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有趣的脚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趣的脚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趣的脚教案1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探索脚的秘密,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活动重难点:大胆表述自己探索发现的脚的秘密。
活动准备:
1、幼儿小时候的脚印。
2、彩笔(供幼儿描脚印用的)。
3、四条小路(垫子、地毯、小草、鹅卵石)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二、寻找自己的小脚印
1、看,这些是什么呀?(脚印)
2、这些脚印是我们在小班时留下来的,去找找自己的小脚印在哪里?
三、比脚印,探索脚的秘密
1、幼儿比脚印师:把你们的小脚和你们的脚印比一比,你会发现什么小秘密呢?
2、交流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的小脚怎么样了(脚长大了,脚趾长了,宽了……)(根据幼儿讲到的,来认识自己的'小脚)
四、游戏(走小路)提供四条路
1、孩子们来找一找有哪四条路?
2、请你们光着脚到四条小路上去走一走,感觉怎么样?(幼儿自由走小路)
3、交流:你走了哪条路,感觉怎样?(幼儿自由讲述)
4、师小结幼儿讲述内容
5、再次尝试,体验走小路师:我们的小脚感觉出走在不同路面上的不一样的感觉,小脚还有什么本领呢?
6、讨论小脚的用处:(走、跑、跳、踢)幼儿每说出一种,全体幼儿学做。
五、讨论
保护小脚小脚有那么多本领,我们平时怎样保护小脚呢?(穿鞋、穿袜子、洗脚、剪脚指甲……)
有趣的脚教案2
一、设计意图:
新《纲要》在科学领域中明确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孩子们可能关注得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彩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于是产生了设计这样一个活动的想法,试图通过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活动中,让幼儿自主探索“三脚架”支撑的原理,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 探索用彩棒撑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支撑的原理。
2. 尝试制作三脚架,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探索用彩棒撑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支撑的原理
三、活动准备:
Ppt课件、彩棒、彩泥、筷子、乒乓球、海洋球等。
四、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玩一玩彩棒
1.出示彩棒和橡皮泥,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将橡皮泥撑起来的方法及 “三脚架”支撑的原理。
2.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师:你最少用了几根彩棒?你是怎么摆放这几根彩棒的?
3.教师小结:最少用三根彩棒,只要上面固定,下面分开摆成一个三角形,三个角不大也不小,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彩泥撑起来。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并且还给这种架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
二、说一说“三脚架”
1.请幼儿说说在生活中看见过的“三脚架”。
2.出示图片,说说“三脚架”在哪里?它有什么用?
3.教师演示PPT,引导幼儿欣赏生活中的“三脚架”。
三、做一做“三脚架”
1.师:欣赏完了这么多有趣的“三脚架”,那你们想自己也来做一个“三脚架”吗?
出示生活中的材料:筷子、吸管、铅笔、布条、皮筋等,请幼儿尝试制作“三脚架”将球撑起来。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既然是三脚架,想想应该用几根?”
3.欣赏幼儿制作的三脚架。
四、延伸活动:进一步探索
除了我们刚刚用到的材料,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更牢固的三脚架呢?
通过幼儿自主探索,发现“三脚架”支撑的原理,培养幼儿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图片讲述生活中的“三脚架”,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
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教师评语:
老师在教学设计中选题很好,体现了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习。但孩子主体性和主动性还不够。如果老师能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孩子去发现和探索,逐步寻找答案。老师真正成为孩子活动的参与者就更好了。
有趣的脚教案3
活动目标:
1.学会绿茵茵的田田的晶莹的等形容词,知道绿色是环保色。
2.初步理解散文诗的内容,理解角色与绿色的关系,尝试用xx梦到了进行仿编诗句。
3.体会散文诗优美、宁静的意境,表达对绿色的喜爱之情。
4.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重难点:
理解散文诗内容,学会好词绿茵茵的田田的晶莹的等形容词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理解角色与绿色的关系,尝试用xx梦到了xx,进行仿编诗句。
活动准备:
1.幼儿有寻找绿色的经验,对生活中的绿色有所了解;
2.《绿色的梦》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方式导入梦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看这幅图是什么时候呢?(晚上)晚上你们做过有趣的梦吗?做过什么梦?
二、完整播放散文诗一遍,提问谁做了绿色的梦?
1.这是一个特别的晚上,大家都做了一个特别的梦,听听这个梦里出现了谁?它们都梦见了什么?
2.完整播放散文诗后,教师提问,幼儿回答,谁做梦了,做的什么样的绿色的梦?
三、结合课件,再次欣赏散文诗一遍。
1.出示课件。小兔子梦到了什么?它为什么会梦到绿茵茵的草地呢?绿茵茵的草地美不美?
2.出示课件。青蛙梦到了什么?想干什么?绿绿的荷叶美吗?青蛙梦到了绿绿的荷叶。田田的荷叶看不到边,青蛙等着他的朋友小金鱼。
3.出示课件。瓢虫梦到了什么?它在梦中干什么?这个梦美吗
4.出示课件。小溪流梦到了什么?它在梦中干什么?晶莹的'露珠里有什么呢?喜欢晶莹的露珠吗?这个梦美吗?.
5. 出示课件。种子梦到了什么?你们看出他喜欢什么了吗?(绿色)
6.出示课件。孩子梦到了什么?你们看出他喜欢什么了吗?(绿色)
四、为什么喜欢绿色,喜欢绿色的原因,以表现角色和梦境之间的对应关系,知道绿色是环保色。
1.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逐一给幼儿结合图片,以表现角色和梦境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小兔子绿草地,青蛙荷叶,瓢虫树叶,小溪流大山,种子嫩芽,孩子绿岛。
2.教师小结:小兔子、青蛙、小溪流、种子、孩子都喜欢绿色,所以他们的梦都是绿色的,绿色的梦真美啊,真舍不得醒来。
3.大家为什么喜欢绿色呢?(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散文中角色喜欢绿色的原因)
五、仿编绿色的梦
1.教师鼓励幼儿仿编诗句。
2.你喜欢绿色吗?为什么?
3.宁静的夜里,大家都开始做梦了,还有谁会做梦?梦见了什么?
4.引导尝试用xx梦到了xx,进行仿编诗句,教师先用小牛和青草仿编作示范,帮助幼儿完善诗句。
六、活动延伸,把自己心中绿色的梦绘画出来。
活动反思:
幼儿到了中班后,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为了解决仿编的难题,我为孩子们准备一些图片,给孩子们建立了一个支点,让孩子们将图片中有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以问题宁静的夜晚还有谁也会做梦,梦到什么呢?贯串其中,引导孩子们在仿编活动中通过交换词句,使诗歌后面出现新的内容。孩子们在理解作品主题情感的基础上学习用比较恰当的动词、进行大胆想象、仿编。音乐声中,我们一起轻柔地朗诵着原诗句和新仿编的诗句,沉浸在优美、宁静的绿色梦境中。
活动中孩子们欣赏到了优美的散文诗,知道了文学作品艺术语言与生活语言的不同,能初步感受到散文诗语言所蕴含的美。达到了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目标中的能有感情地讲述作品的内容并尝试仿编。相信孩子们今后一定会越来越喜欢文学作品。
有趣的脚教案4
目标:
1、在活动中探索脚的秘密,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常识教案-有趣的脚。
2、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重难点: 大胆表述自己探索发现的脚的秘密。
准备: 1、幼儿小时候的脚印。2、彩笔(供幼儿描脚印用的)。3、四条小路(垫子、地毯、小草、鹅卵石)
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二、寻找自己的小脚印
1、看,这些是什么呀?(脚印)
2、这些脚印是我们在小班时留下来的,去找找自己的小脚印在哪里?
三、比脚印,探索脚的.秘密
1、幼儿比脚印
师:把你们的小脚和你们的脚印比一比,你会 发现什么小秘密呢?
2、 交流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的小脚怎么样了(脚长大了,脚趾长了,宽了……)
(根据幼儿讲到的,来认识自己的小脚)
四、游戏(走小路)
提供四条路
1、孩子们来找一找有哪四条路?
2、请你们光着脚到四条小路上去走一走,感觉怎么样?
(幼儿自由走小路)
3、 交流:你走了哪条路,感觉怎样?
(幼儿自由讲述)
4、 师小结幼儿讲述内容
5、 再次尝试,体验走小路
师:我们的小脚感觉出走在不同路面上的不一样的感觉,小脚还有什么本领呢?
6、 讨论小脚的用处:(走、跑、跳、踢)幼儿每说出一种,全体幼儿学做
五、讨论保护小脚
小脚有那么多本领,我们平时怎样保护小脚呢? (穿鞋、穿袜子、洗脚、剪脚指甲……)
有趣的脚教案5
活动背景
“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孩子们可能关注得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彩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于是产生了设计这样一个活动的想法,试图通过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大班的孩子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操作、记录以及合作的能力,当然这些能力都需要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加以巩固和提高的。而对于科学活动来说,培养孩子正确的科学态度、方法和技能无疑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我有意识地在活动中设计了合作操作与记录的要求,让幼儿在学习同伴互助、有效利用同伴资源的同时学会交流与分享,从而获得共同发展。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木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引导幼儿记录操作过程和结果,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通过操作和记录,发现、总结“最少用三根棒就能稳稳地支撑起物体”的科学规律。
活动准备
1.学具:游戏棒、彩泥、记录纸、笔、玻璃球、垫片等两人一份。
2.教具:大记录纸一张、话筒架一个、课件一份。
(活动初,“用什么材料作固定”很让我费了一番工夫,经过多次尝试后,我从电线、橡皮筋、彩泥中选择了彩泥,因为它是最便于幼儿操作,也是幼儿最熟悉的一种物品。而活动最后一个环节中所使用的小垫片,则是机缘巧合,在幼儿区域活动操作时偶然发现的,在实践中又非常实用。)
活动过程
一、让彩棒站起来
1.出示彩棒:“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谁能让这根彩棒站起来?”(幼儿自由尝试)
2.提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彩棒站起来的.?”
(这是一个没有什么悬念的环节,几乎所有的孩子看到桌上的彩泥后,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使用彩泥,并且都获得了成功。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过渡到下一个环节――“把彩泥顶起来”。)
二、把彩泥顶起来
1.尝试一根彩棒。
(1)师:“彩泥也想到上面去看看,试试这根彩棒能不能把彩泥顶起来。”(幼儿尝试)
(2)示范记录方法。
“你们用一根彩棒能把彩泥顶起来吗?”(幼:不能)
教师示范在第二列第二行记录方法(根据幼儿的喜好用数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第三列第二行记录结果(根据幼儿的习惯)。
(这里,教师用帮助幼儿记录操作结果的方法进行记录讲解,记录用的又是幼儿喜欢的形式――用“√”“×”符号,或用笑脸、哭脸,或用五角星、三角形等等,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更易让幼儿接受。因此,示范变得很自然顺畅,淡化了“教”的痕迹。)
2.尝试多根彩棒。
提出问题:“那两根彩棒(边说边记在第二列第三行)能不能呢?(手指第三列第三行)再多一点呢?”
(1)交代操作要求。
“请你们两个好朋友一起来试试,好吗?”
“试一次,记一次,把成功的不成功的结果都记下来,看看用几根棒能把彩泥顶起来。”
(操作要求必须简洁明了:“两个好朋友一起来试试”――合作;“试一次,记一次”――方法,使幼儿不至于漏记;“成功的不成功的结果都记下来”――便于发现和总结。两句话,就能把所有的要求都交代清楚了。)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统计操作结果。
“你们用几根棒把彩泥顶起来了?”(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
“最少要用几根棒?”
(在活动中我发现,总有幼儿会把棒都并在一起以至于实验失败的,他们也总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及与同伴的对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操作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这为下面的总结打下了基础。)
3.小结:小朋友们真棒!都把彩泥顶起来了。而且我们还发现了只用三根棒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把彩泥顶起来。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你们觉得这样的架子可以叫什么名字。(引导幼儿为这样的架子起名字)(孩子的想象都很丰富,他们为架子取了很多名字,而且都很贴切,能与它的特征相吻合,其中就不乏叫它“三脚架”或“三角架”的,这使得“三脚架”这个名字的出现也很自然。)
三、介绍各种“三脚架”
1?出示话筒架:“三脚架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有用了,看,这个话筒架就是一个三脚架,有了它,话筒就可以稳稳地架在上面,不再用手拿着了。”
2.提问:“你还在哪里见过三脚架?有什么用?”
3.用课件演示各种三脚架。
4.请幼儿回家再找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
(实物――话筒的出现,唤醒了孩子们大脑中积存的无意记忆,“晾衣架”“摄像机架”“帐篷”等等,都被一一列举出来,可见,孩子对三脚架的运用已经有了真正的认识。课件演示的则是一些不常见的物品,如求援架、钻井架等,为的是拓宽幼儿的视野,帮助幼儿了解其更多的用途。)
四、用三脚架把玻璃球架起来
1.“现在谁能用三根彩棒、一个垫片把这个玻璃球架起来?”“你们一起来试试吧!”
2.请成功的幼儿交流方法。
3.再次尝试,感受成功的乐趣。
(这个环节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迁移和提升,是从实验到运用的转换。由于有了前面的经验,虽然材料发生了变化,但是孩子们还是很快就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心理上获得了很大的满足。)
活动评析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本活动就充分体现了教师对这一要求的理解。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记录操作结果的记录表在幼儿的总结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在活动中无论是对记录方法的提示还是对操作结果的总结,都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幼儿在合作操做过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从而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也更浓了。
附:记录表
数量
结果
有趣的脚教案6
设计意图
“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孩子们可能关注得比较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彩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于是产生了设计这样一个活动的想法,试图通过活动引导幼儿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旨在活动中,让幼儿自主探索“三脚架”支撑的原理,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2.乐意参与科学活动,体验操作的快乐。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探索用最少的小木棒撑起彩泥的方法。
活动难点: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活动准备
小木棒若干、每组一份含有三脚架的图片、毛根若干、彩泥球人手一个、每组各一个用筷子绑成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彩笔4支、毛根若干、幼儿分成4组。
活动过程
一、找一找,说一说三角形
(一)出示图片,师:这些图片里有个共同的小秘密,它们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图形,请找一找相互说一说在哪里?并把它用彩笔圈出来。讨论:为什么这些地方都有三角形?
(二)教师出示绑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请幼儿拉一拉、挤一挤,说说哪个的稳定性最好。
师:老师用橡皮筋和筷子绑好的这些图形,请小朋友拉一拉、挤一挤,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拉的时候注意轻点,别把筷子抽出来。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一拉就歪来倒去变形了,但三角形却拉不动,是最稳固的。
二、玩一玩小木棒,初次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一)出示小木棒和橡皮泥,引导幼儿探索、尝试用最少的小木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方法。
(二)幼儿交流操作结果:你最少用了几根小木棒?你是怎么摆放这几根小木棒的?
(三)教师小结:我们发现,最少用三根小木棒,围绕一个中心点,只要上面固定,下面分开搭成三角形,就能既方便又稳固地把彩泥撑起来。人们根据三角形具有的稳定性的特征,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并且还给这种架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脚架”如,我们刚才看到的图片上的这些物体。
三、搭一搭各种运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原理的架子
(一)出示生活中的材料:小木棍、毛根、橡皮筋
师:大家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征,请用这些小木棒拼一拼、搭一搭,看看你能搭出什么东西来。
(二)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幼儿 “尽量把筷子扎紧,搭出来的东西要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分享幼儿作品,说说你搭建的作品里哪个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
四、延伸活动
我们去找找幼儿园里还有哪些东西,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征,来做成的。
活动总结
这节教学活动选材好,幼儿喜欢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设计环环相扣、由易到难,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习,体验操作成功的乐趣。在第一个环节“找一找并相互说一说,图片中藏着一个共同的图形在哪里?并把它用彩笔圈出来”,幼儿在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既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又初步激发了幼儿找三脚形的乐趣,并初步建立经验。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提出用最少的小棒使其站起来,很多幼儿在操作中带着游戏的目的来操作,对活动越来越感兴趣。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教师对操作结果的总结,都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造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但孩子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得还有些许欠缺,如果老师能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不同的更多图片和更多的常见材料,促使孩子去主动发现和探索,逐步寻找答案,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有趣的脚教案7
一、活动背景
"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但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得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彩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于是我就产生了设计科学活动"有趣的三脚架"的想法。试图通过活动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科学,产生探究兴趣,并能进一步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二、活动目标
1.用彩棒操作撑起橡皮泥,探究"三脚架"结构特点和稳定的特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活动重点 用彩棒操作撑起橡皮泥,探究"三脚架"结构特点和稳定的特性
活动难点 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三、活动准备
彩棒若干,橡皮泥若干(分成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小团),关于三脚架的照片、多媒体设备,乒乓球(与幼儿人数相等),有关材料(筷子、游戏棒、吸管、牛皮筋、茅根等)
四、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题
T:"老师带来了两样东西,是什么?"(揭示材料)
T:"这是彩棒和橡皮泥,今天我们要用这两样材料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 【介绍操作材料引入课题,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二)探索将彩棒撑起橡皮泥,发现"三脚架"稳定的特性
1.第一次尝试,探索用彩棒撑起橡皮泥
T:"请大家用彩棒把橡皮泥撑起来,稳稳地放在桌上。大家来试试看。"(放音乐、幼儿操作)【简练明确地提出操作要求】
T:"你们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幼儿回答)
T:"你用了几根彩棒?你是怎么把橡皮泥撑起来的?""彩棒撑起来的时候是不是都是并在一起的?是怎么撑起来的?" 【教师指引幼儿具体、明确地说出彩棒如何撑起橡皮泥,让幼儿初步获得"三脚架"的结构经验】
T:"请你在相应的数字下面打钩记录一下,表示用了*根小棒撑起了橡皮泥。" 【学习简单记录】
T:小结:"刚才小朋友有的用了4根彩棒、有的用了5根彩棒,他们都成功了,真棒!" 【操作-讨论-小结,幼儿在丰富第一次探索经验的同时,获得成功体验】
2.第二次尝试,探索用最少的彩棒撑起橡皮泥
T:"大家愿不愿意接受挑战?请大家用最少的彩棒把橡皮泥撑起来。"(幼儿再次操作)【循序渐进地提出第二次操作要求,关注提问的层次性】
T:"你们都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用了几根彩棒?"
T:"你是怎么插的?上面是怎样的?下面是怎样的?"
T:"有没有和上面数量不一样的?""你用了几根彩棒?"
T:"现在最少用几根彩棒能把橡皮泥撑起来?两根能撑起来吗?为什么?有个小朋友她试了两根彩棒撑起橡皮泥的,我们来问问她。""恩,原来两根彩棒撑的时候不稳。" "一根彩棒能撑起来吗?"【第二次操作-讨论-小结,幼儿获得更多操作经验,不同能力的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认识的发展】
3.第三次尝试,探究三脚架的结构特点和稳定特性
T:"有的小朋友没有试过三根彩棒撑起橡皮泥,现在请大家都一起来试一试,用三根彩棒把橡皮泥撑起来。"(幼儿再次操作)【通过操作努力让所有幼儿都获得三脚架的有关经验】
T:"我们发现最少用三根彩棒能把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象这样围绕一个中心点,把彩棒下面分分开,让彩棒下面围成一个三角形,这种架子就叫三脚架。"
【教师在幼儿三次操作获得三脚架的有关经验后,揭示出三脚架的概念,易于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三)了解生活
T:"生活中有很多的三脚架,你知道吗?""我们来看一看"。(播放照片)
T: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三脚架,它们能把东西并稳稳地撑住,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教师在帮助幼儿扩展生活经验的同时,向孩子揭示了游戏到生活是密切联系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四)活动延伸
T:"老师也做了一个三脚架,是用什么做的?你们能做吗?这里有很多材料,我把它放在区域里,小朋友在区域游戏中可以去玩一玩,做一个漂亮的三脚架。"【鼓励幼儿在区域游戏时运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制作三脚架,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使科学活动生活化,同时也体现游戏回归生活的理念】
(五)设计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本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对这一要求的理解。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教师在活动中无论是对操作结果的总结还是对记录过程的提示,都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设了更多探索思考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既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探索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中班的孩子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记录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加以练习才会得以提高。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操作能力、学会记录的重要途径。从幼儿科学活动的目标来说,培养孩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无疑最重要的。因此,我在"有趣的三脚架"这一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通过幼儿三次不同层次的操作,建构了关于"三脚架"的经验,发展了探索能力。通过了解"三脚架"在生活中的运用,完成了游戏经验到生活科学的过渡,知道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探究态度。
幼儿在表述操作过程时,要讲清三脚架是如何架起来的有点困难,因此我在引导幼儿讨论时分成几步引导,让幼儿从完整到局部地说清楚操作经过,揭示科学道理。每次探究,都是以"操作-讨论-小结"的顺序开展,对幼儿的操作要求逐步提高,使整个活动发展呈螺旋式上升状态,从而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有趣的脚教案8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竹签架起橡皮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解决问题。
3.能积极参加探索活动,尝试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学具:记录纸、笔、竹签、橡皮泥、玻璃球、一次性筷子、毛根(每人一份)。
2.教具:大记录纸一张、PPT课件、音乐。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初步尝试
1.出示两种材料,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尝试用竹签把橡皮泥撑起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竹签,橡皮泥)我们要用这两样材料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想不想玩?
提问:看看谁能用竹签稳稳地把橡皮泥撑在桌上,想不想挑战一下?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在音乐声中操作)。
提问:你们都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用了几根竹签把橡皮泥撑起来了?
请幼儿示范,教师边指导边总结方法:上面靠靠紧,下面往不同的方向分开。
这个小朋友他是用了四根竹签成功了(教师记录在白纸上),有没有和他一样用了四根竹签成功的小朋友?有没有用不同数量的竹签的?(请另一个幼儿示范怎么做的,教师边指导边总结方法:上面靠靠紧,下面往不同的方向分开。)这个小朋友用的是五根竹签,他也成功了(教师记录结果)……今天有的小朋友用的是四根竹签,有的小朋友用的是五根竹签……都将橡皮泥稳稳地撑了起来,你们真棒,给自己鼓鼓掌!
二、记录发现,再次尝试
1.幼儿猜想,最少用几根竹签能将橡皮泥撑起来。
那能不能用更少的竹签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呢?(能)你觉得最少能用几根竹签将橡皮泥撑起来呢?(幼儿猜想)
那你们想不想接受新的挑战?不要忘记,要想把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有秘诀的,什么秘诀啊?(上面要靠靠紧,下面要向不同的方向分分开)好,等会请小朋友去试一试用最少的竹签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并把你的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你最少用了几根竹签,在表格上记录下来,并把你的记录结果贴到黑板上。我们来比比谁用的最少。请你们再去试试吧!(幼儿探索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2.幼儿再次操作,尝试用最少的竹签撑起橡皮泥。实践证明一根、两根竹签不能撑起橡皮泥。
你们都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用了几根竹签?(幼儿介绍,教师指导,并将正确的结果记录下来)
3.观察记录表,比一比,谁用的竹签少。
我们来看看记录表,现在最少只要用几根竹签就能把橡皮泥撑起来?(3根),到底3根竹签是不是能把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也请你去试试看。
4.幼儿第三次操作,教师指导,探索用三根竹签撑起橡皮泥。请幼儿说说自己是怎么做到的。(个别指导)
你们都成功了吗?原来用三根竹签就能把橡皮泥支撑起来了呢!
那两根竹签能撑起橡皮泥吗?不能,因为两根不稳,那一根呢?一根也更撑不稳了。
三、联系生活,传递新知,介绍各种“三脚架”。
1.教师总结:我们发现用三根竹签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将橡皮泥撑起来。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许多有用的'架子,这种架子叫三脚架。小朋友一起来说一遍“三脚架”。
2.幼儿一起欣赏有关三脚架的PPT。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三脚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图片:“看,这个相机架就是一个三脚架,有了它,照相机就可以稳稳地架在上面,不再用手拿着了……”
小结:这种三脚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四、发现方法,生活应用
1.出示弹珠,制作三脚架。
现在我的手里有一颗很光滑的弹珠,三根一次性筷子、和一根毛根,谁能用筷子和毛根做一个三脚架,将弹珠稳稳地撑起来呢?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经验。
教师总结:原来制作三脚架的时候要相互并并拢,绑的位置也很重要。
五、经验迁移
1.提问:“你还在哪里见过三脚架?有什么用?”
2.请幼儿回家再找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
今天回到家,请你也去找一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明天和小朋友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
有趣的脚教案9
目标:
1、在活动中探索脚的秘密,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重难点:大胆表述自己探索发现的脚的秘密。
准备:
1、幼儿小时候的脚印。
2、彩笔(供幼儿描脚印用的)。
3、四条小路(垫子、地毯、小草、鹅卵石)
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二、寻找自己的小脚印
1、看,这些是什么呀?(脚印)
2、这些脚印是我们在小班时留下来的,去找找自己的小脚印在哪里?
三、比脚印,探索脚的秘密
1、幼儿比脚印师:把你们的小脚和你们的脚印比一比,你会发现什么小秘密呢?
2、交流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的.小脚怎么样了(脚长大了,脚趾长了,宽了……)(根据幼儿讲到的,来认识自己的小脚)
四、游戏(走小路)提供四条路
1、孩子们来找一找有哪四条路?
2、请你们光着脚到四条小路上去走一走,感觉怎么样?
(幼儿自由走小路)
3、交流:你走了哪条路,感觉怎样?
(幼儿自由讲述)
4、师小结幼儿讲述内容
5、再次尝试,体验走小路师:我们的小脚感觉出走在不同路面上的不一样的感觉,小脚还有什么本领呢?
6、讨论小脚的用处:(走、跑、跳、踢)幼儿每说出一种,全体幼儿学做。
五、讨论保护小脚小脚有那么多本领,我们平时怎样保护小脚呢?(穿鞋、穿袜子、洗脚、剪脚指甲……)
反思:
通过让小朋友自己观察自己的脚丫,得出一些他们所知的关于脚丫的知识,然后再通过我的讲解,让小朋友们基本知道小手与小脚的分别。最后再让小朋友走一下“小脚之路”。尽可能地让幼儿参与其中,这样幼儿才会通过自己所得的具体的感受而有所领悟。
有趣的脚教案10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连接的方法塑造立体小泥熊。
2、通过观看泥塑过程图片、讨论、尝试等方法学习镶嵌连接的方法。
3、体会制作立体泥工的乐趣。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a.已经掌握分泥、搓条、压扁等基本泥工技能,有进行平面泥贴画的经验。
b.认识并了解熊的外部特征。
2、物质材料准备:
a.材料包。b.面人工艺品一个,教师自制小泥熊若干,小泥熊制作步骤图。c.民间艺人捏面人的视频。
活动过程:
1、欣赏面人工艺品,鼓励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进行讨论,激发幼儿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件神奇的礼物。(出示面人)瞧,这是什么?你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
2、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捏面人这一传统民间工艺。
教师:漂亮的小面人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视频幼儿观看)
3、欣赏教师自制作品,讨论小泥熊的制作方法。
(1)师:这是老师做的小泥熊,漂亮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知不知道老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2)展示小泥熊制作步骤图,引导幼儿观察并了解制作泥塑小熊的方法。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泥熊身体各部分是怎样连接组合的',帮助幼儿了解小熊是怎样站在木棒上的。
4、介绍操作材料,尝试捏塑小熊,巩固学习连接的方法。
(1)师:这里有两种颜色的纸黏土、木棒,还有活动眼睛,谁愿意来试一试?
(2)师:先将一种颜色的纸黏土分成两份,团圆,分别插入木棒中,做小熊的身体和头;再从另一种颜色的泥土中揪出一小部分做成小熊的两只耳朵和鼻子、尾巴,分别贴在头上的两边和下方中间;剩下的泥分成四份,分别错长条,做小熊的四肢;最后把活动眼睛压贴在小熊脸上,可爱的小泥熊就做好了。
5、幼儿自由进行立体泥工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幼儿根据小熊身体各部分的大小,进行分泥。
(2)提醒幼儿不要将小熊的四肢搓的过长过细,并能尝试比较适合的连接方法。
(3)在进行造型时,建议幼儿将小熊的四肢摆出各种各样的姿态。
6、展览欣赏与评价结束活动。
(1)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小泥熊,给自己的小熊取名字并试着说说它在做什么。
(2)欣赏同伴的小熊,有自己的小熊和它们的小熊游戏一起创编故事。
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制作好的小熊带回家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并制作出小熊的一家,装饰成一件泥塑工艺品,带到幼儿园的手工展展览。
活动反思:
1.活动导入有趣,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对彩泥的兴趣。
2.在引导孩子认识彩泥的时候,没有向孩子阐释清楚彩泥的性质。
3.在活动中设计了让幼儿自己变彩泥,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活动中,幼儿玩彩泥时,比较专注,捏出了各种各样的造型。通过这次活动,幼儿掌握了捏彩泥的基本技能,获得了发展。活动结束时,幼儿很不舍的送橡皮泥回家。
有趣的脚教案11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木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学具:游戏棒、彩泥、一次性筷子、扭扭棒、海洋球。
2、教具:记录纸二张、课件一份。
活动过程:
一、让彩棒站起来
师(出示彩棒):看,这是什么?你能用橡皮泥让这根彩棒站起来吗?"(幼儿自由尝试)
师:你们都成功了吗?你是用什么办法让彩棒站起来的?(幼儿交流经验)
二、把橡皮泥顶起来。
师:可是橡皮泥也想站到上面看一看,你能用几根彩棒把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放在桌子上不倒下吗?,想不想来试一试?好,不要着急,待会试的时候一定要数清楚你是用几根彩棒把橡皮泥撑起来的,好不好?把小椅子轻轻地转过去开始吧!(幼儿操作)
师:这一次你们都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是用几根彩棒把橡皮泥撑起来的?
师:你用了几根彩棒?你是怎么摆放的?(教师记录结果)
师:有没有谁跟她不一样的?告诉大家,你是用几根彩棒?你是怎么做到的?下面要怎么样?(拉拉开)
师:还有没有跟他不一样的?你是怎么摆放的?
师:你用了几根?你是几根?你是几根?
小结:我们把五彩棒插进橡皮泥,让每根彩棒的高度一致,上面靠靠紧,下面分分开,就能把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了。有的小朋友用了4根,有的用了5根,都成功了,太棒了!
三、探索用最少数量(三根)的彩棒把橡皮泥顶起来。
师:那想不想接受新的挑战?好,听清楚了,接下来老师要请你们用最少的彩棒把橡皮泥撑起来,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好,轻轻的把椅子转过去,再来试一次。(幼儿操作)
师:刚才老师说用最少的彩棒撑起橡皮泥,你们都做到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用了几根?你是怎么来摆放这四根彩棒的?(教师记录结果)。
师:还有没有比她更少?你用了几根?你是怎么去摆放彩棒的?你们觉得两根能成功吗?两根会怎么样?看来大多数下朋友是用三根撑起来的。
师:老师也来试一下,将其中一根围绕一个中心点插上去,把另两根也围绕这个中心点插上去,把它拉开,这样它就可以稳稳地把橡皮泥撑起来,站在桌上不倒下了。
师:可是为什么只用三根彩棒就能把彩泥顶起来呢?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吧。
师:让三根彩棒"站"白纸上,然后用记号笔把三根彩棒在白纸上的位置圈出来,最后把这三个点两两连起来,看看它是什么图形?
教师小结:原来呀三角形是所有的图形中是最稳当的一个图形,所以把三根彩棒摆成三角形的形状,就能稳稳地撑起橡皮泥,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呀做出许许多多有用的东西,把它取名叫做三脚架。
四、播放课件,介绍各种"三脚架"。
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三脚架?介绍一下。
生活中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
(1)(出示相机三脚架图片)师:看看这是什么三脚架?他有什么用啊?(拍照的时候可以把照相机放在上面,这样拍照就更稳更方便了)
(2)(出示望远镜三脚架)师:这个呢?它跟照相机三脚架差不多,不过上面装了望远镜,所以叫望远镜三脚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天空和很多远的东西。
(3)(出示画画三脚架)师:那这个是什么三脚架?(可以在上面画画,有了这个三脚架啊,就可以把纸架在上面画画了,很方便)
(4)(出示多层三脚架)师:这个呀是多层三脚架,它的每一层都可以用来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东西,不占地方,非常方便。
(5)(出示架子鼓图片)师:看看这张图片中哪里有三脚架?圆圆的那个可以敲出声音来的是什么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脚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6)(出示三脚凳图片)师:看看这张凳子和我们坐的不一样吧,它有几只脚?所以我们叫它三脚凳。
(7)(出示救援架图片)师:看看这张最特别吧,你们知道穿红色衣服的那个叔叔是谁吗?打119可以联系到他。下面是一口井,消防队员要下去救人,只有这个三脚架才能稳稳地放消防叔叔下去救人,所以这个架子叫"救援架",一起说一遍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看看图片上他们的三脚架在哪里?(相机架、架子鼓、多层三脚架,放广告牌的三脚架。)
四、第三次操作--自制三角架。
出示各种材料和弹珠,请幼儿尝试用材料变成三脚架将弹珠撑起来。
师:大家生活中有这么多有用的三脚架,真神奇!那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做一个三脚架呢?好,我们一起来看看,每组的桌上都有一些材料,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都有些什么?(铅笔、吸管、皮筋、弹珠)我们可以用这些材料做一些三脚架,那做三脚架,只需要几根材料来做啊?(三根)
师:所以请小朋友自由选择三根相同的材料,用橡皮筋捆扎起来,做成一个三脚架,做好了就请你把三脚架搬到后面的柜子上进行展示,并在后面的盒子里拿一个弹珠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把小球稳稳地顶起来,好不好?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始制作吧!
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本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对这一要求的理解。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教师在活动中无论是对操作结果的总结还是对记录过程的提示,都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设了更多探索思考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既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探索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中班的孩子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记录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加以练习才会得以提高。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操作能力、学会记录的重要途径。从幼儿科学活动的目标来说,培养孩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无疑最重要的。因此,我在"有趣的三脚架"这一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通过幼儿三次不同层次的操作,建构了关于"三脚架"的经验,发展了探索能力。通过了解"三脚架"在生活中的运用,完成了游戏经验到生活科学的过渡,知道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探究态度。
幼儿在表述操作过程时,要讲清三脚架是如何架起来的有点困难,因此我在引导幼儿讨论时分成几步引导,让幼儿从完整到局部地说清楚操作经过,揭示科学道理。每次探究,都是以"操作-讨论-小结"的顺序开展,对幼儿的操作要求逐步提高,使整个活动发展呈螺旋式上升状态,从而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有趣的脚教案12
教学目的:
1、知道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根彩棒能够稳定站立,了解三角架原理。
2、体会唱功的快乐,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教学准备:
彩棒、皮筋、彩笔、纸
教学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彩棒
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让彩棒站起来,也可以借助皮筋。
老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有趣的东西,你们瞧一瞧都有什么?”
教师出示彩棒、线和皮筋。
老师:“我们用彩棒做游戏,看一看谁能让彩棒自己站起来?你可以请托盘里的皮筋和线来帮忙。赶快来试一试玩一玩吧。”幼儿尝试操作,老师在一旁巡回指导。
老师:“小朋友们,你的彩棒是如何站起来的?你看一看别人的再看一看自己的的,你们的彩棒都是相同的吗》哪里不同?”引导幼儿发现有的彩棒下面是分开的,有的没有分开。
幼儿通过探索发现把彩棒下面分开一些,就会站得更稳。幼儿调整彩棒,让那个彩棒站得更稳。
老师:“小朋友固定彩棒的时候,有的`使用的是线,有的用的是皮筋,用线的时候需要绕两圈,再系上才可以,用皮筋的时候直接套上就可以了,小朋友们觉得用哪个更方便呢?接下来做游戏的时,我们就用皮筋吧。”
二、用三根彩棒制作三角架
提出问题:小朋友们可不可以用最少的彩棒让它站起来。
老师:“请小朋友们用彩棒让它站起来,刚刚有的小朋友用了7根彩棒,有的用了8根彩棒……你们可不可以用最少的彩棒让它站起来?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用的彩棒最少,站得又稳。”
1、幼儿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2、幼儿展示自己的的作品。
3、引导幼儿观察影响三角架稳定的因素。
提出问题:小朋友们用了几根彩棒?用3根彩棒就可以站稳了,小朋友们快来试试用3根彩棒站起来了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两根彩棒?他们的皮筋位置是一样的吗?哪里不同?小朋友们观察好认真,(教师拿出一根彩棒),请幼儿拿着彩棒一起玩。
3、教师出示一条直线,让幼儿尝试让彩棒在直线上分开站立。
老师:“我们来做一个好玩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的彩棒下面分开,让三个菜帮同时站在一条直线上,试一试能不能站稳。”
幼儿操作,把三根彩棒上面固定,下面分开在一条直线上是不能站稳的。
4、玩连线游戏感知三角架
老师:“请小朋友们拿着纸和笔,玩一个好玩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请你取一张纸放在桌子上,让彩棒站在纸上,用笔点出他的位置,然后把彩棒合上放进托盘里,再用直线将点连起来。”
幼儿点一点连一连,请幼儿看一看自己画的三角形和别人的有什么不同?(形状、大小)
请小朋友说一说,像这样三根彩棒上面固定,下面分开,彩棒所在的位置连起来是一个三角形,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三脚架。
三、生活中的三角架
老师:“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三角架,三角架给我们的而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我们来认识它们吧。”
教学结束
有趣的脚教案13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木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学具:游戏棒、彩泥、一次性筷子、扭扭棒、海洋球。
2、教具:记录纸二张、课件一份。
活动过程:
一、让彩棒站起来。
老师(出示彩棒):看,这是什么?你能用橡皮泥让这根彩棒站起来吗?"(幼儿自由尝试)
老师:你们都成功了吗?你是用什么办法让彩棒站起来的?(幼儿交流经验)
二、把橡皮泥顶起来。
老师:可是橡皮泥也想站到上面看一看,你能用几根彩棒把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放在桌子上不倒下吗?想不想来试一试?好,不要着急,待会试的时候一定要数清楚你是用几根彩棒把橡皮泥撑起来的,好不好?把小椅子轻轻地转过去开始吧!(幼儿操作)
老师:这一次你们都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是用几根彩棒把橡皮泥撑起来的?
老师:你用了几根彩棒?你是怎么摆放的?(教师记录结果)
老师:有没有谁跟她不一样的?告诉大家,你是用几根彩棒?你是怎么做到的?下面要怎么样?(拉拉开)
老师:还有没有跟他不一样的?你是怎么摆放的?
老师:你用了几根?你是几根?你是几根?
小结:我们把五彩棒插进橡皮泥,让每根彩棒的高度一致,上面靠靠紧,下面分分开,就能把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了。有的小朋友用了4根,有的用了5根,都成功了,太棒了!
三、探索用最少数量(三根)的彩棒把橡皮泥顶起来。
老师:那想不想接受新的挑战?好,听清楚了,接下来老师要请你们用最少的彩棒把橡皮泥撑起来,有没有信心挑战一下,好,轻轻的把椅子转过去,再来试一次。(幼儿操作)师:刚才老师说用最少的彩棒撑起橡皮泥,你们都做到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用了几根?你是怎么来摆放这四根彩棒的?(教师记录结果)。
老师:还有没有比她更少?你用了几根?你是怎么去摆放彩棒的?你们觉得两根能成功吗?两根会怎么样?看来大多数下朋友是用三根撑起来的。
老师:老师也来试一下,将其中一根围绕一个中心点插上去,把另两根也围绕这个中心点插上去,把它拉开,这样它就可以稳稳地把橡皮泥撑起来,站在桌上不倒下了。
老师:可是为什么只用三根彩棒就能把彩泥顶起来呢?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吧。
老师:让三根彩棒"站"白纸上,然后用记号笔把三根彩棒在白纸上的位置圈出来,最后把这三个点两两连起来,看看它是什么图形?
教师小结:原来呀三角形是所有的图形中是最稳当的一个图形,所以把三根彩棒摆成三角形的形状,就能稳稳地撑起橡皮泥,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呀做出许许多多有用的东西,把它取名叫做三脚架。
四、播放课件,介绍各种"三脚架"。
老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三脚架?介绍一下。
(1)(出示相机三脚架图片)老师:看看这是什么三脚架?他有什么用啊?(拍照的时候可以把照相机放在上面,这样拍照就更稳更方便了)
(2)(出示望远镜三脚架)老师:这个呢?它跟照相机三脚架差不多,不过上面装了望远镜,所以叫望远镜三脚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天空和很多远的东西。
(3)(出示画画三脚架)老师:那这个是什么三脚架?(可以在上面画画,有了这个三脚架啊,就可以把纸架在上面画画了,很方便)
(4)(出示多层三脚架)老师:这个呀是多层三脚架,它的每一层都可以用来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东西,不占地方,非常方便。
(5)(出示架子鼓图片)老师:看看这张图片中哪里有三脚架?圆圆的那个可以敲出声音来的是什么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脚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6)(出示三脚凳图片)老师:看看这张凳子和我们坐的不一样吧,它有几只脚?所以我们叫它三脚凳。
(7)(出示救援架图片)老师:看看这张最特别吧,你们知道穿红色衣服的那个叔叔是谁吗?打119可以联系到他。下面是一口井,消防队员要下去救人,只有这个三脚架才能稳稳地放消防叔叔下去救人,所以这个架子叫"救援架",一起说一遍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看看图片上他们的三脚架在哪里?(相机架、架子鼓、多层三脚架,放广告牌的三脚架。)
五、第三次操作--自制三角架。
1、出示各种材料和弹珠,请幼儿尝试用材料变成三脚架将弹珠撑起来。
老师:大家生活中有这么多有用的三脚架,真神奇!那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做一个三脚架呢?好,我们一起来看看,每组的桌上都有一些材料,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都有些什么?(铅笔、吸管、皮筋、弹珠)我们可以用这些材料做一些三脚架,那做三脚架,只需要几根材料来做啊?(三根)师:所以请小朋友自由选择三根相同的材料,用橡皮筋捆扎起来,做成一个三脚架,做好了就请你把三脚架搬到后面的柜子上进行展示,并在后面的盒子里拿一个弹珠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把小球稳稳地顶起来,好不好?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始制作吧!
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本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对这一要求的理解。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教师在活动中无论是对操作结果的总结还是对记录过程的提示,都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设了更多探索思考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既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探索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中班的孩子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记录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加以练习才会得以提高。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操作能力、学会记录的重要途径。从幼儿科学活动的目标来说,培养孩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无疑最重要的。因此,我在"有趣的三脚架"这一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通过幼儿三次不同层次的操作,建构了关于"三脚架"的经验,发展了探索能力。通过了解"三脚架"在生活中的运用,完成了游戏经验到生活科学的过渡,知道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探究态度。
幼儿在表述操作过程时,要讲清三脚架是如何架起来的有点困难,因此我在引导幼儿讨论时分成几步引导,让幼儿从完整到局部地说清楚操作经过,揭示科学道理。每次探究,都是以"操作-讨论-小结"的顺序开展,对幼儿的操作要求逐步提高,使整个活动发展呈螺旋式上升状态,从而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有趣的脚教案】相关文章:
幼教小班语文教案《有趣的脚》12-08
手与脚教案01-04
中班科学有趣的三脚架教案01-07
脚脚10-07
中班科学有趣的三脚架教案3篇01-07
爬山虎的脚教案12-17
《爬山虎的脚》教案12-17
关于脚的幼儿教案推荐12-27
手与脚教案12篇01-05
幼儿园中班说课稿-《有趣的脚》说课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