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时间:2023-04-25 15:18:2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第二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课时:7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复习巩固(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举天下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②换――替换。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如:   例1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句首发语词)   例2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例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⑤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②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⑥调――调整。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①大王来何操?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3、“蚓无爪牙之利”为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句式为“蚓无利之爪牙”,“利”是修饰“爪牙”这个词的。 三、强化训练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后事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7、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8、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9、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   1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第2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找准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要采分点。   2、学会怎么样才能使句子的翻译更准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   一、知识链接   1、请看看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A组:                              B组:   行李之往来                        左右欲引相如去   可怜体无比                        复夜引兵出门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相如引车避匿   形容枯槁,颜色憔悴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小结:文言文词汇的重要特点就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词汇中大多数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这是古今汉语的很大不同的地方。在古代汉语中,连用两个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一样,或者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或者词的意义、色彩发生了变化,都是我们在古文翻译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实词是古文翻译时的一个重要踩分点,我们必须过好这一关。 二、文言中意义变化的词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同一个词,因为时代不同,词义也有不同的含义。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语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等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沛公欲王关中。(王:名作动,为王)   赵王之子孙侯者。(侯:名作动,封侯)   ②名词活用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来形容动词“运”,名作状,用箕畚。)   北通巫峡。(北:来修饰“通”,名作状,向北。)   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尔安敢轻吾射。(射:动作名,射箭的本领)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良实:形作名,善良诚实的人)   ④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这里是“使……为王”)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这里是“使……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形容词,这里是“使……尊贵”)   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认为……”   齐威王欲将孙膑。(将,原是名词,这里应为“以……作将军”)   渔人甚异之(异,原是形容词,这里应为“认为……奇怪”)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字并解释。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项伯杀人,臣活之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一词多义   这类实词的含义丰富,义项众多,是学习的重点。怎么掌握不同语言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相关文章: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09-26

高考前必背的文言文07-09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05-25

文言文教案08-25

文言文教案05-29

鹦鹉灭火_刘义庆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03-01

《庄子二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12-18

刻舟求剑 / 楚人涉江_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02-28

关于文言文教案03-28

狼文言文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