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习惯成就大未来--读书方法指导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1.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认识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相互关系,鼓励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
2.掌握批注这一种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尝试。
3.学会从五个角度进行批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激发兴趣,鼓励阅读。2.掌握批注这种读书方法,进行有效阅读。
难点:学以致用,理论指导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学会从五个角度进行批注。
三、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小组讨论法、比较式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想请你们看一组图片,这一组图片都是一些名人读过的书的照片。
(展示图片)
大家看了之后发现了什么?
(学生:书上写了很多字,很乱。)
这些都是他们读过书之后留下的。他们边读书边写字,把自己想说的一些话记录下来。大家知道这也是一种读书方法吗?这种读书方法叫什么呢?--批注。
我们知道的闻一多先生就非常喜欢运用这样的读书方法,还出版过一本书叫《楚词校补》。
不光这些有学识的名人喜欢运用这样的读书方法,就是我们语文老师、普通的读书人都喜欢运用这样的读书方法。(我的书本展示。)
批注是我们常用的读书方法,其实平时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在运用这一种方法。(随机拿起学生的语文课本,读学生书本上所做的批注。)
(二)批注的定义
那么看了这么多,理论上批注究竟是什么呢?
批注定义展示。
齐读批注的定义,加深印象。
(三)设问,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问:看了这么多,别人的、自己的,那么谁能归纳一下我们如何来做批注呢?
预设:借助文字、各种符号。
(四)师生合作,明确角度
明确了批注以后,我们一起来试着做一做。
师:老师选了一篇文章进行了批注,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如果是你,你怎么来做批注?在哪些地方进行批注?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
(学生看文章,试着动笔做批注。)
师生交流批注结果,问问学生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批注的。
师:老师也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批注,我们一起来看看我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的。
展示教师做好的批注(少量,代表各个类型的。)
一句一句展示。问学生这是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批注的。
师生共同归纳四个角度:
第一赏析语言特色。(好词好句、修辞方法、描写方法…)
第二文章的情感、主旨,表现手法、行文构思等。
第三对文段的内容产生的感受或者生发的联想。
第四对文段的内容、思想和语言等感到困惑或者表示责难。
教师补充一种:在很多文章中我们都会接触到一些人物,往往我们都会对文章中的这个人物做一个评价。尤其是小说中,所以从对文章中的人物做评价这个角度也可以进行批注。
(五)自主批注、讨论交流
分小组,讲明自助批注和讨论交流的要求:小组交流自己的批注成果。组员把别人的有意义的批注用不同颜色的笔抄写到自己的材料上。
学生阅读材料--《汤姆·索亚历险记》第二章,自己进行批注。
批注结束后,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请3-4个学生做全班交流。问清楚哪些是自己批注的,哪些是从别的组员那借鉴来的。教师对他们的批注成果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再次明确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
提出批注时的注意要点。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从5个方面来学习进行批注,那么今后随着我们读的书越来越多,批注做的越来越精道,我们也会发现还有很多做批注的角度,比如说表达方式、抒情方法等。
希望大家能够将今天课堂上的所学运用到自己的读书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八)作业布置
课后对泰戈尔的《金色花》进行批注。批注成果在下一节阅读课进行交流、分享。
批注例文:
金翅雀米·托尔加(葡萄牙)
一家三口人正在不声不响地吃饭,【家里气氛有点沉寂,看来生活不是开朗的。也是为后文孩子的突然讲话做下铺垫。】孩子突然开口说:"我找到了一个鸟窝!"【"突然"一词是从整个沉默的气氛中产生的效应角度来表现的,既写出母亲的惊讶,也是对沉默的冲击。"找"到鸟窝?在哪里找?这个问题对这个家庭来说,确实有点超乎寻常。】
母亲抬起头,瞪大了黑黑的眼睛。【"瞪"字,看出母亲对突然响起的声音感到惊奇,黑黑的眼睛,简单勾勒母亲的美丽】父亲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连听也没有听到。【父亲心不在焉,他的心在哪里?为什么会如此淡漠?很多悬念在里面。生活压力很大吗?陷入生活的窘境?】也许是为了回答母亲询问的目光,也是为了引起父亲的注意,孩子又重复了一句:"我找到了一个鸟窝!"【孩子对自己的发现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他觉得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想取得父母的共同关注,希望和父母分享喜悦。】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也开始聚精会神地听儿子说话。【父亲的眼皮沉重,也许是生活所累,但是还是抬起来听儿子说,而且聚精会神的神态,说明父亲是爱和尊重自己的孩子的。】
孩子高兴了,指手划脚地讲起来。【指手画脚,把一个孩子诉说时的情态概括的很简洁而清晰,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陶醉在回忆中的孩子不仅用语言还用肢体来协助表达他的兴奋】他说,今天下午赶羊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树冠里飞出来。他看呀看呀,在浓密的树枝里搜寻,终于在高处一根树杈上发现有一团黑黑的东西。【这孩子去放羊,可见家境贫寒。但是这孩子对世界还是有着热望的,对美有发现与向往;一只金丝雀从白松树冠里飞出来,就引起了他的兴趣。看呀看呀,说明看的时间很长,而且是仰着头在浓密的树枝里找寻,终于一词也可见时间的长久,一团黑黑的东西就吸引他爬树去了,孩子的好奇,天真,与对美的向往是多么强烈!】
母亲把儿子的话句句吸入心田,还用整个灵魂吻着可爱的宝贝。父亲则又开始吃饭了。【母亲的细腻温婉,母亲的浓浓爱子之情都在其中,父亲粗犷深沉,以为找到就是这样的发现,便又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孩子没有在意,接着讲下去。他说,把羊拴在一旁,开始往松树上爬。
父亲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几乎屏住了呼吸。【父亲听到往上爬,心又被揪起,所以和母亲一起紧张起来。父亲的神态变化写得很真切,父爱在不禁意的变化中凸显无疑。】
孩子一直往上爬。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他那纤细的身子紧紧贴在树皮上,慢慢往上挪动,每一步都要分两次进行:先用胳膊抱住,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蜷,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中间在结实的树杈上休息三次。现在只能靠手,因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这里叙述角度转换了,不再是孩子在说,而是读者和父母都看到了那场景。表现父母听得入神,俨然孩子讲述的情景已在眼前。孩子不一定会叙述的那样生动清晰,什么自己纤细的身子,都是那时他自己不会顾及到的。但是父母听来的时候就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这想象中就是担心,就是心疼。这里的形容词动词都用得极其有表现力:"又粗又高"与"纤细","结实"与"脆弱",形成对比,表现孩子爬树的艰难与危险,"紧紧贴"、"慢慢挪动"、"抱住"、"蜷"、清晰的展现爬树的过程,从侧面表现父母用心在听,用心在抓住每个细节。"脆弱的新枝"更有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效果,让读者和父母的心融为一体,极尽纠结。】
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用两只天真的眼睛看到鸟蛋---窝里仅有一个鸟蛋。【"让"写的传神,仿佛就是眼睁睁看着孩子为了一个不起眼的鸟蛋爬到树冠那样危险的境地,却无力阻止。其实也不想阻止孩子的勇敢行为。仿佛一说话就怕惊扰了儿子,他就会摔下来.】
听到这里,父母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完全忘记了儿子在什么地方,似乎还在高高的树巅,紧挨着天际。完全忘记了他脚踏在地上,无须两只胳膊小心翼翼地攀附树枝。突然,两个人看见孩子身子一斜,从高处、从松树上栽下来,掉在硬邦邦的地上,看来是必死无疑了。【父母身临其境,屏住呼吸,唯恐孩子会掉下来。"高高的树巅,紧挨着天际""栽下来,掉在硬邦邦的地上"这些语句,形象的写出父母如临其境时的惊慌失措,但是他们却一直没有出声。爱在这个家庭里的表达方式就是无声。父亲的态度由漠然到此时的惊恐万分,前后对比鲜明,更加突出对孩子的爱。】但是,孩子无意中表明,他站在树巅,完全不曾意识到飘在空中、面临深渊的可怕,并且也没有掉下来。倒是发生了另外一件事:男孩情不自禁地吻了鸟蛋一下,蛋壳得到了孩子嘴唇上的这点热气。突然从中间裂开了,里面露出一个还没有长羽毛的金翅雀。【旁观者惊恐万分,而当事者却沉醉于美妙的发现,吻,怜惜之情尽在其中。鸟妈妈出去找食去了,留下这只小小的鸟儿。被孩子爱的热力的召唤,挣脱羁绊,来到这个世界。孩子没有欺凌她,反而吻了她,多么善良的心灵啊!】
说这件怪事的时候,孩子的表情天真无邪,如同复述从邻居那里听来的《出埃及记》的故事一样。【孩子轻松的背后是父母的沉重】随后,他满怀怜爱地把小鸟放到毛茸茸的鸟巢里,从树上下来了现在,他心境坦然,非常高兴--发现了一个鸟窝!【孩子对小鸟的喜爱不是占为己有,而是发现本身的快乐,那种怜爱与体恤应该是根植于家庭的熏陶和教育。】
晚饭吃完了,屋里气氛严肃,谁也没有开口。【父母对孩子的危险之旅并没有半句责骂,只是以沉默结束了一场令人惊恐的剧目,虽然担心,但是却很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勇敢的作为。】后来,一家人回到暖烘烘的壁炉旁,看着里边燃烧的橄榄木,【家境虽然贫寒,但是那炉火却是暖哄哄的,看来温暖来自于爱而非物质财富】父亲和母亲才交谈了几句,他们的话说得晦涩难懂,孩子没有猜透。【可见孩子还很天真,以他的稚嫩的眼光,他还没有体察到父母内心世界,也从侧面说明父母一直在极力
【小习惯成就大未来--读书方法指导课教案】相关文章:
良好的习惯可以成就未来08-11
阅读指导课教案09-23
阅读指导课的教案02-07
习惯成就人生作文02-18
习惯成就人生作文02-18
阅读指导课教案(精选20篇)03-17
阅读指导课教案(精选15篇)05-13
阅读指导课教案(20篇)11-02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03-10
大与小教案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