全文,了解作者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和时代背景。
八、主要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2、谈话: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我们会和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
3、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这节课,让我们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一起过一个中秋之夜,好吗?
4、介绍苏轼。
5、苏轼与弟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值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
但愿人长久教案13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 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诗歌诵读比赛
1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复习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细读课文
1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 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 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总结课文
1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作业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但愿人长久教案14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述月的作品。这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忙我们学习和理解。
三、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课文一至三小节描述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在中秋月圆之夜,诗人为何单单想起了他的弟弟呢?什么是手足情深?课文中是怎样描述出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指名同学朗读。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首诗里,同样也蕴涵着这样的感情,让我们齐声朗读,来感受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述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感受了怎样的意境?(《静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李白《静夜思》,指导朗读描述月夜环境和诗人辗转反侧的句段。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齐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句段。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再读句段,进一步体会感受。
在诗人的诗中同样也蕴藏着这样的情绪,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情绪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资料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齐读〈〈水调歌头〉〉。
三、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及诗词。
但愿人长久教案15
一、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⒉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和熟记下列词语: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屈指算来、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⒊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⒈重点:从语言文字中体会苏轼在中秋月夜思念亲人的感情。
⒉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三、知识准备;引导学生事先通过网络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及古人表达思念亲人的诗句。
[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
⒈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⒊初步了解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
二、教学过程:
㈠启发学生大胆背诵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吟诵苏轼《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e),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i)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提问:谁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教师适时介绍苏轼。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的父亲叫苏洵,弟弟叫苏辙,也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世称“三苏”。
苏轼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㈡教师范读课文。
㈢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㈣检查学生自读效果。
⒈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分清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⒉读词语:
⑴观赏、思念、埋怨、宽慰、吟诵
⑵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屈指算来、悲欢离合、十全十美、阴晴圆缺
⒊读课文,师生评议。
㈣简要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词语(1)(2)进行复述。
㈤作业:抄写词语,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教学目标:
⒈感受作者在中秋月夜思念亲人的感情变化过程。
⒉试着背诵课文4-6自然段。
⒊解答课文重疑难之处。
二、教学过程:
㈠听写词语;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吟诵
㈡找出上述词语所在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为什么“埋怨”?为什么“宽慰”?
㈢学习1-3自然段
⒈指名读1-3段,思考: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
板书:心绪不宁手足情深阔别七年
⒉指导朗读:中秋佳节,人们合家团圆,心情十分愉快,朗读时要读出喜悦之情;苏轼与弟弟情同手足,却分别多年,如今中秋,本来应该亲人团圆,他俩却天各一方,忍受思念之苦,朗读时要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心绪不宁。
㈣学习4-6自然段。
⒈自由读,思考讨论: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⒉讨论小结:苏轼看到天上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想到月圆人也应该团圆啊!可是自己却不得不和弟弟天各一方,想到这里,他心中不禁埋怨起月亮来。
板书:埋怨月圆人不圆
⒊朗读背诵。
⒋苏轼转念又想到了什么,因而他心理又宽慰了许多?
⒌讨论小结:词人由月亮的圆缺,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悟出世上的事情往往不能十全十美的人生哲理。提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兄弟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一轮明月。
板书;宽慰人生哲理:月有圆缺人有离合
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⒍师生共同吟诵第六自然段。
㈤课堂练笔:苏轼虽然与弟弟天各一方,但用自己亲手作的一首词表达了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你能以苏轼的身份向弟弟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
㈥语文实践活动。“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请同学们收集这一主题的诗词,举办班级朗诵会。
【但愿人长久教案】相关文章:
《但愿人长久》教案03-09
《但愿人长久》优秀的教案01-29
2 但愿人长久 教案12-17
《但愿人长久》课文优秀教案09-21
《但愿人长久》教案15篇03-13
小学语文《但愿人长久》教案01-23
四上教案 但愿人长久12-17
《但愿人长久》教案设计范文08-26
但愿人长久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