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精选2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学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三)解决办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
(一)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自拟文题。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对策: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领悟体会。
课前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错别字。(投影片)
勿忘我(务忘我)按奈(按捺)
营光棒(银光棒)拟评(批评)
棵本(课本)启初(起初)
旁大(巨大)全不(全部)
由其(尤其)有此(有些)
平血(贫血)草从(草丛)
作些(做些)漠名(著名)
体息(休息)才华横益(才华横溢)
收堆(收摊)
二、病句
1、我一始杂业。
2、我写完作业没事了,我就开始说话了,我一始跟前面的潘成宇说话。
3、我就大声地自言自语了。
4、老师全部去开会了,然后我们六(4)班就放假了。
5、我们身边有没有很多钱,怎么办呢?
三、内容上的毛病。
1、在句子中前后意思相矛盾。
2、标点使用不当,人物说的话没有用双引号。
四、讲评方法。
小组交流,互相修改,取长补短。
1、四人一小组自评,找出对方不足之处,讨论如何修改。
2、选好的范读欣赏。
3、针对自己的不足自行修改。
五、讲评步骤。
1、分组自读自评。
四人一组,先自读自己的,交流有没有写出老师不在教室时同学们的各种表现,叙述得是否具体。
再读读同学的',指出对方不完善的地方。
2、范读盛晨的,能有详有略地写出老师不在教室时同学们的各种表现。
3、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的修改意见,自行修改自己的习作。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3.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点、艺术风格及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到法国,那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国度。法国的建筑尤其出名。能说出法国出名建筑的请举手。(投影出示几幅建筑图片,如巴黎卢浮宫、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可见,建筑是科学,建筑是艺术,建筑还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要跟随作者吉祖英来了解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颗绚丽灿烂的明珠——法国的凡尔赛宫。(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重点写的是什么?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重点写凡尔赛宫的建造时间、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
三、学习课文
1.同学们,请你们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是美的殿堂,更是一座艺术的宝库。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向老师和同学们解说凡尔赛宫。
2.走进凡尔赛宫。
生一,介绍第1、2自然段。(先个别练说,再指名说)
同学们,在我们面前的是驰名世界的、被称为人类艺术明珠的法国凡尔赛宫,它坐落在……主要建于路易十四时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宫殿建筑气势磅礴……正宫……宫顶……宫殿外壁上端……如果想看到凡尔赛宫更为美丽的景致,就请跟随下一位导游一起走进凡尔赛宫。
师:走进凡尔赛宫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这位导游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介绍时注意了什么?(板书:方位、艺术价值,外部:建造时间、面积、特色)(要注意抓住重点,准确生动、表达流畅、声音响亮)
凡尔赛宫里面的景致怎样呢?请下一位导游为我们介绍。
生二,介绍第3自然段。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凡尔赛宫的内部,这里有大殿小厅500多间,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现在,我们来到了由皇家大画家……的镜廊,这是凡尔赛宫的一大名胜,它全长……凡尔赛宫内部的陈设和装潢那么富有艺术魅力。其实它的外部景物同样充满艺术魅力。不信,请随下一位导游进入法兰西式大花园。
(1)师问:这位导游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板书内部:陈设、装潢)
(2)作者为何要重点介绍镜廊?
(3)这一段的第一句在这节中起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
接下来,我们继续观赏正宫前面的法兰西式大花园,有请下一位导游带我们去游览。
生三,介绍第4自然段。
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正宫前面的法兰西式大花园……
(1)这一节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的?(由远及近)
3.除此之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板书:历史逸事)指名朗读。
4.文章的第6、7自然段介绍了什么?齐读第6、7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学习写法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明“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的?
(一是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二是外围环境优美,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三是建筑历史悠久,有许多动人的历史逸事;四是在历史上曾是法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今日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
2.本文在介绍凡尔赛宫时,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先总说其艺术价值,再具体说明艺术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最后归纳)
3.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句子加以说明。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五、课外拓展
运用文章的写作方法介绍一下我们的校园。
【希腊巴特农神庙】
巴特农神庙是希腊祭祀诸神之庙,以祭祀雅典娜为主,又称“雅典娜巴特农神庙”。
它建于公元前447—438年,是伯里克利当政时代重建卫城山工程中的重点项目。神庙位于雅典老城区卫城山的中心,坐落在山上的最高点。它外形呈长方形,长228英尺,宽101英尺,由46根多立克式环形立柱构成柱廊。神庙的主体为两个大厅,两旁各倚一座有6根多立克圆柱的门厅。东边的门厅向内殿,殿内原来供奉着巨大的雅典娜女神,但是,这一杰作在公元5世纪失踪。中楣饰带是由92块白色大理石装饰而成的,上面有描述希腊神话的浮雕。东西庙顶的山墙上也有精美的浮雕。
巴特农神庙被认为是多立克式建筑艺术的极品,有“希腊国宝”之称。
【吴哥古迹】
1861年,法国博物学家亨利莫奥在向导的陪同下,前往柬埔寨金边北部的密林中采集蝴蝶标本。
亨利莫奥一再催促向导向密林深处进发。结果,他们发现了一个宽10千米的雄伟的建筑群。建筑群由一组组宏伟的石构建筑和精美的石刻浮雕组成。
这些大大小小600多座各式建筑物,散布在40多平方千米的森林之中。
这个发现震动了世界。
经过考证,人们发现这个在密林中沉睡的雄伟的建筑群原来就是公元9世纪到15世纪柬埔寨历史上的吴哥王朝的国都。
吴哥在柬埔寨暹粒省境内,距首都金边240千米。吴哥南临大湖,北枕群山,土地肥沃,人烟稠密,是理想的建都地方。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是吴哥王朝最兴盛的时代,人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历史文化,吴哥古迹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令人奇怪的是,这么一个辉煌的古都为什么被遗弃在丛林间而没有在史册上留下痕迹呢?专家们猜测有四种可能:一是全城传染瘟疫死得一个不剩;二是全城发生饥荒,人们只得弃城而逃;三是外族侵略,屠城后又弃城;四是都城内两派政治势力发生内讧,互相残杀,最后胜利的一方又在死尸堆里感染了瘟疫。这四种可能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
吴哥城从此荒芜,宏伟壮丽的建筑物为浩瀚的林海所湮没,直到19世纪才被人们发现。
吴哥古迹连同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图被称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观”。
【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位于北京城的北部,街东与雍和宫大街相通,西口连着安定门内大街。
这条街至少有570余年的历史了。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修建了皇城、太庙和天、地、日、月等坛之后,当然没有忘记在北城根儿大兴土木——建立孔庙和太学。于是,国子监街也就由此诞生了。
国子监街还有一个名字叫成贤街,这三个字工工整整地雕刻在街的东西两头的两座巍峨的牌楼上。牌楼为砖木结构,朱红漆的楼柱。辉煌,不敢说;庄严,足够得上。
从街东口往里漫步,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与外面喧闹的世界迥然不同的景象:幽静、深邃。道边参天的古树,让你领略到老北京街道的'那种古朴的韵味儿。打个比方吧,喝罢咖啡、扎啤、可乐,若是这时面前又摆上一碗冰镇的、加了桂花的信远斋老字号的酸梅汤,我想是没有人不动心的。
往街的深处继续前行,路边出现几组高大的石碑。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写着两行大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原来这是有名的“下马石碑”,它标志着孔庙、太学的禁地到了。据说,出于对孔圣人的敬仰,甚至连皇帝御驾至此,也要下辇或下舆来步行呢。
国子监街是条文化色彩浓郁的街。就拿街中的孔庙来说,大殿内除陈列有全套祭孔仪仗外,还悬挂着13件无价之宝——明清12位帝王和民国的黎元洪总统手书的13块赞扬孔子懿德的匾额。其中有康熙帝御笔亲书的“万世师表”四字匾,后来被悬在殿外屋檐下最醒目之处。与孔庙相邻的太学的大院内,有一座碑林,它和曲阜的孔家碑林不同,碑上镌刻着的不是逝者的铭文,而是密密麻麻、数以万计的明清两代中了进士的国子监的太学生的大名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似乎每一条街都将变得日益繁华、喧闹起来。然而,我唯独希望这条国子监街还是保持原貌,越静越好。原因很简单:就像人活一世总要有点值得留恋的往事一样,就像潮涨潮落总要留下几片记述海之歌的贝壳一样,我们总要给后人留下点用以追溯历史、求本逐源的东西吧。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书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懂得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道理。
2.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后,会对这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2.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学生自由举手朗读课文,教师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小组讨论)
(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2)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作者是按什么结构写的?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2.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2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2自然段,让学生自由举手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寻找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波义耳发现的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微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2)再读第3自然段,说说波义耳问了些什么问题。
(3)再读第3自然段,交流波义耳的研究结果。
(4)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3.学习第二个事例。
(1)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2)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3)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4)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1)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2)读第2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第6~7自然段。
(1)自读第6~7自然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最后一段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总结收获,随文练笔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中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
3.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教学板书]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一事例:化学家波义耳发现……
第二事例: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
第三事例: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从儿子做梦眼珠转动现象推断出……
三个典型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敏感地意识到”“进行了许多实验”以及“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回顾课文的第2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就会得到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就会心有所动。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5
教学内容:
课文《礁盘》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
4、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5、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6.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体会将军心中的深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礁盘的.有关资料、
课时:
两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阅读《礁盘》,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讨论。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驮(tuo)蔬(shu)熬(ao)罐(guan)秧(yang)筷(kuai)构(gou)
2)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礁盘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读课文(1~10)
1)有感情的朗读,思考:小岛是一个怎样的岛?礁盘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从哪儿来?你从什么中得到体会呢?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
岛上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他们爱海岛就如爱自己的家。
2.读第11~25自然段。
1)小组交流讨论: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了什么?队长说了什么?将军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战士们有什么行动?从这些情节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2)班内交流。
a)菜地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表达了将士们对祖国、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b)将蔬菜给首长吃,表达了战士们对首长的爱戴。
c)首长将菜倒进汤里,哽咽着说“我谢谢你们”,表达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
d)“战士们自觉的围了过来,让将军把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碗里”。表现了战士们理解将军,更用行动表达对将军的理解、爱戴。
e)感受将士们为了祖国的海岛同甘共苦的品质。
1.感情朗读,体会将士们的爱岛之情,也表达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2.给驻守边关、海防前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三、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板书
3、礁盘
小岛(礁盘)没水、没树、没草、没土
战士绿色菜地(中国地图)
将军行军礼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6
一、 前置性作业
1、自学本课生字,摘录重点词语并解释。
2、南沙海军在驻守中遭受了哪些困难?
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三、比读书,比认字(第一次先学后教)学生默读课文,划出喜欢的字词。(关注桑鹏)
(展示前置性作业1)
1.正确读出以下字的读音并组词:
礁、痒、蘸、攒、癣、腻、肆、苋、袒
2.会写以下词语并理解词义:
名副其实、千方百计、肆虐、恩赐、袒护、积攒、千方百计、烟波浩渺、 油腻。
四、默读课文,划分层次。(第二次先学后教)
五、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1.解放军驻守南沙的原因是啥?
2.南沙海军在驻守中遭受了哪些困难?
1.缺淡水: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每日只有5公斤淡水
(2)洗衣难,战士干活不穿军装,怕洗衣费水。
(3)洗澡难
战士们用雨水洗澡。出示句子,练习朗读,体现战士们盼望洗雨水澡的焦渴心情。 南沙桑拿,主要体会南沙桑拿给战士们带来的饿困难,重点体会“烤箱”这一词语。何正会的遗体。重点体会“长癣、发炎、惟一”等词语。
(4)自己蓄水
小结:
南沙群岛地处赤道边缘,高盐、高湿、高温,雾水是咸的,晒干后便是白白的盐花,放在地上的温度计,一两分钟便会晒爆。连以海为生的渔民都视其为生命的'禁区。而勇敢的战士们却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战士们不畏艰难的饿精神不正诠释了英雄的真谛吗?
2.缺蔬菜
出示句子,练习朗读“半天、切得不能再薄、舍不得”应重读
3.生活单调
训练、放哨、巡逻、侦察,数星、望月、听涛、思乡,体会到什么?
六、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七、总结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再现了英雄的本色,为了祖国人民的饿幸福。为了捍卫国家海洋权益。战士们用自己的口号诠释了英雄的真谛,那就是“吃苦不是标准,主动作为、艰苦奋斗、创造一流成绩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战士们的精神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追求精神铸造了南沙的军魂,他们不愧是祖国的饿英雄、不愧是南沙卫士。
八、课堂练习
配套练习1、2、3。
九、布置作业
优美词语两遍
板书设计:
南沙卫士
(坚忍不拔、舍己为人)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7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卫爱国、勇敢和机智的英雄形象。
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4.帮助学生会认“跋、轴、赋、税、脯、唬”6个字,学会“铜、卵、脯、赋、税”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抓住细节,品析感悟,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脯”字读“pú”,不要读成“pǔ”;“卵”字的声母是边音“l”,不要读成鼻音“n”。
“脯”字不要少写右上角的“丶”;“卵”字要与“卯”区别,共有7笔,第4笔是“丿”,不是“丨”。
(二)理解感悟
1.要加强朗读实践,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特点。如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大卫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的情景,适合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景象,从而体会大卫的生活是多么快乐,他对生活多么热爱。再如课文第二部分描写大卫向扫罗王请求应战的语句,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大卫爱国、勇敢的精神和迫不及待的心情。大卫和歌利亚对话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歌利亚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以及大卫针锋相对、英勇无畏的人物特点。
2.本文刻画了大卫这个少年英雄形象。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本文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人物特点鲜明,形象生动。表现大卫热爱生活,作者描写了他的神态、外貌和动作。为表现大卫爱国、勇敢的特点,作者描写了他与扫罗王以及歌利亚的对话。大卫请求应战言辞恳切,充满自信;还击歌利亚针锋相对,铿锵有力。作者还细致描写了大卫交战前、交战时的.一些行动,使得大卫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实感人。另外,作者还描写了歌利亚这个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让人体会到他狂妄至极。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既要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3.课后第2题“你喜欢大卫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应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后进行。重点是引导学生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通过交流,使学生对课文的内涵理解得更具体、更深刻,情感体验更真切。
(三)语言积累
1.课后第1题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应让学生自主选择背诵内容,可以是几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段落。背诵前,可让学生相互交流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或段落。
2.课文中有些成语或常用词语,如“长途跋涉、气势汹汹、武艺超群、万夫不当之勇、瑟瑟发抖、大惊失色、乘胜追击、精明能干”等,可让学生在随文理解了意思后读读记记,以丰富语言积累。
(四)教学时间
本课可安排2—3课时。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通过“语文与生活”中精彩片段的阅读,品味不同人物的笑,积累有关笑的词语,掌握其用法,体会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
练习写钢笔字,掌握钢笔字的章法与行款格式。
积累描写孙悟空的词语,丰富语汇。
教学重难点
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本次训练的重点。
课时安排 两 课 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课前导入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有许多精彩的描写,我们下面要阅读的这个片段,主要是围绕众人笑的神态展开的。片断中为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笑的形态,笑中又尽显各人的性格。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他们。
语文与生活
自己读读片段,根据片段前的提示,说说文中描写的各人笑的形态。
生:史湘云笑得喷饭,可见她开朗活泼。
生:林黛玉笑得叫哎哟,可见她娇弱婉约。
生:贾宝玉恃宠,贾母娇惯。
…… ……
同是写笑,笑的神态各不相同。同学们能联系一下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
大家愿意再现当时的情景吗?现在,我们的教室就是那富丽堂皇的贾府,你们就是一个个的小演员,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表演一下当时的场景。
(生分组表演)
小结:同学们的表演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老师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贾府里,众人听到刘姥姥的一番话笑倒的热闹场面。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写笑的词语?
(讥笑、狞笑、微笑、冷笑、哄笑、大笑……)
读读下面四个句子,看看每个句子该填什么样的笑?你能结合每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你能照样子再写几个表示“笑”的词语吗?
写好钢笔字
指导。
读这段话,指出出处——《读书要有选择》。
引导读帖。重点观察整体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练习。
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师小结。
诵读与积累
诵读词语。
自由认读。
同座讨论词语的意思。
第一组词语从情节上说是因孙悟空大闹天宫而获得“齐天大圣”这一美誉。第二组讲的是孙悟空在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不避风险,不辞辛劳。
第三、四、五组词语讲的都是孙悟空的`通天本领。
第六组词语讲的是除恶务尽,才能天下太平。
想象:读着这些词语,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副画面?这副画面中发生着什么故事?
表达:你能用其中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发生着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积累。
练习背诵。
集体练读、练背。
第 二 课 时
口语交际
启发谈话:《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他们当中一定有你熟知的,现在久让我闷一起走进三国,说说各自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吧。
阅读准备:阅读《三国演义》,或回忆看过的三国故事的电影、电视,选择自己心目中印象深刻的英雄做重点准备。
课堂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中漫谈、交流自己心目中印象深刻的英雄。
评议:谁漫谈的人物最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读读《三顾茅庐》中刘备、关羽、张飞之间的一段对话。分析、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表情和动作,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学写毛笔字
指导学生观察。
自由练习,巡回指导。
拓展引申相同结构的字。
展评。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赏析文中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读中品,读中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认识为了谛造我们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了的巨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品析中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认同,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学生品读,体味情感。
3、学生解读,理解内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
二、初次析题,整体感知
【学情预设1】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九龙泉烈士纪念碑)
2、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学情预设2】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2、作者读了几次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第一次没读懂?
1、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三、品读文本,体味情感
1、学生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第一次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情感的句子并分析。
2、学生齐读,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内容。
1、学生从描写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语段中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
5。教师导入情景,再读碑文。
四、再次析题,升华情感
1、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2、悲壮感从何而来?使命感是什么?
1、作者心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象征了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谈使命感。
五、拓展延伸,课后练习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民族古乐器?
2.课件出示编钟图片,问:这是什么?
学生交流对编钟的了解。
二、设置情境,确定学习目标。
1.准备选拔最佳解说员。
请全体解说员研究要解说的材料——课文语句。讨论解说稿的大致条理。列一个小提纲。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脉络。
3.交流小提纲。
简要讲述编钟的历史由来。
具体说明曾侯乙编钟的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包括
(1)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
(2)曾侯乙编钟的主要特点:一是造型设计精巧。二是音乐性能良好
(3)曾侯乙编钟的演奏效果。
4.各解说员挑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琢磨一下,把认为应该介绍的内容整理整理,最好能够不看书向大家解说。
5.学生开始准备。
6.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展示。教师随机参与,指导评价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高兴地忙碌,是主动学习的最好的诠释。而主动学习的平台需要教师去随手搭建,情境需要老师去精心营造。】
三、交流展示
各组选派能干的'选手或有特色的选手全班展示自己的解说内容。要求大家一起注意听,可以模拟观众随时提问。
相机指导学生
1.理解生词。
2.理解重点语句。
如:“……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从四个“最”和后一句的四个“方面”体会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
关于曾侯乙编钟的特点,课文是怎样有条理介绍的……
通过什么方法,介绍曾侯乙编钟的演奏效果。(举了俩例子。)
四、拓展练读。
1.用一句话赞美曾侯乙编钟。
2.设计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节目单。
3.有感情朗读《编钟赋》
编钟赋
历史的浓烟淡了
淡化为氤氲的白烟袅袅
有雷霆从地平线滚过华夏
一缕民族的精魂
从土地里
掘起永恒
时光静默流逝
流逝成震动着的编钟棒
……敲……
响了龙的信念
直了龙的脊梁
有思绪从亘古反馈而至
古城踏歌起舞了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11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学生间的互相了解。
重点、难点:
1、通过讲述故事,点评故事,表达自己的看法相结合,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对手”。
2、引导从历史故事中得到启发,合作探究,感悟交流。
教学准备
搜集历史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自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要求。
2、集体交流,明确交际要求。
(1)讲述对手竞争的故事。
(2)说说你欣赏的`竞争对手是谁,并说明理由。
(3)你怎样看待对手,与之怎样竞争?
二、教师指导。
1、教师示范讲一个对手的故事。
2、学生讨论: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竞争对手的认识。
3、教师点拨。
三、讨论交流。
1、分组交流。
2、推选出各组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3、班内交流。
四、课堂。
通过口语交际,我们对竞争对手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手既是“敌人”,又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在与对手的竞争中不断地成熟进步,可以让我们善待对手,以宽阔的胸怀接纳对手。
通过这次口语交际,你还有什么收获?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
生答:大年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多么幸福啊!不过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她在街上卖火柴会发生了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你从课题中知道什么?通过预习你了解到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答。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大家都是一群爱学习的好孩子,希望下面的录象能帮你解答一些问题。请同学们留意画面,用简洁的言语说说故事的内容。
2、录象毕竟太直观了,而我们想了解这位来自丹麦的童话大师笔下的精彩,还必须读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3、好,请大家读下面的句子。老师相信你们把这些句子放到课文中,会读得更好。
生读。
4、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说说你认为小女孩怎样,哪些地方的描写让你最感动?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5、你觉得小女孩怎样?,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
生:小女孩很可怜。
“可怜”这个词用得好,还可以用别的词吗?
生:悲惨。
6、 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从那些地方体现出来呢?
(三)理解课文,交流感受。
以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生:我从“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体会到小女孩很可怜,本来大年夜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小女孩却在街上卖火柴,多可怜啊!
生:我从“她的旧围群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知道小女孩是多么悲惨,她生在一个人情冷漠的社会里,那里的.人没有一点同情心。
生:我从“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体会到小女孩很凄凉,爸爸不疼爱她,小女孩有家不能回,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又死去了。
生:我还从小女孩在墙角擦燃火柴看到美好的幻像中体会到小女孩很悲惨。这里作者运用的是侧面描写。
师:大家同意这说法吗?
生异口同声:同意。
谁来谈谈你的见解?
生:我来谈。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冷,她需要温暖,她就幻想有火炉;因为饿,她就幻想有食物;因为圣诞节就要来了,她就幻想圣诞树;因为现实没人疼爱,又想念奶奶,她就幻想出奶奶。
生:就是因为现实与幻想有着如此大的区别,幻想越美好,就让读者觉得她更悲惨。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小结:多么感人的故事!多么令人同情的小女孩!面对冷冰冰的天气、冷冰冰的亲人、冷冰冰的社会,小女孩悲惨地死去了。
2、延伸: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此悲惨,你们可以为她改写命运吗?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能够运用联想、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涵。
教学难点:
体味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树立自信心,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童年有很多美好回忆,童年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但童年也充满着令人感动的丰富情感。成长中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熟中我们频频向童年挥手作别,走向我们自己的路。板书课题《我们上路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句子读准、读通顺)
3、指名读课文。
4、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请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朗读,全文分三部分(1、2节:虽然我们很稚嫩嫩但我们还们还是上路了;2、3、4节:路上可能遇到美丽也可能有挫折,但我们决不后退;5、6、7节: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要勇往直前,脚踏实地。)
3、分三部分指明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深入理解诗句,体会全诗思想。
1、自由读每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把自己的理解或感触作上记录。
2、在小组内交流。
3、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重点点拨“相思鸟、金孔雀、橄榄树、曼陀铃象征的意义)
4、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用喜欢的.方法朗读。
(2)在班级表演读。(师配乐)
五、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接下来,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作一首同一题材的小诗或者替作者补写其他你觉得可以合理添加的章节。给学生时间练笔,然后请学生在班上朗读。
总结: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我们要告别父母,告别呵护,告别童年独自“上路”人生的路靠自己踩出,人生的际遇顺逆交错但不能因此畏缩不前,要勇往直前,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14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了解全诗内容,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学生搜集阅读有关延安的资料,对抗战时期的延安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把课文挂图,课文重点语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作者到延安追寻什么?为什么追寻?把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在读中想象,体会它的意义,然后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可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首诗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隔句押韵,并用“· ”把韵脚“ang”标出来。朗读时,把韵脚适当加以突出。第一节:光、阳,第二节:香、场,第三节:琅、炕,第四节:响、梁,第五节:煌、翔,第六节:想、阳。还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多用排比句,朗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4、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教学。
(1)第二节的四个“追寻”。
可用投影片或录像帮助学生了解“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了解延安精神。放映录像或投影片时要加以简要的解说。“延河”,清晨、傍晚,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道理;“枣园”,曾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南泥湾”,当年359旅曾在这里恳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杨家岭”,那里有中央礼堂和党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就是追寻延安精神,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求上进、永不满足的精神,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
(2)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坑。
“告别破旧茅屋”就是告别落后,忘不了“温热的土坑”,就是忘不了密切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15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写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4.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2.感悟蚕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阅读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学习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中,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人们把中国称为“丝国”。同学们,中国能有这样的美誉,你们知道谁是其中的大功臣吗?(蚕)对,蚕就是首当其冲的大功臣。今天,我们就来增加一些对蚕的了解,一起来学习第8课《春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课文。
2.指名读生字,纠正错误读音。
3.齐读生字。
三、细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从课文中了解蚕的哪些知识?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历史悠久、生长发育、生理特点、赞美)
3.从老师的板书你对课文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
4.小结。
四、再读课文,赏读语言
1.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好在哪里?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你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把你想到的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交流。
3.重点探究。
(1)为什么说蚕丝是用“蚕的生命化成的”?蚕为了吐丝,耗尽了所有的生命,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春蚕这样的人,你觉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还可以用来赞美哪些人?
4.把你喜欢的语句再一次读出来。
五、拓展阅读
1.教师朗读《春蚕的歌》选段
2.谈话小结。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1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做错事要勇于主动承认错误。
4、收集身边的小故事,从故事中感悟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悟道理。
2、能结合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小事谈感受。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读说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谈一谈吃西瓜的感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西瓜的文章。
2、板书课题——摸瓜。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1、读课文,体会小伙伴想出办法摸瓜时的.高兴心情。
2、默读“摸瓜”部分,画出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的心情。
3、为什么送瓜?体会情感变化。
四、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1、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说一说。
五、作业
1、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准备摸瓜
摸瓜摸瓜经过乡情淳朴
往回送瓜人情浓郁
请我们吃瓜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17
一、直奔观点,感知“学与问”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2、这是篇说理文章,之前也学过许多这类型的文章,有哪些?《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回忆一下,这类文章都有什么特点呢?——一般都是先提出观点,再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板贴)
说的很好,今天我们就按这样的顺序来学习课文。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
作者开门见山,摆出观点,告诉了我们获得知识的两个重要途径,一个是XX,一个是XX
4、紧随观点,作者还写了一句话(出示“‘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指一人),你来读一读。
这句话怎么来理解?请大家自己再读一读,思考一下。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①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扣住“金钥匙”“铺路石”来体会问的重要性)说明“问是很重要的。
从哪里看出问很重要啊?
②你能告诉大家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说明问的重要?(比喻)
说理文的语言也是很生动的。
板书:生动
5、作者就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来告诉我们问的重要。请你来读好这句话。/谁再来读/。(男生一起来读好。)
6、再读这句话你注意到这个词了没有?来说说你的理解。(常常是说大多数情况是这样,通常是这样,但也有不是的情况。也有例外。)
说的真不错。这就是说理文语言的严谨之处。
板书:严谨
7、作者为什么要来说明问的重要呢?是不是学就不重要了?(不是。只是平时,我们经常埋头学习,大家平时说的也都是勤奋学习,刻苦学习,都不怎么说问)
8、恩“问”往往是人们容易忽视的。而“问”却常常是
拿起书,一起把第一自然段再来读一读。
二、走进事例,理解“学与问”
摆事实
作者观点鲜明,那他又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呢?
师:这篇课文讲了两个有学问的人事例,这两个人是谁?(板书:哥白尼沈括)你们了解他们吗?
(聊聊“日心说”,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是啊,在日心说创立之前,人们一直都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这叫“地心说”,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啊。哥白尼写了本《天体运行论》。最后被教会残害死了。是的。要想成为真正有学问的人,还需要有追求真理的勇气。)
(我知道沈括写了本《梦溪笔谈》他不仅是物理学家,还是化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立法学家、天文学家、乐律学家……他还写了《长兴集》、《苏沈良方》等著作。)
师:真是个大学问家。我想请两位同学来朗读哥白尼和沈括的故事。
师:哥白尼真是个好问的人。
师:沈括是个勤学的人。
师:我听有些同学说——哥白尼的学问是学来的,沈括的学问是问来的?你们同意这样的观点吗?板书:学问
师:你为什么不同意啊?你的观点是什么呢?(观点一定要说清楚: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大家都同意吗?画箭头
师:那谁来说说,从哪里看出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
(注意指导理解:哥白尼好问问题,坚持问,问得又多又奇怪,长大后还不断探求也是与不断质疑提问有关系的)
师:是的,问是成功的开始。作者写了哥白尼小时候好问问题,坚持问(板书:好问问题)问题又多又奇怪,进而又与长大后的不懈探求也就是不断质疑提问联系起来,告诉我们问的重要。
那沈括呢?(我觉得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我们可以从“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原来,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一直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最后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看来,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
哦,老师现在“终于”明白了:要想成为哥白尼,只要问;要想成为沈括,只要学……
你们同意吗?怎么又不对啊?你们自己说的啊,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
(我觉得哥白尼的学问是问来,但不仅仅是问来的;沈括的学问是学来的,也不仅仅是学来的。)
那他们的学问到底怎么来的呢?(谁能把你的观点说清楚)
生:他们的学问既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师:哦?理由呢?
1、从“不懈追求”这个词看出哥白尼的学问也是学来的,不懈追求就是学习。
2、沈括是先问妈妈,妈妈没能解开他的谜团,然后他就自己学习。终于发现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所以说沈括的学问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师:沈括怎么问妈妈的啊?
生:齐读——“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师:妈妈的回答沈括满意吗,你从哪个词中看出来的,(兴许)妈妈那里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沈括又是怎么做的?
生:齐读——“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师:沈括的事例中,作者选择了他解决“为什么山上的桃花开得比较晚“这个问题的过程。告诉我们:勤学好问的同时还要————观察思考。哥白尼和沈括一样,他们的学问:既是问来的,也是学来的。
师:学到这儿,你们觉得学与问哪个更重要呢?
生:“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句话中的“是……也是……”是并列关系,既然是并列关系,就说明学与问一样重要。
师:你能从句子的关系去思考,真会学习。还有谁同意他的意见啊?
生:我也觉得一样重要。如果不“学”,就不会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也不能好好“学”。
生:我也同意他们的意见,因为“学”与“问”就好像小鸟的两只翅膀,少了一只都不可以飞。
师:课文学到现在,“学”与“问”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板书——与
师:你们想说的是不是这些话啊?读读看,出示——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师:这段话中用了哪个词语来概括“学”与“问”之间的关系?
生:相辅相成。
师: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师:对了。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相辅相成的意思吗?
生: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生:还有——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
学和问是分不开的,在学中会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学到新知识。说的真好,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哦,我现在明白了:学与问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板书——相辅相成
作者还告诉我们“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①“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勤学、好问,你看这个比喻同样说明了,学与问就像是鸟儿的两只翅膀,他们同样重要,没有谁轻谁重。
②课文的结尾再次回到学与问,首尾呼应,用生动的比喻,强调勤学、好问同样重要,只有学与问结合,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比较体会,运用“学与问”
1、过渡:作者选择的两个例子都十分典型(板书:事例典型),且论述严谨有说服力。现在老师将它们放在一起,也要请同学们来比一比,问一问,相信一定能让我们学到更多,因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2、学生交流问题。
①哥白尼的问题来自生活,沈括的问题来自书本。
②哥白尼:罗列了他问的许多问题,没有写解答的过程
沈括:只写了一个问题,把解答的过程写出来了
3、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生:哥白尼的例子是为了证明问的重要性,沈括的例子是为了证明问了以后还要去观察思考)
4、那么这两个事例能交换位置来论述吗?
(生:不能,要先提出问题,再观察思考得出结论。)你看,作者一步步递进,论证是很有层次的。
(板书:论证有层次)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师:同学们,哥白尼和沈括都是古人,他们就那样勤学好问,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你们以后在学习、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
师:向谁请教呢?
(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师:老师有个问题:书上都是说别人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吗?
(也可以的,只要我们可以————给别人启发,给别人帮助。)
师:现在我们再来说说“能者为师”的意思?
(不管是谁,只要可以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帮助就可以做老师。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师:我终于听懂什么时“能者”了。谢谢你。我想起孔子说过的一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以后一定要谦虚一点,多向大家请教。
好,现在啊,我有几个问题要请教一下大家,看看你们能不能做“能者”?
师:我最近不知是天冷还是什么原因,一到晚上小腿的骨头有点疼,但是不知道去找谁问问原因。
生(抢答):医生。
师:前几天,很多去农林大世界秋游的孩子,看见那里的庄稼都不认识,你说他们该问谁呢?
生(抢答):他应该去问庄上的农民伯伯。
师:说得对,我也这么想。
师:小红星期天做作业,遇到一个字不会写,她该请教谁?
生:字典。
师:还可以请教谁?
生:家长,哥哥姐姐,邻居……
师:如果家里科技条件好一点的话,还可以……
生:互联网。
师:说起互联网啊,我看到有的同学玩一些游戏,我觉得很有意思也想学,我该请教谁呢?
生:请教……请教这位同学。
师:说得太好了,谢谢你们,帮我解决了很多疑问,那么你生活中有过哪些请教的经历呢?大家说出来交流一下。
生:我作业不会写请教姐姐。
生:我作业不会写,请教老师的。
师:我们说的都是学习方面的,有没有在书本学习之外的生活实践的例子的?
师:没有吗?看来我们不能满足于整天读读书本知识,而要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师:看来我们还需要走出书本,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多多在生活中学习哦。
四、拓展延伸,辨析,检查是否理解“学”与“问”的关系
师:同学们,老师备课时看到某语文论坛上一位老师建议《学与问》的课题改为《问的重要性》,说说你的看法,用文章的观点说说学与问的关系。
(生围绕着学与问的道理说,起到巩固迁移的锻炼,回答略。)
五、回顾全文,归纳写法
(指板书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一篇说理文。作者在文章开头直接摆出观点,通过典型事例来层层递进,证明自己的观点,让人信服,并在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今后的写作中也要学习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论述证明自己的观点。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18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会认“娲、藤”2个字.掌握“神通广大、生气蓬勃、灵机一动、莽莽榛榛、眉开眼笑、疲惫不堪”等词语。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搜集女娲神话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交流。
同学们,从古到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猜想着人类诞生。关于人是从哪里来的。你们知道有哪些说法吗?
(学生将自己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说、海猿说、外星人说……)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人类由来的经典神话故事《女娲造人》,看看我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课文情况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小黑板出示生字词,个别、集体指读。
这篇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根据预习情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主要内容)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认识生字“藤”和“娲”,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课文较长,要多找几个学生来读,注意读后的评价与反馈,养成认真读书,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语言简练、完整。应多找几个学生来概括,最后教师总结。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自学提示
再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
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鼓励学生脱离书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要求要生动详细。
你觉得女娲是个什么样的神?她有怎样的精神?
(工作勤奋、聪明、有智慧、考虑周全、具有人的情感、神通广大。)
(二)体会神话想象的特点。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想想古人为什么会这样去想象。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假如你是远古时代和女娲一样的一位大神,你会出于什么原因去造人?你能拿出比女娲更神奇的造人方法吗?
五、交流感受,拓展阅读
学习了这篇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和同伴交流。
向同学介绍自己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女娲的其他故事。
六、总结课文
女娲是这个神话中最古老的始祖母神,她毕生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造人,二是补天,为人类立了大功。本文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人类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做出的丰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
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
七、布置作业
将文中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或朋友听。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神话的形式来叙述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并加进女娲的情感、人的喜悦。这是作者的想象。
我们能不能以自己的想象来改编“女娲造人”的故事呢?可就造人的原因、方法、情感等某一个方面来改编。
让学生继续查找资料,探究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19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好句,领会句子的表达方法。
2、积累成语故事和古诗。
3、充分发挥想象,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
三、教学难点。
习作。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制作课件。
五、教学时数。
4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发兴趣,准备复习会认、会写词。
2、多种方式认读第一组词语。
3、认读、练写第二组词语。可以听写检查,也可以做选词写话练习。
(二)金钥匙。
1、用课件出示句子:“他们像麻雀一样蹦蹦跳跳,一会儿用这只脚,一会儿用那只脚。”
师:读一读,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生交流:体会到孩子们兴奋的心情,生活的无忧无虑。
3、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小结:描写人物要细致、生动。
4、从课文《张潇洒》和《暑假》中,找出这类句子,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5、说话练习:给大家描述一个你熟悉的'人。学生互相评价。
(三)成语故事。
1、默读短文。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说说你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个成语的理解。
3、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四)古诗诵读。
1、你知道刘禹锡的哪些诗?
2、用课件出示《乌衣巷》及注释。
3、生熟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4、交流,提出不懂的地方,老师加以点拨。
5、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乌衣巷今非昔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人对此发出无限感慨。
6、有感情地读一读,背诵。
(五)布置作业。
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成语故事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成语是一颗闪亮的珍珠。不少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举办一个“成语故事会”,看看谁读的成语故事多,讲得好。
(二)讲故事。
1、提出评比要求:
(1)表达清楚流利。
(2)讲得生动,有感情。
(3)理解成语的意思。
2、学生讲自己读过的成语故事。
3、组织学生评委打分。
4、评出优胜者。
第三、四课时
(一)导入。
读了《张潇洒》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张潇洒是个脑子里充满奇思妙想、敢于尝试的人。“小狗乐园”计划失败了,但说不定,不久他又开始了新的“工程”呢。你们说说,他可能又开始什么新的“工程”呢?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呢?
学生畅所欲言。
那好吧,今天就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家,写一写张潇洒的故事。现在你就是文中的“我”,张潇洒就是你的同学,请你写一个小故事,讲讲张潇洒实施一个新计划的事。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大胆想象,故事要有新意。
2、可以将自己或同学做过的事挪到张潇洒的身上。
3、写的时候注意要把人物写生动,把事情写具体,语句要通顺。
(三)写作文。
1、学生自己构思。
2、写作文草稿,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四)讲评作文。
1、再次明确习作要求。
2、分小组,学生互评。
①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小组内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让同学来评价,指出优缺点。
②教师巡视,收集一些习作修改的情况。
(五)全班点评。
1、教师挑选一好一差两篇作文,让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
2、发现优点与缺点,讨论如何修改。
3、修改自己的作文并誊写。
(六)将班上优秀的习作展示出来。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20
设计意图
本设计将“悟词情,品画意”作为研读目标,教学中努力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思想。
1、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卜算子?咏梅》一词。
2、将绘画引入语文课堂,借助画面,再现梅之风姿,梅之品格。
3、通过对比阅读,解读梅花的两种形象,诗人的两种境界。
4、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通过组织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诵导入
我们已经读过几首词了,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词读或背给大家听。
二、自-阅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咏梅词。请同学们自己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三、交流讨论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对毛泽东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1、从“飞雪”“百丈冰”等词可以读出,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时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花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梅花以其乐观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泽东的赞颂,让我们再来听一首赞颂梅花的歌曲(播放《红梅赞》)。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学生放声练习朗读)。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激昂之情、赞叹之情地诵读,教师相机引导示范。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以表扬。)
五、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毛泽东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毛泽东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毛泽东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如,寒梅傲雪、春的使者、凌寒独放、寒梅斗雪、一枝独秀)。
3、配乐欣赏画家为毛泽东的咏梅词所配的画;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2、用一周时间进行准备,然后组织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演唱会。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2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喜欢的诗句。
2.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明白两首诗中描写的狐狸的不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感悟,交流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的内容。
突破方法:反复朗读,比较感悟。
难点: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提高我们对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的能力。
突破方法: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关于狐狸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交流对狐狸的印象,或讲述有关狐狸的故事)
2.看来你们对狐狸的看法有些片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关于狐狸的诗,你的看法一定会有变化的。
3.出示课题《诗二首》。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诗二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准节奏,感知诗的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
3.班内汇报。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感知诗的内容。
《狐狸的清白》中的`狐狸是虚伪、贪婪、奸诈的。
《可爱的狐狸》中的狐狸是聪明、乐于助人、拼搏不息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自读、思考:《狐狸的清白》中,你从哪此诗句中感知到狐狸的虚伪、贪婪、奸诈?《可爱的狐狸》中,你从哪此诗句中感知到狐狸的可爱?
2.学生自读,在书上圈点批注。
3.小组讨论。
4.班内汇报。
(1)《狐狸的清白》通过土拨鼠的询问、狐狸的自述、土拨鼠的回击,辛辣地讽刺了一只自陈清白的狐狸。
狐狸自陈“冤枉”,“牺牲了安宁的健康”、别人“造谣中伤”、自己“清白”,一只虚伪、奸诈的狐狸鲜活地暴露在我们的面前。
土拨鼠说“……你满嘴里都是鸡毛。”这是最好的见证,揭穿狐狸虚伪、贪婪、奸诈的真面目。
《可爱的狐狸》围绕“可爱”展开,通过诗人为小狐狸鸣冤昭雪,歌颂了一位聪明、乐于助人、拼搏不息的小狐狸。
从偏见误解入手,然后将误解一一解除,来表现小狐狸的可爱。
“指责你骗取乌鸦的奶酪……谁让它喜欢奉迎贪图小便宜?”来歌颂小狐狸的聪明。
“你在农家偷过鸡……那些危害人类的东西”表现小狐狸的乐于助人。
“你在白天奋力捕鼠……为生存你拼搏不息”表现小狐狸的拼搏不息。
5.有感情地朗读,感悟作者的感情。
6.学生再读两首诗,思考:同写狐狸,作者的感情不同:一个赞美,一个批判、揭露。我们有何看法,受到什么启示呢?
(1)自读、感悟。
(2)交流探讨。
作者不同的感情来自作者不同的观察、不同角度的认识,因而让我们对同一事物可从不同低度去观察认识,这样才能真正地认识、了解事物。
四、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22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探究,体会郝副营长的无私奉献精神。
2、学习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几个“多好啊!体会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抓住主要线索去读懂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学生读题,再读学习提示:看看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多好啊!”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3、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抽学生说。
三、细读课文
1、快读课文,想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交流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第一次是清明节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xx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学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美。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上读书。“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学生活,也许触景学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学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学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下学习。”)
3、在学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后,要让学生再深入往下想,为了“多好啊”的幸福学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怎么做,画出有关语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四、再次深入理解课文
1、找找文中写“灯光”的句子,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2、自由交流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xx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xx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有感情地朗读这几个句子。
五、小结
板书:
灯光
灯光(多好啊)幸福学生活
火光(多好啊)学生命换取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23
教学目标:
1.围绕主题写一份调查报告。
2.让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对资料进行整理,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以班为单位确定一个专题。如: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课外读物、课程、网上活动。
2.对问卷调查的对象选择的'范围要广,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教学过程
1.回顾激趣。
2.汇报调查结果。
(1)选代表说自己调查的情况。
(2)教师相机指导。
3.对自己的调查进行总结。
从调查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4.了解调查报告
(1)什么是调查报告?(课件)
(2)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标题,正文包括调查目的、调查过程、调查结果、建议)
5.完成调查报告初稿
6.交流学习初稿
(1)学生组织互读
(2)学生评议
(3)全班交流
7.修改作文。
8.抄写习作。
板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2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1、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导入设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2、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理屈理亏。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推辞谦让不干。
抵御抵挡,抵抗。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能耐技能,本领。
攻无不克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二、师生共同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三、再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
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
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
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
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四、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
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通过默读,学生知道: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联系上文,同学们知道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时候,先抓住想了一会儿这个词,使同学们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实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给秦王发兵制造机会。接着让同学反复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抓住愿意去。体会出蔺相如的勇敢。然后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动作。如果真的换,就给、如果不肯一定送回,这两句话运用了两个复句,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也设计好了。一定一词让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最后体会理屈,就是理亏的意思。这也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转成主动的局面。这些地方充分说明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表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在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体会出秦王是怎样喜欢和氏璧的。通过读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马上会找出双手捧、一边看一边称赞这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更可知它的价值。绝口不提一词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再体会一下,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在蔺相如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到的。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蔺相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
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要回。他先是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秦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给了蔺相如。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这几个动词,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接着再读蔺相如的话,先抓住理直气壮,让同学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话,又表现了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25
教学目标
1.词语超市:复习巩固要求会认和会写的词。
2.金钥匙:培养学生在阅读好文章时,品味好词好句的能力。
3.语文故事:培养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过对“一字师”的理解,了解修改对写作的重要性。
4.古诗诵读:使学生在读背中感悟古诗的意境,领略西湖之美,达到积累的目的。
5.语文生活:通过说毕业感言的活动,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
6.习作:写在小学六年中一件难以忘怀的事,注意写清事情的经过,写出真实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一些纸条,纸条上分别写上“向老师说”“向同学说”“向母校说”“向家长说”“向自己说”等。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会认词、会写词。
2.多种方式认读第一组词语。指名读,检查掌握情况。
3.认读、练习第二组词语。可以听写检查,也可以做选词写话练习。
二、金钥匙
1.导言:《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这篇课文对母亲描写非常细致,词句也非常讲究。今天我们再一次品读品读这些好句子。
2.自主朗读,抓住带点的地方细细品读,想想这些地方写出了母亲的什么内心活动?
3.指名读,并谈谈读后的体会。
4.教师小结:阅读好文章时,一定要培养一边标记、一边思考的习惯,这样既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从中学习好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5.拓展:用一边标记、一边思考的方法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好句品味品味。
三、语文故事
1.导语激趣。
“一字师”讲的是什么样的老师?“一字师”讲述的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2.自读故事,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读短文。
(2)边读边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样的启发?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可以谈对故事的看法,也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谈启发。
四、古诗诵读
1.导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两首诗你们会背吗?(指名背或齐背),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风光,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再一次领略西湖的美。
2.自主朗读,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熟,质疑。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在难读处指导,解疑。
(2)通过引读,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师:乌云汹涌像把墨汁泼翻,但不能遮住青山,白色的雨点好似蹦跳的珍珠,打入游船。
生: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4.品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练习背诵。
(1)同桌合作背诵或自己背诵。
(2)齐背。
第二课时(语文生活)
一、谈话导入主题
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六年来多少事令我们回忆: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有趣的活动……即将要分别了,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要对老师、对同学、对朋友说!
今天,就请同学们到讲台前,作一个简短的发言,说一说你们想说的话。
二、出示发言的要求
1.抽签确定发言内容,内容有:向老师说、向同学说、向母校说、向家长说、向自己说……抽签后,准备几分钟。
2.要抓住主要内容说,不必面面俱到。要根据抽到的说话对象使用称谓语。
3.上台后不要慌张,态度自然,发言口齿要清楚,声音响亮,语速不要太快。
4.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听完后要掌声鼓励。
5.发言后,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一下,看看发言的内容是否符合确定的内容,语言是否流畅,是否做到了表情自然、不怯场。
三、组内发言,相互评价
1.四人为一小组,组内抽签,确定内容。
2.各自准备几分钟。
3.组内发言,同学评价。
四、全班交流
1.指名发言(或小组内推荐发言人)。
2.全班同学评价。
五、教师总结
这一次说毕业感言的活动,就是为了锻炼同学们即席演讲的能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积极思考,还要求我们有比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落落大方的讲话姿态。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找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多与人交流,就会提高自己的讲能力。
第三课时 (习作)
一、激发兴趣,拓宽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学六年中一定有许多事情让你难以忘怀:第一次背着书包步入校园;因为做了错事挨了老师的批评;考试得了高分赢得同学羡慕的目光……想把你最难忘的一件事告诉大家,与同学们分享吗?
2.说一说你最难忘的那件事。(同学自由说,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纠正学生表述不清的语句)
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教师要及时适当归纳。
二、阅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三、自主习作
1.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
2.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第四课时
(习作评改)
一、学生朗读习作,进行自改
二、指名朗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请3—4名学生读习作,一个一个评,相机指导,肯定优点,引导补充修改。通过典型习作的评议,使学生明白评改作文的要求和方法。
三、小组互读互评,对习作提出修改意见
四、进一步修改习作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01-31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1-3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23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1-04
小学语文下册教案01-07
六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案01-29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2-01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01-21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