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口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口技》教案1
师:现在我们上课。
生:(鞠躬)老师,您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学习《口技》,老师写了六个字,读一下。生:(齐读)朗读,欣赏,积累!
师:朗读,读起来;欣赏,把我们的眼光,进入课文深处(手势从眼自然落下至讲台书上);积累,做好老师发给你们的智能练习,把它理解,分类。好!下面我们开始读课文(师从讲台下,进入学生行间)。《口技》这篇文章写的是古代艺人——一个没有名字的表演者的生活,由作者的笔,记录了他精湛的技艺。我们先把文章朗读一遍。要求读得沸沸扬扬,为什么要“沸沸扬扬”呢?你只有进入了课文里,才会感觉出《口技》的表现力。我起个头——
(生齐读,尝试着沸沸扬扬。)
【这是课的总起。不枝不蔓,直入主题。首先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与学习方法,目标非常明确。“沸沸扬扬”的朗读,是对学生“读”的第一个要求。由此,把学生带入了课文,带入了情境,也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作了准备。】
师:好,停一下,你们读的与老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下面,再读,要求字正腔圆;为什么要这样读?因为,人家是口技表演,让听众得到乐感,现在要用我们的语音,来表达口技的表演,每一个字出来,都要圆润有力度。老师,把第一段示范一下: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生自由读,努力读得字正腔圆。)
师:好,我们试读一遍。(生齐读)这一遍好多了,但“少”字不读shào,而读shǎo,“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师读如说书,缓急有致,字正腔圆)。
【“字正腔圆”的朗读,是对学生“读”的第二个要求。教师先范读,使学生学有榜样。然后让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集体试读,教师点评并纠正学生的朗读错误。朗读训练实在,学生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
师:下面,再来一遍,这次读,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提示一下:第二段,第三段,都分为两层,在哪儿分开呢?老师不知道,你们知道。过一会儿,男生读完一层次停下,女生接下去读。
(生思考片刻,动笔圈画。)
师:基调仍然是字正腔圆:“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师示范读)这就是字正腔圆,男生读完第一层停下来,这叫“不约而同”,你们没有约定,但要同时停下来。
(男生读,女生接着读。)
师:“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读得抑扬顿挫)男生为什么知道在这里停下来,女生为什么知道在这里接上去?下面再读第3段。
(女生先读,男生再读。)
生1:因为前面是口技人模仿的声音,后面是在座宾客的感觉和赞赏。师:这个分析还没有说到最准确的地方去,要仔细思考。提示一下,从描写的角度来说。
生2:前面是正面描写,后面侧面描写。
【“层次分明”的读,是对学生“读”的第三个要求,是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课文,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分析课文。】
师:《口技》这篇作品基本的写法是:有正面描写的地方,就有侧面描写,这是本文构思的基本特点。再读第四段,要求读得缓急有致,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大家体会一下,读出这段的情境。
(生自由读)
师:好,一起来。(生齐读)
师:第四段是重要段落,我们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情有景,同时语速要增快,大家感觉一下哪些句子哪些地方要读得快一点?
生3:我觉得是后面摹仿各种各样的声音时,应读快一点。
师:失火的场面,应读快一点。什么地方须读得慢一点?(师走到近处与生交流)
生4:后面宾客的表现。侧面烘托表现,还有作者当中评议。
师:再评价你们一次,你们读得太秀气了,应该大声读。你看看:“忽一人大呼火起”,失火的场面要读出来呀,这里一直快下去,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才渐慢。一起试一下。(生齐读)
师:有同学读错了字,“曳屋许(hǔhǔ)声”。听老师读,“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渐读渐疾,快慢有致)。再试一次,放开嗓门啊!
(生再齐读,也能渐读渐疾。)
师:再来一遍,你们读第一层次,我读第二层,告诉大家一下,你们在“泼水声”这儿停下来,前面是描写,后面是议论侧面或烘托,声音还应再大点儿。(生先读第一层,师后读第二层,衔接非常自然。)
【“缓急有致”的读,是对学生“读”的第四个要求,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节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分析边朗读,朗读渐入佳境。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十分精心地设计课文朗读环节,四个要求明确而有梯度。“沸沸扬扬”,要求学生声音响亮,专注投入;“字正腔圆”,要求学生吐字清晰,感情充沛;“层次分明”,要求学生披文入情,由表及里;“缓急有致”,则是要求学生进入情境,读出情味。以上,是本课教学的第一板块。】
师:好!就读到这里吧。再来一个练习,请拿出我们的“课堂智能作业”,分组练习。(同学们拿出教师下发的“课堂智能作业”。)
《口技》课堂智能作业
这是一份词语方面的“智能作业”。练习题中,有的是对课文预习的检查,有的需要在课文讲析过程中完成,有的则需要你去发现,去探求。不管它们的要求如何,它们的“结果”都是一个“板块”。因此,你将学会一种积累文言词语的方法——()法——它将激发你的兴趣,让你联想,让你搜寻,让你组合……
1.指出用法特别的词的意思。
善()宴()乳()一()呜()
2.你一定能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3.下面的词古今词义区别较大,试说说看。
但()觉()目()少()虽()
名()是()股()走()毕()
4.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题中的五个词属于:
妙: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绝:以为妙绝()群响毕绝()
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坐:稍稍正坐()满坐()宾客
起:大呼火起()夫起()大呼
5.瞧,课文中还可以找出不少的近义词呢。
群响毕绝—— 满坐寂然——
变色离席—— 大啼——
一时齐发—— 中间……之声——
撤屏视之—— 惊觉欠伸——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查看。)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指出用法特别的词,哪位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生1:京中有善口技者善,一般是擅于的意思。
师:善,擅于,擅长。
生2:会宾客大宴,宴,“用酒菜款待客人”的意思。
师:具体指宴请。
生3:“妇抚儿乳”,乳,“喂奶”的意思。
师:动词。
生4:“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一个。
师:一张,一把,一块。
生5:“口中呜声”,呜,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师:还有一个另外的意思,口中发出呜呜的声音。你看大人哄小孩入睡,(师摹仿,做手势)呜,呜……,对不对?好,谢谢你。
师:第二题,你一定能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哪一位来?生6:少顷,当是时,未几,忽,俄而,既而,忽然……
师:还有没有?(生埋头找)还差一个,是吧?
生7:一时。
师:对!“一时齐发”,“一时”是同时的意思。还有一个“忽”,一个“忽然”;这两个词很有意思呀!在文中表示事情突然的发生,时间极为短暂。老师还给你的补充几个,记到材料的旁边:瞬息,刹那,霎时。加起来,是11个常用的时间词语。
(教师稍停,让学生记录。)
师:好,第三题:下面的词,古今词意区别较大,试说说看。老师选了12个词,是这一课学习的重点,好,哪位来交流一下?
生8:“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表转折。
师:“但闻屏障中”,就是“只听见屏风后面”。只,表限定范围。
生9:觉,睡醒,现在表示“感到”。
师:也有表示觉醒的意思。
生10:目,原来指“视”,现在指眼睛。
师:嗳,我觉得这个“目”,要把它当成“看”,有一个成语叫“一目(了然”,“目”,就是“看”的意思。目,原来指人眼,现在保留了这个意思。
生11:“少”原来指稍微,现在表示数目比较少。
师:稍微。
生12:虽,在这里是即使的意思。
生13:“名”,是“说出”的意思。
师:有一个成语:莫名其妙,说不出它的妙处。
生14:“是”是“这”;“股”是大腿;“走”是离开;“毕”是全、都。
师:好!这几个词,“但”是“只”的意思;“觉”是“醒”的意思;目,看;少,稍微;虽,即使;名,说出;是,这;股,大腿;还有“走”,跑;毕,全、都。这些词都是本课的重点词。
(学生们纷纷在课本上记录)
师:好!第四题,解释词义之后,你认为其中的四个词,属于什么样的现象?第一个词,“妙”字,“众妙毕备”,“以为妙绝”。
生15:第一个是“妙处”;第二个“非常”。
师:不是“非常”,是“好”、“神奇美好”,如“巧妙巧妙”。(一生坐下,指另一生)你说,“以为妙绝”、“众响毕绝”这两个“绝”,(生站起)先说“以为妙绝”的“绝”。
生16:(思考片刻)极。
师:嗳,猜对了!“群响毕绝”呢?
生17:(又思考)消失,完了。
师:“停止”的意思,断绝断绝嘛。(示意学生坐下)
生18:“稍稍正坐”,就是坐。
《口技》教案2
学习目标:
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2-3段。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技》。(板题:口技)
(过渡语)我们将如何学习这课文呢?请看:
二.显示学习目标:
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1段。
(过渡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好,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先学。
1、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准备译讲课文第2-3段。请看:
2、投影出示: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练习翻译,10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如有不会的地方,可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译讲方法: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最后连起来翻译整个句子。
3、学生自学,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过渡语)下面,请大家对照译讲方法译讲课文2-3段。
2、指名译讲:后进生先译讲,发现错误,请其他同学帮助更正;如还不对,老师更正,并分类板书学生译讲错的词语。
3、质疑问难。
(1)过渡语: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鼓励不懂的同学举手提出疑问,大家给予帮助。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背诵2-3段)。
(一)先学。
1、师:同学们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正确译讲了,下面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课文第2-3段。
2、学生自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读,准备抽背。
(二)后教。
1、学生齐背第2-3段。
2、互背。
3、指名背。
五、当堂训练:
完成课后的习题。
《口技》教案3
《口技》教案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①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可依据“具体~抽象”的原则方法,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口技表演中感受领
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调动情绪。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有一颗格外引人注目的摧探明珠——一口
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
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
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说明:如有口技表演的音像资料,可千万别错过,以此调动学习情趣的机会。
二、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一定要准备充分,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力争能把学
生带人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②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形式不定,可默读、轻读、放声读。
2根据注解掌握有关字词读音和释义,疏通文句内容,有疑即问。
四、教师指导学生落实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犬吠:呓语:叱儿:Chi意少舒:
中间:曳屋:几欲:齁声:
2、理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
②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③当是时:这个时候。
①以为妙绝:以为:认为。绝:极点。
⑤宾客意少舒:稍微,读shao3。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⑤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
③几欲先走:跑。
五、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说明:教师可以“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启发学生理清层次。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六、分析第一部分。
1。齐读第1段。
2。学生口述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3。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
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七、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2、3、4段。
说明:应要求学生朗读得生动,有感情。
《口技》教案4
《口技》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 口技》 授课人 学校名称 教学对象 七年级 科 目 语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材分析本篇文章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本文以教读说明文为主,而这篇文章既可以作为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而初中学习文言文,有两个方面的任务,除了像阅读现代文那样要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外,还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特别是字词句的翻译与理解,所以提高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较好的基础是本课主要的目的。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掌握“乳”“善”“名”“宴”等文言词的活用,一些通假字和表示时间的词语等古汉语知识。
方法和过程: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技艺,培养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区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教学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作家作品,结合已有知识和注解疏通文意。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能够复述课文大意,并能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第二层次的主要任务是概括三个场面,把握文章主旨,学习前后照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1、情境法:用表演视频引入新课,这种形式喜闻乐见,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在本课结束前,通过闭目欣赏口技表演,让学生再次感受口技这种传统技艺的高妙,学生兴趣很浓。2、诵读法:
以“读”贯穿,一文多读,每个人都参与,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层层推进。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能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3、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分组合作,集体交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发挥其学习的主体地位,有益于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学生准备:课本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资源: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备资源应用分析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三、听课文朗读,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四、疏通文意
五、字词归类
六、整体感知
七、小结
八、巩固练习
播放口技表演《哨所的一夜》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现代艺术家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 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口技》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一部笔记小说集,由清代人张潮所编,共20卷,所收集的大多是明末清初时人的文言短篇。
?呓语yì狺狺yínchì
伸颈jǐng ?嘿叹mò
齁hōu中间jiàn
意少舒shū
曳屋许许声yèhǔ?hǔ?
几欲先走jī
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了解课文大意,之后教师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重点讲解词性活用:
(1)妇抚儿乳 :“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2)善口技者:“善”是动词(原为名词), “擅长”
(3)不能名其一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 “说出”
(4)会宾客大宴:“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举行宴会”
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 ,座位
时间词: 少顷、既而、当是时、一时 未几、忽、俄而、忽然
提出问题:
1、这篇文章叙述了哪几个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2、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进行记叙的 ?
《口技》教案5
目标 教学目标:
1、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3、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2、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
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学 生 活 动 学法指导
一、预习检测:
1.完成填空(解释词语)
京中有善( )口技者。会( )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 )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少顷,但( )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 )寂然( ),无敢哗者。
遥( )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既而( )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 ),儿含乳( )啼,妇拍而( )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当是时( ),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 )大儿声,一时( )齐发,众妙( )毕( )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 )绝( )。
2.重点字词解释:
厅事: 大厅,客厅 欠伸: 打呵欠,伸懒腰
呓语: 说梦话 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
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施: 设置,安放
毕:全,都 名: 说出
未几: 不久 齁: 打鼾
3.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4.古今异义
会宾客大宴 古义: 适逢,正赶上。 今义:聚在一起,合拢。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其中夹杂着。 今义:里面。
几欲先走 古义: 跑。 今义:行走。
5.一词多义
指: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妙:众妙毕备:名词,极。 以为妙绝: 形容词,美妙,奇妙。
6.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妇抚儿乳乳,名词作动词,喂奶。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作动词,说出 会宾客大宴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7.重点句子翻译
①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帷幕里醒目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哆嗦直抖,几乎都想要争先恐后地逃跑。
③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二、导入新课:
三、导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朗读)。
2.学生自读课文。
①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质疑;
②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3.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检查重点词句。
二、探讨研析
(一)研析课文,问题探究。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请把它们找出来。
文中三次描述了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申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说明此时,观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说明了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火场,证明完全进入口技表演这所营造的生活场景中而不能自持。
2. 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文章描述了几个场面,各是什么?
.三个场面:分别是由睡而醒、醒而复睡、失火救火。
4.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文中前后两次交代道具的简单,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同时,也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5.作为文章的写作特色之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小组讨论: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
(二)读课文研讨
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⑴ 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从”””遥闻深巷中犬吠”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⑵ 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从“未几”到“梦中咳欶”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⑴ 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从“忽一人大呼火起” 到“百千犬吠” 。
⑵ 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3、课文中有三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动作:
⑴在口技人摹拟四口之家的生活图景时,听众表现出全神贯注并听得细致入微的样子: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⑵在表演者摹拟一家人醒而复睡以后的情形时,听众的神情动作的变化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⑶在表演者摹拟火灾时,听众“如临其境”,其表现为: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三、阅读选文,完成习题。
(一)从“京中有善口技者。”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醒 B.几欲先走 跑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D )
A.无敢哗者/念无与为乐者 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
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 D.酷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其中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4.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 由睡而醒
第二个场面: 醒而复睡
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
(二)口技(节选) 从“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到“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夹杂
(2)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说出
(3)几欲先走 走: 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即使每个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 B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学习后记:
背景介绍:知识链接: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简介: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用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对预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词语、重点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意、词类活用、重点句子等方面指导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点。
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解决字音、疏通文字、了解课文大意。
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试着翻译课文。
出示上节图片,开火车提问。
体会本文正侧面描写的运用及作用。
体会开头结尾的作用。
分析场面描写部分及其作用。回归文本,用红笔在文中画出语句,结合关键词讨论。
利用阅读题巩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口技》教案6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串讲时,可以采取学生先讲,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的方法。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要点:
解题,介绍作者,范读课文,讲析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口技》这段文章,还见于金圣叹批本《水浒》第六十五回的前批。林嗣环与金圣叹几乎是同时人,现在还找不到可靠的材料断定这段文章的作家究竟是谁,课文著名林嗣环,是依据《虞初新志》。〕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然后上黑板注音):
宴(yàn)屏障(píngzhàng)少顷(shǎoqǐng)吠(fèi)曳(yè)叱(chì)少舒(shǎoshū)撤(chè)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京中有善口技者。”
京城里有一位擅长表演口技的艺人。这句总领全文,“善”字,通贯全篇,是概括本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京:这里指北京。善:善于,擅长。(先请同学回忆《卖油翁》一文中“善射”的“善字讲法。)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注意:古今词意不同),宾客大宴:是“大宴宾客”的倒装句。这句前边可以加上“有一家”三个字。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边。于:表示处所的介词,在。厅事:指厅堂,大厅。古代官吏治理政事的地方,也称“听事”。后来也用在称呼私人家里的厅堂,客厅。之:结构助词,的。施:与现代汉语“措施”,“施舍”用法不同。八尺:指屏障宽度。屏障:屏风。屏,本义是“蔽”的意思;障,本义是“隔”的意思。“屏障”二字,原来都是动词,合起来成为名词,指屏风一类陈设。清代表演口技,都要用围帐、屏风一类东西来隔断听众视线,所以又称“隔壁戏”。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坐: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其中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罢了。这个句子,前边省略了主语和谓语“其中有”三字。中间省略了量词“张、把、把、块”等,古汉语经常把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边。而已:古文中常见的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宾客们团团围坐在屏风周围。一会儿,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人。众:许多人。如听众,观众。团:圆,周,这里是团坐,即团团围坐。课本注解也通。但:副词,只,仅。下:落,拍,动词。满坐:代指全厂的人。坐同“座”。
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huá):喧闹,声大而杂乱。
以上是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的场地,道具,以及表演前听众的反应。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的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
七、指导学习第二段课文(方法同前)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胡同里小巷深处狗在叫,接着就有位妇女被惊吓醒了,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正在说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叫。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小孩并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泣,妇人边拍抚边轻声哼着哄着孩子。又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乳:前一个“乳”字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字是名词,奶头。呜:象声词,此处作动词用,即小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絮絮:形容连续不断地谈话,如絮叨不休。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在这个时候,妇人手拍小孩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的声音,小孩嘴里含着奶头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一齐发出来,各种绝妙的声音全都具备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众妙:指口技艺人模仿的各种奇妙的声音。妙:是形容词,这里指声音。用“一时”又用“齐”强调艺人的绝技。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人不伸着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以,认为;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以上是第二段,从夜深人静遥闻深巷犬吠写起,描写一家夫妇和两个孩子,在卧室中的各种响动。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由寂静而喧哗。描写十分逼真,形象。在“当是时”这一表时间的词语限制下,罗列了各种声音,最后用“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两句概括性词语作结,就把同时发出的各种不同声响交代得十分清楚。特别是听众的神态表情,更为生动,引人入胜,反衬出口技艺术的高超。
八、布置作业 。
(一)默写并译课文第一、二段。
(二)结合第二段描写,口头回答:作者是怎样写出声音的远近、大小、多少的?又是怎样把同时发出的各种声音交代清楚的?
文,如写一场蓝球赛、拔河赛,记听相声,记一次故事会等。
《口技》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3)学习本文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
(1)强调自主学习,加强朗读与吟诵,突出“读、诵、悟、品”。
(2)基本的学习方法:吟诵法、探究法、品析法。
3情感与态度
(1)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口技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精妙。
(2)培养对古代文化精品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高超技艺的生动的描写,以及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及作用。 教学资源: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好!很高兴能与同学们进入愉快的学习之旅。在出发之前,让我们先听一段录音。(放洛桑口技录音,听完后继续)同学们说,刚才的录音属于什么艺术形式?(生答后,明确)这种艺术形式叫口技,它是一门用口腔发声模仿虫、鸟、走兽、器械的声音和某些人类活动的声音的艺术。今天,咱们的旅行就是去欣赏一场清朝时期的口技,请打开第二十课《口技》。(大屏幕显示)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展示)
1.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真切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而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
2.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
(三) 整体感知
一读
1初读:教师安排课外预习。
①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的音、形、义。
②反复阅读,根据文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内朗读
① 听读:听录音,注意停顿,画出生字词。
(课件演示)
吠(fèi) 叱(chì) 咳嗽(ké sòu)少顷(shǎo)
呓(yì) 间(jiàn)曳(yè) 许许(hǔ hǔ)声
② 自读: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准确、流利,把握断句。
③ 选读:分组进行比赛,看哪组读得最好!(老师点评)
二诵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有不懂之处提出来师生共同完成。
1掌握字词
①善:擅长②者:??的人 ③而己:罢了
④哗:大声说话 ⑤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⑥稍稍:渐渐
⑦以为:认为 ⑧百千人:成百上千的人 ⑨色:脸⑩走:跑
2积累词汇
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至今仍保留古代用法的词:如“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莫名其妙。
3翻译接龙 强调重点疑难字词含义
4理解背诵
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读成诵,比比谁背得快。
5背诵比赛
宣布比赛规则:背诵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交叉检查;小组代表示范背诵。
三悟
合作探究课文内容
1
1“善”字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善”字统领全篇)
2作者如何表现口技艺人的“善”?(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3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
4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反应?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宾客反应: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意少舒,稍稍正坐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作用: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技艺高超。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5口技艺人表演了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词语来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点拔,帮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场景的内容。)
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
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一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6开头、结尾皆清楚地交代了道具,这些在文中作用如何?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四品读
问题设计:
1口技的表演技巧,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来概括?(善)
2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两处道具:前后两处——“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
三个场景: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儿醒、大啼等声响。
“渐入梦乡”:拍而入睡声、老鼠声。
“火场百态”:呼、哭、犬吠、崩倒之声、火爆声、风声、求救声、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四次反应: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四)拓展
看看谁具慧眼?说出自己发现的问题(目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表达能力) 学生回答选例: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并且动静结合(教师点评:问题独特,实用性强。)
(五)作业
写一场蓝球赛、拔河赛,记一次故事会等。
(六)板书设计
道具简单: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善)表演精彩:场面宏大人物众多
听 众:如身临其境
2
《口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口技》是冀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是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主要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词,一词多义,表示时间的词,数词的应用。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应用。
3、体会我国民间口技艺人非凡的智慧和表演才能,感受古人用简约语言营造的广阔想象空间。
三、教学难重点
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四、教学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与学法就遵循这一原则为指导。
1、 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听、说、赏、写结合。发现法:深挖文本,筛选有效信息。合作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多媒体(课前准备并放映《洛桑学艺》的光碟)。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合作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播放相声《洛桑学艺》(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接触口技艺术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
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口技》。
(二)、请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落实字词
精读全文、分组发现:
第一组:发现文中用法特别的词
第二组:发现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第三组:发现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第四组:发现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做的快的同学,轮到你自己尝试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这个步骤是为了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听、说、赏、写
1、听诵读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精彩的《口技》诵读表演,请大家用心观看,用心品味,用心发现 (播放视频)。
其次,让我们向名家学习,用心将课文朗读一遍。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领 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2、说场景 、赏语言
名家的精彩的诵读表演,把我们带回到了口技表演的神奇境界之中。下面,让我们带 着对口技表演的美好印象,走进课文场景,进一步体会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能,品 味作者林嗣环是如何表现口技之善的。(找出相关语句,展开合作探究学习。)
(1)、说说口技艺人的表演,先后摹拟出哪些?每个场景的表演内容是什么?观众反应如何? 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表演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声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观众的反应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
(2)、用“口技表演之善,从------几句话可以看出,它善在------”的句式,说说你们的探究结果。
(3)、再读课文,归纳作者的描写为什么这么成功?
文章表现口技艺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对声音的正面描摹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其实,大家刚才的交流都围绕着一个“善”字展开。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口技表演者的“善”,才有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正是因为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才有了我们欣赏品味的广阔空间。课文《口技》给我们做出了绘声绘色描写场景的精彩范例,它在写法上,无论是善于抓住文眼作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还是首尾呼应,或者是凝练生动的语言应用等方面都给我们作出了示范。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它的这些写作技巧。
3.学写作(学以致用)
下面请大家借鉴并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出示漫画《口技鸟啼表演》,要求学生根据漫画内容,加以合理想象,看图说话演绎成文。
提示:(一)、要抓住画面内容,图一表现口技鸟啼表演者站在麦克风前以口腔配合手的动作,摹拟鸟啼,神情如痴如醉;图二则表现几只鸟儿环绕在口技鸟啼表演者的上空,鸟儿纷至沓来,显然是表演者的逼真摹拟引来的,由此可见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演技。(二)、要紧扣漫画内容,展开合理而生动的想象,演绎成文。
《口技》教案8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文言词语,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现象,熟读背诵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积累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快速记忆能力;
3、了解口技这种传统技艺。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读
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民间艺术,比如变脸、剪纸,然后播放几段口技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到了哪些声音.
二、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只是,抄在和黑板上,请同学们完成。
三、让同学们找出本文特殊的时间词语,理清课文的三个场景,交代本堂课的学习方法-朗读法,从读中进一步学习课文。
⑴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第二个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第三个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2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⑶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泛读,让同学们评价。
3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4提问口技表演如此高超。全篇文章都围绕着哪个字展开?
总结课文第一部分,介绍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情况及演出时的气氛。
而文章第二、三自然段,运用正面描写同侧面烘托相结合。着力描写表演者的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这是正描写课文第一部分,介绍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情况及演出时的气氛。
着力描绘听众的神态,这是侧面烘托。两者结合着写,是为了把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突出表演口技之“善”。
文章至此,作者完成了口技者表演前的交代,并在高潮前作好了铺垫与渲染,下文忽然波澜突变则顺其自然。而文中作者不断通过正侧面的衬托烘托表现了口技者的高超技术,围绕一个善字作文章,同时也表现自己高超的描写
布置作业:
个性朗读。背诵课文
总结归纳字词
《口技》教案9
1、教学目标
⑴了解与《口技》有关的知识,了解作者林嗣环等文学常识;理解课文内容,领略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理解、积累“会、少、间、名、奋、毕、几”等文言词语,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词语(如:作作索索、力拉、呼呼、许许等),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少顷、既而、是时、未几、忽、俄而等);顺畅朗读全文。
⑵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揣摩语言,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
⑶感受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湛奇妙,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口技”表演条理井然、细腻生动的记叙与描写。
难点:多方面表现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3、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叙述流畅描写生动的特点,拟用以下几种方法实施教学:
诵读体悟法;译述品评法;讨论置疑法;拓展探究法。
4、教学时间
两课时。
5、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相关知识,反复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理清叙述思路,努力译述课文。
教学步骤:
1、导语激趣
(录音机播放口技表演的磁带)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用你的语言简单描述一下。(学生描述老师点评)是啊,阳光明媚的春光中鸟儿欢快的.百啭千啼,汩汩流淌的山间小溪,青青草地上羊儿咩咩的叫声,还有牧童悠扬的笛声,多么美好动人的春光图阿!其实这是口技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借助简单道具,模仿出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学习清代林嗣环写的《口技》,透过生动的文字描绘,去感受精彩的口技表演,相信你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你会领略到这种传统技艺的无比美妙。
2、走进文本
⑴预习检查,反馈自学情况。
①多媒体显示,给加点字注音。
少顷(shǎo)呓语(yì)曳(yè)屋许(hǔ)许声几(jī)欲叱(chì)犬吠(fèi)中间(jiàn)
《口技》教案10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4、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让学生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口技,是我国民间流行的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口技》就是这样一篇反映古代口技艺人高超技艺的文章。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解题、简介作者林嗣环)
二、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疑难字、句。
三、明确字音
播放范读录音,学生明确字音。
四、再读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问后分组讨论,共同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1、注意下列词语的'用法:
“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 “意”、“曳”、“指”、“名”。
2、活用的词:
“妇抚儿乳” 乳,动词,喂奶。
“善口技者” 善,动词(原为名词),擅长。
“不能名其一处” 名,动词(原为名词),说出。
“会宾客大宴” 宴,动词(原为名词),举行宴会。
3、表时间性的词语:
“忽”、“忽然”:表示突然发生。
“一时”:表示同时发生。
“既而”:表示相继发生。
“是时”: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少顷”、“俄而”、 “未几”: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4、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
“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
“走”(跑)
五、齐读课文
要求:
1、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2、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
1、以讲故事的形式,紧扣课文内容。
2、由学生进行点评(从语气、语调、声音、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等方面点评)。
七、再读课文
试背课文,可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提1、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应。
二、分析第二部分(第2、3、4段)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
⑴ 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⑵ 一家人醒而梦。
⑶ 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
3、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
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
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三、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否重复?为什么?
不重复,有呼应作用,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四、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
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
(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感染力。)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 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2、背诵课文。
《口技》教案11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课文记叙的内容。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其表现作用。
3.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4.积累词语,背诵全文。
学能目标
1.培养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德育审美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感受古人写作语言的简约及营造广阔的想像空间的技巧。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了解写法,品味语言,培养写作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洛桑学艺》光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学生:查阅有关口技的音像资料,记录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做口技练习,体会口技表演。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总体把握文章结构,了解主要内容,感知善字在全文的统领作用。
教学设计
表演激趣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一张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惟妙惟肖,令人神往,可真是叹为听止。这就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如此,那林嗣环笔下的那位口技艺人和他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
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把握读音。
教师范读。朗读过程中设陷阱(故意读错),学生在教师朗读过程中挑错误,加以改正。
2.讨论学习,了解大意。
学生讨论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找出标志时间推移的副词及不同阶段场景的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感知语言,领悟特点。
学生从描写中找出每一个场景刻画了哪些声响,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
教师明确:
(具体声响略)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三个场景声音变化情形:小大小大。
合作探究
学生讨论:当我们观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引导: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
表演者 表演的内容 表演的道具
观众 看表演的反应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最精彩的表演=最复杂的内容+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找课文中原句来印证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
教师协助归纳:
内容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呓语、大啼、妇呜、絮絮、夫叱。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鼠作作索索、倾盆器(声)、咳嗽。
火场百象:大呼、齐哭、百千大呼、齐哭、犬吠、力拉崩倒、火爆声、风声、求救声、抢夺声、泼水声(无所不有)。
道具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观众反应 表演前: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梦中惊醒: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渐入梦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场百象: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结论 表演精彩善
教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善。
质疑问难
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交学生下来分小组讨论研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特点;感悟作者用语言营造的声音世界;文言实词积累。
教学设计
解难回顾
组织学生将上课时留下的问题的讨论结果公布出来;学生互相评价。
教师点拨重点实词的理解。
会宾客大宴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当是时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几欲先走。
研读欣赏
1.请学生表演朗读全文,特别让学生感知能否从其朗读中感受故事情节发展及每一个场景的特点。
朗读完后,请学生点评,重点引导学生分小组品味、发言,教师归纳小结:
表演前的肃静而紧张的气氛,紧抓满无二字,体会宾客对这位名噪京城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向往之情。
第一幕场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犬吠使一家人由睡而醒,欠伸呓语之声都能听见,更显其静。后由睡到醒,形成了一个高潮。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疏而密、由少而多。
第二幕场景:再次营造深夜寂静气氛,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第三幕场景:紧张慌乱及表演以假乱真造成的紧急气氛。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品味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再写道具,与第一段呼应,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入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口,而非借用他物。
问题探究
由学生分组表演善口技者表演前及每一幕场景的观众反应,教师引导学生从每一幕场景的关键神态描写词语来评析。
归纳提高
让学生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及其不同作用,辨别文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并举《陌上桑》加以体会。
正面描写:精彩的内容。
侧面烘托:a.简单的道具。b.观众的反应。
拓展延伸
屏幕展示教师对文章的概括,由学生填空。□教学设计
一张______,两三件______,四方______,听得五______,六______,心里七______八______,好似九______,真乃十______。
(答案:口,道具,宾客,五体投地,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九死一生,十全十美)
作业
模仿文章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
板书设计
口技
林嗣环
1.表演内容 梦中惊醒
渐入梦乡
火场百象
2.表演道具 一桌
一椅
一抚尺
3.观众反应 伸颈、侧面、微笑、默叹
意少舒、稍稍正坐
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口技》教案12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惊叹我过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等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在掌握了重点词语的前提上,借助注释学生不难通读全文,而且较容易被口技艺人带入奇妙的声音世界。
2、通过自读→讨论→点拨式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问题: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区别与各自的作用。
3、运用表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醒木一响,老师上场”(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用具黑板擦演示一下,以引起学会的注意)同学们,在自己的记忆中搜索一下,一般是什么人会用到这种醒木?……升堂断案的县官,那叫惊堂木。古代艺人表演用到的开场道具,例如说书的,还有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这位--京中善口技者。
2、交流预习所得。
(1)字
(2)词:归纳一下文中表示“一会儿”的时间副词
(3)全文内容摘要
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
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第2自然段)
一家人由醒而梦 (第3自然段)
火起后众人的惊乱惶恐 (第4自然段)
(4)一句话说出你读后感受
为口技艺术的魅力所折服
惊叹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梳理课文
紧接着预习交流环节的第4进行提问:
作者是怎样表现口技者高超技艺的?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技艺高超的证据来(三分钟)
找出以后,小组讨论,看看自己找出来的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讨论以后,交流结果:
(1)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艺高(正面)如果我们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找出其中一个字来说明技艺高,应该是哪个字?
明确:“善”,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四个“一“,极力渲染道具之简单,以衬托后面所介绍的艺人技艺之高超。
(2)第二段中:第一阶段的表演(正面描写--“遥闻……众妙必备”
“遥闻”,说明声音之远,“欠伸”、“呓语”则在近前,表明了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现了事情发生在深夜,人们熟睡之后,“犬吠”烘托了夜深人静的气氛,也成为一家人醒来的缘由。接着便写一家四口人逐次醒来,孩子哭闹,大人喂奶,呵斥的声音,摹写了由一种声音的表演转到几种声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排比句式“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摹写五种声音,造成一种奇妙的效果。
(3)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写)“夫鼾声起……梦中咳嗽”
写一家人醒后又入睡的过程,把听众由喧闹声引入夜深人静的境界。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生活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表演效果(从侧面表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第四段中:全文高潮(正面描写)
前两句先写起火和一家人的初步反应,接着便把声音由卧室引到室外,由一家人变成众多人,表现了火势发展之迅猛,然而又对火场中的声音作了集中的描写。“中间”“又夹”说明了许多声音相互搀杂。
观众表现(侧面)“于是……几欲先走”
(5)第五段中:观众表现,五个“一”连用,与开头照应(侧面描写)
4、假若把文中这些侧面描写的部分去掉,同学们看,好不好?
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使文章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感染力。
5、文中的这些侧面描写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文中的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场面表演中观众的反应 “伸颈”“侧目”,听得入神,被表演吸引
“微笑”“默叹”对表演者的赞赏,进入情境
“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说明观众融入情境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已完全进入情境
失去了自持能力。二是首尾两段对道具和气氛的描写。
6、拓展训练
(1)你会模仿小动物(如鸟、猫、鸡、鸭子等)、乐器或其他事物的声音吗?
7、作业:
练笔: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一篇200字的小文章,描写你所看过的一段精彩演出。
《口技》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畅朗读课文,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3、理解课文内容,领略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4、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揣摩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领悟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
一、播放视频,情境导入:
教师:山东省济宁市有一个小伙叫刘大成,20xx年2月16日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上,凭借自己的文艺特长一炮打红,被评为20xx年度星光大道总冠军,刘大成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艺坛新星精湛表演的`一个视频片段。
(播放刘大成口技片段,2分钟)
问:短片中这么美妙的声音是怎么来的?
明确:都是凭借自己的一张嘴模仿出来的。
问:同学们知道这种技艺叫什么吗?
明确:口技。它是一种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拟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其实,口技在古代就已广为流传,但古代没有录象、录音设备,不能记录当时表演的实况,古代艺人精彩的口技表演就只有通过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场用文字形式记载的口技表演,这就是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请将课本打到140页。
二、走进作者,了解作品:
(课件展示)学生圈点文下注释,后课件展示作家作品知识,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略作强调(强调作者与编者)。
1、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
2、出处:《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
三、反复诵读,初步感知:
1、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朗读节奏,并标注自然段序号,圈点需要注音、注释的生字生词。
2、学生提问生字读音,其他学生予以解答,后强调生词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速、节奏的缓急。
4、指名朗读课文。
5、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1、四人一小组,相互合作直译全文。
组内须有一个小组长,组织同学尽力完成翻译任务。汇总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备交流。(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
2、交流翻译结果。各小组提问,其他小组协助解决,教师适时点拨。
(采取竞赛方式:比一比哪个小组解答问题最踊跃,回答最好,合作学习效果最佳。)
3指名逐段翻译,教师逐段强调重点词语含义。
4、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词汇现象。(下发“文言词汇积累”练习)
(1)通假字:满坐寂然、满坐宾客 坐:通“座”,座位。
(2)一词多义:
①绝:A、以为妙绝(副词,极,非常 )
B、群响毕绝(动词,断绝,消失)
②妙:A、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B、以为妙绝(形容词,奇妙)
③坐:A、众宾团坐(动词,坐下)
B、满坐寂然(同“座”,名词,座位)
(3)古今异义词:
会宾客大宴 (会 古义:适逢,正赶上 今义:会议 )
但闻 (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稍稍正坐 (稍稍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
(4)词类活用:
妇抚儿乳 ( 乳:喂奶,名词活用作动词 )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 目:看,名词活用作动词 )
不能名其一处 ( 名:说出,名词活用作动词 )
五、深入文本,整体感悟:
(课件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在文中圈点勾画,总结归纳,后交流。)
1、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情节内容。
明确:本文描写了京城口技艺人摹拟一家人由梦而醒、由醒复睡,火起慌乱的情形,赞叹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2、口技表演的道具一般都很简单,那么文中的这位艺人在表演时使用了哪些道具?文中在哪些地方作了交代?作者为什么要多次交代呢?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开头和结尾。
说明口技艺人使用道具非常简单,衬托口技艺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侧面描写
3、文中类似的侧面描写还有哪些?你能从文中找出这些语句? 这些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1) 听众的反应
(2) ①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
欲先走。
(3)侧面烘托口技艺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4、道具如此简单,观众如痴如醉,那么文中是怎样正面描写口技声音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来。
5、这些描写向我们展现了哪些生活场景?试用简练的词句概括。
明确:三处:(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
(2)第二个场景:闹而复静
(3)第三个场景:失火救火
6、通过目前的学习,你对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有什么样的认识?
(思想教育,认识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六、课堂练习:
1、《口技》的作者是 字 , 代顺治年间进士。《口技》节选自 代人 所编选的 小说 。
2、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
善:( ) 但:( ) 闻:( ) 虽:( )
3、解释下列多义词。
坐:(1)众宾团坐( ) (2)满坐寂然( )
指:(1)手有百指( ) (2)不能指其一端( )
4、译下列文言句子:
(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143页第三、四题。
2、模仿文章的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200字左右。
《口技》教案14
【教学重点】
1、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3、在教学中可依据“具体~抽象”的原则方法,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口技表演中感受领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调动情绪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有一颗格外引人注目的摧探明珠──一口
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
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说明:如有口技表演的音像资料,可千万别错过,以此调动学习情趣的机会。
二、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说明:教师范读一定要准备充分,把握住课文主体部分的语气、语调,力争能把学
生带人描写的情境当中。
要求:1、学生边听边划出疑难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轮廓。
三、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形式不定,可默读、轻读、放声读。
2、根据注解掌握有关字词读音和释义,疏通文句内容,有疑即问。
四、教师指导学生落实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粗字词的读音:
犬吠 呓语 叱儿 意少舒 中间 曳屋 几欲 齁声
2、理释下列加粗字词的含义:
⑴ 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
⑵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
⑶ 当是时
这个时候。
⑷ 以为妙绝
以为:认为。绝:极点。
⑸ 宾客意少舒
稍微,读shāo
⑹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⑺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用作动词。
⑻ 几欲先走
走:跑。
五、学生齐读一遍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说明:教师可以“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启发学生理清层次。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六、分析第一部分
1、齐读第1段。
2、学生口述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3、思考:
⑴ 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⑵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七、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
一、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2、3、4段
说明:应要求学生朗读得生动,有感情。
二、教师分发下列表格,要求学生完成
说明:鼓励学生讨论、商量。
┌────┬─────────┬────┬──────┬─────────┐
│场景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作者评论 │听众反应 │
├────┼─────────┼────┼──────┼─────────┤
│梦中惊醒│犬吠、欠伸、吃请、│由远及近│众妙毕备 │伸颈,侧目,微笑,│
│ │大啼、妇呜、絮絮、│由外到内│ │默叹,以为妙绝 │
│ │大叱 │由小到大│ │ │
│ │(一时齐发) │ │ │ │
├────┼─────────┼────┼──────┼─────────┤
│渐入梦乡│齁声、妇拍儿渐止、│逐步变小│ │意少舒稍稍正坐 │
│ │鼠作作索索、倾盆器│ │ │ │
│ │(声) │ │ │ │
│ │咳嗽 │ │ │ │
│ │(以响衬静) │ │ │ │
├────┼─────────┼────┼──────┼─────────┤
│火起群乱│大呼、齐哭、 │突然变大│不能指其一端│变色离席 │
│ │百千大呼、齐哭、犬│由少而多│不能名其一处│奋袖出臂 │
│ │吠、力拉崩倒、火爆│由少而杂│ │两股战战 │
│ │声、风声、求救声、│ │ │几欲先走 │
│ │抢夺声、泼水声(无│ │ │ │
│ │所不有) │ │ │ │
└────┴─────────┴────┴──────┴─────────┘
三、讨论分析,理解描写上的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1、口技表演描摹了几幅图画?请进行简略概括?
说明: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意思对即可。
三幅图画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
2、请一位同学口述课文三个场景分别描写了哪些声音种类。思考:各场景的声音
变化有何特点?有什么好处?
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齐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礼物 。
五、分析理解
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
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
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扭力。
六、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一。
七、布置作业
以观看电影、体育比赛或文艺节目、报告会等为题材写一个片断,刻画观众的神情
举止,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细致。
【板书设计】
口技
林嗣环
善
道具:一桌、一持、一扇、一抚尺
场景:梦中惊醒:小~大(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渐入梦乡:小(意少舒,稍正坐)
火起群乱:大(变色离席,奋抽出臂,两胜战战)
《口技》教案15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翻译。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3、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其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解释字词并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及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无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口技》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难字句。齐读课文。
要求:声音洪亮,流畅准确,熟悉课文情节。
3、教师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分析第一、二段,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熟读课文。
翻译第三、四段,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熟读课文。
翻译第五段,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熟读课文。
4、通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三、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分析文章写作特点
(一)让学生再读文章的第2、3、4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1、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分别概括出来。
学生思考后作答,然后教师总结:(1)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2)一家人醒而梦(3)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
2、 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口头作答,并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让学生迅速小组讨论作答。
明确: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一大(第一个场面)一小(第二个场面)一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3、继续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明确:不能省去。这段写—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二)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思考: “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4、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5、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6、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二、拓展延伸:请学生当堂翻译理解《柳敬亭传》第二自然段。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交代人物籍贯、姓氏。“本”字为下文“变姓”伏笔。]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简述柳少年坎坷遭遇。在“市中”初露锋芒,点明具有良好的说书基础和天赋。]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市中说书,“见”者多矣,而独莫后光发现柳的“机变”,莫确有伯乐之眼力。“鸣”照应下文“名达于缙绅间。”]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开端启蒙就高标准,严要求。如此严师,何不出高徒!]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响鼓何须重锤。“退”即“简练揣摩”,说明求教谦虚、心诚。]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功夫不负人。]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两个“又”字,说明柳并不满足现状,精益求精,最终有志者事竟成。严师且发“喟然”之叹,大功告成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三“期月”闭门苦练,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通过刻苦奋斗,柳终于从一个逃犯成为艺坛明星而“名达于缙绅间”。]
本段写柳敬亭在莫后光的指导下,刻苦演练,精益求精,技术不断提高的过程和取得成就的原因。
三、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四、作业:背诵全文。
【《口技》教案】相关文章:
口技教案12-17
口技教案212-08
口技教案112-08
《口技》教案12篇03-04
《口技》教案15篇04-01
《口技》教案范文(精选14篇)11-19
《口技》教案 2合112-08
口技10-25
口技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