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川教版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川教版教案1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体会这次班会的"趣"。
教学难点:
体会老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这次班会的主题是什么?
二、走进"有趣的班会"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11自然段。
2、学生就课文内容质疑。
3、全班汇报,归纳。
(1)在班会上陈思同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同学们提出了哪些奇思妙想?
4、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小组交流。
5、全班汇报。
(1)爱迪生年幼时和同伴做让人充气升天实验的故事。(人们根据这个实验发明了送入上天的气球)
(2)课件出示:
奇思妙想特点
发明像金箍棒似的'书包能变大变小发明会说话的钥匙能自己说话发明像气球一样的旅行袋能悬在空中发明不怕摔的眼镜摔到地上能自动弹到手里给马路安个拉链可以随时打??
我也想发明…
①从同学们的奇思妙想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②把自己的奇思妙想也写出来,与同学们一起探究吧!
三、领悟班会的主旨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说说对班主任那段话的理解。(学生自由交流)
3、与小组同学一起说说自己的奇思妙想。
4、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感悟这次班会的"趣"。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自己在这一节课的学习方法。
川教版教案2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阅读课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
体质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用火
穿着
自然过渡,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比较
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
五、收获与疑问
我们今天的科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作为小结。
拓展思路。
六、练习
书后“学习测评”。
【教学后记】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
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河姆渡遗址
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四、大汶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
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教学后记】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平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华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拓展学习
P16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学生讲。
【教学后记】
第4课 夏朝和商朝
【课程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史上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xx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暴政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川教版教案3
学习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并贴上标签),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川教版教案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1、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抒发自己的情感。
2、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初步感受秋天美好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秋天么?喜欢秋天什么?秋天这么美,这么好,你们喜欢吗?你们想出去玩玩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和课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到郊外去“秋游”。
二、板书课题,解题
1、请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课题。
2、齐读课题。
3、“秋游“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说说。对,秋游就是秋天出去游玩的意思。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自由发问。
5、过渡:秋天到哪儿去游玩?看些什么,玩些什么,看看图,读读课文就知道了。(出示投影)
三、指导看图
1、我们按什么顺序来观察一幅图呢?从上到下观察一下,看看,秋天的天空、田野是什么样的?
2、秋天的天空怎么样?你们看白云像什么?
秋天农田里哪些庄稼成熟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草地上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呢?他们是怎么玩的?(出示小黑板:小朋友有的(),有的( ),有的()。要求学生用“有的”组成句式说话。
四、初读指导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自学生字词。
(1)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小节号。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出课文中带有田字格中生字的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重点领会“郊外、追逐、打滚儿“的意思。
(2)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3、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提出了什么问题?现在你们能回答了吗?
理清脉络,出示思考题:课文四个自然段的意思分别写在了下面,对照课文想一想,在前面的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同学们玩得很高兴。
( )同学们跟老师到郊外游玩。
( )天空美。
( )农田美。
想一想,给每个自然段选择正确的意思。如果想不出,可以再读读课文。
4、同学们已经把课文初步读懂了,让我们齐读课文。
五、教学生字
1、自学课后的生字笔顺表,把生字的笔顺描一遍。
2、你在生字的字形上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
兔:最后一笔是小兔的尾巴,不能丢。
凉:“两点水旁”,与“冷”有关,不能写成“三点水旁”。
逐:第七笔是“点”,不能写成“捺”。
3、刚才在描红中,你们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呢?谁来帮帮这些同学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并范写。
4、学生观察重点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名说说。
5、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巩固所学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词汇。
2、指导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能不能先说“天气渐渐凉了”,再说“秋风起了”?(因为是秋风先起的,天气才渐渐变凉的。)
(3)出示:a、天气凉了。
b、天气渐渐凉了。
比较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加了“渐渐”后好在哪里。(说明天气不是一下子凉的,而是慢慢变凉的)。并指出“渐渐“的近义词就是“慢慢”。
第二句说了什么?为什么秋游要到郊外呢?郊外是什么地方呢?
(1)过渡:同学们去郊外游玩,看到了些什美丽的景象呢?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天空、农田美在什么地方?可以用笔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交流。
(2)学生作全班的交流:
①“蓝蓝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你们可以为“蓝蓝”换个词语吗?
(蔚蓝、碧蓝、瓦蓝、水蓝、天蓝……)
②除了写天空的颜色以外,还写了天空的什么?(大——一望无际)
还有哪些词语也表示“一望无际”这个意思呢?(一望无垠、无边无际……)
③天空中白云又是怎样的呢?它像什么?指名说说,再用上“有时像……有时像……”说上一长句话,看谁说得又美又生动。
④让我们美美地来读好第二小节吧。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⑤农田也美,你从哪些句子中可以读出来?指名读第三小节。
⑥出示:a、稻子黄,高粱红,棉花白。
b、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这两句话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加了个“了”有什么变化?(第一句话只说出了庄稼的颜色,第二句话还说出了这些庄稼都成熟了。)
⑦庄稼成熟了,农民们的心情怎么样呢?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一读第三小节。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老师范读。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想想什么是“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谁能来试试。
(3)第二句说了什么?“奔跑”和“追逐”两个词语完全相同吗?
(4)这一段第一句用“有的……有的……”,第二句用“大家”,想想有什么不同?
(5)“多开心哪”表示什么样的语气?学生练读。
(6)齐读第四小节。
4.总结:这篇课文写同学们去郊外游玩,秋天的天空和农田都很美,大家玩得很开心。你读了有什么感受?
5.秋天的郊外是多么美丽啊,同学们也玩得很开心,让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景永远留在脑海中,好吗?有感情地齐读整篇课文。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背诵课文。
2、会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写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朗读和背诵指导
1.指名读课文。
2.这篇课文里哪一句表达了人们欢乐的心情?所以整个课文都要用欢乐喜悦的语气读。
(1)第一自然段用陈述口吻,要读得平缓。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2)第二自然段的“蓝蓝”、“白”、要重读;“一望无边”、“有时像”要读得慢;“几朵白云”、“一群白兔”、“几只绵羊”要读得轻快,流露出喜悦心情。
(3)第三段的“黄了”、“红了”、“白了”要重读。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第四段中三个“有的”,声音要逐步提高,语速加快;“大家”、“多开心”要重音读,读得缓慢。
3.个人练读。指名读。齐读。
4.读得真好!愿意把这美好的秋景永远留下来吗?让我们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吧!学生看图或看板书来练习背诵课文。
5.指名背诵课文,师生齐背课文。
二、说话指导
1、齐读课文的第四小节,体会“有的……有的……还有的……”一般会用在什么情况下?
2、提供句式练习说话。
(1)在操场上,小朋友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大家玩得多开心哪!
(2)放学后,值日生留下来打扫卫生,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多!
3、讨论交流:在农贸市场里,在商场里,在家里过年时……
板书设计:
1、秋游
天空美蓝天白云
同学们看到农田美黄红白
游玩开心有的……有的……有的……
本课主要目的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体验“改商”的过程,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优缺点:
一、创设生活情境能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我以秋游图片欣赏为引子引出情景图,让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激起孩子们的求知欲。
二、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在教学中,我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调商的过程,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新课标提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所以我根据本课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从而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能够抓住重点,层次分明,不至于让学生走入误区,从而浪费学生更多地宝贵的精力。
四、在练习的安排上也比较有层次,由浅入深,学习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有二点:
一、我在本节课也有点拘束,不能做到“收”“放”自由,对学生的思维“收”得太紧,也太快了,感觉她们好像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一样,我应该相信学生,应该再“放”开些。
二、在交流算法过程中,虽然我抓住了“调商”这一教学重点,但没有让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发言,也没有达到强化、巩固的效果,好像走了一个过场,没有深入。
川教版教案5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安排自我评价、调节补救环节。这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苯沂究翁狻K谆八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就是杭州,西湖就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后让学生思考:从题目看,本文会写什么内容?(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弊远量挝摹L崾疽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学生试读课文,指名学生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整体感知,让学生说出文中写了西湖哪几处景物。
3比隙辽字、生词。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1毖生读书,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对小的.问题当时予以解决,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如上进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
2本读思考,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可以互相讨论。检查学习效果时,可让学生不按自然段顺序汇报。
各自然段精读设计:
第二自然段:你认为写远山和湖面景色的句子中,哪些词很重要?(绿、青、浓、淡、银镜、飞、一闪一闪等词语)能说说理由吗?你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让学生反复品读。
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口头造句。
第三自然段:什么叫“心旷神怡”?文中哪些景物让你心旷神怡,感到特别舒畅?学生自由说。
你能把“心旷神怡”的舒畅心情读出来吗?
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看图,读出图中意境,再配上舒缓优雅的音乐范读课文,反复体会月光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通过二、三、四自然段学习,谁能说一句赞美西湖的话(“西湖真美啊!”等),自然引出:“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三、学做导游,背诵积累
同学们对西湖的美景都感受到了吗?现在有一批外国友人来西湖参观,你们可以给他们当导游吗?
学生对照课前准备好的西湖图片(全景、远山和湖面美丽景色、小洲等主要景点、月光下的西湖风光)当导游讲解,部分学生戴上头饰、面具扮游人。
试背课文。
做“词语汇展”游戏,积累词语。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语;老师说近义词,学生猜词;老师指(或述)图中景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描绘。
四、自我评价,调节补救
评价题:
1笨雌匆簦写词语;
2北纫槐龋再组词;
3毙唇义词;
4毖生打比方(如:中秋节晚上,一轮明月宛如一个洁白的挂天空);
5备据课文内容填空。(具体内容略)
学生评价后,根据自己薄弱环节作补偿性学习。
川教版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4、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锻炼学生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2、自学生字词,试读课文。
3、指导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
一、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
1、师谈话导入。
轻声播放音乐《爱我中华》,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补充资料。
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3、评选学生,颁发小奖品。
?通过跨于课内外的“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他们既可以获得课文学习的经验背景、知识,又锻炼了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同时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风情、景观又会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揭示课题。
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配乐,可以引领学生进入情境。】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顺势切入,初读课文。
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趣味识字。
(1)教师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第1自然段:坪坝(bà)绒球花傣(dǎi)族景颇(pō)族
阿昌(chāng)族德昂(áng)族绚丽多彩
第3自然段:蝴蝶孔雀舞摔跤(jiāo)山狸
第4自然段:凤尾竹摇晃(huàng)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3、学生试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1)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要注意右边的构成。
“雀”:“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2)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六、作业超市
1、感情朗读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抄写你认为难写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段朗读理解课文,加深感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积累语言。
4、布置综合性学习。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进行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第1自然段:
1、请各自轻声读第1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3、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点评后再指名练习。
4、配乐朗读这一段。
第2、3自然段:
1、师引入。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2、3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3、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4、想象描述。
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画面?
学生想象描述,并朗读有关句子。
第4自然段:
1、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2、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营造与课文内容相适合的情境,回应导入时“假想参观”,既引导学生自然抒发对民族小学、对美好的学习生活的赞美,又首尾衔接,自然作结,使教学过程圆合无缝。】
3、抒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自由选择段落感情朗读。
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积累本上。
五、作业超市
1、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还可以画图画,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2、把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在积累本上。
川教版教案7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史实和文学艺术巨匠的成就
掌 握教育改革的艰难,中国近代后期时代特征对文艺的巨大影响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创建京师大学堂与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必然性,时代对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锻造
对比鉴别文艺巨匠的姓名和主要成就(要求“对号入座”)
讨论探索清末新式学堂教学内容与今天学校教学内容异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是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需继承发扬
唯物史观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教学重点
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入座”:
姓名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茅以昇
成就《海国图志》译著《天演论》京张铁路《制碱》钱塘江大桥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上述思想家科学家中,除了魏源以外,其余四位都是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且都是留学成材后,归来报效祖国的知识界精英人物。这新式教育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哪些人物?(组织学生阅读117——121页课文,对重要的人名、代表作名称[或主要成就]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式教育的开端
1 新式学堂在中国出现的情况怎样?
A. 出现时期:洋务运动开始时[1862年]。
B. 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27页]。
C. 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今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在地]。)
2 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废除了不合时宜的.科举考试制度,具有进步性。但仍然局限在“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框架内,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经学”课时最多,学生仍立足于做官等。)
教师小结、过渡:《奏定学堂章程》拟订后,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1906年后的考试就都属于近代教育的形式了。在这样的制度下,不但培养出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巨匠。
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1 你知道五四运动到1949年间中国文学艺术的神圣使命吗?(宏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2 请你根据下表,找出字母所示的内容。(先找到标明之,后组织“接龙回答”)
类 别姓名代表作
文 学Aa
Bb
Cc
Dd
艺术美术Ee
音乐Ff
Gg
A. 鲁迅 B. 郭沫若 C. 赵树理 D. 丁玲 E. 徐悲鸿 F. 聂耳 G. 冼星海
a.《狂人日记》、《孔乙己》b.《屈原》c.《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e.《愚公移山》 f.《义勇军进行曲》 g.《黄河大合唱》
教师总结:
近代中国的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锻造出来的。这说明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起来。
川教版教案8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倡导文明节约的精神;
2.学习巩固时事评论的写法;
3. 学习巩固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难点: 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酽酽 yàn (味浓) 阖hé家(全家) 眼花缭乱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夷:平常)奢shē华(花费大量钱财摆门面) 令人咋zé舌(形容吃惊害怕,说不出话) 不敢问津(不敢探询渡口,比喻不敢探询价格和情况) 流风(正在流行的思潮、流行方式等) 竞豪赛奢(比阔比有钱)
二、课文研讨:
(一)研读课文,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即标题: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二)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1-4自然段): 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②分层归纳法)
第二部分: 分析这一现象,论证它不能看作是正常的消费。(④缩句法)
第三部分:结论。强调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及其意义。(②分层归纳法)
(三)课文的逻辑思路是什么?(练习一)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论证它的错误性──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结论,指出怎样去作)
(四)第一部分中摆出月饼消费中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包装上,形式大于内容,而且造成浪费;用途上,偏离了人们一般的礼尚往来,成为一些人拉关系的“敲门砖”。
(五)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对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提出批评,指出应勤俭节约,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这样我们民族才能拥有远大前程。
(六)这篇课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有哪些特点?(练习三)
1、围绕一个月饼消费问题,搜集社会上的`大量材料,增强了说服力。
2、集中在第一部分分类使用,更显得问题严重。
三、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按第2页的《活动指引》开展活动,写大作文。
【教学总结】
1、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进行原发性的生活思考,敏锐地捕捉话题;
2、围绕论点展开论述,要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如摆事实(要准备典型、新颖、有说服力的论据),讲道理,做到以理服人;
3、要安排好文章的结构,让读者读的时候能够理出一个明确的框架。
五.作业:
针对学生当中的考试作弊现象,参照课文写法,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时评。
提示:先提出自己的论点:“反对作弊”,
然后具体分析:“作弊的表现、危害、实质”,
最后解决问题:“怎样克服作弊现象”。
川教版教案9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练习概括各段大意,归纳天鹅的几个特性。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学会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读八个生字。
2 过程与方法:学习生动优美的语言,反复品味,积累、学以致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朗读课文,并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文章内容。
2、学习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并能学习使用。
教学准备:
天鹅的图片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新课
二、精读品悟
1、由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作者笔下的天鹅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用笔画出来。
2、把握文章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再串联起来就是 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介绍天鹅的科学小品,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天鹅在水中那优雅的姿态、妍美的形状、优美的歌声等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鸟和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由衷喜爱和赞美。)
3、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生思考:哪句话是中心句?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
(2)汇报:从侧面和正面反复强调天鹅的`优雅妍美。出示幻灯片并指导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天鹅的优雅妍美
4、仿照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学第二段。
(1)自学要求:出声朗读,把你学到的知识写在书中相应的位置。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描写。
(3)借助图片让学生感受天鹅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模型,并指导朗读。
5、学习第三段
(1)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找出中心句、过渡句;从哪些词句看出天鹅酷爱自由;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学生汇报交流。
5、齐读最后一段。
(1)这段运用了什么手法?
(2)天鹅临终的歌唱具有什么意义?
三、回读赏析
同学们,你们觉得天鹅仅仅是一只鸟吗?更像什么?师生共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用格言总结: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
板书: 天鹅
优雅妍美
善航者
酷爱自由 托物言志
神奇歌手
【川教版教案】相关文章:
川教版教案8篇01-12
川教版 五年级第2课教案12-17
冀教版美术教案12-17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02-25
冀教版英语教案01-03
鄂教版3上教案512-16
鄂教版3上教案312-16
鄂教版3上教案612-16
鄂教版3上教案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