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地理教案集1-水循环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水循环》教案(通用19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循环》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循环》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相关网络资料的阅读,结合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2、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分组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如何让沙漠充满生机?
以提问的形式引出本章的内容《地球上的水》,并指导学生打开网站的首页,简单介绍本专题的各个模块和使用规则。
(二)目标完成过程
第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
1、幻灯片展示为主,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教师适当总结
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存在方式有哪几种?
问题2:地球上的水很多,为何还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呢?
2、学生进入网页“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学生讨论并发表评论,教师适当总结
思考1:长江的水源来自哪里?为什么说“你是无穷的'源泉?”(河流的补给)
思考2:《红楼梦》第六十九回中秋桐说过一句话“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呢?“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
思考3:黄河该河段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怎样的?
第二部分:水循环
(引入):面对滔滔黄河水,“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曾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思考:黄河之水是否真的东流不复回呢?(引出本节课重点)
水循环:
1、学生进入网页:“水循环的过程”,
(1)观察“水循环类型”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水循环”示意图,请三位同学上来画,全体学生纠错,教师适当总结,最后共同完成表格
(2)判断:下列现象各属于哪一类水循环
a、塔里木河的河流径流
b、未登陆的台风形成降水
c、内陆湖水蒸发
d、洪水入海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分组讨论)
问题驱动“人类从古至今一直梦想可以风调雨顺,那么这个梦想我们实现了吗?”
教师分组布置任务:水循环的哪些环节目前人类有能力控制?
一组专区:蒸发与水汽输送
二组专区:降水
三组专区:地表径流
四组专区:下渗与地下径流
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教师适当总结。
材料一在我国古代,人们由于不了解水循环的原理,他们看到无数江河滔滔之水日夜不息地奔向海洋,千百年来也不改变,而大海却始终不满不溢,感到非常奇怪。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有人设想在大海东面,非常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无底渊谷,叫“归墟”。由于“归墟”的存在,百川归海,大海永远不会满溢。
问题:为什么滔滔江水汇入大海,大海的水位不见上升呢?
材料二海洋每年向陆地输送约45000立方千米的水汽,凝结降落后,再以河川径流的形式返回海洋。
材料三水在相变的过程中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90%的泥沙来自黄河中游黄土高原。
材料四黄土高原受流水侵蚀变得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三)课外拓展
1、人工降雨及人工消雨南水北调工程
2、河水补给来源
《水循环》教案 2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水是由不同形式组成的,并认识其相互的关联性以及水的循环过程和意义。
(2)对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重点难点:
水循环的过程
教学过程:
“水是生命之源,同时和不断运动变化的自然界一样,大自然的水也是处于运动更新的状态之中。这堂课我们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多媒体展示课题名称:“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在探讨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之前,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自然界的水体是怎么组成的。大家知道水的存在有三种形式:气态、液态、固态。那么大家想想地球上这三种形式存在的水有那些水体呢?”
多媒体展示板书内容:“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学生思考半分钟,同时提示看多媒体展示的图3.1“水圈的构成”
“对照图,我们看到不同的水体分成了不同的板块,并且他们所占的水体总量是不一样的,其中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而最小的水体是生物水,仅占0.0001%。,但是他们之间却是有着联系的。大自然是个统一体,不同的水体之间依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交换,下面我问一个问题,上述两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学生答:“生物水通过植物蒸腾作用,变成大气水,大气水通过降雨形成河水、冰川水、土壤水、湖泊水、地下水,这些水体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比如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都可以变成海洋水。”
“答的很对,这些水体之间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他们不仅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他们在能量、质量、数量上都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注意我说的两个词:质量和数量”
学生答:“河水少了土壤水也可能变少,海水可能会变多……”
学生答:“河水污染了,土壤水也会被污染,海水也是……”
“嗯,没错,自然界的水体是不断运动的,在物质上和能量上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一条河流被污染可以造成一片土地被污染,同样可以造成海水的污染。大气水被污染同样值得我们重视,我们所说的酸雨的形成就是大气水被污染的.结果。同时呢,我们也应该放眼全世界,比如一条河流如果流经多个国家,处于上游的国家如果污染了河水,下游的国家就会遭殃。我们还可以看到,人类赖以生存并能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在全球水储量中仅占了1.7%左右!并且目前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都是相当严重的,水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地球上的水应该由我们共同来珍惜和保护。”
多媒体展示: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联系刚才我说的,大家思考“读图思考”这里的两个问题。”
学生自主讨论2分钟
提问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回答1:大气水、冰川、生物水、地下水
提问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他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回答2:湖泊水的蓄积和排泄起到水体之间的缓冲作用。当湖泊水位较低,河流水补给给湖泊;当湖泊水位较高,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引申思考:对于第二道题,大家想想看我果哪些湖泊和河流有这种补给关系?(例:洞庭湖、洪泽湖……)
“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刚才说了,自然界的水处于不断的运动循环的状态之中,但是宏观上他们是怎样运动的呢?这就是下面要介绍的水循环的过程并了解它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板书内容:“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观看这个flash动画,大家在看的过程中注意看这种运动被分成了几个部分,各自有何特点?”
多媒体展示海上内循环flash动画
多媒体展示陆地内循环flash动画
多媒体展示海陆间循环flash动画
学生答:“分成了四个部分,三种循环。”
老师分别结合动画讲解: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我们看到的这三种循环,他们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同时在进行着的,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了,比如海陆间循环停止了会出现什么状况?”
学生思考,结合“活动”的两道题目。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的课堂活动。
解题、总结
这堂课的设计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演示了课堂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融入到教学当中。同时,探究性的教学很好的启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的新形式新思维。
《水循环》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3.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就是水圈。
一、水圈的组成(板书)
1.水圈的组成(板书)
【播放视频】
1)从宇宙看地球为蓝色的水球
2)地球表面浩瀚连续的海洋水和南北两极洁白连绵的冰川。
【明确】地球表面仅29%是陆地,71%是海洋。
【教师提问】读课本图2-3-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说出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它们所占的比例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分析提问】由比例图可看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那么淡水的主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南北两极的冰川。
【教师提问】在这些淡水资源中我们目前可利用的是哪些?为什么只能用这些?
【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其他水体人类目前还不能有效利用。
【强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平日节约使用每一滴水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和义务。
【引导讨论】看书讨论一下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有哪些特点,使其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主要淡水资源?
2.可利用的水资源(板书)
【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可恢复。因此,它们可以循环利用,与人类关系也最为密切,成为人类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水体。
【拓展引导】不知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在许多地方有河流、湖泊等其实并不缺少淡水,但当地为什么还是缺水?
【讨论回答】当地水被污染,不能用了。
【拓展引导】下面我们讨论一下,哪些不良行为能污染水源?有哪些解决措施?
【学生回答】不良行为:工厂不经过处理的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过量农药等.
解决措施:严格执法,工厂污水达标排放、处理生活污水,回收垃圾、使用低毒高效农药等.
【分析引导】在这些有限的淡水资源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时间、空间分布的不均匀。下面请同学们思考:我国许多地方修建水库,以及“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有何作用?
3.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及解决措施(板书)
【教师归纳】修水库,主要是解决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季节变化大)的问题。水库的作用是在河流的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从而调节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
“南水北调”工程,以及前些年搞的城市引水工程,如“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引黄入晋”等,均属跨流域调水工程,主要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
【承转、过渡】各种水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在不断的更新。有的更新速度快,平均每16天多就可更换一次,如河流水;有的则更新很慢,如冰川、深层地下水,需要“千年等一回”。那么水体是如何更新的呢?
二、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板书)
【读图分析】教师放动画,看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
1.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板书)
【教师提问】何谓.水循环?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因为发生的领域广、范围大,所以称为海陆间大循环。而在陆地上和海洋上,也存在着水循环运动,称为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因为它们发生的领域较小,称为小循环。
【观察提问】观察图上闪动的箭头回答:三类水循环分别由哪些主要环节组成?
【学生回答】(略)
【承转、过渡】那么,三类水循环水循环有什么地理意义呢?请同学们根据图示、课文来分析归纳、总结。
2.水循环的意义?(板书)
【学生归纳、总结】)
第一,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第二,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
第三,影响着全球气候,塑造着地表形态。
【拓展探究】大家看屏幕材料:我国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比较缺水的华北地区虽有大河——黄河流经,但仍是全国最缺水的地区。不少城市引河流水缓解城市用水危机。如“引滦入津”、“引黄济青”等工程。但是北方河流径流量不稳定,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甚至出现断流现象。1972—1998的27年间,黄河有21次断流,进入90年代后几乎年年断流,黄河断流不仅导致黄河沿岸用水紧张,而且黄河三角洲湿地几乎萎缩一半,鱼类减少40%,鸟类减少30%,海水步步回逼,1997年断流,仅山东一省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
现在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人类可直接施加影响的是哪一个环节?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人类可直接施加影响的是地表径流。如南水北调工程
2.既然通过水循环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更新,能否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
【教师归纳】在空间上、时间上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水体还存在更新周期的限制,所以我们不能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只有保护好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承转过渡】陆地水体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既有运动转化,也存在着水源补给关系。
三、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板书)
学生读图分析,教师提出问题:河流径流与降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河流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降雨多的时候,河流的径流量就会增加;否则,便减少。
1.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板书)
【教师提问】这样的河流属于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哪一地区呢?
【学生回答】这种河流属于外流河,最终流入海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教师归纳】这幅图反映的是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大多为内流河)的水源补给状况。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由于降水较少,水源主要靠高山、高原上的冰雪、冰川融水来补给。而冰川融水量的多少,与气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气温升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河流的流量就会增加。
2.冰川补给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板书)
(播放多媒体课件:河水与地下水互补示意图思考)结合示意图说明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特点是什么?根据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分析说明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回答】
【教师归纳】在丰水期时,河流的水位可以高出湖面或两岸的潜水面,这样,河水就可以补给湖泊水或地下潜水;图的右半部分刚好相反,当河流处于枯水期时,河流的水位低于湖面或潜水面,这样,湖泊水或潜水就会补给河流。不仅如此,湖泊水或潜水就会补给河流。不仅如此,湖泊对河流还具有调蓄作用,在河流涨水时可以蓄存一部分洪水,从而延缓、削减河川洪峰。
3.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板书)
4.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板书)
【教师归纳】以上3、4类型的补给关系其实挺简单:谁的水位高,谁就是补给源;谁的水位低,谁就是被补给者。
板书设计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
一、水圈的组成
1.水圈的组成
2.可利用的水资源
3.淡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及解决措施
二、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意义
三、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1.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
2.冰川补给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
3.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
4.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
【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还是陆地水的更新,始终围绕着水资源以及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这一主线展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也应对此有充足的体现,通过对三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水资源的危机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对于本节教材中原理性内容或知识间相互关联性的内容,教学中力图通过动画、课件、示意图等形式使学生易于理解。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认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养。
《水循环》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一个人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其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投影显示]
资料一:“世界水日”的来历
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继而,联合国大会决定,自1993年起,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在这一天就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开展活动,以提高公众意识。
资料二:人类面临空前的水资源危机。
21世纪,世界人口将增长3.6倍,农业用水将增加5倍,工业用水将增加26倍,城乡各地生活用水将增加18倍。在非洲有12个国家常年缺水,4亿多人饮水不足,而在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许多大河滔滔人海,水资源未得到有效地利用。
[教师引导]从以上出示的有关“水”的报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起着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意识到当今水资源问题不仅是区域性的,也是全球性的。水资源问题需要全球每一个人的关注,同样我们也不例外。
[教师提问]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它们所占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学生回答]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占到全球的96.53%。
[教师提问]哪些水体是方便人类利用的呢?
[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教师追问]那么,这些水体在地球水体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呢?
[教师引导]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要指陆地上各种为人们所利用的淡水资源。结合这一概念,读此统计图表,你有何认识?请利用数字定量回答。
[学生回答]淡水资源及方便人类利用的水体所占的比例太少了!淡水资源占地球水体总量的3.5%,方便人类利用的淡水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教师提问]陆地上哪种淡水资源储量最多?
[学生回答]冰山是陆地水资源的主体。
[教师追问]冰是否方便人类利用?水资源的利用性质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学生回答]不,主要是冰川的更新周期比较长,不便使用。
[教师提问]那请说一说为什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作为水资源?
[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可恢复。因此,它们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我们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水体。
[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
[学生讨论](略)
[教师补充]大气降水是大多数陆地水体的直接,所以,我国东部绝大多数河流的径流与降水量季节变化关系密切,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靠雨水补给的河流,其汛期出现的时间与降水量出现的季节一致。但是一定要注意:汛期都在雨季,而非夏季,因为不同的气候类型,降水的'季节并非都在夏季。在内陆地区,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所以,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直接的相关性,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季。但是应该注意: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因此,在冬季,我国大多数河流进入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湖泊对河流水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洪水期,沿河湖泊及水库会起削减洪峰的作用。
[问题过渡]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的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但是为什么没有用完呢?(因为地球上的水处在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图3.37《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上找出构成海陆间水循环的八个主要环节,标出每个环节的含义。
2、海陆间循环、陆地循环、海洋循环分别包括哪些环节?
[教师要求]请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陆地径流等环节,最后又返回海洋,形成了海陆间水循环。
[教师补充]在海洋内部和陆地内部也存在着水循环运动。陆地循环通过蒸发或植物蒸腾形成水汽,水汽凝结又形成陆地水。这就是水的陆地循环,但不论是其发生的空间领域,还是参与的水量,陆地循环都不如海陆间水循环的规模大。因此,海陆间水循环对自然环境及人类影响最大。
[学生活动]通过学习“水循环”示意图,设想沿海的A地和内陆的B地,水循环对这两地气候、水文、植被会有什么影响,进而归纳水循环地全球气候和生态的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补充]正如同学们所归纳的那样,海陆间水循环时A、B两地影响有所不同。沿海的A地降水多,植被稀少,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也相应减弱。由此可见,水循环对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影响。
[教师提问]海陆间水循环除对自然环境有影响外,对人类社会是否也有重要意义呢?请同学们观察水循环示意图回答。
[学生回答]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更新。
[逆向思维讨论]如果自然界不存在水循环,那地球将会出现什么状况?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补充]正是海陆间水循环,使海洋水蒸发,源源不断变为水汽输送到陆地,实现了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维护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陆地淡水资源的不断更新。所以,海洋水汽能够到达的区域,生态环境充满了生机。宜人的自然条件使农业成片分布,也使人口和城市相对密集。这也正是前面讲到的目前全球有50%多的人口生活在海岸的重要原因。可见,海陆间水循环对于地理环境乃至地球生命的影响是既广泛又深刻的。
[教师承转]陆地之间不断地进行相互转换运动,也在促进陆地水资源更新转换方面与水循环运动发挥着异曲同工的效应;根据水循环的原理和转化规律,我们了解到水资源具有永续利用的性质,那么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还会发生水资源的严重危机呢?目前造成水资源危机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已见。
[教师小结]并布置学生活动]由讨论得知,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和季节、年际变化大等自然原因以及人口膨胀、过度开采、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等人为原因都是造成“水荒”肆虐的重要原因。
[学生活动]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一项伟大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定为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从扬州附近的江都抽长江水,利用京杭运河及大致与其平行的河道作为主干线,逐级提水北送到天津。主要解决黄淮地区东部、山东、冀东和天津等城市的缺水问题;中线从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北送至北京、天津。重点解决沿线城市用水并且兼顾农业和其他用水;西线从长江干支流(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上游。主要解决西北干旱缺水问题。目前,东、中线工程实施方案基本敲定、整个工种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1.自然原因,2.人为原因。
(2)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最根本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
(3)跨流域调水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原理解决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的方法。为了缓解天津和青岛两市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我国已经别建成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工程。
《水循环》教案 5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尝试画水循环图。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
课前准备实验:试管内放几株带叶绿萝,在试管内倒入少量水用油封住液面,标签纸表示初始水位。塑料袋套住植物后光照4-5小时,观察现象。
展示学习目标
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
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
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
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
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活动4【讲授】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玉米用水量表格”。
问题1:其余的水占总体用水的百分之多少?
问题2:一颗植物尚且如此大的蒸腾量,如果是一座森林,这些植物蒸腾作用散失出来的水对自然界又有什么意义?
画图“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视频:保护森林
活动5【测试】检测
通过几个试题进行自我检测。
活动6【作业】评价小结
回顾本节课3个学习目标。
试着说说这堂课你是收获是什么。
《水循环》教案 6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基本要求
了解陆地水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动态水资源,即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地球上的水通过水循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发展要求
绘制各类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通过学习水体的转化、更新,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解释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意义及各种水体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的气温达到33℃,炎热的'天气下我们都希望喝一杯清凉的水。水是生命的源泉,在广阔的地球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水。这是蓝天下飘荡的水,这是高山之巅凝固的水,这是峡谷间奔腾的水,这是海湾边平静的水。
这些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千百年来,人们不停地追问。汉乐府诗词中问道:“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唐代大诗人李白认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这东归之水究竟能不能回来,李白的说法能否成立呢?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探讨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读图分析〗展示水圈的构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哪三种相态存在?
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是哪一种?人类能够利用的水体主要是哪些?
〖承转〗水体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们之间有相互的联系吗?
〖读图分析〗展示陆地上的水体及相互关系示意图思考:有哪些水体?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河流水,河水的补给形式有哪些?
〖小结〗各种水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保持密切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使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不断运动,这样的过程叫水循环。
〖多媒体展示〗下面三组动画分别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水循环过程,请仔细观察:说出它们发生的区域,并在观察结束后绘出水循环的示意图。
〖课堂活动〗请一名学生上台来展示自己绘制的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改正。
〖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说明水循环的过程
1、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推举发言人。
2、列出实验需要的器材
3、由小组发言人在黑板上绘出并解释本组的创意,其他小组质疑。
〖承转〗通过刚才的实验设计,我们对水循环的过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那么大家再看看古人的疑问:东流之水能回来吗?李白的说法有道理吗?
水循环不仅仅是一种地理现象,还通过水的运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地理环境,这种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1、水循环与我们日常饮用的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2、水循环对地球上的水量和热量有什么影响?
3、水循环对海陆间的泥沙搬运有什么影响?
4、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什么样影响?
〖小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更新淡水资源、维持水热平衡、促进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
〖全课总结〗略
《水循环》教案 7
一、学情分析
高一(1)班是一个“慢热型”的班级,在刚开学的时候,地理课的课堂效果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经过半个学期的调整,现在高一(1)班的学生思维已经变得较活跃,大部分学生上课精神面貌很好,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了。本节课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和高考有很多的相关性,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高考和生活得到更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
②课前布置活动题:黄河的断流现象,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等等。
五、教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六、课时安排:
1节课
七、课型:
授新课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回”了吗?引入新课自然界的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
【板书】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自学探究1】
结合图3.1,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体有哪几种存在形态?
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小结(展示课件幻灯片4和5)。
答案:1、地球上的水体的形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简单介绍分布);
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在空间上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陆地上的水体分为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板书】
1、水的存在形态:气态、液态、固态
2、地球上的水体分类
【过渡】
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自学探究2】
阅读课本P54图3.2,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河流的补给方式有哪些?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小结(展示课件)。
答案:1、图中河流的补给方式有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和永久性冰川融水)、湖泊补给、地下水补给;涉及的水体有雨水、冰雪、湖泊和地下水等。
2、丰水期:河流补给湖泊;枯水期:湖泊补给河流。
【板书】
3、河流的补给形式: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和永久性冰川融水)、湖泊补给、地下水补给
【小测试】
探讨一下黄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情况?
答案:黄河水补给地下水。【过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转承】“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为什么黄河水仍然不断东流入海而不枯竭呢?
【板书】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自学探究3】
阅读课本P55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水循环的概念;
2、水循环的类型及其过程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板书】
1、水循环
2、类型: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和动画讲解:
【小测试】1、读下图填写下列的空格:
2341
(1)图中数字代表的水循环各环节是:
1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__.
(2)图中水循环的类型是___________,该循环发生的领域是______和______之间。
2、下列地理事物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A.天山山区的冰雪融水B.滚滚东流的长江水C.柴达木盆地的湖泊水D.大西洋上未登陆的飓风
答案:1、(1)1、蒸发,2、水汽输送,3、降水,4、地表径流
(2)海陆间循环,海洋,陆地
2、B
【板书】
3、水循环的意义
(1)水循环运动使自然界的水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水量平衡器)
(2)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大自然的空调)和物质转移过程。
(3)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雕塑地表形态。(地形雕塑师)
【小测试】
关于水循环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地理环境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①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过程之一,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②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转移过程之一,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③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循环运动,但不能塑造地表形态
④水循环对地表太阳能虽不能转化,但能起着吸收、传输的作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A
【学生活动】
阅读P55-56有关“黄河断流”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能够干预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2、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3、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人为因素有关?
4、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补充小结(展示课件)。
答案:1、地表径流、降雨、地表水的蒸发和下渗等。
2、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西北地区),导致降水逐渐减少。
3、上游地区过度引用黄河水(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
4、统一调配水资源、植树造林等措施。
【小结】
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板书设计】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的存在形态:气态、液态、固态
2、地球上的水体分类
3、河流的补给形式: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和永久性冰川融水)、湖泊补给、地下水补给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
2、类型:海陆间循环、内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
3、水循环的意义
《水循环》教案 8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析
1.通过阅读有关资料,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以及相互关系;
2.知道什么是水循环;
3.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
4.能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重点
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2.能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思路
复习引入→复习地球的外部圈层,引入水圈
案例分析→引入长江为案例,分析水体相互关系和水循环
案例内容学习目标
长江流域水体的分布→地球水体的类型
长江水源的来源分析→水循环的环节、动力、类型→归纳水圈的特点
水的三相如何变化,水的空间分布如何变化→水体之间通过水循环的环节相互联系,并伴随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长江各水体的作用,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的分析→水循环的意义
引用黄河断流案例→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归纳总结
学习过程与方法
[复习引入]在第一章我们学过地球的圈层结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这当中能以固、液、气三相并存且能相互转化的是哪个圈层?水圈里的水主要分布在哪里?(学生回答)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水不仅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正因为有了水,地球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这一章我们将探讨和学习地球上的水圈的基本运动规律和水资源对我们的影响。今天首先让我们一起探讨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运动的?水循环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案例分析]打出以下歌词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设问和读图分析]
1.你能说出这首歌曲的歌名吗?请你从地理的.角度分析长江的地理特点。
2.从空间分布上来看,长江属于哪一类水体?读长江流域地形图和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试在图上指出长江流域上存在哪些陆地水体?
结论:
(1)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2)陆地水体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生物水、土壤水、沼泽水。
3.读图思考、讨论:长江的水源来自哪里?歌词里为什么说“你是无穷的源泉?”
回答:
(1)长江的水源来自冰川融水、大气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其中最主要是来自大气降水。
(2)大气降水是来自大气水,而大气水是来自海洋水和陆地水的蒸发。
(3)水蒸发的动力来自:太阳辐射
(4)海洋水通过水汽输送(大气运动)到达陆地上空。
(5)长江水最终流入海洋,这说明水完成了从海洋à陆地à海洋的水循环的运动过程。这种水循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因此称为海陆间大循环,这一循环过程使长江水源源不息,并且不断得到更新。
4.根据以上分析,请你归纳水循环是通过哪些环节完成的?你认为哪些环节对我们人类影响最大?今年入秋以来我省出现大旱是水循环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结论:(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2)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
5.请在《评价手册》上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
6.水循环过程中,水的三相是通过哪些环节产生变化的?水在空间分布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结论:(1)液态水通过蒸发变成气态水,气态水通过降水变成液态水或固态水,在三相的转变过程中,使能量得到不断的转换,也使各种水体得到不断更新。
(2)在水循环过程中,水的空间分布也在不断变化,从海洋à大气à陆地(生物圈、岩石圈)à海洋,说明水循环使水在四大圈层中不断转换,同使也通过水循环使四大圈层紧密联系在一起。
7.假如你是太平洋中的一滴水,有机会通过水循环到长江流域进行一次旅行,请你说一说你的经历及沿途的所见所闻。(注意水的形态变化、流速变化和地形的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出示长江干流地形图和上游、下游的景观图,思考为什么长江的上、中、下游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回答:长江属于地表径流,长江能塑造地表形态,上、中游河流侵蚀形成峡谷,下游河流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8.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不断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2)联系四大圈层,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调节全球水热平衡,还塑造地表形态。
([活动:讨论]课本p60活动题,通过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并举出实例。
结论:1.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有: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2.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更新的数量,或者遭到了污染,就会造成了水资源的枯竭,因此,一定要保护水资源。)
[板书]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水循环—水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海洋循环、陆地循环
三、水循环的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不断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2.联系四大圈层,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调节全球水热平衡,还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有: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2.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更新的数量,或者遭到了污染,就会造成了水资源的枯竭,因此,一定要保护水资源。)
[布置作业]完成《评价手册》p63-64第1、2、3题
《水循环》教案 9
1、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3、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自然界的水循环
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活动2【活动】水圈的构成”
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明确河流水体的补给可能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理解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湖泊→河流。这就是河流与湖泊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湖泊对河流水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洪水期,沿河湖泊及水库会起削减洪峰的作用(案例:洞庭湖对长江水的调蓄作用)。
活动3【活动】(二)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1.阅读教材图3.37《水循环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水循环发生在哪些水体之间?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哪些?(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3)水循环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的环节?
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归纳主要环节: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水-地表、地下径流汇入大海。
2.学生活动:让学生画出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水循环》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
2、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
3、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4、树立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再认识,归纳总结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引发学生认识水资源,了解水的珍贵。通过教学激发同学们热爱自然、珍爱水资源的优秀品质,养成节约用水、保护人类水资源的好习惯.
2、使学生自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对水的使用有自己的见解,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对云、雨、雾、雹、露、霜、雪的成因的认识.用水的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教学策略:通过知识梳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运用时要紧紧抓住物态变化的`特征。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科学推断出物质的三态变化所遵循的规律。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认识及环保意识的形成
突破策略:通过对水的三态发生变化时总要伴随着吸热或放热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吸热的物体能量增加,放热的物体能量减少,从而推断出一般规律。
【教学方法】
讨论式学生探究式合作与交流
窗体底端:
一、导入新课
投影自然界中水循环
配音: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净的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更重要的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2.水循环与自然现象
陆地和海洋的水不断蒸发,空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冰品和小水珠,如果凝聚,会越聚越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下降。如果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珠,这就是雨。
如果水珠在下降过程中,骤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于是水珠便快速凝固成冰珠,在上升气流带动下上升,冰珠越结越大,下落时,就是冰雹。
如果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完全熔化,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其结合形成六角形的小薄片,这就是雪。
夜晚或早晨,当地面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雾。
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露。
气温低于0℃时,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霜。
3.水是珍贵的资源
水资源主要指的是淡水资源,地球上的水有97.2%以上是海洋咸水,人类无法直接利用.淡水只有2.8%,且2.2%以上的淡水被固定在南极洲和格陵兰的冰盖中,人类难以利用,人类实际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不到0.03%,缺水已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所以水是十分珍贵的资源。
4.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危机
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的污染,而污染水资源的源头则是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水资源的破坏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可以引起动物、植物、人类的各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水是地球上人和一切生命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作为资源,是其他任何物质不能代替的,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频繁出现是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赤潮是海洋遭受污染后所产生的一种灾害性海洋现象,是因有机物和营养盐过多引起的。由于海水过于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里爆发性繁殖。这种生长量特别巨大的浮游生物是粉红色或红褐色的,因此染红了海水,导致赤潮。
(2)珍惜每一滴水
水是生命之源: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缺水、污染问题,请珍惜每一滴水。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因为人类现在面临水资源危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很多,如污水处理,循环使用;农业喷灌,节约用水;科技处理,海水淡化等。
水是珍贵的资源,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
1、既然水资源如此珍贵,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怎么做呢?
2、要想节约、保护水资源,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样,不仅我们自己有水用,而且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会有水用。但是现在我们身边还是有一些浪费水的现象,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校园内有那些地方有浪费水的现象?我们应怎样做?
二、我们学到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水的循环系统,还了解了水资源是非常珍贵的,更明确了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课后希望大家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
《水循环》教案 11
教学目标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⑵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环示意图、区域图、热点材料为载体,突出查水循环的原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考预测】1.以大型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城市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以区域图、水资源分布及利用图表为背景,考查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结合有关水资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水圈的组成
1.图解水圈的组成
2.特点: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知识点一: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双基落实】
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各个环节
________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画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真题选粹】
(2008山东卷)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B.下渗
C.蒸发D.地表径流
知识点二: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高频考点】
【真题选粹】
(2014课标卷I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根据大屏幕展示图片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提示:沼泽广布的原因从水循环的角度考虑主要是地表水来水量大,排水不畅、下渗少、蒸发量小,其影响因素与地形、气温、冻土、凌汛等有关。
【深度探究】
(分组讨论,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以下四个问题的形成原因)
1.分析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3.分析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因
4.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高考选粹】
(2015新课标I卷)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结合大屏幕上的图片完成下列小题。
1.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知识点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双基落实】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实现了________、大气圈、岩石圈和____________的相互联系;
(2)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________;
(3)调节圈层间的________________,进行能量的转换,改造地表形态;
(4)使地表物质发生________。
【高频考点】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提示:自然原因(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布不均、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发达,需求量大;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污染)
【考向透视】
亚马逊雨林在地球的水循环
环和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亚马孙平原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来自本地区的水汽经上升、冷却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相当于亚马孙河流域总降水量的50%,另外50%降水量来自()带来的水汽。
(2)据调查,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空气湿度下降,降水量减少约20%,但是流入亚马孙河的水量及洪水次数反而有所增加。结合水循环原理,解释以上现象。
《水循环》教案 12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课前调查: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的空气湿度,并进行比较。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4.准备几种叶肉分化程度不同植物的叶片。
教师:
1.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准备两种菠菜叶片,新鲜的叶片(一般气孔张开)和稍微有些萎蔫的叶片(一般气孔关闭)。
2.准备课本Pll7进一步探究的第二个实验。
3.5%的甘油溶液、新鲜幼嫩的蚕豆叶片。
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5.用flash制作有关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叶片的基本结构
1.练习徒手切片
2.叶片的基本结构。
二人小组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制作成功的同学介绍经验。注意:不同的切割方向、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效果一样吗?
方案一: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对比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方案二:观察图《叶片结构示意图》或模型自学叶片的基本结构。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
方案三:四人小组用自己准备的不同植物叶片再次练习徒手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对比,讨论:“观察到的'叶片结构与课本示意图的结构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叶片的结构。巡回指导、提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
二、组织讨论,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同学共同合作。
引导学生讨论,学会区分上、下表皮以及其结构特点。
组织实验,参与学生讨论,对于发表独持见解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二、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1.探究叶片气孔情况。
方案一: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相互交流,得出结论: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
方案二: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菠菜叶上、下表皮的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比较归纳结论。组织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指导学生实验,点拨、引导学生。
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
方案一:
1.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了解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2.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首先,自己猜想“气孔开闭的机制”。然后在问题“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的引导下,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二:观看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讨论“当保卫细胞吸水(失水)时,气孔怎样变化?保卫细胞壁有什么特点?”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三: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幼嫩的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滴加5%的甘油溶液(质壁分离),气孔关闭。再滴加清水(质壁分离复原),气孔张开。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推理气孔开闭的机制。阅读课文,P114最后一段,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按课本要求画图。指导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鼓励大胆猜想,及时地点拨、充分地肯定,树立学生自信心。
播放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加深理解。
教师解释甘油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的推理气孔的开闭机制。
3.练习绘图
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1.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按课本要求画图。
方案一:四人小组根据问题“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讨论、交流、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甲、乙两根枝条染色情况不同,为什么?”思考讨论“蒸腾作用在植物的正常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想一想,对植物体来说,蒸腾作用还有没有其他意义?”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图3-25“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构建水循环的图表。各组同学根据课前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扮演““小老师”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方案二:观察图“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讨论总结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示绘图的要求。
组织讨论,鼓励交流,引导学生作出解释。
演示实验(附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讨论归纳。
引导观察、构建水循环图表。鼓励各组同学展示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讨论:P116《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3.培养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方案一:观看录像、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感受。进一步认识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校园风气。
方案二:阅读课文(Pll6最后两段);谈一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播放录像、展示资料,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引导讨论,鼓励发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附:(演示实验)取甲、乙两枝大叶的木本植物的枝条,摘掉甲枝条全部的叶片,保留乙枝条全部的叶片,将它们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移到阳光下照射。待到乙枝条叶脉微红时,取出甲、乙两枝枝条,用清水洗净纵切两枝条,进行观察比较。(可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水循环》教案 13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谈话法,讨论法。
2.读图分析法。
3.多媒体课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课题:地球上的水同时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新课导入]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们又是如何运动的呢?从今天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地球上的水。
(课件展示本节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件展示图片:南极冰川、湖泊、河流、植物柔嫩的叶子)
[教师精讲]
师:大家注意观察图片,地球上的水以哪几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上?
生: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
师: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图片中都有地球上的水体,地球上的水体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老师给你们看的图片还有哪些类型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1以及课文,注意图中各水体所占的比例。
师:这些存在于不同空间的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圈层,也就是——
生:(齐答)水圈。
师:读了图3.1,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水圈的主体是——
生:海洋水。
师:对!它的水量约占全球水储量的——
生:(齐答)96.53%。
师:可是海洋水是咸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淡水多不多呢?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哪一种水体呢?
生:不多。陆地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师:目前冰川还不能大量地直接利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
生:有限的'。
师: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但同时各种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水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师:组成水圈的各种水体在运动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2,注意观察陆地水体是如何联系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图3.2,思考讨论图右的“读图思考”。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通过读图观察,可以得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其中雨水补给是世界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第二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当河流与湖泊之间存在补给关系时,假若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则存在两种情况,即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由河水补给湖泊水;反之,当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由湖泊水补给河水)
师:图中河水可能有哪些来源?
生1:有冰川融水、湖泊水。
师:还有吗?
生2:大气降水。
师:对。还可能有地下水,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河流的河水往往有多种来源,也就是说有多种补给。我们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研究一下,谁来说说长江水的补给?
生: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头有来源于高山上的冰川融水,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湖泊与之相连,可以得到湖水的补给,长江大部分河段处于季风气候区,有丰富的降水,所以还有大气降水补给。
(板图:长江中下游河段及与之相连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师:非常好!在长江的中下游地区,当湖水水位高于长江水位时,湖水会补给河水,但当雨季到来时,长江水位高涨,当河水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又会怎样?
生:(齐答)河水补给湖水。
师:对,所以长江水和湖泊水之间存在相互补给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在长江处于洪水期时,湖泊对河流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调节洪水的作用。
师:非常好!这种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吗?
生:我们可以通过修建人工湖泊——水库来防洪。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事实上,不仅河流与湖泊之间可以相互补给,河流和地下水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相互补给关系,补给的方向均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差。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从我们研究的水体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看就不科学了。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课件展示:“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思考该河段河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师:这是黄河下游,河床远远高出周围地面,最大的高差要达到7~8米,那么河水和地下水之间会是怎样的补给关系?
生:河水补给地下水。
师:很好!李白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吟诵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奔流到海后真的就不复回了吗?我们先来看下面的动画
(动画演示: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水循环。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第59页“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屏幕展示思考题)
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水循环主要发生在哪些领域?
水循环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你能用更简单的示意图表示出各种类型的水循环吗?
(学生阅读完课文后回答所列问题)
生1: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主要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生3:水循环可划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
师:大家都回答得很正确!三种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也是环节最完整的是海陆间循环,下面我想和大家一起用简单的示意图画出这一循环过程,大家要注意每一个箭头所代表的环节的名称。
(用边讲边画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加强学生对海陆间水循环每一个环节的记忆)
师:海陆间循环我们一起完成了,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上来完成其余两个水循环。
(两学生板画完成后,师生共同指认所画箭头的含义)
师:正是生生不息的水循环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了生机,同时人类活动也在时时影响着水循环。教材第60页的活动题给我们列举了两个例子,我们在课前布置大家分别收集与这两个例子有关的资料,下面就请两组同学派出代表分别上台谈谈各自的研究结论,可以在投影仪上投影你们收集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课前先让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自己收集资料的过程也可以更好地拓宽自己的视野,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比被动接受教师提供的现成资料得到的感受和效果要好得多)
生:20世纪90年代末,黄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的断流现象,其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但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是黄河沿河地区,特别是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造成的。它对下游依靠黄河供水的地区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断流给沿岸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造成极大困难,此外也对黄河下游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影响。目前我国对黄河断流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统一协调上、中、下游水资源开发与使用数量,对黄河水资源进行跨地区的合理调配;运用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库)对河流水资源的季节变化进行合理调节;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等,目前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补充,注意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根据学生提供资料的情况,可补充自己准备的图片资料,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黄河断流的严重性)
(课件展示:黄河断流图片和资料)
师:刚才我们第一小组的同学代表的发言非常精彩,语言表达思路非常清晰,前因后果的分析也是有条有理,并且还收集了黄河断流的图片,大家看了是不是很揪心啊!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我们一代一代炎黄子孙,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可由于我们无节制地对她进行索取,致使出现断流,而且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1997年断流时间竟长达226天。黄河断流,除了刚才我们同学所说的原因外,黄河源头的过度放牧导致草原大量退化,黄河上游河段的森林大量砍伐使乔木林覆盖率几乎不到0.35%,这些都是黄河断流日趋严重的原因。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我们的行为!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小组又是如何解答另一个同样让我们忧虑的问题的。
(第二组代表上台发言)
生:济南近几十年来的泉水断流现象,也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入手,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渗入量;另一方面应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措施,如关闭自备水井、实行地下水开采许可证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师:这位同学说得也很好!由于人们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泉眼枯竭在全国很多地区极为常见。随着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人们常常不顾客观自然规律,盲目向自然界要水。上面两个事例都体现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不良影响,你们有没有发现主要是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生: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师:对!我们可以看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必然对水循环产生不合理的影响,那么,人类能否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些环节,促进水循环的形成呢?能不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生1:人类可通过人工催云、人工降雨改变降水这一环节。
生2:还可以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改变地表径流。
师:很好!譬如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还可以通过补充地下水、植树造林、改变地下径流等。
师: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水循环原理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水循环对地理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视频1:“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长江水属于水循环中哪一个环节?
生:地表径流。
师:它为什么能源源不断地东流入海而不枯竭呢?
生:因为不断地有降水补充。
师:正因为不断进行的水循环,使长江水得到了不断的——
生:(齐答)更新。
师:对!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几个素材又体现了水循环的哪些意义?
(图片:“黄土高原地貌”)
师:黄土高原当初形成的时候地表是平坦的,是什么使它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生: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疏,再加上夏季降水集中,而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表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
师:回答得很好!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循环运动,它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
(图片:舟山渔场)
师: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最大的渔场呢?与水循环有什么关系呢?
生1:处于大陆架,阳光充足。
师:还有原因吗?
生2:暖流与沿岸北下的冷水相遇。
师:很好,它的成因还和长江、钱塘江在其附近入海有关,谁来具体讲讲?
生3:因为长江、钱塘江入海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所以这里饵料很丰富。
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材料分析和总结一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生讨论后发言,课件展示结论)
促进水资源更新,维持水量平衡;
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塑造地表形态。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圈的构成和特点,各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水资源是可以更新的,所以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写一篇小论文,课后评比。
2.请你提出10条节水建议。
《水循环》教案 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叶表皮气孔的实验,培养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图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认同绿色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水循环的重要意义,自觉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2)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3)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以及植物体是怎样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
教学难点:
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教学过程
序言:多媒体展示“山水风景如画”和“水分缺乏的非洲大陆”的比较,显示出水对生命非常重要,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必须保持水的良性循环。
在水的循环中,绿色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引入第1节)
(一)情景导入:
请大家看一组漫画(多媒体展示),学生就此图开展短暂讨论: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讨论后请学生尝试回答此问题。
(二)实验探究及分析:
1.请部分小组展示课前准备的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有学生准备实验过程的录象)
老师在多媒体课件中进行总结分析:
多叶:试管中水位下降明显,袋内壁水珠多。
少叶:试管中水位下降稍明显,袋内壁水珠较少。
无叶:试管中水位下降不明显,袋内壁水珠极少。
2.提出问题:水从叶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
实验(请学生上来):取一片叶子,浸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
现象:从上下表皮上冒出了气泡,且下表皮冒出的气泡多
结论:水以气体形式从叶的上下表皮中散发出来的,这就是蒸腾作用。而且,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要多于上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
3.提出问题:水又是从上下表皮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
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
(1)制作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2)用低倍镜观察叶表皮
(3)画图
总结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作评价,对一些学生的实验失败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叶表皮、气孔的结构。
4.气孔的结构
多媒体展示图片并讲解:叶表皮的结构
多媒体展示图片并讲解:气孔的结构
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较薄的外侧细胞壁容易伸长,引起整个保卫细胞向外侧弯曲,于是气孔就开放了;当保卫细胞失水时,整个细胞的体积缩小了。
气孔的张开或闭合可以调节蒸腾量的大小使植物体内经常持着适量的水分。
5.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过程,多媒体展示图片,并用一个FLASH动画演示
讲述:科学家们测定,植物体因蒸腾作用而散失的水量是惊人的。
例如:一株玉米一生中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其中,只有1%左右的水真正用于各种生理活动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则被蒸腾掉了。
问题引入:“根吸收进来的水,绝大部分都散失掉了。这不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吗?”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让学生现场体会一:给每位学生分发酒精棉球,在手上涂抹酒精,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请学生说出体会并解释:涂抹酒精的手感到凉爽。这是因为酒精蒸发会带走手上的热量。
意义1、蒸腾作用同样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受高温的.伤害。这是因为通过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带走了植物体内一部分热量的缘故。
让学生现场体会二:(分发给每位学生半杯橙汁和吸管)我们用塑料管喝饮料时,如果嘴不用力吸,饮料能进入到口中吗?为什么?
请学生说出体会并解释:不能。因为缺少使饮料沿着吸管上升的动力。
意义2、蒸腾作用同样可以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原因何在?这是因为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之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中导管里的水分,从而促进水分从根通过导管上升到叶里,这也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了水分。
感受:我们喝饮料时,吸入的不仅是水,还有溶入其中的无机盐、糖分等
意义3、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这是因为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根吸收。导管中的水分里就溶解有各种无机盐,所以随着水分在导管中的上升,无机盐也随着上升,并且最终进入到叶片。
(四)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FLASH动画)
总结: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大量的水分以蒸汽的形式送入大气,然后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些降水一部分渗入地下,一部分流如海洋湖泊,还有一部分被植物吸收,经蒸腾作用再返回大气。
(五)爱护植被,绿化家园
1.请同学上台扮演主持人,播报昨日“新闻”:
长江两岸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的侵袭。调查表明,由于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35%下降为10%,长期的滥砍乱伐,毁坏了大片的生态保护林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水变浑、河床升高是造成洪水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水循环有重要作用。
2.算算账:一棵树的价值
一棵树到底值多少钱?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的教授德斯先生对一棵树算了两笔账:“一颗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值计算,那么最多值300多美元。但是,如果按照它的生态价值来计算,其价值却多得多。据粗略估算,一颗生长了50年的树,每年可以生产出价值31250美元的氧气和价值2500美元的蛋白质,可以减轻大气污染价值625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将这些价值综合在一起,一棵树的价值就是165000美元了。
3.保护自然遗产
人类从森林古猿发展而来,森林是人类诞生的摇篮。但到20世纪中叶,全球森林减至40亿公顷,至1980年仅有20亿公顷,人均森林面积为工业革命开始时的1/80。生态学家认为,森林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遗产,20世纪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使这一宝贵资源受到“伤筋动骨”的损害。森林破坏带来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其他生态灾难。绿色代表着生命,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未来。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通过以上的活动,来增强同学们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教学反思
课后学生反应,整个上课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在听老师讲,而是同学们在“做”,不会开小差,思想很集中,上课的积极性很高,一改以往的“被动听课”为“积极主动的过程参与”,亲身经历的事情很难忘,与之相联系的知识也就掌握得很牢。
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思维。记得让学生喝饮料感受吸力时,有个学生说:“吹,也能把饮料吹到嘴巴里”。我当时感觉该生瞎扯,然后对他说:“那请你吹给我们看看”。学生说杯子里的不行,要密封的剩下半盒的。课后我按照他的说法做了一下,果然如此。吸,是减少口腔里的空气压力;吹,是增加饮料盒里的压力,都是造成压力差。所以,老师虽然年龄大,知道的、经历的不一定就多,师生间的学习是相互的。
《水循环》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1.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学生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之后引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置悬念“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来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
【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教师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
【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并请学生演示。
3.水循环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水循环的意义有哪些,同时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提示河流对地貌的影响,海边气温变化等。
学生通过分析教材,理解生活中的案例,最后与教师一起总结水循环的意义。即: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等。
环节三:小结作业
教师与学生通过再次学习水循环示意图,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同时让学生课下去查找资料深入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教案 16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途径。
2)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水循环的作用。
2、能力目标:练习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装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3、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难点: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认识叶片的结构。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这里生有大量的。
2、导管能自而运输,而筛管能自而运输。
二、导入新课
想象“假设没有水,一棵树会怎样?”一分钟后回答,那么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是什么呢?
三、合作探究: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取一段带叶的茎,插进滴有红墨水的水里,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取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讨论完成: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是怎样的?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1、阅读p110-113,做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参照教材第112页图3-29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认识气孔并叶片的结构。
2、阅读课本112页,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保卫细胞与它周围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何不同?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2)植物体散失水分的门户是,它的开闭由控制。在白天和黑夜,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三)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观察课本113页图,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对照图讲一下生物圈的水循环吗?
2、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3、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四、交流展示
五、归航拾贝
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由茎运输到叶,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保护绿色植物。
《水循环》教案 1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4.说出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二)能力目标
运用植物蒸腾作用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了水循环,间接地改善了环境,从而自觉地产生热爱植物、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
1.描述植物的蒸腾作用。
2.说出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三、教学难点
描述植物的蒸腾作用。
四、教学
用红墨水浸泡过的整棵(带根和叶)芹菜、大叶黄杨的枝条、芹菜的叶等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气孔,知道水分是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散发出来的。但同学们都知道植物是通过根吸收水分,那么水分经根毛细胞吸收后在体内是怎样运输到叶部气孔的?
根据前面所学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株的生长相关知识,学生可能会回答经导管或输导组织运输。在学习植物体结构层次时,我们观察过导管细胞,导管是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
【设计意图】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请同学们看红墨水染过的整棵带根和叶的芹菜,只是把根部插入了红墨水中,整个叶片都有些红了?这说明什么?
红墨水被根毛细胞吸收进入植物体,经导管运输到达叶部,或在根、茎、叶中存在互相连通的导管。
提问:如果水中溶解的不是红墨水,而是无机盐,是不是也随着水分一起被根吸收,并沿茎运输呢?
接下来,我们通过观察实验活动,了解导管在茎和叶部的分布情况。
【设计意图】尝试分析实验现象,了解植物体内运输水分的网管系统。
1.观察大叶黄杨的茎和芹菜叶柄中染红的导管
每两个同学分发一段经红墨水染过的芹菜的叶柄,一段红墨水浸泡过的大叶黄杨的茎,一把解剖刀、一个解剖针,请同学横剖、纵剖实验材料,观察导管在茎、叶中的分布。
指导学生用解剖针从外至内试一试木本植物的茎各部分结构的软硬度,观察横剖面、纵剖面中哪一部位被染红?分析导管在茎内的分布。
学生仔细观察,寻求指导,发现茎的中部最硬的部位被染红,树皮和中央没染红,推测导管在该部位。
教师讲解:被染红的部位叫木质部,木质部由导管和木质纤维细胞即机械组织构成。导管在大叶黄杨木质部集中分布,在芹菜叶炳里分散分布。
【设计意图】观察导管在植物茎和叶炳中分布的实验现象,为水分和无机盐在茎和叶中的运输途径提供证据。
2.总结:水分是怎样从根部吸收到达叶部的?
土壤中的水经根毛细胞吸收进入根中的导管,运输到茎中的导管,叶脉中的导管到达叶肉细胞,大部分由气孔散失了。
(三)蒸腾作用的概念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否说出:什么是植物的蒸腾作用?
学生思考说出:在植物体表面水分以水蒸气状态从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分析,学生能够自主地构建并比较深入地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
(四)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1.小组讨论:蒸腾作用对于植物自身及生物圈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可能会说:降低叶片表面温度、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等。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植物体内水是从低处向高处流的?为什么在植物体内水分可以从低处向高处流呢?喝牛奶时,我们用嘴一吸,牛奶就上来啦?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嘴的吸力作用于牛奶,把它吸了上来,那么又是谁给了植物力量呢?
学生思考,说出蒸腾作用。
教师讲解:蒸腾拉力不仅促进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同时无机盐也搭着“便车”上来啦。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蒸腾作用对于植物自身及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2.描述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的过程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材中生物圈的水循环示意图,尝试描述绿色植物怎样参与地球上的水循环,并在小组内交流。
观看视频,加深对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示意图,理解图中的深刻含义,能够据图描述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的过程。
(五)总结
土壤中的水经根毛细胞吸收进入植物体后,沿着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脉中导管运输到叶肉细胞,大部分的水以气体形式从气孔散失进入大气,参与地球上的水循环。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保护森林,保护绿色植物。
《水循环》教案 18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水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2、探究水循环的类型、基本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二、教学重点:
水循环过程
河流的补给方式
三、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比较法、事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五、课时安排:
计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
[出示]四大圈层示意图;
[提问]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哪些圈层组成?
环节二:认识相互联系的水体
[出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
[提问]读图并结合生活体验说出水圈中有哪些水体?
[ 小结 ]水圈中的水体按空间存在形式,分为大气水、陆地水、海洋水。陆地水又分为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水等)、地下水。
[提问]俗语说“井水不犯河水”,在自然界真的存在吗?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讲解]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河流补给的类型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湖泊水等。其中,河流与地下水,河流与湖泊水之间有互补关系。
环节三: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设疑] “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板图]边画边讲,与学生共同完成海陆间水循环
[ 小结 ]引导学生读图说出海陆间循环的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过程。
[补充]在上图补充两个箭头:植物蒸腾、海水蒸发。再讲解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提问]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环节四: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过渡]通过刚才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我们发现水循环过程涉及到四大圈层,范围应该非常广泛,请思考一下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和水循环有关?
[学生讨论]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出示]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黄河三角洲图片;
[讲解]水循环塑造地表形态;
[ 小结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有: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资源更新;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等。
[拓展]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有哪些影响?
《水循环》教案 19
教学目标:
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部分。
能够识别并描述水循环的主要过程(蒸发、凝结、降水等)。
认识到水循环对环境及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培养观察自然界现象的兴趣,并激发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图片、视频资料)
实验材料:烧杯、热水、冷水、冰块、盘子
打印版的`工作表或笔记指南
地球仪或者地图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5分钟)
使用一段简短的视频介绍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以及其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移动的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循环。
二、讲解水循环的基础知识 (10分钟)
结合PPT展示水循环图解,详细介绍各个阶段:蒸发、凝结、降水等。
强调水循环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三、实验演示 (15分钟)
实验目的:直观地展现蒸发与凝结的现象。
步骤:
向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热水和冷水。
在装有热水的杯子上方放置一个冷盘。
观察一段时间后盘子底部是否有水珠形成。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与我们所学的水循环有什么联系?
四、小组合作探究 (20分钟)
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特定区域(如海洋、湖泊、森林等),研究该区域内水是如何参与全球水循环的。
每个小组制作一张海报来展示他们的发现,并向全班同学汇报。
五、总结反思 (5分钟)
回顾今天学到的内容,强调水循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鼓励学生思考可以做些什么来保护宝贵的水资源。
【《水循环》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水圈和水循环》的教案05-05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05-06
我的地理教案集1-水循环04-25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05-05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05-04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范文05-04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05-03
城市水循环再生体系研究04-26
水圈和水循环高一地理教案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