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的水蒸气教学设计
《空气中的水蒸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空气中的水蒸气》这节课是牛津版小学自然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天气》中第七节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以与天气现象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引导学生对影响天气的相关因素做进一步研究,使学生感悟自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学生对自然整体性的认识。学习中学生将有充分的机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观察、实验、收集资料,获取有关天气现象的各种信息,设计实验方案,利用模拟实验研究大自然的实际情况。
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重点,主要围绕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有关的天气现象——湿度、露、霜、雷展开。要求学生通过主动收集资料、讨论、交流、设计模拟实验来开展探究活动,从而认识水蒸气和湿度、露、霜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关注身边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认识天气现象的兴趣,为下节课《水循环》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册《水的三态变化》一课中,学生已经探究过水的三态变化所需要的条件。温度升高水会变成水蒸气,温度降低水蒸气会形成液态的水珠和固态雪、霜。本节课对湿度、露、霜的认识以此为基础,不仅要了解其原理,还能够设计实验模拟其形成。另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对天气现象有许多感性的认识,比如天气很热的时候往往伴随着潮湿,经常烧饭的厨房里可以看到水蒸气和露珠,冰箱里有霜等现象。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常见的天气现象,并且能设计实验模拟现象的形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制约这一目标达成与否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总目标是了解各种天气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能通过模拟实验研究天气现象。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知道湿度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水蒸气与云、雾、雨等天气情况有关。
2. 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露和霜,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模拟露和霜的形成。
3. 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观察、等活动,了解雷的形成,知道防雷的办法。
4. 增强学生对自然整体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湿度以及露和霜的形成;设计简单的实验模拟露和霜的形成。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模拟露和霜的'形成。
教具学具准备:
相关图片、视频;饼干、冰镇可乐、冻梨。
四、说教法
本节课开始我用吃饼干的活动来导入,目的是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探究过程中,我严格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制定研究计划,鼓励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大胆想象,帮助学生纠正和完善设计。对于学生不是很了解的雷的形成过程,我用模型进行了演示,将雷形成的过程直观的展示给学生。
五、说学法
自主学习能力是五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本节课中我提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关于露、霜和雷的相关资料,以便课堂上的讨论、交流。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六、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空气中的水蒸气”展开的。因此,本节课分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一)了解湿度与其他天气情况的关系。
教学开始前我先请学生吃饼干,饼干是前一天早上我打开包装后放在教室里的。吃饼干活动不同于平时的教学,能够充分调动起课堂的气氛。学生品尝后会发现饼干软了、不脆了,引发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猜测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接着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从而引出湿度的定义。使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的科学探究过程。探究湿度的高低,需要学生回忆三
年级下学期学过的水的三态变化的条件,水在温度高的时候容易变成水蒸气,那么空气湿度就高,反之,空气湿度就低。
本节课是《天气》这个单元中第七节的教学内容,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云、雾、雨等天气情况的形成都是与水蒸气有关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认识到湿度与云、雾、雨等天气情况是密切相关的。
最后,出示北极天空的图片,蓝天上一丝云也没有,给学生以视觉冲击,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在北极,气温非常低,大气中几乎没有水蒸气,湿度非常低,所以也就没有云。湿度和云等天气情况是密切相关的。气象工作者可以通过测量湿度来预测天气情况。
(二)探究露和霜的形成。
三年级下册《水的三态变化》中,对学生的探究要求是能通过实验初步知道水的三态变化的条件。本节课的要求提升为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解释周围的天气
http://http://www.unjs.com/news/55B0501CEEE77349.html
现象。这也是小学自然课标中“能够根据问题和实际条件,尝试制定简单探究计划”的科学探究要求。1. 认识露和霜。
课前布置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露和霜,拍摄照片,课堂上展示交流。
让学生收集资料,既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还能够让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加深对露和霜的认识。有的学生可能会找到做饭时厨房玻璃上的水珠,清晨植物上的露珠,冰箱冷冻室内壁上的霜等等。鉴于上海地区的气候特点,学生对霜并不是很熟悉,有的学生可能找不到霜,所以在学生介绍完后,播放一段介绍露和霜的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交流露和霜形成的原理,比较露和霜的异同。
三年级《水的三态变化》中,学生探究过冰镇矿泉水瓶在空气中产生露珠的实验。但是有的学生可能已经忘记了,有的学生可能当时就没有掌握好。所以这一交流活动的设置特别重要,否则学生不理解露和霜形成的原理,下一环节设计模拟实验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霜和露的形成原理是一样的,都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主要是温度的差别导致了不同的形成。
3.设计实验模拟露和霜的形成。
结合使用活动部分p19页的活动记录单,让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露和霜的形成。学生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看到过露,比如烧开水的锅盖上有水珠,窗户玻璃上的水珠,冰镇饮料表面的水珠等等,所以设计露的形成实验难度较低。学生设计的实验可能比较粗糙,操作性不强或者观察起来现象不明显,教师要引导学生改进实验。对于霜的形成,由于学生见到比较
少,设计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候要及时提醒学生霜和露的形成原理上是一样的,只是温度要更低一些。接着让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相同的实验材料,在不同的温度下分别模拟出露和霜,对比霜和露的形成。对于有创意的实验要及时给与鼓励和表扬。最后给学生演示霜和露的形成实验:把提前放在冰箱冷藏室和冷冻室的梨拿出来,放在桌面上,观察梨表面的变化。冷藏室的梨表面会形成露,冷冻室的梨表面会出现霜。让学生明显的看出霜和露在形成温度上的差别。
(三)雷的形成
首先播放雷雨的视频,对雷做简单的知识性介绍,再让学生讨论雷是怎样产生的。通过看视频,学生对雷的形成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接着教师演示雷的形成模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雷电的认识。对于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和怎样避雷两个问题,我也是事先让学生收集好资料,课堂上交流。一方面避免了老师讲述的枯燥,另一方面能让学生互相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空气中的水蒸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空气》教学设计01-21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01-20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教学设计01-21
水蒸气喷射泵优化设计07-15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学反思09-13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对比实验设计07-17
教学设计(中)02-20
《空气》 教学反思09-12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