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Excel课时2教学反思
《数据统计与分析》这章第一课时内容,我的设计是按照教材第一节设计的,但由于备课前对学生的学前水平不够了解,所以在备课和实际教学中都出现了较大问题。上节课为拖延时间,我让学生自学如何计算总分,当时只是为了填满课堂时间,也没顾及那节课之后我该上什么内容能使这章的内容呈现连贯性。所以在第二课时的备课前,我对该按照教材顺序教学还是继续上节课最后提出的算总分进行教学感到很纠结。反反复复翻看教材,觉得教学内容来个重组的话会实现有效教学,最终决定还是将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到底,就讲如何计算总分,也就是教材的数据处理与统计——公式法和函数法。有了第一课时的失败经历,这次备课我不急着去想怎么使我的课堂出彩。在熟悉了教材内容后,我就逐个打开我学生上节课的作业。第一感觉就是很多同学都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我的学生都很聪明。这值得欣慰也让我担心,他们又会了呀,那还要我教些什么啊?自我感觉水平不高,又遇到这样一帮“高手”,压力甚大啊。看了大概十多位学生的作业后,看到有同学没算总分的,最后觉得这样光看不做记录,容易把这些没算总分的同学忽略,所以又重新打开之前看过的学生作业,并且将他们的作业情况一个个记录下来,输公式时输的是具体的数字还是引用了单元格地址,或者是用了函数的方法,我都将这些详细记录下来。最后统计下来,还是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上节课没有计算总分的,计算总分的学生中有四个学生运用了函数法。现在觉得做这份记录很有必要,他让我在喊学生上来演示的时候更有针对性。而且这份作业记录使我的教学设计顿生灵感,可能有点小夸张,但它确实使我的课堂脉络一下清晰了起来,于是首先形成了一个上课的流程:回顾与评价作业——学生演示公式法的两种输入方式——比赛环节(填充柄的自动填充)——“高手”引出函数法,教师教授函数法——学生练习——上课总结 。有了这个大致的流程后,再对其内容进一步细化。细化的工作是我和SC同学一起完成的,不过教案的话我主要负责呈现公式法的运用,SC呈现的是函数法,所以教案在这两块内容的呈现上是两种风格。
先不说这节课上的如何,仅从这次的教学设计上说,自我感觉已经针对学生了,所以上课前我还是很期待将这堂课呈现给我的老师看的。
那天先听了SC的课,他还是坚持一贯的教学风格,上课节奏把握非常好,很流畅,知识讲解得也很全面很到位,这是我不及之处。他的这种淡定归功于他丰富的教学经历,还有就是生活中为他人解决问题时,他会以一个教师的口吻去解释。总之听完他的课压力好大的,这也可能是因为太想把这节课正常得呈现出来吧。
我是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去教学的。在回顾与评价作业环节,我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了下查漏补缺,没办法,我上课有个坏毛病那就是总是漏讲。然后就是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做简要说明,当我说道“在十六位计算总分的同学中,我发现了四位高手,他们分别是学号是6、7、8、9的同学”,那四位同学开心地鼓起了掌,我没想到“高手”这个称呼能让他们如此激动,这个称呼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是对这四位学生的奖励。这也印证了奖励对学生积极性学习的重要性,今后千万不要吝啬对学生的奖励,哪怕只是一个玩笑的称呼。
在讲公式法的时候,我需要叫一个学生来演示下,我希望那个学生是用输入具体数字的方法。当我问谁愿意来给大家演示的时候,有个女生很积极地举了手,于是就让她上来了,因为在这之前,我给那四位“高手”打了预防针了,希望他们在讲函数之前都先保密函数这个方法,所以我觉得上来演示的同学不会使用函数法的。结果出乎意料啊,她也是个高手啊,于是我只能打断她,给大家解释道,老师又发现一个高手,但是我现在不想用使用这个“高招”,想用基本的方法。接着我只能直接点我预设的同学,23号同学上来演示。还好她没有瞬间修炼成高手,用她原来的方法输入等号,再一个个地输数字。
在讲了这个办法后,运用比较的方法,强调了下等号的作用,给Excel发布指令要计算等号后的式子,PPT打出了两段文字,关于公式法的,感觉自己在讲公式这个概念的时候还是有些生硬的,只是将概念性的文字直接呈现,但没有做再多具体的解释。然后为了引出公式法的引用地址方法,又生硬地过度了下,“公式中是不是只能引用具体的数字呢?”,如果变成“我们来看下Excel对公式有没有什么要求呢?”然后再打出PPT的第三段文字,即“公式中能引用……”然后针对其中的能引用单元格地址,让学生演示引用地址的公式输入。此时学生演示时是手动输入单元格地址,然后学生“如我所愿”地在输入单元格地址的时候出错了,于是我就提出单击单元格地址的方法,在公式中会自动出现单元格地址,但是在讲这个步骤的时候,可能操作有些快,也没讲还要键盘输入“+”,所以在学生自己操作的时候有几个学生都问我老师选中单元格后怎么不会出现“+”。不过这样的错误在教学中也难免,学生总是会出现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错。后来对此我又广播做了补充。
我预想这节课的亮点在比赛环节。对于上节课算好总分的同学,我给他们一个奖励是给予一个提示,让他们在书本上的实践学习中寻找方法,能在算总分比赛环节中出奇制胜。也就是希望那些学生能自学填充柄的使用。由于提示语不够细,学生都没发现,我忘了学生说过不喜欢看大段的文字的。(上节课我上过一节Word综合课,由于顾及同学层次不同,为了让那些落后的同学能将之前落下的作业补齐,于是就让他们没完成作业的同学继续做,而完成的同学制作名片。名片的制作,我没有讲如何去做,而是给他们准备了一个制作指导,是把李冬梅老师上传的一张制作说明的图片直接转为文字了。文字有些多,包括名片的要素、操作要点、还有学生制作发表感想。我设想前两部分内容学生是来得及看并操作的,发表感想么我也不做要求了,但是事实证明,学生都不愿意去看这么大段的文字,就参照我给的名片样章去做了)现在想,如果我这样提示“为了奖励大家,我给大家一个提示,参照时间学习中的表格,仔细观察指针的变化以及各种状态下他们有什么功能”。这个环节,虽不如愿,但是学生让我很感动,他们一个个很认真地算着,每个学生都很专心地算着。还有几个同是用了函数的方法,他们也是误打误撞的,选中了所有数据,然后调用Sum函数,结果就全部出来了,不过我还是劝他考虑基本的方法去计算。
既然学生不知道怎么使用填充柄,那只能我来演示了。在演示的时候,我太想把这招教给学生,所以演示了两遍后我都没有告诉学生十字指针叫什么,后来忽地意识起来,赶紧补一句,打开书看下他的名字。之后李老师在评课的时候说,我在演示指针变化的时候就可以追问学生这个叫什么,有什么功能,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拖动指针,然后告诉我结果,印象也许会更深刻些,也省得我讲个来回得在那重复步骤,却没说出是什么方法。最后在评课时,李老师说我又口误了,还很严重。话说我在讲课的时候真没意识到,我的口误这个毛病真的是很严重啊!
在讲函数这个环节,其实我有些小乱,还是之前的准备工作不到位吧。小乱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解的前后顺序性。我在讲课的时候还在犹豫我该什么时候将数据区域的选择,还有就是我在讲选取数据区域的时候又忘记将数据区域的表示方法了,后来只是在Sum函数时,单元格中函数含义的时候稍带了一下。下节课我又要查漏补缺了。
每次的上课都会有些或大或小的失误。不过现在找到一个教学设计的路子,那就是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设计的教学才有针对性,而且通常教学思路也能清晰了。
【Excel课时2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204-28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2)04-28
识字2教学反思04-10
PEP5 Unit2 第三课时教学反思04-28
2011年教学反思204-28
教学反思2 孙玮04-28
教学教案16.要下雨了(2课时)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