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
课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 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 ○○○ ○○○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 :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书上的“做一做”----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略)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
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㈠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并对照图说出含义。从几节课的教学实践来看,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具体表现在:
⒈成功之处
⑴不区分两种分法确实是可行的,学生所有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以及生活中的平均分是没有两种分法的。
⑵看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学生基本都会。我想,原因有二:
①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早已经受过熏陶,所以,根据图意列出算式不成问题。
②受前面刚刚学过的“乘法”影响,学生自然能够“照样子画葫芦”,就能列出两道除法算式。
⒉失败之处
看图说意义,或对算式作出解释,从学生上课的举手可以看出,从练习中,从课后谈话得知,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基本上知道的人只要7,8人。
原因分析
⑴从教学内容处理角度来看,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的含义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把两种意义集中在一起教学,这不是难上加难吗?从这个意义上讲,消除一个“人为的教学障碍”而新生成一个“人为的教学难点”似乎有点得不偿失。
⑵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说,由于前面的乘法学习已经取消了对”几个几“的理解。在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高清12÷4=3,的几份和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⑶从除法本身的含义要讲,12÷4=3可以理解成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也可以理解成12里面有4个3 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老师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掌握知识,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有它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如何提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真正掌握知识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体验,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物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这节课教学顺序是:分实物→同样多→平均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表示的含义。分实物,学生从分的结果中找出“同样多”的一种,从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但是教师并没有抓住最佳的教学时机,在动手操作中,教师并没有渗入“平均分”的概念,没有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印象进入角色,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时机。教师并没有完全脱离教案,没有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没有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习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
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
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
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
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3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4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认识表内除法,包括平均分、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这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单元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参观科技园的准备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3.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五课时
除法初步认识练习课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
一、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 63=2 (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 153=5 (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 93=3 (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第8题。
看图写算式。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6~125页乘法与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并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4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回顾、梳理的过程,初步学会和复习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结果,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难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本学期学习的内容
(1)出示教科书第126页主题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2)你能像他们一样,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吗?
(3)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议一议本册书包含哪些知识?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小组的共同意见写在卡片上。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梳理知识。
(4)小组汇报
出示小组汇报要求:
①请全体同学认真倾听每一位小组代表的发言。
②请各小组记录员边听边用笔将其他小组与你们小组相同的地方勾画出来。
③勾画完之后,请各小组发言的代表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充,不作重复汇报。
二、复习乘法与除法
1.复习口算
先以口算比赛的形式完成教科书第126页第1题,补充以下口算题。
80÷8=×5=4×25=65÷8=
指名汇报,并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
2.复习笔算
(1)问: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教科书第126页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结合题目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如:304×5=
3.复习估算
(1)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应用过估算,是怎样用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乘法与除法的第3题,同桌再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全班交流,指名说出估算方法,如果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进行估算。
三、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分数
(1)学生先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题。
(2)指名口答填写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通过交流进一步强调平均分。
2.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题。
(2)全班交流,汇报结果时,结合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全课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和复习的?你有什么收获?
五、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2,3,4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学习方式: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信息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二、整理信息,体验平均分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初步会读写除法算式,能规范地书写除号。
(2)能力方面:通过创设情景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听、细心观察的能力,在动手分小棒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3)思想方面:创设公平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除号并正确读写除法算式难点: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三、教法和学法
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2、注重直观形象,从抽象到直观
3、重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4、教学中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小朋友看过什么动画片?
学生交流看了哪些动画片,说说自己喜欢的`人物。
有学生会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此,老师引出故事:喜羊羊请客师:喜羊羊今天过生日,他请来了三位好朋友,他为大家准备了12个苹果,在餐桌上他们要平均分这些苹果,每只小羊都分数量相同的苹果。
2、探究新知:
①师板书:12个苹果平均放在个盘子里,每盘放()个。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学生说一说平均分。
②学生独立用学具分一分。汇报结果: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小结:每盘放3个,并引出一种新的方法——除法。师板书课题:除法
③学习除号。
师:加减乘法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我们学习除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是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短横,再在其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上下对齐。
④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边说边板书:要分的苹果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
(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12÷4=3学生回想是如何列算式的。⑤学习读写除法算式。
12÷4=3师解说算式的含义: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自己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师板书:18÷3=6 14÷7=2 8÷8=1
学生读一读,并说说其中的一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巩固练习。
①读写除法算式。
②分糖葫芦
③分气球。分别平均分成6份、4份、3份。
4、课堂总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8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例课件: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小明和小红是怎样分苹果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分苹果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除法。
2、使学生知道:这种除法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并能知道这种方法怎样用算式来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6个村和3个盘的图片、12根小棒、12个小圆片、6支铅笔。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2、师生分铅笔,初步感知分的方法、
(1)教师拿出6支铅笔,先向学生明确: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给2支,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细心观察老师是怎么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铅笔先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教师要同时拿2支给一个同学),再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最后又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也就是每2支分给一个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6支铅笔,每个同学2支,可以分给3个同学。
(2)让学生想想刚才是怎样分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学生初步认识第二种分法、
(1)教师要求学生拿出8个小圆片,按每2个放一堆,看看能分几堆?
(2)学生边说边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学生给予个别指。
(3)教师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2、教学例5、
(1)出示书上例5,左边的桃子图。
①教师叙述题意:有6个桃,每2个放一盘,能放几盘?(板书或提前用纸写好的贴在黑板上)。
②教师问学生: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使学生知道:每2个放一盘,就是每2个分成一份。
(2)教师让学生拿出6个桃子的图片,自己试着分一分、(边说边分,先再最后)。
(3)指名让学生回答分的过程,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二)、要强调两个两个地分,每2个放一盘,也就是每2个为一份、学生跟着老师的演示摆自己的学具。
(4)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是怎么分的?分得的结果怎样?使学生知道:每2个分成一份(或2个2个地分的)分成了盘(板书:3盘)。
(5)教师小结、我们分桃的时候,把6个桃每2个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分法也要用除法来计算。
(6)结合分的过程说明算式的写法。
①桃子的个数6是要分的数,写在除号的前面、(板书:6)每份的个数是2,写在除号的后面(板书:2)。分得的.份数是3,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3)。
②让学生说一说62=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6个,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3份(板书)。
③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
(7)引导学生看书,并说说例5的图意,让学生自己把剩下的桃子分完。
(8)质疑问难,师生答疑、
三、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
随堂练习
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分的过程。按分得的结果,把算式填全,集体订正、然后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
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平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 ”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 ,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二(1)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
各小组汇报。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看,他们正在分食物呢!
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分糖果的最特别,每份都一样,每份都是4颗。)
2、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糖果数量以及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小组1:我们组有6颗糖果,我给他俩都是1颗,我4颗。
小组2: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都有2颗。
小组3: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份各是1颗,2颗、3颗。
……
(2)教师追问: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公正?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颗。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观察:从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份的数量同样多。)
出示小精灵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2题。徐盛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二、互动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图。
师:要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样分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学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分法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6个盘子里,每盘分3个。
分法2: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6个,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分法3:还可以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另一个盘子里,依次类推。
第三种分法分得很快,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可能会说是根据三六十八,就知道每个盘子里应放3个;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均应给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几个呢?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巩固拓展,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1)出示题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法,然后借助学具摆一摆。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代表的汇报进行展示。
(2)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盒?”
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些变化(“2份”改成“5份”),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盒?”
学生在组内自由分。
教师小结:把10盒酸奶平均分,虽然分的份数不一样,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2、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1题。
提问:把8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强调平均分),下面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对?
学生判断,交流反馈: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对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错的。
(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2题。
提问:一共有几个贴纸?平均贴在3条线上,是指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每条线上应贴几个?
尝试解决,并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的平均分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演示:(情境图)8个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踏青寻找春天来了。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猫妈妈带着小熊猫挖竹笋,小熊猫请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猫挖了12个竹笋,想把这些竹笋平均送给邻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个小伙伴。每人送给几个?
师: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
二、分一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
1、师:请你们用△替代竹笋,用小棒代替盘子动手分一分。
学生动手操作。
师:请告诉小熊猫:该怎样分?分得的结果,每盘应放几个呢?
学生说一说分的方法、过程。
2、数学王国小精灵:你们真能干!
想一想:刚才这一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的问题能不能也用一种方法来计算?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会列式表示吗?
①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124=3/*
除号(表示平均分)
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②对照平均分的过程,在小组中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结果。
①师:你知道吗?有多少块饼干要分?要怎样平均分?(明确:要把18平均分成3份、2份、6份。)
学生用长方形分一分,再填写算式。
②交流讨论:
你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呢?
算式怎样写,除号和等号后面的数是怎样填出来的?
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小结: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解决熊猫妈妈的.问题,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
1、师:熊妈妈请小朋友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呢?
出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师:想一想,熊妈妈要分的总数是多少?
按什么要求来分?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
2、思考交流:
师: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分的过程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为什么这个问题也用除法来表示?(熊妈妈的问题也是平均分,所以用除法来计算。)
3、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①师: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看书,对照算式说说。)
②想想平均分的过程,说说被除数20,除数4、商5分别表示什么。
4、操作巩固。P19做一做(1)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分的结果和算式的写法。
③读一读,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3、思考讨论:
师:想想说说,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因为他们都是把一些物体,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
四、做游戏。(课件演示:8个小朋友在树林中采集活动)
小朋友告别了小熊猫,来到树林里采集,将采集到的东西进行平均分。
(1)蓝蓝采了16个草莓,要平均分给大家,如果每个小朋友分4个,够分吗?(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东东、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这些蝴蝶做成标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几版?(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丽把采来的18朵花扎成3把,平均每把有几朵?
(4)我们平均分成2组做游戏,每组几个人?
五、课堂练习。
P20第2、3、4题。
独立练习,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有哪些收获?
[课后小结]
重视操作,丰富表象,形成概念。在教学中陈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分东西的实例中理解除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既注意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又能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3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又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中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开始学习除法的启蒙阶段。因此让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深入领会和对除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又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中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开始学习除法的启蒙阶段。因此让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深入领会和对除法的兴趣等等方面又都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单元的的教学内容显得极其重要。而真正让学生明白并理解、熟练地运用“平均分”那也是不容易的,所以说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整个除法的教学中就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马虎不得的。
而我们大家都明白并且也都知道,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压根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更加的具体化,直观化,明了化,实实在在的尽最大程度上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体会到,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通过学生自己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平均分从而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更清楚、更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比如三人一组分铅笔又或者是分学生自己带的练习本、又或者是用数学教具里的不同颜色的木棍来分,当然自己也可以大方一点,买点糖果来让学生分,分这个东西是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与兴趣的,我是在其中的一个班里试了,我发现通过分吃的东西比分其他的那些实物效果要好的多,可能爱吃,都是小孩子们的天性。只有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就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起老师自己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那要强得多。
我自己的设计教学思路是非常紧密的,一步紧扣一环,从而就导致了我是一直牵着他们的思路走的,也就丧失了让学生自己去深入思考,使许多的地方都是我代替了他们去做去思考,这样就让学生显得很被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他们自己主动的,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展开,因为除法的学习是个新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自己的参与,自己去探讨,让他们自己成为首次打开除法大门的这把金钥匙,这样的话就会更加的好,教学效果就会更好。虽然我的教学思路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课本知识,但我还是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扼杀”了学生天真的想象力。比如我在开始导入的环节里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有哪两位同学愿意上来当老师的'小助手?
师:现在我手里有8颗糖,要分给老师的这两个小助手,应该怎样分?有几种分发呢?
生:一个同学分3颗,一个同学分5颗
师问:那分到3颗糖的同学你有没有意见呢? 师:我也觉得这样分不公平,那应该怎样分呢?
生:每人分4颗
师问:那为什么这样分才公平呢?
生:因为他们都是一样多啊! 师:对,一样多 ,要想分的公平,就要保证每个人分的一样多,也就是说要保证每份分的一样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新知识----------《平均分》(板书课题)
生: 读课题《平均分》
因为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本就没有留下时间让学生自己相互去交流、思考,这样只能是让一少部分学生参与到了课堂教学当中来,甚至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时就匆忙的提出了主题,没有注意到应该采用举一反三逐步渗透后再提出来,这点从教学上来说有点失败。虽通过平均分,实际操作进行直观的学习,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只是机械性的学习,缺乏主动性,灵活性,生动性。所以在另外一个班里我就把它改成了兔子分萝卜的故事,那感觉就是好多了啊!学生们也学得有意思,也能自主地去发现这个问题。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单纯的一个,两个学生,也更不要去怀疑孩子们的能力,也不要不放心或者不敢放手把问题交给孩子们去发现,去解决。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5)班上的有点失败,因为我没有让时间去学生一起去体验为什么不能平均分,也失去了让学生在演示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思考怎样才叫平均分?相反在(1)班就完全不一样了,我已经把在(5)班的不足都进行了充分的补充,也就取得很成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也并不是说我在重一个班轻一个班,我都很重视的,只是刚好那天(5)班的课在(1)班的课前面,其实有很多东西并不是你事先都能预见到的,只有在亲身的实践中才会发现这里不太完美,那里不太充分,一点点的修改,一点点的接近完美。如果从2(1)班上来,那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很成功的!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也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三次的实际操作中,第一次是让学生重视分的结果,体会感受“平均分”的含义;第二次是重视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第三次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并为学生营造探索的思维空间;另外我也修改了原先的几个层次的教学,都是在其中一个班上了之后才发现这些有待进一步改进之处的。
我以后也会秉承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还给孩子们一片新的天空。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18页,例4,练习四中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在沟通图画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联系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除法运算的含义,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难点:理解掌握除法运算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课件、竹笋图片、盘子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理解图意,明确问题。
1.出示12个竹笋。
看见什么了?谁看见了,再说说。
2.出示4个盘子。
这幅图什么意思?互相说一说。
指名汇报。(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3.出示:每盘放几个?
引导学生完整地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二)开展活动,认识除法,了解除法的含义。
1.到底每盘应该放几个?谁愿意上来分一分。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
2.刚才我们干什么了?就这个意思,你还在哪看见了?(可以指图,也可以指题目)3.这幅图还有这句话的意思,还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板书:12÷4=3(个))
(1)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读一读。
(2)12表示什么意思?4呢?
(3)这是除号,“÷”表示什么意思?
(4)12÷4什么意思?
(5)分得的结果,每份是多少?3在哪儿呢?
(6)12÷4=3表示什么意思?(图、文字、动作等具体说说)
(三)在图、文字语言、动作语言和数学符号的转化过程中,体验符号化思想。
1.根据题目要求列算式。
看图列除法算式。小结:
①观察得到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题目不一样可是算式却都一样呢?
②你能再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也用这个算式来表示吗?
③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除号前面的数都表示什么?除号后面的数都表示什么?等号后面的数都表示什么吗?监控:
这幅图什么意思?从哪儿知道的?这个意思还可以怎样表示?
在这儿,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板书:20÷5=4,你能用动作或者图画来表示这件事吗?小结:通过前面的研究你有什么体会?
(四)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出示P18页做一做。
(1)告诉我们什么了?
(2)动手分一分,填写算式。
(3)汇报:说说每道除法算式的含义。
(五)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块。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相关文章: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01-24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2-16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2-16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最新09-16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人教版09-16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鱼儿12-16
除法的初步认识2 教案12-16
小学数学除法初步认识教案01-21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