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通用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3、通过练习,掌握朗诵诗歌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的内容,并运用象征手法,说说由图片产生的联想。这些事物司空见惯,很平常很不起眼,但它们有时却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现代诗《一片槐树叶》。看看诗人纪弦是怎样通过一片槐树叶,寄托他深厚的情感的。
二、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读完这首诗的第一感觉。
明确主题:思乡
2、指名朗读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明确朗读感情基调:深沉深感舒缓
3、齐读,教师指出不足之处。
4、播放配乐诗朗诵。
提示:注意怎样把握重点词语的语气语调。
三、精读分析
1、作者为什么要在“一片槐树叶”前加上非常复杂的修饰成分?
明确: “全世界”指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重视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伤感之情;“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形状、颜色。
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思国,心情矛盾复杂。
2、教师范读第二节,故意省去重点词语,由学生体味原诗的情感。
示例:忘了是在哪儿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损坏。
明确:“江南”、“江北”,作者行遍大江南北,不管这片叶子是从哪里捡来,
都是来自国故,是祖国的象征。
“古老的诗集” ,也许指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或民族精神。
“些微的损坏” ,表现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不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少一分
一毫。(言之有理的观点均可给予肯定)
3、指名朗读第三节,其他同学用第三人称描述诗人手捧槐树叶时的神情和动作。 (学生讨论、评改,教师巡视指导)
4、根据刚才各位同学的描述,邀请学生上台表演读,手持道具“叶子”,深情朗诵全诗。(配乐)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总结。
5、听名家示范朗读,加深理解。全体同学起立,手持自制道具“叶子”,配乐朗读全诗。
6、结尾处的省略号有何含义?
省略了回到故乡后的`情景,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四、拓展训练
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展开你的想象,假如诗人回到了故国的怀抱,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散文的语言描述一下。
教师示例:
原诗: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改:不经意间,我打开那本尘封已久的诗集,一片叶子悄然滑落。哦,这是故园的槐树叶呀,薄薄的、浅灰黄色的,在阳光的穿透下,薄如蝉翼。我小心翼翼地捧起叶片,泪眼朦胧中,依稀可见叶片上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五、作业
一棵孤独的树,一朵含苞的花,一地枯黄的叶,一轮凄清的月,是否也曾触动过你心底最柔软的一部分呢?
请仿照《一片槐树叶》,学写一首诗歌。选择某个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加以描绘渲染,表达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感。
《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
3.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两首诗的教学均按照倾听配乐诗、反复诵读、分析探讨艺术特色的程序进行,在第二课中增加了一个诗歌朗诵会,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教学突破: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作者的资料,准备诗歌的配乐朗诵带或录像带。
2.了解诗歌朗诵的相关常识。
学生准备:
1.预习诗歌,反复朗读,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2.自选一首现代诗,作好准备,参加朗诵比赛。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倾听,了解作者生平按醋鞅尘?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3.倾听,了解作者资料
一、聆听配乐诗,了解背景
1.导人课文,展示一些与作者或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幻灯片,播放配乐诗歌,帮助学生建立对其的感性认识。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现代作家艾青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将共同赏析一首由现代女诗人席慕蓉所作的抒怀诗《长城谣》。首先请听这首诗歌的`配乐版。板书课题。
2.观看幻灯片和图片,在配乐中欣赏诗歌,对其形成初步认识。
3.师:对于作者,不知道各位同学有什么了解,有谁愿意给我们简单介绍 一下? 师补充: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这 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
4.跟随教师提问,积极回答问题,就所了解的知识对作者做基本简介,并听取老师补充介绍诗人席慕蓉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 生:席慕蓉是我国著名女诗人。原籍内蒙古查哈尔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
二、体会诗歌艺术特色及思想感情
1.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诗歌,启发学生探寻诗歌的写作手法。
2.抽取同学就所读讲讲自己对这首诗 的印象,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以及要 表达的感情,并对学生的回答做补充说明。2.讲述自己对这首诗歌的感受。
3.师:长城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朗读了全诗后,有谁能告诉大家作者是通过哪些诗句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抽学生回答,检查学生掌握程度并予以评讲。
4.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二,分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诗句。
5.总结诗歌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重点探讨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
《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作者的资料,准备诗歌的配乐朗诵带或录像带。
2.了解诗歌朗诵的相关常识。
学生准备:
1.预习诗歌,反复朗读,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2.自选一首现代诗,作好准备,参加朗诵比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师:放《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歌词歌唱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在华夏儿女心中,长城早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身在异乡,长城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谁说起长城,都会热血沸腾,隔海相望,与祖国大陆同根生,血肉相连的台湾同胞更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2、介绍作者
说起席慕蓉,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在老师的中学时代,她曾是我们膜拜的偶像。她的诗和散文都写得极美,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有关介绍。
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1943年出生于重庆,之后随父亲定居台湾。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后来入比利时布鲁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多次获多种绘画奖。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的那个莽莽苍苍的大草原。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不在那长大,更从未回故乡看看。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她与故乡有着割不断的血脉关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
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二、以“法”引读
1、介绍朗读诗歌应注意的问题
节奏、重音、停顿、感情、音质、表情、动作……其中感情最重要。
2、教师范读全诗,把握全诗的感情
3、听读诗歌
4、学生根据节奏划分自由朗读
5、提出问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三、以“情”赏读
1、再次朗读,提出朗读建议和要求,
2、学生自由朗读。
3、设疑引导
(1)诗人抒写自己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2)间接抒情要借助具体的物来寄托和抒发心中的感情,这个物就叫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传达于作品中,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在这首诗里主要的意象有哪些?(长城、黄河)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四、以“议”品读
1、提出品析建议
扣住感情审视——倾诉——盼归
2、小组选择喜欢的一节诗歌,朗读品味,体会诗意,看看谁最懂诗人的心。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品析第一节
(1)学生发言,教师引导:(重点)思考“无情”、“蹲踞”、“冷眼”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无情”的深刻含义:指面对历史的变迁、争战,长城依然屹立不动,成为历史的见证!
蹲踞:突出了长城的雄伟的姿态!
冷眼:长城冷静地对待面对人世间的一切是非、成败、荣辱!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抒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历尽沧桑,长城见证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我们在朗读这一节诗的时候,应该读得缓慢、低沉,突出长城饱经沧桑之感。
(2)学生再次朗读
4、品析第二节
(1)学生发言,教师引导:
重点语句分析
A.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不能成声”与“不能成篇”都是作者难以抑制情感的体现。一个“总”字表现了这种情感一直萦绕着作者,“一……便”更体现情感的不可控制,而这情感不是涓涓流水在心中流淌的感觉,而是像烈焰熊熊燃烧,那么火热,那么炽烈,由此可见作者的对民族、对民族精神的热情赞颂。
B.“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指什么?
万里的躯体”是指长城绵延万里,“千年的面容”是说长城的历史悠久。一个是指空间距离,一个是时间跨度,在这里,长城已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长城“千年的面容”“万里的躯体”,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诗人在这一节诗里是抒发了对长城的赞美和依恋。
(2)指导读法,让学生试读。点评
5、品析第三节
回顾学过的《敕勒歌》,学生齐读《敕勒歌》。老师不设问,缓慢地述说。
五、以“听”背读
1、再次朗诵品味诗感
2、学生试背这首诗歌
六、拓展延伸欣赏席慕容的诗歌,体会诗歌风格。
欣赏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乡愁》
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容
你冷眼——无情的建筑
我焚起——思乡的激情
黄河——从你身边流过
从我梦中流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启思
看到一片落叶,可能会引发你什么样的联想?(学生可能众说纷纭。)那么,台湾著名诗人纪弦通过一片槐树叶,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呢?
二、朗读领会
1、教师示范朗诵,学生一边倾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画出断句标志,同时让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舒缓、低沉、深情)有初步的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在听读的基础上,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领会诗歌的`情感。教师巡视、倾听,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闪光点,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点拨。
学生展示朗读。请几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朗诵者和点评者进行鼓励与指导。
生比赛朗读。分男女生竞赛朗读、小组间朗读等。教师打分记录,奖励优胜队。
三、分组品读
1、再次自由朗诵诗歌,寻找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画出横线。
反馈:“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故国呦,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等。
2、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相互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教师巡回观察、倾听、指导。
反馈:小组汇报收获,提出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
3、教师预设学生的疑问,猜测几个可能的问题。
A.为什么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B.诗人为什么在第二节才写槐树叶的来历?
C.诗歌的线索是什么?
4、师生共同探讨,通过提示、提问等方式找出问题的答案。即:
A.诗人睹物生情,想到家乡、亲人、祖国,不禁思念长长,而承载思乡情的是这片槐树叶,它怎能不美?
B.由看到一片树叶随之引发回忆和思索更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在第二节才写槐树叶的来历。
C.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双线合并: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未来。
四、熟读成诵
通过自由背诵、集体背诵、展示背诵,加深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备注:背诵时别忘记强调诗歌的韵味。
五、写作训练
从以下两个选题中任选其中一个完成。
1.想像诗人面对那一片槐树叶的时候,外貌和神态应该是什么样的,要体现诗人细微的情感变化,进行片段描写。
2.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像,具体描写一下我们和诗人共享这一时刻的美好情景。
板书设计
附:教师下水文章(写作训练1)
诗人纪弦在翻阅一本旧诗集时,突然停了下来,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一片槐树叶,那片夹在诗集里的叶子。他把树叶小心翼翼地抖落在手掌中。他为什么不用手捏?他怕损伤了那宝贝叶子,哪怕一丝一毫他也不愿意。
手掌托着那片槐树叶,他仿佛擎着一个稀世珍宝,叶脉的数量想必他一定很清晰。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叶片上,薄如蝉翼;也照射到诗人那爬上皱纹的额头和缕缕银丝,还有那凝神的眼睛里一汪思乡的泪。在那泪欲滴落的时刻,他仰起头,长长叹了口气,把头转到故国的方向,把那片槐树叶扣在掌心贴在胸口。
《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2、诗歌语言与艺术手法的赏析。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2、诗歌的语言魅力。
难点:
诗歌的朗诵与欣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课堂教学分三部分进行,以课文的朗读为线索进行组织串联。
第一部分:导入课文,激发情感,简介作者与背景。(5—6分钟)
第二部分: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情感,了解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约25—30分钟)
第三部分:拓展欣赏有关“乡愁”方面的资料。(5分钟)
第四部分:情感渗透与作业巩固。(5分钟)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
用谈话的方式切入课题,激发情感,拉尽师生距离。
二、整体感知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两遍,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一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问题1、同学们,你能告诉大家读完这首诗后你的第一感觉——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或在头脑中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问题2、你的依据是什么?
3、出示课件,简介作者与背景。
三、品味诗歌情感。
1、学生齐读。
老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2、播放朗读录音。
3、简析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师:从朗读录音来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啊?
明确:深情舒缓,略带着一点感伤。
师:诗歌是通过一个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明确:一片槐树叶
师:那这是怎么样一片槐树叶啊?作者是诗歌中是如何描述的?
明确:全世界最珍奇、最宝贵、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忘了是从哪里检来的`、夹在古老的诗集里、沾着些故国的泥土。
师;读到这些描述,你想到了些什么?
要求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诗人复杂的心情、树叶背后的故事、叶片承载着对故国的深情。
师:那么,作者又是怎样通过一片槐树叶表达自己情感的呢?
要求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可适当启发提示并明确(看到什么,然后想到什么):他是因睹物而产生联想,从而借物抒情。
师:全诗当中,比较之下,你认为哪一句最表达作者的感情?
你最喜欢、最欣赏哪一节或哪一句?
师:为什么?
师:你能带着自己的体会为我们朗读吗?(朗读之后适当的让学生点评、再读。)
以上环节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对课文每一节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自己最欣赏的地方加以补充,如:结尾的省略号。(也让学生自己来为老师解答)
注意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疑点:如,诗人强调的是故国而不是故乡,表达的是故国之思;古老的诗集的象征意义。
教师小结,轮流对照朗读,教师下堂巡视。
最后个别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四、品味诗歌结构。
通过朗读,领悟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在结构上的特点。
师:首先从时间上看,作者是按照一个什么序来讲这片槐树叶的故事的?
明确:现在、过去、将来。
师小结:这首诗歌中不仅贯穿着一条诗人的感情线索,还有一条时间线索,可谓是双线并举。这是诗歌的第一个特点。
其次,从诗歌开头和结尾来看,作者又是以什么开头,又以什么来结尾的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以槐树叶开头,以槐树花香结尾,首尾呼应,余音袅袅。
最后,从表现手法上看,全诗借槐树叶来抒发诗人的故国之思,这种手法叫什么?
明确:借物抒情或托物抒怀。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出示PPT板书。
教师总结:从同学们的总结来看,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念故国,盼望祖国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从刚才大家的对诗歌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欣赏一首诗,首先要联系作者,结合背景,也就是要学会“读人”。然后,要揣摩、品味语言,即咬文嚼字(词语、句式、修辞),并且加以联想想象,从而体味情感,也就是“读情”。其实“诗”就是“人”在特定“情”的境况中,从“心”里流淌出来的精华。(板书)让我们一起再来体味诗人纪弦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精华,齐读《一片槐树叶》。(生齐读)
五、拓展移情。
1、仿照《一片槐树叶》也来学着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话。先选好一个意象,然后加以描绘渲染,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学生写,教师巡视)
学生读、老师评点
2、教师总结
3、联系《乡愁》
4、出示PPT(中国古诗中的名句、现代诗歌的名句、海外华人归国的图片等等)
六、结束全文,布置作业。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这种骨肉同胞分离的痛苦,“怎生一个愁字了得这里”,在这里,让我们一起祈祷祖国统一,天下所有人团圆健康、幸福美满。最后让我们在课文的朗读中结束新课的教学,并完成课后作业。
(播放朗读录音,调高背景音乐)(出示视频)
谢谢大家!下课。
板书设计:
现在 过去 将来 思念故乡
一片槐树叶
伤感 回忆 企盼 盼望统一
(睹物) (思情) (寄情)
《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片槐树叶》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槐树叶的象征意义。
3. 情感与态度
感受自然之美,体会生命的价值。
培养热爱自然、关心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
难点:分析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三、教学准备
《一片槐树叶》的文本、相关图片(槐树与槐树叶)、视频资料(自然风光等)。
课件(包含问题讨论、重要段落解析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自然风光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见过什么样的.树叶?它们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2. 阅读理解(15分钟)
初读文本:学生独立朗读《一片槐树叶》,要求圈出不理解的词句。
再读文本: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解读故事背景和情节发展,提问“槐树叶在文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 修辞手法分析(10分钟)
讨论文中使用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举例分析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情感表达,提升文章的艺术性。
4. 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槐树叶的象征意义,可以引导讨论如“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自然与人”的关系等。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归纳出文章的主题理念。
提出反思性问题:“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珍视生命和自然?”
五、 课堂作业
写作任务:请学生以“我心中的一片槐树叶”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自然的感受和生命的思考。
六、 教学反思
教学后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考虑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对修辞的掌握情况,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一片槐树叶》,培养学生阅读现代诗的能力,提高其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掌握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文本细读、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培养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提高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验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培养学生珍视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全面领会诗歌的情节和主题,理解诗人通过槐树叶表达的思乡之情。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意和情感,揣摩诗人的意识流和内心世界。
培养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其语言表达的敏感度。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原文、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
学生预习诗歌,了解作者纪弦的背景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准备小组讨论问题和活动设计。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播放一首与思乡主题相关的歌曲,如《我的祖国》,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思乡情境。
提问:你们离开过家乡吗?思念家乡时你们会想些什么?引出诗歌《一片槐树叶》的主题。
2.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槐树叶、故国的泥土等。
3. 细读分析(20分钟)
分小组讨论:
诗歌中的槐树叶象征着什么?
诗人通过哪些细节描写表达了思乡之情?
诗歌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体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讲解。
4. 深化理解(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通过槐树叶来表达思乡之情?这与他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有什么关系?
播放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拓展延伸(10分钟)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感经历?能不能用一首诗或一段话来表达?
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6. 总结回顾(5分钟)
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点,强调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和收获,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现代诗,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诗歌《一片槐树叶》,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读后感。
2. 阅读其他思乡主题的现代诗,比较它们与《一片槐树叶》在情感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讨论、创作等多种方式,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诗歌《一片槐树叶》的内容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鉴赏能力。同时,也需要注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07-23
槐乡的孩子经典教学设计10-24
树叶教学设计10-11
《槐乡的孩子》的小学教学设计07-30
1、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04-30
《一片树叶》的教学反思范文04-29
课文《一片树叶》教案设计范文04-27
关于《一片树叶》的教学反思范文04-27
一片树叶作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