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教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满井游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井游记教案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虚词“而”“之”的用法。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能力训练点情景想像、朗读。
(三)德育训练点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的抒情艺术。
二、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景,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自读、朗诵.老师启发提问、点拨。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一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并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一人文景一自然景
(山水风光一游人一动物)
远景一近影
(山水风光一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若脱笼之鹄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一轻松喜悦一感叹赞美
(抑一扬)
(四)总结、扩晨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田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习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每个2分)。(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an1) 2.花朝(zhao1) 3.辄(zhe2) 4.妍(yan2) 5.倩(qian4)
6.靧(hui4)面7.蹇(jian3) 8.呷(】xia4) 9.廿(nian4) 10.浃(jia2)
口述:1.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共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赜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平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六)板书设计
袁宏道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睛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乌、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一若脱笼之鹄一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一轻松喜悦一感叹赞美
(抑一扬)
满井游记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能力目标:
1.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 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三)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 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
二、整体感知:
1. 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习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 花朝节(zhāo);呷(xiā)浪; 鲜妍(yán)明媚; 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 曝(pù)沙之鸟; 浅鬣寸许 (liè)髻鬟(jì)(huán);靧面(huì);红装而蹇(jiǎn)者;脱笼之鹄(hú);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
2.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3)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4)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幻灯片4---全文,点击音乐按钮。)
5.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
6.生放声朗读全文。
三、研读课文
1, 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点击超链接按钮,连接到---满井游记图。)
2 ,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3 . 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
4, 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四、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课件出示幻灯片5---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
城中余寒------(叙事) ----欲出不得
----总: 全景---微润、空阔
心情---若脱笼之鹄
满井春色------(描写)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
满井游记教案3
一、古今异义
1、土膏微润 古义:肥沃 今义:糊状的东西
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古义:梳掠 今义:夺取
3、柔梢披风 古义:在风中散开 今义:一种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
4、恶所无纪 古义:安,哪 今义:厌恶
二、一词多义
1、于:①于时冰皮始解(介词,在)
②乍出于匣也(介词,从)
2、然:①娟然如拭(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
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表转折,却)
3、鳞:①鳞浪层层(名作状,像鱼鳞一样)
②呷浪之鳞(指代鱼)
4、之:①若脱笼之鹄(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
③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词类活用
1、作则飞沙走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使……跑)
2、鳞浪层层(名作状,像鱼鳞一样)
3、泉而茗者(名作动,汲泉水,煮茶)
4、罍而歌者(名作动,端着酒杯)
5、红装而蹇者(名作动,穿着艳装,骑驴)
四、翻译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鸽。
翻译:高大的柳树夹立在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2、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翻译:这时的河冰面刚刚开始融化,水波才闪烁发光,像鱼鳞似的波浪一层层的,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澈的光辉突然从镜匣子中射出来一样。
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翻译: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4、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翻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5、风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翻译: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鬣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五、文章分析
1、段意: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第二段写满井春色,
2、第二段顺序: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
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
a写河的小峦;b写柳条麦苗;c写游人;d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3、文章主题
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体现了作者疏放不羁的精神,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4、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A“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C“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
作者的感情:描写中无不渗透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是找出一句进行赏析,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以物比人)
C“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以物比物)
D“若脱笼之鹄”, 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一般。比喻形象贴切,具有强烈感染力。
满井游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3、学习本文作者准备生动,层次分明地描写景物的写法。
4、通过学习这篇小品文应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
【教学重点及难点】
朗读课文并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设想】
1、《满井游记》虽是一篇小品文,但生字却不少,要注意正音。
2、作为自读课,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体会作者所抒之情,所写之景。
3、文中几处不易理解的日子,是学生疏通文意的难点,教师应给予帮助,学生可继续采用增、删、移、驾、换的方法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法
同学们,每年早春三月祖国南方已是百花盛开,花田锦簇,而我们北方仍是永瘦山寒,枯燥乏味,不过只要你走出家门,步入野外,仔细观察,那可就别有洞天了。不信,请读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看他描绘了怎样一幅清新,秀美的北方郊外早春图。
二、预习检测(幻灯出示)
1、给下列加点字准确注音:
辄(zhé)返燕(yān)地寒飞沙走砾(lì)脱笼之鹄(hú) 倩(qiàn)女花朝(zhāo)节出于匣(xiá)廿(niàn)二日 乍(zà)明披风(pī)髻鬟(jì huán)泉而茗(míng)者 始掠(lüè)罍(léi)而歌者曝(pù)沙之鸟红装而蹇(jiǎn)者 浅鬣(liè)呷(xiā)浪之鳞
2、填空: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作者袁宏道,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现在的湖北省)人,文学家。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对作者袁宏道作一些补充介绍。
袁宏道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亡。作过吴县知县,顺天教授等官袁氏兄弟三人(兄宗道,弟中道)都以文学见长。当时称为三袁,宏道成就最高。他是当时反对文学上复古派的重要人物之一。著有《袁中朗全集》。
三、了解写景小品的特点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课上则深入浅出,在记叙上则简明生动。
四、解题
满井是明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文章。
五、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理解内容
方法:读读──议议。
1、教师范读课文二遍。(学生所读另一遍要正字,听读第二遍要揣摩句意。)
2、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第一段,然后大家再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选取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余、剩余。砾小石块、碎石。
3、全班齐读第一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之内。寂寞难耐的心境。
4、指一名学生领读课文的第二段。(句指一名朗读好的同学进行领读)注意全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愉快之情。
5、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在此基础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疏通大意,这段难度较大,教师应巡回解疑,之后选代表发言。
教师提示:偕,一同。高柳大堤,高大的柳树成排分立在堤的两旁。冰皮始解,河上的冰冻开始溶化。拭,擦,晶昌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小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6、学生齐读第二段,讨论归纳段意。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表害作者回归自然的愉快心情。
六、分析写景特点
1、全班齐读,从整体上把握所写之景。
2、学生自读(要求:一句一句认真读,读出层次来)。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之后在全班交换意见,教师再做系统梳理:
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是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的陪衬之笔。(第二部分是分析的重点)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
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① 写河的小峦;② 写柳条麦苗;③ 写游人;④ 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作者写景中用新奇恰当的比喻,使景物生动形象,触手可及,愉乐之情跃然纸上。
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七、齐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堂练习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九、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结)
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为上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的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十、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1~2题。
【译文】
北京一带气侯寒冷,过了花朝节,冬寒还没有退尽,经常刮起冷风,一刮冷风就扬起满天沙尘。(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顶着风坐车出去总是不到百步就转了回来。
22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高大的柳树成排的分立在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温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无比轻松)。这时河上的冰开始溶化,水波突然闪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鱼鳞似的波纹,水清澈极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镜子,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触化的雪水洗耳恭听过后,那样美好光洁,呈现出迷人的风姿。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出大了,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用泉水者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看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浃背。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儿,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情态,毛羽、鳞鱿当中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氛。(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都不知道啊。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袁宏道
概括: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春 出游探春 春水(如镜出匣)和春山(如倩女妆罢) 在
具体 柳条(桑梢披风)和春苗(浅鬣寸汗) 郊
(层次分明)游人游春:尔而茗,罍而歌,红装而蹇 外
鸟鱼喜春:安适恬静,悠然自得。
满井游记教案5
教学目的与要求: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难点词句。疏通文章大意,初步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文章.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
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
录音机、课文磁带、幻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柳宗元的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尽情地遨游了,游记.写作堪称文学史上一绝——大师笔下的优美的风景、奇妙的境界。
?作者使用精湛的艺术手法,采用数州之土壤与西山对比,突出的西山山势的高峻;采用映衬的手法,烘托了西山气象的阔大。我们陶醉山水之中,物我两忘,飘飘然,感觉到“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我们精神为之一振。啊,舒服、爽!
今天,我很激动,也很荣幸。我终于回到了阔别8年的.母校。下面,请让我这个师哥担任队长,带领同学们到燕地春游去,好不好?
二、预习,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对照词句注解速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
遇到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
把难理解的词句画记出来。同桌讨论一下。
板书课题:《满井游记》,作者:袁宏道。
袁宏道主张文章打破古文的传统,用浅易流畅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与兄宗道、弟中道共同倡导散文改革运动,对文坛影响很大,后人称他们兄弟仨为“公安三袁”。
明末散文家张岱说:“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同样出色,而以独具特色的游记。
播放课文朗读磁带。
三、讨论分析课文。
请哪位同学来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概括归纳:满井早春的风光。
从哪里可以看出写的是早春的风景。
表时间的词语:花朝节后。
满井景物的特征:水光山色、柳条麦苗。 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请学生翻释。两个长句,强调一次。(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有会么好处?)归纳板书。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谁来翻译一下?该句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鸟鱼也深受感染,请看“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
文章既写了静景又写了动景,既描写了景物又抒发了感情,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出示:
第一段中作者在“飞沙走砾”的环境中只能“局促一室之内,”而“至满井”时,“ , , ,”的景象却让他“ ”。由此可见,第一段虽未写满井,却是为下文写游满井做的铺垫,采用的是 的写法。
要求学生自学第一段以及第二段的1、2句,然后讨论回答问题。
第一段的1、2句讲了什么内容?
板书:燕地气候特征:天气:寒
风沙:猛
第3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极欲外出一游,百无聊赖等
为什么不外出宴游呢?
1、2句与3、4句有什么联系?
作者热切地渴望外出一游,可是燕地花朝后却冻风时作,作者是欲出而不得。什么时候天气才能好转呢?
请读第二段1、2两句。好不容易,机会终于来了。作者从“局促一室之内”中解放出来了,作者此时此刻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文中是怎样表述的?
我们一起分析了课文内容,现在应该可以回答了吧?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23、满井游记
“公安三袁” 袁宏道
燕地 天气:寒
气候 风沙:猛 满 早春 波色山峦 静
因↓果 井 风景 柳条麦苗 景
↓ 铺垫 风 早春 游人之乐 动
欲出不得(失望,无奈)→→→ 光 郊游 鸟鱼之乐 情
欲扬先抑
满井游记教案6
一、教学目标
(一)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二)理清写景的层次,体会描写的精妙。
(三)领略满井早春景色的清新秀美,感受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绘春草、春花、春雨的精美语句,导入新课:在朱自清的笔下,南方的春是温润的,南方的春是醉人的。那么,北国的春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明代的文学家袁宏道,一起去感受一下燕地满井的初春气息吧!(板书课题、作者、朝代)
(二)诵读感受
1.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学生自主试读课文,扫除读音障碍,揣摩语句停顿。点拨:
①补充注音:
辄(zhé) 髻鬟(jìhu2n) 掠(lüè) 夫(fú)能不以游堕事(léi)
②难句停顿: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余之游/将自此始
2.倾听配音范读,把握语调、节奏。(课前合成好录音带,背景音乐最好选择清新舒缓的民乐)
3.播放背景音乐,让一位学生伴着音乐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4.集体伴乐诵读,感受满井早春景色的清新秀丽。
(三)研读探究
1.小组学习,疏通文意。
2.学生质疑,师生合作解疑。
3.比较同一文言字词在文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归结,在积极思维中积累文言字汇)
(1)乍:波色乍明(始,初)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
(2)鬣:麦田浅鬣寸许(兽颈上的鬃毛)
毛羽鳞鬣之间(鱼鳍)
(3)始:于时冰皮始解(开始)
髻鬟之始掠也(刚刚)
始知郊田之外(才)
(4)而: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表承接)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表承接)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表修饰)
而城居者未始知也(表转折)
4.用圈点法,阅读课文第2段。
(1)作者对满井早春的总印象是怎样的`?用“____”在文中标出。(提示:“高柳夹岸,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2)本段中描写了满井早春的哪些景色?用“~~~~”在文中标出相关的词句。并说说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提示:“冰皮”、“波色”、“鳞浪”——河水,清澈亮丽;“山峦”,鲜妍明媚;“柳条”,柔美婀娜;“麦田”——麦苗,生机勃勃;“游人”,怡然自乐;“鸟”、“鱼”,喜气洋洋。归结:虽然还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但是满井早春依然是春意盎然,丝毫不逊于南国春色。加着重号的字板书。)
(3)作者看到这些景色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用“……”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当时心境的一句话。(提示:“若脱笼之鹄”——喜悦、庆幸。加着重号的字板书。)
5.研读课文第3段,讨论:袁宏道的官职很小,也很清闲,可是他并没有像《小石潭记》中的柳宗元、《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那样,感到忧愁、愤懑。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提示:他并无被贬谪的遭遇;他淡泊名利,鄙弃官场;他的性情比较达观;他真心向往大自然,专情于山水美景;他的思想不够积极,消极遁世等等。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只要合情合理,并无标准的、惟一的答案。)
(四)品读玩赏
1.在清新、舒缓的音乐中,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第2段,体会文中写景语句的精美。
2.组织赏析沙龙活动。(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所赞赏的语句来,说出自己之所以喜欢这一句的理由。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修辞、意境、表达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赏析。)
(五)布置作业
文中作者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在生活中,你可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呢?课后制作一枚书签,把你对这方面的感悟凝聚成精美的文字,用正楷或行楷写在书签上,送给你的同学或朋友。
板书设计
满井游记
(明)袁宏道
春意盎然河水——清澈亮丽
山峦——鲜妍明媚
柳条——柔美婀娜
麦苗——生机勃勃
游人——怡然自乐
鸟鱼——喜气洋洋若脱笼之鹄(喜悦、庆幸)
满井游记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①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附件下载
《满井游记》导学案8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资料助读:
1.作者简介:袁宏道,明朝著名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与兄弟袁宗道、袁中道并称“三袁”,又称“公安派”。鄙弃官场,淡与名利,曾长时间隐居田园和外出游历。本文曲折的表现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和寄情山石草木的逸然情怀。
2.写作背景: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2.背景3.文体知识)(结合资料助读书上批注)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重点词语: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4.一词多义:
5.文言句式:
我的疑问:
探究案::
1.第①段中体现“燕地寒”特征的语句是哪些?(书上批注)
2.从全文看,第①段采用了什么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
写水: 。
写山: 。
5.文中写了哪些人?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书上批注)
6.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作者在这样的景物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拓展延伸:搜集摘录一首描写春景的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其意境。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检测反馈:1.文学常识填空:《满井游记》选自 ,作者 , 代文学家,与其兄 、其弟 合称为“公安三袁”。
2.给加点字注音。
燕地寒,花朝节后 如倩女之靧面 飞沙走砾 髻鬟 凡曝沙之鸟 若脱笼之鹄 呷浪之鳞 红装而蹇者
3.指出下列划线词解释有错的一组: ( )
A土膏(很稠的糊状物) 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茗(茶)
B乍明(初、始) 曝沙之鸟(晒) 辄(就)
C披风(开、分散) 汗出浃背(湿遍) 呷(吸)
D晶晶然(样子) 脱笼之鹄(天鹅) 鳞(代鱼)
4.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
A若脱笼之鹄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 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5.选择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
A.这是一篇记游小品,北国的料峭春寒,非但不能阻止作者的游兴,反而给他带来了许多新鲜感。
B.这篇游记抓住了春天的景象,突出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特点。
C.选文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是“脱笼之鹄”,又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
D.选文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写出了郊游的所见所感。
我的收获:
《满井游记》课后题及答案
《满井游记》课后题答案
一、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还有几处,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二、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文中这样的比喻句还有几处,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三、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还常用,如“四海之内”“国门之外”。) 脱笼之鹄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如“惊弓之鸟”“一丘之貉”。以上两种,也都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但主要起结构作用。) 倩女之面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这种用法现在已不用。)
《满井游记》学案7
《满井游记》学案
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 廉海龙
教师寄语: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学习目标
1、 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
2、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习过程
一、背景资料
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二、朗读课文
4、听录音朗读课文。边听边标出不认识的字以及难读的句子的节奏。
(温馨提示:难句停顿:●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余之游/将自此始。)
三、丰富词库
5、给加点的字注音。
燕地( )花朝节( )砾( )辄( )土膏( )浅鬣( )髻鬟( )罍( )蹇( )汗出浃背( )曝( )呷( )
四、疏通文意
6、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由理解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先小组合作解决,若还不明白,师生共同解决。
7、让学生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评价。
五、整体感知
8、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一下。
六、品味课文
9、本段中描写了满井早春的哪些景色?并说说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
(内容,请找出来,写出赏析词。)
(1组找写人的。2组找写景的。3组找写物的。4组找写作者心情的。)
10、请从景物描写的文字中找出比喻句,并做简要的分析。
11、作者看到这些景色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用横线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当时心境的一句话。
七、写作天地
12、模仿作者描写满井初春景色的方法,用两三句话描绘初夏的景物特点。
八、学习小结
13、我的收获:
九、布置作业
14.背诵积累本文你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
达标检测
15、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罍而歌者(lěi)红装而蹇者(jiǎn)汗流浃背(jiá)B.麦田浅鬣寸许(liè)泉而茗者(mǐng)靧面(guì)
C.花朝节(zhāo)廿二日(niàn)倩女(qiàn)
D.曝沙之鸟(bào)呷浪之鳞(xiá)未百步辄返(zhé)16、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 ______。
18、文中作者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在生活,你可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呢?课后制作一枚书签,把你对这方面的感悟凝聚成精美的文字。
《小石潭记》导学案16
《小石潭记》学案
走马岭中学语文 主备人:肖大飞 审 核: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难点: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确“记”这种文体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二、给加点字注音。
隔篁( )竹 水尤清冽( ) 为坻( )
佁然不动( ) 往来翕忽( ) 为嵁( )
俶尔远逝( ) 犬牙差互( ) 寂寥( )
悄怆幽邃( )( )( ) 龚古( )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水尤清冽 尤: (2)佁然不动 佁然:
(3)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许:
(4)斗折蛇行 斗: 蛇:
(5)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6)不可久居 居:
(7)悄怆幽邃 悄怆: (8)以其境过清 以: 清: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找出易读错的字并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认为 字应当认 ,容易错读成 。
二、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划出疑难的词句。
(1)解释下列词语。
篁竹: 为坻:
佁然: 俶尔:
翕忽: 幽邃:
(2)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 ( ) 如鸣珮环 ( )
为坻,为屿 ( ) 四面竹树环合 ( )
潭西南而望 ( ) 潭中鱼可百许头 ( )
乃记之而去 ( ) 明灭可见 ( )
隶而从者 ( ) 水尤清冽 ( )
世隶耕 ( ) 以其境过清 ( )
卷石底以出 ( ) 参差披拂 ( )
以其境过清 ( ) 犬牙差互 ( )
(3)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 (古: 今: )
佁然 (古: 今: )
小生 (古: 今: )
2、重点句子翻译。(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较典型的疑难在班上提出共同解决。
4、全班快速串译全文。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乐 (1)心乐之
(2)似与游者相乐
2、可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不可久居
3、清 (1)水尤清冽
(2)以其境过清
4、从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隶而从者
5、以 (1)以其境过清
(2)卷石底以出
(3) 全石以为底
6、而 (1)记之而去
(2)隶而从者
(3)潭西南而望
7、差 (1)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
8、见 (1)下见小潭
(2)明灭可见
9、游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同游者
10、环 (1)鸣佩环
(2)竹树环合
11、为 (1) 全石以为底
(2)为岩
五.【课后反思】
六.【课外拓展】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以语使(告诉) B.讶其文(感到惊奇)
C. 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 D. 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2、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3、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走马岭中学语文 主备人:肖大飞 审 核:
课题: 《小石潭记》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的】1. 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2.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难点: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一、试着背诵课文
二、翻译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悄怆幽邃,凄神寒骨。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2.全文处处写景,但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两个词。
二、品味揣摩,深入探究
(一)仔细阅读体现作者“乐”的部分,思考:
(1)“乐”在文中出现几次,请找出来。
(2)作者“乐”的原因何在?请抓住有关的语句仔细的揣摩,然后作出分析。
(二)、作者为何由“乐”变“凄”?同样请抓住有关的句子并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来作分析。【每个人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大家讨论后总结一下答案,由一个组员准备作汇报】
(三)、文中笔笔是写景,我们却是处处能见情,请你说说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回忆过去我们学过的文章,哪些还是用了此种写法的?
(四)小组交流其它疑难之处
三、试着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你也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试着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你也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五.【课后反思】
六.【课外拓展】
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 并穷( ) 绮丽 (2) 尝以( )一珊瑚树
(3)世罕其比( )
2.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答: ① ②
(2)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
(4) 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满井游记》导学案6
《满井游记》导学案
走马岭中学语文 主备人:肖大飞 审 核: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2.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疏通课文大意。
难点:掌握文中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
燕( )地寒 花朝( )节 飞砂走砾( ) 廿( )二日
百步辄( )返 偕( )数友 脱笼之鹄( ) 倩( )女
靧( )面 浅鬣( ) 罍( )而歌者 红装而蹇( )者
汗出浃( )背 呷( )浪之鳞 曝( )沙之鸟
2.解释加点的词语。
冻风时作( ) 飞沙走砾( ) 天稍和( ) 如镜之新开( )娟然如拭( )
泉而茗者( ) ( ) 罍而歌者( )
红装而蹇( ) 呷浪之鳞( )
毛羽鳞鬣( )
3、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公安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三袁中,袁宏道成就最大。他师事李贽,推崇徐渭。提出与复古派针锋相对的文学主张,反对厚古薄今,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较多作品着意抒发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率真自然,散文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活泼。所作游记、小品最为人称道,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著有《袁中郎全集》。
4、写作背景: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5、知识卡片:“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复古派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找出易读错的字并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认为 字应当认 ,容易错读成 。
二、疏通文句,落实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同时划出疑难的词句。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冻风时作( )土膏微润( )于时冰皮始解( )
波色乍明(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
靧面( )麦田浅鬣寸许( )泉而茗者( )
罍而歌者( ) 红装而蹇者( )汗出浃背( )
曝沙之鸟( ) 呷浪之鳞( )游人虽未盛( )
局促一室之内( )夫不能以游堕事( )
而此地适与余近( )恶能无纪( )未百步辄返( )
2、重点句子翻译。(一定要直译,抓住重点词语。)
(1)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4)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6)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7)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8)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较典型的疑难在班上提出共同解决。
4、全班快速串译全文。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 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的词。
(1)罍而歌者( )
(2)泉而茗者( )
(3)红装而蹇者( )( )
2.下列三组词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分析下列 “之”字的用法,并举例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1)一室之内 郊田之外
可译成“ ”,现在 ,如
(2) 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
可译成“ ”,现在 ,如
(3) 倩女之靧面 髻鬟之始掠
可译成“ ”,现在 ,如
五.【课后反思】
六.【课下作业】
熟读背诵全文,识记重点词句翻译。
走马岭中学语文 主备人:肖大飞 审 核:
课题: 《满井游记》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的】1. 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2.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难点:学习课文把山水风光、游人活动、感情抒发交融在一起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一、试着背诵课文
二、翻译句子: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二.【课堂学习研讨】
1.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试找出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2.本文作者写春光中的人物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什么?
3.概括第二段的段意,第二段“始知郊田之处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它的新奇之处。如把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三.【盘点收获】
四.【达标测评】
1、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如何?作者的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作者是在 时节出行游玩的,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是“ ”、“ ”、“ ”。作者心情很 ,同时暗示作者 的心情,从“ 。”
2、品读第三段,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的内涵。
五.【课后反思】
六.【课外拓展】
西湖游记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今岁春雪甚盛 ( ) ⑵梅花为寒所勒( )
⑶与杏桃相次开发( ) ⑷竟不忍去湖上( )
2.翻译句子
⑴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
⑵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作者与杭人游湖的审美情趣有什么差异?
答:
《满井游记》教案教学设计19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满井游记教案8
教学目的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学习并归纳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语汇。
教学难点生字的识记;作者写景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题目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外的一个游览地。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受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年的春天。
2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3生字燕yān廿niàn砾lì鹄hú娟juān鬣liè
茗míng蹇jiǎn呷xiā浃jiā曝pù
通假字:堕,通“隳”
4读课文,疏通课文,列出疑难句,师生合作解决。
东风时作:作,起。土膏微润:膏,肥沃。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品茶。未知之:不知道这情况。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恶能无纪?恶能,怎能。纪,纪事。
5赏析研讨
a开头怎样描写北国早春的特点?这样写的作用?“余寒尤厉”、“局促一室”,没有春天的气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下文描写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b怎样描写满井春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先写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接着写河面冰雪融化,“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再写春山之态“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又写“柳条将舒未舒,麦田浅鬣寸许”,突出早春的`特点。游人有“品茶者”,“饮酒者”,“骑驴者”,虽不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的鱼,悠然自得。最后作者总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运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琢语句、简洁明快地直接写出北方春寒料峭的特点。
运用新奇生动的比喻描写春景。
在描写中表达作者的欢快,恬适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6作业:
练习二,提示:以物比人,例:出游的作者,如脱笼之鹄;以物比物,例:河水波光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麦田浅鬣;以人比物,例:山峦如倩女。。
练习三“之”的用法:a表示限定关系:一室之内、郊田之外,可译为“以”。现代汉语中还用,如“四海之内”、课堂之外”b表示修饰关系:“脱笼之鹄”、“曝沙之鸟”。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一丘之貉”、“惊弓之鸟”、c用在主谓短语中的结构助词,可不译。
满井游记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积累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学会细致地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的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出来。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环境下作者的两种不同心情;做一名有心人、有情人、细心人,深入大自然,采撷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感受它细微的、无穷的变化。
教学建议
一、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先写北国早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没有春的气息,彩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描写下文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第二部分先总写满井春景(廿二十……若脱笼之鹄)。“天稍和”与上文“余寒犹厉”呼应,天气变化,心绪也随之解冻。高柳、膏土与上文“飞沙走砾”呼应;“空调”、“脱笼之鹄”与上文“局促一室”、“不得出”呼应,融融春意已可感悟,心情愉悦可想而知。接着作者又详细描写了春景,逐层写出郊外早春景色的迷人(于时冰皮解……麦田寸许)。首写春水:如镜出匣;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罢;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寸许。山好、水好、万物美好。一连串的比喻,形神俱似,春景中融入了感情色彩。继而作者由景及人,绘出一幅早春郊游图(游人虽未盛……汗出使背)。泉而茗者,清雅悠闲;罍而歌者,豪爽痛快;红装而蹇者,从容舒适。男男女女,形态各异,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再次作者写陆上和水中的动物,表达在春日的心旷神怡(凡曝沙之鸟……皆有喜气)。曝沙之鸟,安适恬静;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最后作者归结自己的感受,寄托追求(始知郊田……宋之知也)。作者由游满井春色,归结出“郊田之外未站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的感受,也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山川草木的游洒情怀。
第三部分作者明确表露了自己寄情山水、厌弃官场俗务的感受,并表示今后的出外游玩日程从今日开始,因此写游记来纪念此事。明确了自己的志向和文章写作的.时间。
二、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本文写了不同的环境中作者的两种不同情感。作为“城居者”,整个冬天蜗居斗室之中,欲出不得,自然烦闷不已。因情生景,第一段分四层浓笔渲染“余寒犹厉”。“燕地寒”,一个“寒”字,首先就把人带入天寒地冻的北国冬天。接着写即使花朝节后,寒意仍不减却多少,一个“犹”字,让人不寒而栗。这一层是从节令、地域角度来写。第二层具体写“寒”。“冻风时作”,“飞沙走砾”,气候之恶劣,不难想见。第三层用作者“欲出不得”衬托寒气袭人。第四层用作者的行动(“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证明北方春寒料峭。触景生情,自然情事满怀。作者本自不愿做官,这次任顺天府教授,终免不了官场的应酬唱和,愁苦烦闷之心可见一斑。作为“郊游者”,长期的压抑,得以一时解脱,自然一切都是新的,即使只是自然界的一丝一缕的正常变化,也会纳入眼底,融入心底,虽感陌生,更觉亲切。所以,作者笔下的一草一木都具有了人情人态,挂满了喜悦的色彩。
对比、反衬。有城里城外气候的对比,有人物心情的对比,有动静相衬,有情景相衬。
三、本文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为文章写初春的景色,处处围绕“乍暖还寒”的特点。从整体上看写了春山、春水、春柳、春趣,多用比喻,形象贴切,清新奇巧。从局部看,写节令气候的变化,用“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写寒意未尽,用“天稍和、土膏微润”写春意渐染,前后对比,特点鲜明。写“冰皮”用“始解”,写“波色”用“乍明”,写“雪后初晴”,写柳条“将舒未舒”,写“柔梢披风”,写麦芽寸许,写游人未盛,写风力尚劲,无不恰如其分,无不形态毕肖。
满井游记教案10
【教学目的】
1、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自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
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廿( )
鹄( )
鬣( )
茗( )
罍( )
蹇( )
倩( )
髻( )
鬟( )
浃( )
乍( )
澈( )
靧( )
曝( )
呷( )
三、串译课文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燕地寒:燕:古燕国,今北京一带。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若脱笼之鹄:鹄,一种水鸟,俗名天鹅。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匣,指镜匣。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文中指被晴日融化的雪水。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售髻鬟之始掠也:倩女,美丽的少女。
靧面,洗脸。掠,梳掠。
柳条将舒未舒:舒,展开。
柔梢披风:梢,本指禾的尖端,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风力虽尚劲:尚,仍然,还。劲,猛,强劲,猛烈。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浃,湿透。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末始无春:未始,未尝。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四、讨论、分析课文
1、请同学归纳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了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时间。
2、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3、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4、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从“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三层(从“始知……”到“末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5、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宠之鸽,”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
“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6、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并为中国,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7、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体、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
游的愿望。
8、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县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⑴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⑵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⑶如倩女之面贵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⑷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五、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
六、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2、背诵、默写全文。
满井游记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5、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鹄(hú)鬣(liè)茗(míng)罍(lěi)蹇(jiǎn)倩(qìan)髻(jí)鬟(huán)浃(jía)乍(zà)澈(cè)靧(huí)曝(pü)呷(xiā)
二、导入: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了岳阳楼,在欧阳修指引下,观赏了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的'东直门有什么美景。走,我们踏青去!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互助,教师更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赏析
一、提问:请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了写作本文用意和写作时间。
二、提问:
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三、提问:
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四、提问:
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从“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的盎然春色。
第三层(从“始知……”到“末之知也”):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
五、提问:
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
感受:“若脱宠之鸽,”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 “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六、提问:
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并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七、提问:
请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心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八、提问:
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l)若脱笼之鹄:以物比人(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人比物(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九、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
十、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走进名校》
满井游记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2、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这课对我来说很陌生,没有教过也没有读过。我自己阅读这课时感觉有点难度:(1)生字词较多;(2)课文较长又是古文,加之比较枯燥,朗读诗歌问题。
2、教学过程中大约要三节课的时间,第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节重点是文言讲解翻译;第三节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指导完成练习册。
目前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时间,经本上是不成功的叫做牵强附会。课文太长了学生对课文不熟悉,但不可能给很多时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好些学生不知所措。教训:充分地给学生学习阅读的时间。
《满井游记》
今天教研组出课,我讲授了《满井游记》,我觉得很不满意,主要是该讲的内容很多都没有讲完。
首先是学生的预习做的很不充分,我对学生的估计也不足。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多次朗读,纠正过学生的读音,也多次在自习课上让学生朗读,我认为朗读的`还是可以的,而且出课之前也跟学生打过招呼,今天要有很多老师来听课,让他们务必好好预习。可一开始的预习检测却出乎意料的差。原来很多字他们连起来能读出来,单独挑出来就不认识了,这是我之前没想到的。
其次是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篇课文我预想的就应该是用两课时时间来完成,可是从网上找到的教案来看,人家都是用一课时来进行处理的,而且我们学校也是讲究课堂容量的,因此虽然我觉得一课时处理完很困难,我仍然决定努把力,用一课时时间来完成这篇课文。可结果确实只完成了大概一半的内容,可见适用于所有人的教案也不一定是适用于自己的。
满井游记教案13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 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4、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课时一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训练
听读
自由朗读
抽读
齐读
2、给加点字注音
燕地( ) 廿( )二月 花朝节( ) 呷( )浪
鲜妍( )明媚 堕事( ) 飞沙走砾( )
曝( )沙之鸟 浅( )鬣寸许 髻鬟( )( )
靧面( ) 红装而蹇( )者 脱笼之鹄( )
汗出浃( )背 罍而歌者( ) 恶能无纪( )
3、作者
袁宏道,字 ,号 , 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 、弟 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 ”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二、合作讨论
分小组,找出文中关键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试着翻译课文
课时二
三、展示讨论结果
1、关键词
(1)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 )作 于时( )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 )解 髻鬟之始( )掠
始( )知郊田之外未始( )无春
乍:波色乍( )明 冷光之乍( )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 ) 悠然自得( )
然:晶晶然( ) 然( )徒步则汗出浃背
(2)词类活用:
泉( )而茗( )者,
罍( )而歌者,
红装( )而 蹇( )者
作则飞( )沙走( )砾
(3)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 )鹄
局促一室之( )
髻鬟之( )始掠也
夫:夫( )不能以游堕事
(4)其它:
土膏( )微润 恶能( )无纪( )
2、翻译重点句子
(1)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课时三
探究文意
(1)试着描绘满井的全景,如此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2)这篇游记小品写了满井这个地方初春的哪些景物,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文中不少地方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细细读,慢慢品,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番。
(4) 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满井春色的.?
思维拓展
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
巩固练习
(1)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2)文中“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一句应用了怎样得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第二段结尾“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暗扣开篇的哪一句话,使得首尾紧密呼应?
满井游记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读音、书写和词义
2.体会文中记叙描写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理解作者抓住特点表现初春景象的写法及其渗透的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五、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介绍作者直接导入。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其为领导人物。他一生写了很多山水游记,明张岱曾说写山水名家柳宗元之后就当数他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最具代表的山水游记《满井游记》
(二)、朗读课文,读准子音,停顿
1.教师范度,正音正字,学生听读,作好标记
燕
廿二日
土膏
鹄
髻鬟
浅鬣
蹇
呷浪
堕事
恶能无纪
2.重点句子的朗读停顿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夫不能以游堕事
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一到两遍,力争读熟
4.生齐读,老师再次纠正错误
(三)、默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词义,疏通文意
1.实词
冻风时作
土膏微润
娟然如拭
呷浪之鳞
冰皮始解
浅鬣寸许
髻鬟之始掠也
泉而茗
堕事
恶能无纪
2.虚词
“之”
结合课后练习三学习
“而”
表转折
而城居者未知也
表修饰
红装而蹇者
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勾画出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交流讨论。(可以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共同学习),文章虽有不少难解词语,但课下注释很详细,再结合合作式学习,疏通文意,也并不和困难。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几位学生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水、山、柳、麦、人、鸟、鱼,人与自然相映成趣。
3.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题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谈)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予以肯定,并稍做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关键语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及“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此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结合作者本人的性情,经历来思考)
明确:前句是写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后句则表明自己与庸俗之人的区别,表达了他对官场、大自然、及人生的态度。
(五)、赏析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妙处。
学生阅读课文,谈谈你认为本文写景有那些精彩之处?
(学生可做小组学习,将心得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组内派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小结:
1.白描: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初春景物生动的形象,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将舒未舒,柔稍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2.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欣喜、舒朗的心情;以新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以新装倩女比喻被雪洗过的山峦,生动又传神。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文中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可背诵
(七)、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课文第二段
2.整理记忆本课重要的实词
附板书设计
城中余寒
总;满井全景
满井春色
分:水
山
柳
麦
人
鸟
鱼
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结束全文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满井游记教案15
(一)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1课时,满井游记 教案示例。
教学过程:
一、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检查预习。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作者“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满井游记 教案示例》。
八、小组汇报鉴赏成果。
九、作业。就鉴赏成果,写成一篇400字以上的文学评论。
教案点评:
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二)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同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 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
【满井游记教案】相关文章:
满井游记教案02-26
《满井游记》教案12-16
满井游记教案模板02-25
【优】满井游记教案07-18
满井游记 教案示例09-30
满井游记09-30
满井游记12-08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01-27
《满井游记》教案设计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