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

时间:2024-05-07 10:59:31 秀凤 教案 我要投稿

爱莲说教案(通用1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莲说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莲说教案(通用16篇)

  爱莲说教案 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甚、自、予、焉、者、鲜。

  2、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心中中正耿直的君子之道。

  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莲花美好形象来表达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从而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对比烘托的作用。

  重点难点: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烘托的写法。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爱莲说》,说说课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解题:爱莲说,阐述喜爱莲花的道理。“说”, 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或阐述道理。

  2、请学生看插图,问:图片上是一朵——(学生说莲花/荷花);了解莲花的多个别名,体现世人对莲花的喜爱。请学生用一句诗形容图片中的荷花: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爱莲的红艳,而理学家眼中的莲又有什么可爱之处?

  简介作者,理学鼻祖。重思考,讲道理。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说说作者为什么“爱”莲?

  1、抽读课文,抽查难译的字词句。

  正音:明确:蕃(fán)、淤(yū)、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隐逸(yì)

  正义:可、者、甚、蕃、独、自、出、濯、中、通、蔓、枝、植、亵、焉、谓、鲜

  特殊句型:判断句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2、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课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说说莲花有哪些特点是作者“独爱”的?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所喜爱的莲花形象: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齐读)

  释义: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亭亭:耸立的样子。 净:洁净。 植:树立。 亵玩:玩弄。

  归纳:

  莲花:高洁(不同流合污、不攀附、挺拔、笔直)、亭亭玉立(端庄)、表里如一。

  作者对莲的喜爱,不仅仅是把莲当花一样来喜爱,而且把莲比作人中的君子来爱。

  三、知识学习,深入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交流讨论,具体说说作者眼中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抓住特点,概括。

  主要从外形、香气、气质来阐述。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间是空心的,贯通(儒道佛通畅)。外面是笔直的茎秆,一茎一花,专一,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亭亭净植”,植:树立,具有特立独形的外表特征,高挺也告诉我们作者具有独特的、表里如一的.性格。

  香气:“香远益清”,莲花香淡而不俗,在清风的吹送下发出清幽的香气。暗示着作者的高尚品质。

  气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清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端庄,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但是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被洗涤过,也不显得妖媚,只可以让人远远地观赏,而不能被人玩弄。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作者喜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也暗示着作者的性格。

  2、托物言志”

  归纳概念

  古人常用的写作手法,它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在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和君子有很多相似之处。

  拓展延伸:

  为学生提供其他“托物言志”类文章。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问松高直,待到雪化时。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中。

  四、本文为什么还要写牡丹、菊花?它们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对比,烘托出莲花的高洁。牡丹,喻权贵;菊花,喻隐士。

  爱莲说教案 2

  教学设计

  本节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因为文章的写作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进行设疑自探。教师在设疑的同时,教师同时板书于黑板的右侧,对于不完整的问题,教师随机给予补充、归纳。本节解决的重难点是诵读课文,正确疏通文意,把握主旨,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因为这篇短文是“诵读欣赏课”,所以以诵读为主,讲授为主。抓住“文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旨。

  讲授本课,将采用“读——议--悟”的教学模式。

  在运用拓展环节中,学生自编习题后,教师出示“之”字在文中运用一题,以巩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

  教学目标:

  1、能流畅的.诵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专题中,我们学习了《咏荷诗五首》,谁能背诵一下你喜欢的一首?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读荷”部分的第一篇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解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何为“说”?【“说”是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题意: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

  2、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

  3、写作背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期间,曾亲率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馨香扑鼻。作者闲暇漫步、触景生情,写下本文。

  三、检查预习、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个别读。

  3、学生齐读。

  四、设疑自探:

  1、学生设疑。

  2、教师对学生设疑进行归纳

  出示:

  1、理解课文内容。

  2、作者为什么喜爱莲花?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歌颂了莲花怎样的品质?

  3、读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

  五、解疑合探:

  六、质疑再探:

  学习本文后,你还有哪些疑问?

  七、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题。

  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

  *指出文中的“之”学的意义和手法。

  a、 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

  d、菊之爱

  *背诵课文

  八、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收获。

  爱莲说教案 3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爱莲说原文。

  教学难点:

  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背诵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回忆一下咱们学过的描写莲花的诗句。

  今天我们再来共同学习宋代周敦颐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爱莲说》。

  二、预习展示

  1.字词注音展示

  蕃 fán 涟 lián 亵 xiè 濯 zhuó

  噫 yī 颐 yí 淤泥yū 鲜有闻xiǎn

  2.作家作品展示

  周敦颐(1017-1073) ,北宋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谈谈《爱莲说 》这篇文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2.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文章的朗读基调。

  (1)一生读,(2)男女生读

  (3)齐读

  (4)师生评价

  3.再次走进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直接描写莲的句子,说说各体现了什么品质。

  描写角度 语 句 赋予的品格

  明确:生长环境 (出……不妖)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 (中……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亭……亵玩焉) 清高

  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四、研读品味

  (1)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2.组内交流

  3.班上展示

  各组派一人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展示,之后讲评。允许听者质疑。

  (多媒体可展示有关美句以及答案)

  4.背诵课文

  采用当堂背诵的模式,鼓励学习小组推荐“最佳背诵者”展示背诵效果,并进行评价。

  四、达标测试

  1.学生做“当堂达标检测题”,教师监考。

  2. 学生做完后,组内相互批改, 多媒体课件展示答案

  3.各组汇报批改情况,尤其是错得比较多的题。

  五、总结反思

  1.学后反思

  学生谈感受,谈收获,反思不足等。

  2.教后反思

  教师总结学习重点,目标达成,学生表现等。

  爱莲说教案 4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周敦颐的文学常识;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掌握衬托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文章的主旨,结合莲、菊、牡丹的象征意义,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

  4、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体味周敦颐的人格魅力,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用万紫千红的花来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道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来论说道理。《爱莲说》属于后一种。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历任地方官吏,曾任虔州通判等职。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世称之为濂溪先生,卒谥元。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

  3、《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擢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批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后来,人们便把莲池誉为“爱莲池”,至今,星子县还有它的遗址。

  4、学习生字:

  蕃(fán)颐(yí)濯(zhuó)淤(yū)涟(lián)

  蔓(màn)亵(xiè)噫(yī)鲜(xiǎn)有闻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古汉语知识:

  1、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名词“蔓”、“枝”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做动词。)

  (2)、香远益清(形容词“远”充当“香”的谓语,用做动词:远播。形容词“清”受副词“益”修饰,用做动词:显得清幽。)

  2、古今异义词:

  宜乎众矣(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常用义为:合适;应当。)

  3、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倒装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后面均省略介词“于”,前者相当于“从”,后者相当于“在”。)

  四、教师小结:

  《爱莲说》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本篇文章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讲究散句和骈句的交错运用,读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指名读课文。

  2、理清条理:

  第一段主要从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方面描写它的形象,表明自己“独爱莲”的原因。开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总说花的可爱。然后分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及其原因,表明作者对花的喜爱与众不同,中心明确。

  第二段,揭示菊、牡丹、莲花的象征意义。以花喻人,在对爱菊者、爱牡丹者的品评中,慨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三、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爱莲说教案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莲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铬,而这一名句就出自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题解

  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说本文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

  朗读指导:

  1、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2、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扫清生字词

  yí fán yū zhuó dí lián xiè yì yī xiǎn

  颐蕃淤泥濯洗涤清涟亵玩逸噫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 “牡丹之爱”与此相同。前文“何陋之有”也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三、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

  2、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莲君子的品格明确:生长环境(出… …不妖)— ———高洁、质朴体态香气(中… …益清)————正直、芳香风度气质(亭……亵玩焉)————清高小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这种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文章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怎样?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谁爱菊花?陶渊明。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流露出作者惋惜的情感。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流露出作者鄙视的情感?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四、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五、能力训练。

  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爱莲说教案 6

  【学习目的】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莲花欣赏,交流导入。

  1、图片展示: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2、作者简介:

  3、题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诵读课文,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 淤泥 濯 清涟 蔓 亵玩 焉

  2、译一译: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二、小组交流

  三、合作探究,文句品析。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2、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3、归纳主题:

  4、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2、课外延伸

  A 解释词语: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B 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六、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意

  爱莲说教案 7

  【教学设想】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本文一篇脍炙人口且短小的美文,文质优美,内容经典,句式工整。所以我把有感情地诵读作为教学的重点,注重朗读指导,具体到每个词语和句子,包括文章中的语气语调。

  教师先播放《采莲曲》,多媒体展示莲花图片。让学生先从图片上感受莲的优美边。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主要采用质疑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

  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评价任务:

  1.通过范读、个别读、齐读等多层次的诵读方式,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技巧,能有感情准确地诵读诗歌。

  2.通过“读——悟——赏”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文言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诵读感悟)

  一、创设情境,情景导入

  1.听歌赏景,情景导入。

  播放《采莲曲》,多媒体展示莲花图片。学生边听边赏,感受莲花的秀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美“莲花”,请根据你的积累,给上面的图片配恰当诗句。

  师:一曲《采莲曲》描绘了人们对江南诗意般采莲生活的热爱,令人无限向往,一篇《爱莲说》展示了莲花的优美风采,令人为之陶醉。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

  (教学意图: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学生欣赏莲花图片和回忆诗句的过程,实际是创设优美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意识,对莲有了深刻的认识。)

  (板书课题)

  2.释解文题,走近作者。

  ①学生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北宋理学家。因曾居于庐山莲花峰,濂溪畔,并在此地讲学,故学者又称其为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②学生解说题目:

  师:上课之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有关《爱莲说》的文学知识,下边请同学们把你收集的知识展示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学生1:“爱莲”,喜欢莲花。“爱”是全文的感情主线,作者紧扣一个“爱”字,点出人们的爱好,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学生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学生3:作者周敦颐一生特别喜欢莲花,为官清正廉洁,晚年时开辟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千古绝唱《爱莲说》。教师引导学生识记“学生2”说的的内容。

  二、读准读顺,感受莲韵之美

  1.教师配乐《云水禅心》,播放《爱莲说》课文录音。

  学生认真听读,大声模仿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出韵律。

  教师让学生朗读一遍,老师引导学困生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2.字音提示:(多媒体出示)

  “可爱者甚蕃”中的“蕃”读(fán )。

  “濯清涟而不妖”中的“濯”读(zhuó)。

  “远观而不可亵”中“亵”读(xiè)。

  “花之隐逸者也”中的“逸”读( yì)。

  “噫!菊之爱”中的“噫”读(yī)。

  “陶后鲜有闻”中的“鲜”读(xiǎn)。

  学生根据自学情况,黑板展示学习情况。

  教师评价,然后正音

  3.停顿提示:

  学生根据平时的文言积累和语感,进行断句。

  【教案反思

  今天的教学,一开始便让学生沉浸在一种较为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进行课堂教学,故本节课的教学总体还是自我较满意的。

  当然,或许是基于对语文的恐惧心理或个人因素,课堂开始时表现的也不是很好,表现在让学生的作答中,连续三个学生都不回答问题。这种现象,与其说是不懂,还不如说存在态度问题,尤其是梁佳玲的表现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不过在这种令人尴尬的问题回答中,因引入地域上的鼓励,陡然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顿时争先恐后来回答问题。一时间,课堂活跃起来了,学习氛围也变得轻松起来,似乎消除了那种对语文的恐惧和担忧心理,纷纷参与进来。

  随后,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问题上,也是毫不费力地推进,很多学生都已经自主清晰了。当然,在这节课上主要精力和侧重点全部放在“爱莲之因”的分析上,从上课实效来看,学生完成得也不错。或许聪明的学生很明白,在本文中写爱莲的部分不算多,非此不可。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写作,并在此问题上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而且也有相关练习的检测。

  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并非如何教学,并非在知识点的难以忘怀上,而是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教学。

  爱莲说教案 8

  教学设计意图:

  《爱莲说》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文字优美,清雅脱俗。全文仅119个字,精炼短小,却底蕴悠长,意味深远。通过诵读感知法、品味感悟法、合作探究法、想象联想法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整节课由十大环节构成,分别是听老师读,初读,互读,读准,读懂,读透,读全,读味,读背,读拓。通过听、说、读、赏、思、写来感悟莲的外在、内在美和作者“出淤泥而不染”君子品德美,体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学习目标:

  1朗读和背诵本文,并把握重点字、词、句的读音和含义,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品质。

  学习重点:

  1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品味赏析莲的形象美和意韵美。

  学习难点:

  能理解牡丹、菊花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准备:

  Ppt、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

  (板书)愛蓮說,这是繁体字的爱莲说,看一下这个愛字,中间有一颗心,说明作者是用心地感受莲花之美。作者周敦颐(板书),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出示:说的文体特点和周敦颐的简介。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莲说”的.含义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出示教学目标,(大家齐读)。

  1朗读和背诵本文,并把握重点字、词、句的读音和含义,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品质。

  一听老师朗读。

  二初读,自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同学们自己出声朗读课文。

  三互读,同桌互读。纠正字音。(还有读不准的生字词吗?)

  四读准,找一同学读,读错的地方其他同学纠正。出示“濯”的甲骨文,本义是一只鸟在水里抖洗翅膀,因此,本义是洗,读zhu?,洗涤(dí),另外,提示“逸”不能少写一点。

  五读懂,齐读,老师找一同学示范,互提字义。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提问字义。3分钟后,还有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吗?

  六读透,找一同学读,说说你喜欢的句子,老师可逐步出示莲花的品质的句子。同时,黑板上画出莲花的模型,准备往里边填句子,分析莲花的品格。最后总结,做人,就要像君子一样,__________________。老师走到学生身边,让学生依次说,可以说原句,也可以说出概括的词句。

  七读全,再找一同学读,说说写了几种花,为什么?板书,菊和牡丹,让学生自己感悟说出,正衬和反衬。

  八读味,再找一同学读,体味作者的情感。老师可以提示,应该怎么读?

  九读背,全班试着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背诵整篇课文。

  十读拓,布置作业,拓展阅读有关的托物言志的文章。

  课堂小结:

  1莲花的品质

  2写作手法

  布置作业:

  1做练习册

  2拓展阅读相关文章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课文用三种花比喻三种人,生动形象,含蓄且令人回味。赞美莲花是赞美君子洁身自好、庄重独立的品德。学生在朗读品味中感悟美德,受益一生。

  爱莲说教案 9

  教学目标:

  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情景导入

  有感情地诵读席慕容的《莲的心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检测

  1、请一位同学当老师检查本课生字。

  蕃( fán ) 颐( yí ) 濯(zhúo) 淤(yū )涟(lián)

  蔓( màn) 亵( xiè) 噫( yī ) 鲜(xiǎn)有闻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陶后鲜有闻

  (7)宜乎众矣

  3、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体裁。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4 、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通课文,感情充沛,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三、课文分析,探究文意

  1、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有独特见解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2、合作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师明确: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描写莲花的。(板书)他把莲花比做君子,赋予了莲高洁、质朴(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正直、通情达理)、美名远扬、端庄令人敬重(仪态庄重)等品格。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写菊、写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师明确:

  · 菊是隐逸者,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既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又通过菊的正面衬托和牡丹的反面衬托突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3)、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 归纳主题:作者以莲自况,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世风。

  (4)、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师明确: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3、学生再读课文,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四、拓展延伸:莲文化的魅力

  1、请欣赏几幅莲花的图片。

  2、积累古诗文中描写莲花的诗句

  3、仿写:我心中的莲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我爱莲花,因为它濯清涟而不妖,恰如品行端正,美名远扬的少女。

  我爱莲花,因为它中通外直, 恰如风度翩翩,高洁正直的雅士。

  4、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完成下面对联

  (1)世人爱牡丹富贵 茂叔敬莲花高洁

  (2)、周敦颐爱莲说明志 柳宗元小石潭抒怀

  五、课堂检测

  1、《爱莲说》的主旨句是————。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句子

  是————————。

  2、予独爱莲的原因是—————————。

  3、生活中,感叹知音甚少,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是——————。

  六、课堂总结

  七、板书

  爱莲说教案 10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1.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爱莲说》

  (周敦颐)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

  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爱莲说教案 11

  教学设想:

  本文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古文。本文以花喻人,以花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在讲析课文时要抓住“人一一花一一人”的线索结构来讲。由人引出各自所爱之花,通过对花的描写:菊的因怕污染而隐逸为正衬;以牡丹的富贵为反衬。来写莲花的高洁品质,然后以花喻人,花即其人,来点明题旨。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的:

  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理解正反衬的运用。

  重点难点:

  把握一些词、语、句,疏通文意;

  领悟本文托物言志表达文章的主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课题

  提问:所示之图为何物?

  明确:荷花。

  提问:看到荷花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

  明确:“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板书课题: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进入课题

  提问:标题的`“说”字为何意?

  明确:与《马说》中的“说”一样是指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三、检察预习,翻译课文

  1、打出重点字词的翻译及注音:

  蕃:fan多

  濯:zhuo洗

  蔓:(名词作动词)牵牵连连

  枝:(名词作动词)枝枝节节

  亵:xie玩弄

  鲜:xian少

  2、请学生口头试译

  四、讲析课文

  提问:本文共写了多少种花?

  明确:三种。

  提问:哪些人分别爱何种花?

  明确:爱菊之人有陶渊明;爱牡丹之人世人都爱之;我只爱莲花。

  提问:为何我只爱莲花?

  明确:“出污泥而不染”本身出身于不干净的环境却能保持住

  自身的清白,体现了莲花的高洁的品格近墨面己黑“濯清涟而不妖”虽然在水中洗过南昌不显过于妖媚,表现了它朴质的品格与上句对映,于不好环境中“不染”,于好的条件下不“骄”。

  “中通外直”内心虚心,外面挺直,表现了它的正直。

  “不蔓不枝”不枝枝节节,不去攀附比它高之物。

  “香远益清”它的芳香并不因为离得远而无,而是将美好的东西远远传播。

  “亭亭净植”站得直直的,表现了它刚直不阿。

  “可远观不可亵玩”不容许别人的侵犯,表现了它令人恭敬的形象。

  提问:本文写莲花,为何要写其它两种花?

  明确:菊开放于秋于不与其它的花同放,表现了它不与世同污的隐逸品格,用来正衬莲花的高洁品质;牡丹是世人皆爱之物,与莲正好相反,用它来反衬莲。这样就更突出了莲的高尚品格。

  提问:本文只是写花之文吗?

  明确:请看预习提示,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以花喻人:菊花比喻隐士;牡丹比喻追求富贵之人;莲比喻品行高洁之人。本文对各种爱花之人有不同态度:爱菊者“鲜有闻”感叹世上真的隐士不多了;爱莲者“同予者何人?”叹惜世上象我一样的君子就更少了;爱牡丹者“宜乎众”批判现世追求名利之人太多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五、小结

  作者用“菊”“牡丹”正反两面突出“莲”的形象:不染的高洁,不妖的质朴,不蔓不枝的正直,不可亵玩的清高品格,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求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六、堂上作业

  七、课外作业

  爱莲说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熟读并背诵全文。

  2、认识古代仁人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

  2、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掌握本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入:

  1、了解“说”这种文体

  "说"就是古代—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3、读准字音。

  颐() 淤() 濯()亵()

  清涟() 不蔓()不枝 噫()

  鲜()有闻(二)课堂探究

  (二)课堂研讨

  1、初读美文

  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朗读流畅,把握节奏

  2、听录音,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及情感

  3、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蕃:独:染:濯:益:植:

  亵:鲜:宜:

  重点句子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找出文章主旨句

  5、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写莲的,分别赞美了君子的哪些品格?

  6、文章为什么写菊和牡丹?

  7、文章运用了什么写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

  1、积累关于莲花的古代诗词。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心的认识和看法?

  (四)反馈检测: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②亭亭净植()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③无丝竹之乱耳之:④何陋之有之:

  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堂探究

  2、语气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应轻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作者抒发自己志向的一句,应用慨叹的语气来读,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则是对世人追求富贵之风的一种鄙夷,应用讽刺的语调读。

  “菊之爱”一句,有惋惜的意思,陶渊明虽不同于世人,但是和作者的喜好也不尽相同,作者认为只有像莲花这样“出污泥而不染”才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对“菊之爱”一句应该读出惋惜的语气。

  第二段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是肯定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后面的“莲,花之君子者也”是强调的语气,应比前两句读得重一些。

  4、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5、生长环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可亵玩焉。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志洁行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端庄令人尊重

  6、菊:品格高洁超凡脱俗——正衬

  牡丹: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反衬

  7、运用了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抒发了作者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节操

  反馈检测参考答案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11.①多(0。5分)②树立或立(0.5分)

  12.D(2分)

  13.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g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分)人该是很多了(0.5分)

  14.①的②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1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6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爱莲说教案 1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并能利用工具书翻译文章。

  2.了解“说”的文体。

  3.品析莲花的高洁品格,理解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4.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味莲的品格及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衬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 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大自然这幅丰富多彩的画卷中,姹紫嫣紅的花可以说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特别是莲花以它独特的气质和婀娜的姿态成为了众多文人墨客竞相描绘的对象。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了莲花的娇美艳丽;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写出了芙蓉花(荷花)的清新自然。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莲的文章,那就是周敦颐的《爱莲说》,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莲花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老师让大家预习文章,包括作者,“说”这个问题,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以及文章的翻译,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

  同学们展示,教师点拨

  多媒体展示:

  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2.“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3.蕃fán :多;淤yū :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 :洗涤;亵xiè玩:亲近而不庄重

  予Yú;;; 鲜xiǎn :少

  4.重点句子翻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宜乎众矣

  三、合作探究之赏莲

  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多,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请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莲花的,具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

  明确: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好的可贵精神;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从茎干体态的角度写出了它通达正直、不趋炎附势的高贵品质;③“香远益清”,从香气的角度写出了莲的高洁品质和美名远扬的特性;“亭亭净植”,从体态的角度写出了它的高洁独立的品质;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了莲的自尊自爱和不可侵犯的个性。

  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两种花有分别代表什么人呢?

  小组交流

  教师: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不畏严寒,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因为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在当时代表的是那些追求名利,追求荣华富贵的人。

  小组交流

  教师:起衬托作用。

  菊花正衬: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超凡品格。因此它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四、文章主题

  课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赞美了莲花的美好品质,以及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五、课外拓展

  (1)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随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什么花?;

  (2)写出莲花的其它别称,至少两个。

  (3)写出至少5句描写莲花的诗句。

  (4)仿句:莲花的美,美在它的高洁。

  ———的美,美在它的——。

  ———的美,美在它的——。

  六、教师结语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做人也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远离世俗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尚,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名扬天下!

  七、作业布置

  大自然中的景物有很多,试模仿《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赞梅傲霜斗雪的《梅赞》或论竹虚心刚直的《竹说》。

  爱莲说教案 14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朗读课文,能够感受到文学的美,试着当堂背诵。

  结合注释,领会文章内容。

  能够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了解什么是正衬和反衬

  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学习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追求高洁德行的志向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讽喻之情并能够联系实际谈自身感受

  教学重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

  是正衬和反衬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

  1.收集有关各种花的诗句和图片,最好能诗画相配。展示自我才情。可参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布置综合性学习。

  2.理解文义

  3.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气质风度

  4.作者写的难道仅仅是莲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还歌颂了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君子,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托物言志

  5.文中的三种花分别象征什么?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莲——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赞美

  菊——隐逸者——志向高洁,隐居避世——惋惜

  牡丹—富贵者——贪慕荣华,追求名利——厌恶讽刺

  6.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直接写莲就行了吗,这样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这种写法是什么?理解衬托——正衬、反衬的写法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8.能否模仿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我刚到培正学校的时候老师们对八年一班的同学赞不绝口,后来我也看到我们班得的流动红旗最多,为了回报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我们八年一班的厚爱,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创作的诗画,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们莅临指导。

  今天老师也收集了几幅诗画送给大家,看到这么优美的意境同学们一定想说点什么,那么今天我们先听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然后再让同学们说。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听配乐朗诵范读。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订正读音。

  认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朗读时的语气语调。

  听后学生齐读一遍

  要求:注意字音,停顿,抑扬顿挫。

  朗读要点:

  1、读准字音。

  2、用舒缓的语气。

  3、注意抑扬顿挫,有高低起伏。

  4、流利有感情

  四、理解文义

  五、快速背诵,比赛选取一名,掌声鼓励

  六、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1、阅读思考:

  文中哪些语句是在直接描写莲花的?

  2、这些语句分别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气味、气质风度

  3、连线

  4、小结托物言志

  七、写作方法探究二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2、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隐逸者、富贵者

  陶渊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志向高洁,隐居避世,对于这样的一位高人,作者抱着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从文末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惋惜。

  在评选国花的时候很多人推崇牡丹,其实早在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从山西一带移植到长安,视为珍品。暮春时节,权贵们往往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以致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仍然存在。因此,牡丹被认为是“富贵”的象征。对于这位贪慕荣华追求名利的富贵者作者又抱什么态度呢,从文末“牡丹之爱,宜乎众宜”可看出——厌恶讽刺

  3、作者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直接写莲就行了吗,这样写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有何作用?这种写法是什么?

  明确、衬托、正衬、反衬

  八、小结本文主旨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九、学生说话

  周敦颐说完莲,现在由我们同学们来说了,说什么呢,模仿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但要注意的是:

  (1)要注意内在联系;

  (2)要有新意。

  爱莲说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学生自学,小组讨论解决文中的字词、句。

  2、教师作好点拨、引导、纠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莲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柳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还有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朗读),提示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2、结合注释,讲解课文。

  3、整体感知

  学习第一小节

  (1)作者本来是写莲,起笔却写了些什么?

  “水陆草本之花”——一切“花”、注意“草木”指草木科、木本科。“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牡丹”句。自:从。世人:当世的人,指社会上的多数人。甚:很。

  这样,就更突出我的爱好,突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

  (2)莲花到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不妖不艳,清正廉洁,白的象珍珠,红的象红宝石,出生在一片污浊的泥塘中。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莲花的可爱呢?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话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沾染)“从淤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 濯(洗涤)清涟而不妖“在碧波荡漾的河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不因污浊或优裕的条件而丝毫改变自己的本质。(4)通过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莲具有怎样的品质?坚贞、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间是贯通的,而外部挺直不弯曲,它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权。蔓,枝,动词。这句话表现了莲的什么品质?正直

  “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远,而且在远处更加觉得花香的纯净和清谈。“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水中,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让人轻慢地玩弄啊。植:树立。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这里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质?清纯端庄

  (5)本段着重以衬托手法以陶渊明对菊的独特爱好衬托我的爱好,以世人对牡丹的广泛喜爱来衬托我的不同爱好,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几个方面赞扬了莲花了高洁的品质。那么作者仅仅是表明自己对花的爱好吗?“说”是一种文体,一种或议论或抒情的'文体,下面请同学们小声朗读第二段,思考本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学习第二小节

  (1)学生自读第二段后回答:

  议论 “谓”:以为,认为

  抒情 “噫”:唉,叹词

  (2)作者表明自己看法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隐逸者 ] 以花喻人,通过所爱之花的品质,看出爱花之人的性格。

  富贵者 —

  君 子

  作者自比君子,也确实具有君子的品德。他在为官期间,敢于直言,坚持已见,清正廉洁,博得了人民的赞扬。

  (3)“噫”作者感叹正是本文主旨之所在。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清高的隐士太少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反问。像我这样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没有什么人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感叹。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应当是很多的啊!

  (4)“宜”应当作者真的认为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人是应该多的吗?

  “宜”是反语。嘲讽和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的污浊。

  4、讨论体悟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理解: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

  (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美好形象,喻君子表里如一、行为端正、不阿谀谄媚的品德,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观,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慨叹和鄙弃。

  (3)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时,浓墨重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本文除衬托手法外,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理解:①排比(如第⑤句);②比喻(如第⑤句);③对偶(如“莲之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④反问(如第⑧句)。

  6、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散句和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背诵全文

  爱莲说教案 1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掌握课文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坚贞气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坚贞气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诗词导入

  引导学生分享学过的关于莲花的诗句,预设学生回答: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等诗句,以此引出课题。

  四、初读

  I.了解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北宋哲学家。介绍文体“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的道理。

  2.朗读:节奏、停连、名家范读

  3.感知课文内容。

  五、析读

  层次一:理解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

  内容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袤玩焉。

  1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哪些性格?(生长环境、体态香气、外观;高洁、正直)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链而不妖”--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还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

  香气:香远益清” --象征君子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能否删掉“独”字?(独是“唯独,只”的意思,删掉的话就不能体现作者对莲花喜爱的热烈;“独”字也表现了作者不随波逐流的处世态度)

  3.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敬佩、喜爱之情)

  内容二: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1.上一句是对莲花的描写,那么这一句直接议论莲花的是哪一部分?(莲,花之君子者也。)

  2.谁能来回顾一下陶渊明的追求?(“悠然”二字,于平静之中,寻到一份超脱世俗的心境)

  3 .作者对于陶渊明的.追求赞同吗?(对于陶渊明的不苟同世俗的人格赞同,但是对于他的隐逸、避世却不赞赏)

  4.作者对于喜爱牡丹的富贵者又是什么态度呢?(拜金主

  义对财富和权利的追逐,作者对此表示唾弃与鄙夷)

  层次二: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大家觉得君子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有气节)

  2.作者将莲比作君子,意在说明什么?(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德的人。)

  3.这种通过描绘莲花,表达自己志向的方式是什么手法?

  (托物言志)

  4.拓展: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大多生长在偏僻的地方,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也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引申:为什么写“菊”和“牡丹”

  菊花(隐逸者)正面衬托牡丹(富贵者)反面衬托突出莲高洁质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特点。

  六、品读

  配乐朗读并理解“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深刻含义。

  七、 小结、作业

  教师小结。作业:任选一种事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份200字的自述。

  概括本文主旨:

  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同时,作者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出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八、板书

  本文共958字,同学们根据面试时长进行増减。

【爱莲说教案】相关文章:

《爱莲说》教案02-12

爱莲说教案01-11

爱莲说优秀教案02-13

有关《爱莲说》教案01-26

《爱莲说》优秀教案10-16

爱莲说教案02-02

《爱莲说》教案(15篇)03-06

《爱莲说》教案 15篇02-16

《爱莲说》教案15篇02-16

爱莲说教案精选15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