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入情入境 感悟诗词意境-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
入情入境 感悟诗词意境——《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诗词是艺术的语言,古诗之美,便美在意境。教学时若能抛开单纯的理解诗意,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感悟诗的意境,进而体会诗情,则能使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大增,古诗词学习效果更佳。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为“战争”,《十五从军征》便是这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学生经过五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在教学中把“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 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这首诗,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案例实放:
1、师: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便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课件出示图片:青年男子画像——老态龙钟的老年男子画像)引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师:看着这两张画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觉得这两张图片带给我非常大的震撼,这个老人的一生就这么被战争给毁了,真是太不应该了。
师:是啊,同学们,你们可以算算他服了多少年兵役?
生:65年。
师:65年,人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青年、壮年都在这65年里了。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到垂垂老矣的80岁高龄才离开战场返回故里。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样?
生:我觉得他一定很高兴,因为他终于回到家乡,能见到亲人了。
师:你能读读这句话,读出他的这种高兴吗?(生读)是啊,对于一个常人来说,离乡几十载,在九死一生的战场上存活下来,活着回来,的确是令人高兴、令人激动。但仅仅如此吗?离乡65年了啊,这时候再回乡,除了激动,还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还会担心,担心家里人的反应。
师:那你读出这份担心来。(生读)
师:带着你的体会一齐来读读这句诗。(齐读)
2、师:历经艰辛,老人揣着期望回来了。他是多么希望亲人早已路旁迎接,可他的亲人呢?(课件出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生读。
师:假如你是乡里人,面对这位少小离家,历经磨难直至白发苍苍方才得以返乡的老人,却要告知“松柏冢累累”的残酷事实,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不出口,觉得很残忍。
师:是啊,不仅是乡里人,每一个念着这句诗的人心里都是沉甸甸的,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3、师: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实啊,老人愿意相信吗?
生:不愿意。
师:可是当他拄着拐杖,踉踉跄跄地来到昔日的家门前,他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朗诵: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很荒凉。
生:房子很久没有人住了,变成了野兔的巢穴了。
生:院子里长满了野草,野鸡在屋梁上乱飞,到处一片狼藉。
生:我想到了老人看到现在这杂草丛生的家,心里肯定很难过。
师:这就是老人现在的家,而65年前在他离家前,他的家,是这样的吗?
(生自由描述65年前这个家所拥有的温馨、幸福)
师:而现在呢,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生读:松柏冢累累。)曾经的家人都在这一座座坟墓里呀。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门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生再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
4、师:在这样一个破败的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样生活的?(生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为什么?
师:请你读出这种味来。(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诗句)
师:老师也品出了“苦”味,这种苦,不是指食物上的味道,不是指生活上的艰苦,而是老人内心深处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痛苦。同学们再来品一品。(齐读5、6句)
5、师: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这位80岁的老人又能怎样呢?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啊!(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为什么而泣?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提笔写下来,一句话即可。
(生动笔在书上写下来。)
师:写好的先来说一说。
(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引导学生从老人的泣中更深层次地感悟战争给他、给千千万万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师: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而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松柏冢累累”。
案例反思:
古诗应该怎么讲?没有一定之规,以前教古诗,常立足于“明诗意”这一点上,结果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只在表面上理解了诗文的内容,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内涵却仍是懵懵懂懂的。《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很少有唐诗宋词中那些使人过目不忘的句子,却于平实的语言中融入了深沉的情感。16行的诗文,浓缩了65年从军黑发变白首归乡后的心酸,人生的苦难、战争的无情、社会的黑暗,尽在其中。文章语言浅显易懂,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摒弃了繁琐的诗文讲解,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悟诗情”上,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以自己的“入境”状态为学生“造境”,把诗文描写的诗境推到学生面前,逐步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体味诗情,从而深化他们对战争的认识。40分钟的课堂学习,学生表现得很投入,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在根据诗文展开的想象中,他们走进了诗文中,与诗中的老人同悲伤、共哭泣,切身感受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无尽苦难,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完成了本课预定的教学目的。
【入情入境 感悟诗词意境-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04-17
十五从军征作文07-09
《十五从军征》教案03-04
[优]十五从军征作文04-27
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12-17
(集合)十五从军征作文09-04
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及赏析12-18
十五从军征作文优选【15篇】02-15
(荐)十五从军征作文15篇12-27
十五从军征作文【汇总15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