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1
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吃的大米、水果,穿的衣服,他们来自哪些部门?(来自农业)今天,我们学习与之有关的农业。
二、教学过程:
一、活动: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苹果是农产品吗?鱼、木材呢?(都是)
同学们看p109图4.11回答:图片反映了哪些农业部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1、同学们读p110课文一至三段,知道:
(1)生活离不开农业,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2)农业的概念 p110
(3)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2、完成活动(一),分组讨论后选一代表回答:
吃:(1)面食、大米、花生、地瓜、土豆、菜花等 (2)肉、奶
(3)鱼、虾 (4)苹果、茶
穿:(1)棉衣、麻布、丝绸 (2)羊毛衣、皮衣、皮鞋
用:(1)皮包 (2)桌子、筷子
原料:酿酒—粮食 棉纺—羊毛 皮革制造—牛皮、猪皮
3、同学们阅读p111课文和图4.13分析我国农业部门的东、西部差异:
4、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东部和西部)
(2)它们的分界线在哪儿?(400毫米等降水量)
(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东部:以种植业、林业、渔业为主
西部:以畜牧业为主)
(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气候、地形)
(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
(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东北、西南、东南)
(8) 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长江中下游地区)
5、同学们阅读p111阅读材料知道:
农作物的主要类型及分布特点(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棉;南稻北麦、南甘北甜)
主要农作物及南、北差异:北方以小麦、棉花、甜菜、花生为主;南方以水稻、油菜、甘蔗(棉花)为主
二、过渡: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不仅反映在东部和西部的差异,而且还反映在东部地区南北方农业分布的差异。
完成活动(二)
阅读1题:
①填表
地 区
耕地类型
熟制(一年几熟)
主要农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旱地)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甜菜、大豆、温带水果
秦岭—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
②讨论分析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地形:地形的影响不大,只是北方地形平坦而较平整,南方地形低平而较破碎
气候:①气温:我国纬度南低北高,导致气温南高北低、热量南多北少、农作物生长南快北慢,结果作物熟制南多北少,北方一年一熟至两熟。南方一年两熟至三熟
②降水:我国降水南多北少,造成水资源南多北少,结果耕地类型南水北旱
阅读2题小组讨论:①填图(由下向上分别是:A D C B)
②原因:低纬山区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减少,因而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农业是我们的衣食来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要热爱农业,更要热爱从事农业的人们,尊重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同时,我们也应知道,我国农业地区分布差异很大,不同的作物是以不同的地区生长,因而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训练与实践:
1、农业主要包括的部门有______、_______需求量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2、牛奶来自的农业部门是______;苹果来自的农业部门是_____。(畜牧业,林业)
3、我们淄博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油料作物是____。(小麦,花生)
4、我国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是______,(南稻北麦)糖料作物的分布特点是_____.(南甘北甜)
5、我国东部农作物的收获次数由北向南的变化是______。(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
2.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2.过程与方法
启发诱导与讲解法相结合。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并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学生对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的全面理解。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学 习 内 容 与 流 程
一、教学过程:
导入:从前面的学习可知,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结合图4.16“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完成下面连线题,并说明理由:
地区 农业生产类型
太行山区 -----------林业
华北平原 --------- 种植业
内蒙古草原--------- 畜牧业
洞庭湖沿岸--------- 渔业
过渡:上面的选择使我们认识到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当我们进行具体的生产时,除了考虑自然条件外,还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社会经济条件)
导学活动:
让学生读P113文、图,理解因地制宜;分析说出社会经济对农业发展的影响(P114图4.17有提示)
与城市和工矿区的距离;市场需求量;农业技术装备:良种培育、喷灌、联合收割机;农民技术特长、知识水平
活动(三)小组讨论选一代表回答
读1题讨论说出:
正例 在城市郊区种大棚蔬菜以供应城市居民食用;在河流、湖泊中种藕养鱼等
反例 在干旱地区中水稻;在山区毁林种田等
读2题讨论回答:
不能
②对策:造林种草(防风当沙);修筑梯田(防止水土流失);兴修水利工程(大坝、水库)
读3题讨论选择并说明理由:
B地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
理由是:B地离城市近,城市人口多,消费水平高,对蔬菜、花卉、肉食、乳制品、禽蛋的需求量很大。
C地种植水稻、小麦、玉米。
理由是:C地地势平坦,灌溉便利,适宜发展种植水稻、小麦、玉米。
过渡: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已满足供应。但是,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的严峻挑战。
同学们阅读P115-117课文知道:
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解决问题有哪些对策?
(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有哪些?板图:“中国轮廓图”, 要求学生能在图上正确填写出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名称。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江淮地区、江汉平原、成都平原、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思考:①这些地区成为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是什么?(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
②为什么华北平原没有成为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当地人口稠密,消耗量较大)
活动(四)
读1题绘图说明我国农业的成就
成就一:猪牛羊肉增长了4259.1万吨,98年是52年的14倍。
成就二:水产品增长了3739.8万吨, 98年是52年的23倍。
读2题图“桑基鱼塘”,让学生看图说话,描述桑基鱼塘的整个生产过程。
桑叶
桑树
蚕
塘泥
蚕沙
鱼塘
举例给学生介绍我国农村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生产沼气,并将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画出流程图。
耕地
农民
沼气池
肥料
粪便
秸秆
供电,供沼气
将两幅图进行对比,思考: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案1】相关文章:
《识字1》教案03-07
认识1的教案02-17
1-5的减法教案02-28
1到5的认识教案04-18
小学语文《识字1》教案08-26
1+1=?08-17
1亿有多大教案及反思08-27
小班1和许多游戏教案08-25
《识字1》教案(通用24篇)09-20
数学教案《“1”和“许多”》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