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长方体教案1
学习目标1.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正确的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
重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正确的计算
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
1.出示长方体纸盒,
说一说:怎样知道这个盒子的表面积?
盒子的'表面积,是指盒子哪些部分的面积?
二.巩固练习
1.出示长方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说一说,比一比,纠正学生的几种错误算式。比一比哪种方法简单。
归纳:
(长×宽+长×高+宽×高)×2
2.出示正方体,计算表面积
归纳:棱长×棱长×6
3.练一练2
①出示饮料盒
②让学生理解求商标纸的面积,实际就是四个面的面积。
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可以多样的。
4.练一练3
让学生结合实际想一想,一个电视机布置要做几个面。
5.练一练4
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求墙壁的面积不用计算,
同时还要减去门窗的面积。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思考
2.集体反馈。
3.学生观察,并找出盒子的表面积。
学生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独立计算长方体的面积
集体反馈。
说一说长×宽是指哪一个面?
宽×高是指哪一个面?
长×高是指哪一个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反馈
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1.独立解决问题。
2.集体反馈。
学生尝试计算。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
棱长×棱长×6教学反思
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与观察、想象与形成表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等机会,都是值得教师重视和运用的。
长方体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① ( )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② ( )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六、板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①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教案3
活动目标:
认识长方体,知道它由6个面组成(2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发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不同,并能区分。
喜欢动手制作几何体并保持桌面清洁。
活动准备:
教具:一张放大的操作卡片。
学具:人手一张操作卡片,剪刀,胶水。
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观察操作材料。图上有什么?(正方形,长方形),有几个?(2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一共是几个?(6个),2个正方形和4个长方形又能做成什么呢?
操作材料。
介绍制作方法。先把图形沿黑线剪下,把虚线向上折,最后用透明胶粘住。
介绍形体名称,区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异同。
做出来的像什么?(积木),手指长方体的一面:这叫什么?(面),数一数它有几个面?(6个),6个面一样吗?(不一样),你知道这叫什么吗?(长方体),6 个一样大小的'正方体围成的图形叫什么?(正方体),2个正方体和4个长方体围成的图形叫什么?(长方体)活动寻找教师中类似长方体的物品。请你们找一找、想一想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呀。
教后感:孩子对长方体都认识,把他们堆在一起,叫他们数孩子就数不清。我想:还是要摆出实物图,让孩子理解,这样效果会好一些。
长方体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教案5
目标:
1、初步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3、在操作活动中,努力学会独立完成任务。
过程:
一、出示礼盒(复习正方体)
1、在这个盒子里装着一些小宝贝,会是什么呢?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
2、瞧,这些宝贝对小朋友对说: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什么吗?
3、正方体有几个面?
4、这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
5、这些正方形都一样吗?
二、出示长方体
1、嘘,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在这些正方体中,还藏着一个小宝贝呢,你知道它藏在哪吗?请你来找一找。
2、它是谁呀?(一块糕)
3、它和正方体一样吗?它是什么形状的?
4、原来它是长方体,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请小朋友来数一数。
5、教师总结:长方体有6个面。
6、这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它们都一样大吗?
7、小结:这个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它们不一样大,有的大,有的小。
三、出示特殊的长方体
这个盒子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面是正方形的?
小结:有的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的`,有的长方体中2个面是正方形的。
四、寻找长方体中哪2个面是相等的,请幼儿每人一个长方体观察。
师总结:长方体中相对应的2个面是一样大的:上下、前后、左右。
五、回忆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长方形的。
六、出示教师收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请幼儿说一说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七、幼儿操作:给正方体涂上红颜色,给长方体涂上绿颜色。
长方体教案6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 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 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盒子一个,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计算一些物体的表面积。如粉笔盒需要多少纸皮?教室的四面墙壁需要土上多少涂料?装修房子要贴上多少瓷砖?这些都需要计算表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表面积。
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探索新知
1、老师演示课件,学生边看边思考: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2)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的面积怎么样?有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2、将自己准备的盒子量出长、宽、高,沿一条棱剪开,得到长方体的展开图,并将展开后图形的每个面标上“上、下、前、后、左、右”。
我们把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总和加起来就叫做它的表面积。
3、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例1:教师演示课件,学生读题,如图。
3cm
5cm
教师启发:“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首先要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把每个面的面积合在一起就是表面积.
上、下面变粉色并闪动,学生填空,长__,宽__,面积__;
前、后面变黄色并闪动,学生填空,长__,宽__,面积__;
左、右面变绿色并闪动,学生填空,长__,宽__,面积__。
所以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7×5×2+ 5×3×2+ 7×3×2
上下两面前后两面左右两面
面积的和面积的和面积的和
学生计算其结果。
4、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要求学生自己做,待学生独立做完后,教师订正。
(7×5 + 5×3 + 7×3) ×2
上面面积 前面面积 左面面积
比较两种方法,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一个式子改变成第二个式子,而第二种更简便些。
引导学生概括,推出长方体表面积公式:
(长×宽+长×高 +宽×高)×2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算一算 18页
2、试一试 .
给棱长为0.8米的正方体木箱的表面涂上油漆,涂漆部分的总面积是多少?
3、讨论: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4、小结: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用?(铺地砖、粉刷墙壁、计算长方体罐头商标纸的大小,都要用到这部分知识)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例1.做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第一种:7×5×2+5×3×2+7×3×2
=70+30+42
=142(平方厘米)
第二种:(7×5+5×3+7×3)×2
=71×2
=142(平方厘米)
答:至少需要142平方厘米硬纸板.
长方体教案7
教学内容:
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2.掌握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正确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联系实际,揭示课题
同学们,学校利用这个假期同学们休息的时间,要对我们的教室进行从新粉刷。
在粉刷之前,校方提前进行了资料收集,收集的资料如下:
1. 每个教室的长8米,宽5米,高3米;
2. 每个教室要对四壁和屋顶进行粉刷;
3. 每个教室门窗的面积共20平方米;
4. 每个教室要粉刷三次;
5. 第一次粉刷每平米用涂料0.5千克;第二次和第三次粉刷每平米只用去涂料0.2千克。
6. 我校共有 个教室需要粉刷。 你能根据校方收集的上述信息帮助校方计算出应该买多少涂料吗? (揭示课题)
二、师生交流,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叫表面积?
生2: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求?它们的表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3: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
[用与实际相联系的事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学。这也正是符合了心理学中:教学过程始终是伴随着学生的情绪,并且智力活动也受其极大的影响的论点。在良好的情景创设下,学生学习十分容易地投入。]
三、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1. 学生操作,解决问题;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请将这个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 (学生操作) 我们将正方体沿着棱剪开,就得到了一个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
(出示学生得到的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
(2)引导学生观察得到的正方体的展开图,思考: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有什么特征?
[学生通过操作得到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由于沿着不同的棱剪开,就得到的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也不同,因此会有多种展开图,至于有哪几种展开图之一知识在二年级下的学习中已经解决,教师不需要展开。]
2. 组内交流,发表见解;
(1)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有6个正方形的面组成。 (2)它们的形状都相同。
(3)它们的面积都相等。
3. 教师引导,深入探究;
(1)想一想可以怎么求这6个面的面积总和。 先求出1个面的面积,再乘以6,就是这6个面的面积总和。
(2)请你试着求一求你手中的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
注意:先测量棱长的尺寸,再计算,取整厘米数。 (学生计算) 看书巩固,掌握方法; 刚才我们计算的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那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么求呢?书上有具体的介绍,请打开书,翻到P39,看书回答: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学生通过对自己手中的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的观察,自主探究,得出了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么求的结论。最后通过看书规范自己的结论。]
四、巧加点拨,学而致用
1.追随上知,质问质疑
拿出手中的长方体纸盒,指出它的表面积,说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知道它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吗?
2.迁移知识,灵活运用
学生利用所学方法推导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3.组际交流,发表见解
4.看书小结,掌握方法
请打开书,翻到P40,看书回答: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5.引用方法,灵活解答
算一算你同桌手中长方体的表面积。
[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通过班级适当交流取得共识。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再适时指导、点拨。]
长方体教案8
目标:
1.感知立体图形的特点,能找到共同属性。
2.学习运用非平面的内的计数方法。
3.感受到体积的存在,萌发探索的兴趣。
准备:自带一个小纸盒、记号笔每人两只、油泥每桌一份,米、两个杯子
过程:1.介绍自己的纸盒,引出课题
每个小朋友拿一个纸盒和桌上的小朋友比一比,用好听的话说说你的纸盒是什么样的?
2.认识长方体的'面
(1) 用一支笔数一数它的脸(面),用数字写在中间,要有顺序的数。
(2) 汇报自己数的情况,让幼儿介绍数的方法(怎样数不会漏掉?)
(3) 每个盒子都有6个面,6个面它们都一样吗?
(4) 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并。
" target="_blank" >推荐: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小红帽送点心》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高个子和矮个子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手影戏的秘密》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1) 除了这些面以外还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2) 给顶点用一点点油泥做一顶小帽子,一边戴帽子,一边数一数有几个顶点(幼儿不知道是顶点时不要直接说顶点)?
(3) 幼儿汇报,以及说说数的方法,教师记录顶点8个。
4.认识长方体的棱
(1) 除了这些面和顶点以外还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2) 用记号笔画棱,一边画一边数棱有几条(幼儿不知道是棱时不要直接说棱)?
(3) 幼儿汇报,以及说说数的方法,教师记录。
(4) 教师这种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叫立体的。
5.了解长方体的体积
(1) 摘掉帽子,打开盒子,里面是什么?
(2)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不明显的盒子问,如果里面装满东西,哪个盒子装的多?
(3) 我们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教师用米进行演示)
6.延伸
我们用牙签把盒子打开,看看有什么变化?(面、顶点、棱还在吗?)
长方体教案9
活动目的:
1、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2、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3、发给幼儿(每组)长方体、正方体、正方形、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4、教师与幼儿一起比较、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5、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
本文扩展阅读:长方体(又称矩体)是底面为长方形的直四棱柱(或上、下底面为矩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其由六个面组成的,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可能有两个面(可能四个面是长方形,也可能是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是正方形。
长方体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去探求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知道它们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那么它们都有哪些特征?
生: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都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体,一起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面。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师: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长方体纸盒,昨天同学们回家也都做了一个,刚才我们说长方体有6个面,他们分别是,(边说边指),那么如果我们沿着长方体的某些棱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呢?
接下来学生动手剪(强调要求)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展开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我发现长方体展开后还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演示(实物展开后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还能像中一样找到刚才指出的前面吗?后面又在哪里呢?你还能找出上、下、左、右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生:能。
师:那么请你们在自己的`长方体展开图中标出上、下、左、右、前、后。
师: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生: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
生: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高,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高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宽x高。
师:同学们,像这样我们把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表面积)
(2)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小组合作:1,先独立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探讨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作业展示: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
或者(长x宽+长x高+宽x高)x2 分别解释
教学例1。
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出示)
问题: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
生: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根据上面咱们总结出的公式来求一下表面积
方法一:0.7×0.5×2+0.7×0.4×2+0.5×0.4×2=1.66(平方米)
方法二:(0.7×0.5+0.7×0.4+0.5×0.4)×2=1.66(平方米)
(3)通过刚才的操作与例题,你觉得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又该如何计算呢?归纳总结
三、深化提高,综合应用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六的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发现本题中“没有底面”这条信息很重要。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归纳知识,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深刻感受和老师、同学说说。
长方体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二)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教学用具
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教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厘米
教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面积单位
1米2=100分米2
1分米2=100厘米2
厘米2
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4米=( )分米=( )厘米。(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500厘米=( )分米=( )=米。(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习新课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电脑动画图(或抽拉投影片)。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1分米3。)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1厘米3为单位,一个一个涂,涂满一排,提问:体积是多少?一排一排涂,涂满十排(一层),提问:体积是多少?一层一层涂,涂满十层(即全部涂上)。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厘米3)。)
教师:由此可知1分米3等于多少厘米3?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
1分米3=1000厘米3
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米3,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再请学生看一遍电脑动画图后,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米3=1000分米3。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2)教师:(指黑板板书)这些是常用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进率,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处?(名称、进率两方面。)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出示例3:(投影) 3.8米3, 0.54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把问题改写成如下形式:(板书)
8米3=( )分米3
0.54米3=( )分米3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板书:
因为1米3=1000分米3,8米3有8个1000分米3,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题同上理)1000×0.54=540,填 540。
(2)出示例4:(投影片) 3 400厘米3, 96厘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改写成算式:3400厘米3=( )分米3
96厘米3=( )分米3
教师:审题时首先要注意什么?试说出这两道小题的解答过程和算理。
学生试算,讨论后,归纳并板书:
因为1000分米3为 1米3,3400分米3中包含有多少个1000分米3,就有几个米3,列式:3 400÷1000=3.4,填 3.4。
(第2题同上理) 96÷1000=0.096填 0.096。
教师:请对比例3,例4,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再小结并板书:
(例3下面)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例4下面)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想一想,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换算的方法相同,但进率不同。)
(3)*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分米3=( )米3;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学生口答后
再板书:2+80÷1000=2+0.08=2.08,填2.08。
②5.34分米3=( )分米3( )厘米3;
教师: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转化?(板书)1000×0.34=340,填5和340。
③3.09米3=( )米3( )分米3。
请学生直接说出列式和结果。
老师:从上面三道题的解答中,你们有什么体会?(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化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外,还要注意审清题中哪一部分需要转化。)
书面练习:(请4位同学写投影片,集体订正)课本P38做一做和补充题。
出示例5:(投影) 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请同学们自己解答。老师巡视中可抽选一名先算出立方米,再化为立方分米,和一名直接算出立方分米的同学去板书。集体订正时由同学自己确定哪种算法较好。
(三)巩固反馈
口答填空,说出计算过程。(投影片)
0.5米3=500厘米3( ) 2.6分米3=2米3 60厘米3( )
(四)课堂总结
1.体积单位的进率。
2.体积单位的转化方法。在学生总结基础上,将例3,例4后归纳的方法汇集成一个,并板书出来:
板书设计
长方体教案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第18~1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比较有标志性建筑物的图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展示图片)这些建筑物结构的形状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建筑物结构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出示课件中建筑物的轮廓)
师:不只是建筑物的形状,我们身边的一些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请同学们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了解了我们身边这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今天我们就来更加深入的研究长方体这个立体图形。
(贴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并贴出画有长方体平面图的卡纸)
(过渡语)师:我知道同学们也带来了长方体的物品,请你们拿出来给同桌展示一下。
二、探究新知
(一)通过摸,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师:接下来跟着老师来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摸到了长方体的面,长方体的面摸起来滑滑的、平平的。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种感觉吗?没错像这样摸起来滑滑的、平平的部分就叫做长方体的面。(板书:面)
2.师:那除了面,我们还能摸到长方体的其他组成部分吗?
(预设1)生:我还摸到了长方体的棱。
师:那请问长方体的棱在哪里呢?(请生上台指出长方体的棱)
(预设2)生回答不出来
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面和面相交的线段)
接着让生在自己的`长方体物品里找出长方体的棱指出来给同桌看看。
3.指导学生观察顶点。
师:同学们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板书:顶点:棱和棱的交点)
4.师小结: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巩固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具体位置。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过渡语)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数一数,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生朗读活动要求。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和面的数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互相平行)及相交的棱、相对(没有公共边的面)及相邻的面(有一条公共边的面)。
(2)若学生(出示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8个顶点,12条棱,并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板书: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出示课件,并让生把长方体的定义齐读一遍)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过渡语)师:为了对长方体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们大伙动动手来制作了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如果我只给你细木条和橡皮泥,该如何运用这些材料呢?
请个别生读活动要求。
小组讨论2-3分钟,请生回答。
(预设)生:我要用细木条来当长方体的棱,橡皮泥用来黏住细木条,同时橡皮泥充当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的想法怎么样?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师:我也非常赞同你的想法,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材料开始制作吧。
注意:请每组拿出一本书垫在下面再制作长方体框架。
(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制作)
(2)师:仔细观察长方体框架,你发现长方体用了几根细木条?
生:12根细木条
师:这些细木条其实就是长方体的12条棱,如果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生1:分为三组,四条长,四条宽,四条高。
(预设)生2:我想分为四组,每一组里有一长,一宽,一高。
2.认识长、宽、高。
(1)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过渡语)师:你们刚才都说到了长、宽、高,请问同学们谁愿意带上你们的作品上台给大家指一指长、宽、高分别在什么位置?
生: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2)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
3.课堂小结: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我知道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生:我还知道了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有8个顶点,12条棱,并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练习巩固
1.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相同,但形状不相同。(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2.想一想,做一做
书本第21面 练习五 第一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教案13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所有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3、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察。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出示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制作长方体。
制作准备:
橡皮泥八小团,细棒十二根(分成三组,每组四根长短相同)
制作过程:
1.按下图的顺序,逐步搭成一个长方体的架子。
2.成品如图。
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说一说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
(1)(2)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
(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
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
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
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
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认识。
3.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设备:
幻灯片、一个正方体纸盒、一个长方体纸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出示实物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幻灯显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物体你们认识吗?你能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吗?
生:墨水瓶的形状是长方体……
生汇报,教师进行分类。
说出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牙膏盒的形状是长方体,骰子的形状是正方体的。
生:……
指名发言要更多倾向于差生。
二 自主探究
1.认识面、顶点、棱的特征。
指出面、棱和顶点。
师:生活中这样的物体有很多,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像老师这样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上面有平平的面,还有边和尖尖的角。
师:这个平平的面我们就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之间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也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称)教师板书。
拿出正方体物体:你们能指出面、棱和顶点吗?
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
面的特征。
师: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生: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有6个面。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些面有多少特征?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数)
生: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呢?(可以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用一定的方法验证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我用算的方法来验证……
生:我用剪的方法验证,是这样做的……
生:我用画的方法……
顶点、棱的特征。
师:观察用细棒和珠子做成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用了多少根小棒、多少颗珠子?(珠子也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所用的小棒就相当于"棱"。)
生:正方体用了8颗珠子12根小棒,证明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
生:……
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它们的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整理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找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你能把它们的特征整理在表格中吗?
名称 面 顶点 棱
正方体 6个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 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 8个顶点 12条棱,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先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 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表格,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不同的地方是……
学生汇报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认识长、宽、高。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谁知道叫什么名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这样放着谁能说出它的长、宽、高?如果这样放呢?(变换不同的方向说出)
师:你们能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师:你能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那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练一练第二题。
三 巩固新知
练一练的第三题。
师:看练一练的第三题,谁能把题读一读,然后回答。
生:……
师:前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
总结
回顾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教案14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正方体、长方体,感知它们的特征。
2.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形体。
3.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各种正方体、长方体积木及玩具。
活动过程:
一、通过小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接到一个电话,前几天森林里刮大风,把小兔子家的房子吹倒了,小兔子非常着急,怎么办呢?(小朋友帮助小兔搭房子)二、引导幼儿观察搭房子的材料--积木,认识正方体、长方体。
(一)认识搭房子的材料1.师:我们一起看看搭房子的材料是什么呀?这些积木都一样吗?
2.请每个幼儿拿一块积木,看一看、摸一摸自己拿的积木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先让幼儿自由讲讲,再请个别幼儿回答)(二)引导幼儿数一数手里的积木一共有几个图形组成。
1.师: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长方形组成的,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正方形组成的,也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你能告诉我,你的积木上一共有几个图形吗?(幼儿数,老师观察)2.请用不同方法数的'幼儿倒前面来示范数。
3.全体幼儿用与刚才不同的方法再次数数。
(三)引导幼儿观察每个面的形状。
1.师:小朋友都很能干,都数出了积木上由六个图形,谁来告诉我,你的积木上是六个什么图形?
2.小结:由六个长方形或四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形体是长方体,由六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的形体是正方体。
三、帮小兔子搭房子。
1.师:现在,就请小朋友用这些材料来搭房子吧,要搭得既坚固又漂亮。(幼儿建构房子)
2.参观房子,说一说搭房子的积木是什么形体的?
四、迁移经验,运用自己感知的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判断自己的礼物是什么形体。
1.师:小朋友帮助了小兔子,小兔子非常感谢你们,所以给你们每人送了一份礼物,从你们的椅子下面拿出来看一看,说一说,你的礼物是什么形体的?
2.分别请拿正方体礼物的幼儿和拿长方体礼物的幼儿到前面来,其它幼儿检查是否正确。
五、活动延伸请幼儿课后在幼儿园、在家里找一找,有哪些东西也是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然后告诉小朋友和老师。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正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长方体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页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让学生认识到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相差程度有关的道理。
2、通过数学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方法以及成功的体验。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策略意识、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到,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要使表面积较小,长、宽、高应越接近的道理。
【教具学具】
为每组学生准备8个规格为16×8×4(单位:cm)的长方体纸学具盒,包装纸,直尺,透明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师:观察自己桌上的学具盒,你发现这些学具盒有什么特点?
生:形状都是长方体,每个盒子的规格都是16×8×4(单位:cm),每组都有8个。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8个长方体盒子包装成1盒,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呢?今天我们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设想与摆放
1、设想与摆放
设想:
(1)要将这些长方体的盒子包装起来,在包装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要达到节省包装纸的目的,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要想节约包装纸,学具盒中间不能留空隙,表面要平整;摆法不同,所用的纸的大小不同;接头处尽量不要浪费等等。
(3)明确长方体盒子的摆法不同是造成包装纸用量大小的主要原因。
2、记录与计算
(1)你认为造成所需包装纸大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所需包装纸的面积=所摆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接头部分用纸量(按2dm2计算)
生:摆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越大,所用的包装纸越多,反之就少。
(2)究竟哪种摆法会更节约包装纸呢?
师:你们可以先将几个盒子摆一摆,量出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计算出摆成的不同长方体的表面积,从而算出所用包装纸的面积,并将数据和计算过程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记录3种不同摆法下的包装纸用量,并选择一种用纸最少的方案。
为什么这种方案的用纸量会最少?在全班进行交流。
三、交流与比较
比一比谁的方案用纸少,并分析出用纸量不同的原因。
重点思考并讨论:
为什么同样是将8个学具盒打捆包装,表面积的大小会不相同?影响表面积大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将分析的原因记录下来。
四、发现与思考
通过本次包装设计,你有什么发现?
1、物体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包装用的纸也就越少。
2、同样的体积下,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长度有关,长、宽、高的长度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当长、宽、高相等时,它的表面积最小。
五、知识拓展
师:解决用料省的问题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20本数学书,想想看,怎样摆表面积最小?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长方体教案】相关文章:
《认识长方体》教案02-17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02-16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案03-06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11-15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15篇03-02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赵桂芳12-16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潘春香12-1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01-2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