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

时间:2024-11-05 11:27:42 秀雯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精选10篇)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9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体会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情境图、课件、卡片(等式、不等式、方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设疑导入

  1、为什么学习方程?

  2、方程是什么?

  二、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建立方程概念

  问题一:为什么学方程?

  (一)出示天平,建立等量概念:

  左边=右边

  (二)出示情境图分组学习(如书88页称药丸、称月饼、倒水)

  1、小组合作,看图找出等量关系,用式子表示出来

  2、小组汇报,并将式子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刚刚我们每一小组用式子表达情境问题中的等量关系,说说我们用的式子和以前用的式子有什么相同、不同之处?

  问题二:什么是方程?

  根据小结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1、读一读:

  师: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试着用声音传达给大家。

  2、圈一圈:

  师:根据这句话找一找,黑板上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呢?把它们圈出来吧。

  3、写一写:

  师:在数学世界里只有这几个方程了吗?你还能写几个呢?(无数个)(学生独立完成板书在黑板上)

  4、试一试: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就是方程吗?举个例子。

  等式一定是方程吗?举例。

  5、游戏巩固:听口令做动作

  游戏目的: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方程的两个要素:未知数和等式

  游戏规则:请几位学生手拿卡片听口令,如:发令者说:“等式”跳一跳,拿着等式卡片的人就要跳一跳,其他的人不能动。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第89页练一练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 2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P56——P70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四、单元教学安排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7课时

  第一环节 平行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画一画,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汇总。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4、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6、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重点讨论第3幅图,直线向两头无限延伸,因此应该是相交的)

  总结: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和不相交。相交又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的情况。

  7、我们把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定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反例异面直线也不相交的反例,但不是平行的关系。)

  8、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平行的位置关系吗?

  第二环节 垂直

  1、师黑板上把毛线拉,表示直一条直线,再拿出另一条毛线拉直,表示另一条直线,并与第一条相交。想一想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各是什么角?(如第4幅图)

  2、如果教师转动其中一条直线,使∠1变成直角,那么这其余三个角会变成什么角?

  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这里要再次强调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异面垂直的关系)

  4、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垂直的位置关系吗?

  (三)巩固发散

  1、教材P57 做一做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平行与垂直(在同一平面内)

  平行:a∥b 垂直:a⊥b

  教学反思: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 3

  教学目标:

  1.整理知识,构建小数的知识结构;

  2.巩固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

  3.用小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龙湾是浙江省温州市三大城区之一,位于瓯江入海口南岸,区域陆地面积279平方千米,总人口约4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9.77万人),区人民政府驻永中街道,辖永中、蒲州、海滨、永兴、海城5个街道和状元、瑶溪、沙城、天河、灵昆5个镇。”

  师:哪个数比较特别?(板书:小数29.77)

  师:我已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家乡,那你们也来介绍一下自己或自己班里的一些情况,每个同学准备一句话,这句话里至少有一个小数,谁先来?

  生(举例)师板书小数。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小数,看来小数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复习)

  二、用数与概念造句,再现知识

  师:看到这些小数,回忆一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呢?

  生:……

  根据回答,师板书:

  意义

  读法和写法

  基本性质

  大小比较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

  名数转化

  求近似数(改写)

  师:谁能用上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然后选择黑板上的一个数来说一句话吗?

  如:1.65米就是165厘米。

  生:……

  随着学生的发言,小数的各个知识点都展示出来,并及时得到了训练。

  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本单元的知识。

  1、比一比

  大米油洗衣粉

  850g 2千克3.25kg

  它们所使用的单位完全不同,你有办法比出它们的轻重吗?

  方式:先学生自己比较,再同桌互谈想法。

  学情预设:(1)先交流比较的结果。(2)重点介绍比较的过程、转化的方法。

  2、读一读,写一写

  (1)龙湾区是温州的工业强区、经济大区。截至2006年底,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43470000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01元。

  方式:读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2)截止到5月26日,在四川地震中共有65080人遇难。

  方式:先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再精确到十分位、百分位。

  3、猜一猜

  (1)两斤九层糕,比5元贵一些,比6元便宜一些,这两斤九层糕的价格可能是多少?

  方式:学生开火车说

  预设:在讲完5.1到5.9后。追问火车还能不能继续开,引出5.11……有无数个,但是结合实际,一般表示几元几角几分,没有5.11111元。

  (2)老师这里有一组小数,你能猜测出它可能是表示什么的小数吗?

  A、35.5千克B、2.29米C、8844.43米D、2.5

  方式: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数来说。

  小结:同样的数,添上不同的.单位就能解释出不同的意义,数学想像的力量真是非常强大啊!

  4、判一判

  (1)小数都比1小。( )

  (2)大于0.67而又小于0.69的数只有0.68。( )

  (3)小数的位数越多,这个小数越大。( )

  (4)一个整数的末尾有几个0,读数的时候只读一个零。( )

  (5)把2.345扩大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

  (6)2.98保留一位小数是3。( )

  (7)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

  四、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对“小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还有什么疑问?请及时提出和交流。当然有关小数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补充完板书)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 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请看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黄河的走向,弄清楚黄河流域与黄河长度的区别,汇报自己发现的信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师: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谁会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师:黄河全长约多少千米?可以怎样算?

  学生列式:(3472+1206)+7863472+(1206+786)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组研讨,汇报交流师:这是一个规律吗?想办法验证一下。经过验证这确实是一个规律,叫加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A+(B+C)=(A+B)+C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完成填空,然后观察,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这也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A+B=B+A

  师:学习了加法的两个定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观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算

  四、自主练习

  第1题。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3、4题。注意用简算。

  五、简要回顾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作业

  自主练习3题。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 5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页的内容及第74页练习十七的第5—10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分析、比较、归纳和类比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掌握被减数的位数比减数少时,末尾添零补足后退位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被减数的位数比减数少时,末尾添零补足后退位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解法,合作交流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整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那现在谁来说说计算方法呢?

  生: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1;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不够向前一位借1当十再减。

  师:说得真好!再整数加减的基础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特殊的小数加、减法。(板书)

  二、自主探究

  1、特殊的小数加法。(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情景图,你能找出所求问题和已知条件吗?

  生1:已知《数学家的故事》的单价是6.45元,》神奇的大自然》的单价是8.3元。

  生2:所求的问题是买这两本书一共花多少钱?

  师:你会求两本书的总价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生:已知这两本书的单价,求买这两本书的总价,就是求这两本书的单价和,即求6.45与8.3的和,用加法计算,列式为6.45+8.3

  师:你会计算与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生:6.45元表示6元4角5分,8.3元表示8元3角0分,求6.45与8.3元的和时,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即可,即8+6=14(元)4+3=7(角)、5+0=5(分),所以6.45+8.3=14.75(元)

  师:你会列竖式计算吗?

  生: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竖式表示为: (上板演示)

  答:买这两本书需要14.75元。

  师: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

  2、特殊的小数减法。

  师:根据上面的情境图,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答的数学问题吗? 生:《数学家的故事》比《神奇的大自然》便宜多少钱?

  师:谁能解释一下“便宜多少钱”是什么意思?

  生:求“便宜多少钱”就是求《数学家的故事》的单价比《神奇的大自然》的单价少多少钱。

  生:还可以说求《神奇的大自然》的单价比《数学家的故事》的单价多多少钱。

  师:谁能结合题意具体说说?

  生:求《数学家的故事》的单价比《神奇的大自然》的单价少多少钱,就是求6.45比8.3少多少或者说求8.3比6.45多多少,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多少,用减法计算,列式为8.3-6.45。

  师:你会计算与解答吗? 生:8.3元表示8元3角0分,6.45元表示6元4角5分,求8.3元比6.45元多多少钱,用0.30元减去0.45元,是不够减的,先拿出一个1.00元,用1.00元减去0.45元,得0.55元,再用0.55元加上0.30元等于0.85元,接着用7.00元减去6.00元等于1.00元,所以最后结果是1.00元+0.85元=1.85元。

  师:上面这一过程你可以用竖式来表示吗? (演示给学生看)

  8.30 -6.45= 1.85(元)

  师:列竖式时,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我是按照整数的退位减法来计算小数的退位减法的,不同的是要把小数点对齐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解决上面的问题,特殊的小数加法竖式应该怎样计算? 生:列竖式计算位数不同的小数加法时,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方法来计算。

  师:小数减法呢?

  生1:计算小数减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借1当十再减。 生2:小数部分的`位数不够时,可以先根据小数的性质改写成位数相同的小数后,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计算特殊的小数加、减法吗?

  生:(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借1当十再减。

  (3)小数部分的位数不够减时,可以先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改写成位数相同的小数后,再进行加、减法的计算。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与整数加、减法的算理相同,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以相加减。

  生2:我学会了类比的思维方法。

  五、巩固练习

  练一练: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85.07-15.3+94.3-4.309 9.26-〔8.9-(3.96+1.3)〕

  22.8+5.23-9.125+14.75 32.5-(5.07+6.13)+8.25

  六、布置作业

  解决问题:

  (1)根据下图,请你说说肖红跳过了多少米?

  (2)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板书设计特殊的小数加、减法

  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借1当十再减。

  小数部分的位数不够减时,可以先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改写成位数相同的小数后,再进行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反思在分析数据的同时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发挥学生积累的竞赛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从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49页“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设计:

  ⊙复习铺垫

  1、某车间有男工5人,女工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设计意图:在结合生活实际复习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课件出示: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这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

  b、讨论:怎样用算式表示这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②用比表示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引入比的概念:两面旗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长÷宽=15÷10,宽÷长=10÷15,也可以说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b、简介同类量的比: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所以两面旗的长和宽的比属于同类量的比。

  (2)教学非同类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a、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

  b、讨论: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42252÷90)

  ②用比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因为这里的42252km与90分钟是两个非同类的量,所以比也可以表示非同类量之间的关系。

  (3)归纳、理解比的意义。

  ①什么是比?结合上面两个例子说一说。(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的比就是表示两个数相除)

  ②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表示的是两个数的比吗?

  a、甲数是3,乙数是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比4;乙数和甲数的比是4比3。(是)

  b、张师傅20分钟制作了7个零件,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7比20。(是)

  c、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8比1。(不是,因为足球比赛的比分不表示两个数相除)

  2、教学比的读、写和比的各部分名称。

  (1)简介比的写法。

  15比10记作15∶10;

  10比15记作10∶15;

  42252比90记作42252∶90。

  (2)简介比的读法。

  两种形式的比都读作几比几。15∶10读作:15比10;表示比时,读作:15比10。

  (3)简介比的各部分名称。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板书)

  (4)明确比值的`求法和表示方法。

  比值=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比与除法的关系。

  ①观察上面的式子,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②比的后项能不能是0?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是0。因为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

  (2)比与分数的关系。

  ①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②举例说一说,两个数的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样写?(两个数的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例如15∶10,可以写成,读作:15比10)

  4、小结。

  比的概念实质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非同类量的比,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设计意图:循序渐进,先由倍数关系引出两个同类量之间的比及非同类量之间的比,使学生理解比的本质;然后再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明确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值的求法;最后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比和除法及分数之间的关系,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为学习比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巩固练习

  1、教材49页1、2题。

  2、教材52页1题。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52页2题。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 7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31~45页。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5、进一步尝试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获得新知。

  三、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四、 教学难点:

  1、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2、数位的意义。

  3、探索例7的`百数图中有哪些有趣的排列。

  五、教学建议:

  1、 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1)选取、提供每次活动的素材。

  (2)制订人人参与的、高效的活动规则。

  (3)应及时引导学生将具体的活动抽象为响应的数学概念。

  (4)对学生进行爱护学习资源的教育。

  2、 突出基本原理的教学。

  3、 继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4、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

  六、教材编写特点:

  1、创设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的认数情境。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数概念。

  3、选取的素材贴近生活,又形式多样。

  4、 内容呈现的方式既符合逻辑又生动活泼。

  七、课时安排:(8课时)

  1、数数 数的组成…………………………………1课时

  2、读数写数…………………………………………2课时

  3、数数 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练习……………1课时

  4、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1课时

  5、比多少…………………………………………1课时

  6、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3课时

  实践活动: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

  课题一 数数 数的组成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 8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物体的个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在各种数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渗透数与实物对应的思想。

  3、培养学生对100以内数的兴趣,养成在活泼氛围中进行合作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是多少。

  教具准备:

  教师:蛋糕模型,蜡烛;学生:小棒,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利用旧知引入,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今天是我妹妹的生日,这儿有一块插了蜡烛的蛋糕(20根),猜猜看有多少根?

  2、谈话:老师把蜡烛变成了小棒,在你的桌子上,请你数一数到底有多少根?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小棒怎样表示能使人一眼就看出是20根?

  4、小结:10个一是一十,2个十就是二十。

  5、以这二十根小棒为标准,估计桌上的小棒总共多少根,引入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提出问题:你们想学些什么呢?

  二、重视学法探究,解决问题

  1、在尝试和思考中学会数数:你们会数20到100之间的'数吗?(学生试数)

  (1)同位配合,一人拿小棒,两人一起数:从21数到30。

  (2)一根一根地试数小棒,从31数到100。

  (3)10根10根地数100根小棒,归纳:几个十就是几十,10个十是100。

  2、在观察和游戏中掌握数的组成:

  (1)观察三张卡片:

  用小棒表示64、22、42的组成、用汉字表示三个数的组成。

  (2)看图回答问题:

  ①出示6捆小棒(每捆10根)和4根小棒,它是怎样组成的?一共是多少?

  ②出示2捆小棒和2根小棒,一共是多少?它是怎样组成的?

  ③出示数(四十二),用小棒表示,说说它的组成。

  ④小结:几十就是由几个十组成的,几十几总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师生“对口令”:

  师 生

  292个十9个一

  4个十8个一 48

  6个十 60

  79七个十9个一

  ……

  学生当小老师,出题考大家。

  (4)33页做一做:独立完成。

  三、体验成功愉悦,独闯难关:

  让学生独立解决智慧爷爷在各个难关中提出的问题。

  1、与七十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一百里面有( )个时,一百里面有( )个一。

  4个一和6个十组成( )。

  数出三十二前面的五个数: .

  2、接着数:

  九十四、九十五、( )、( )、( )、( )、( )。

  ( )、( )、( )、( )、八十一、八十二、( )。

  3、练习七第2题:百球图(估一估,数一数)。

  4、练习七第4题:帮小动物回家。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那些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数数 数的组成

  10个 十是100,10个一是10,2个十是20

  64由6个十和4个一组成

  22由2个十和2个一组成

  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

  课后小结:

  课题二 读数 写数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 9

  【教材简析】

  《约分》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四部分的内容,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分数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巩固,激发兴趣。

  1、口算:3.8×2 = 12.5×0.8= 1.8÷9 =

  5.4÷0.6 = 4-0.7 = 8.2+2=

  2、【设计意图:孩子们对游泳有兴趣,以谈话导入,引发大家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回顾求公约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明确又简单,为理解最简分数和掌握约分的方法作好准备。】

  二、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

  【设计意图:在提出了学生变分数的小组合作的要求后,老师参与其中,予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明确活动的要求,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学习,并学会观察,相互提点,发现约分的实际概念。让学生在老师例举中找到约分的概念,尝试着进行概括,并从观察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提出了最简分数的概念,通过举例、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方法。

  【设计意图: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从书本上形成知识表象,对自学部分,及时进行反馈,并予以指导,特别在学习约分的两种形式时,教师的一步步板书,清晰明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每一步的过程,形成的影象。】

  四、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景,提供了一些现实的学习材料,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并不抽象;学好数学,为生活、生产服务,学数学真有价值。题目充满趣味性。在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思考、联想、诱发学生的创新因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固定的思维模式,鼓励独创性地发现知识的规律和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五、提升总结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 10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24时计时法学生在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这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24时计时法”还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精心选取了大量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素材,通过让学生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辨一辨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一天中时间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体会时间与生活密不可分,利用钟面等直观教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探索“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材分析】

  《24时计时法》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展示时间轴,将一日的时间展开,将抽象的、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联系起来,借助几何直观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24时计时法;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知道一天有24时,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并能对两种计时方法进行熟练的转换。

  2.学生经历动手操作、体验感悟,理解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以及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3.感受24时计时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合理安排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够正确的将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转换。

  【教学难点】

  理解24时计时法的计时方法以及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钟面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视频)播放两个好朋友相约明天7点见面的场景。

  2.小结。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

  1.探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

  2.19时?这是一种什么计时法?他跟我们说的晚上7时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计时法。

  (二)探究24时计时法

  1.了解1日是24时:

  (1)观察钟面,看看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钟面有什么不同?

  (2)介绍:1日为什么是24时。

  (3)揭示什么是24时。计时法

  2.体验感知24时计时法:

  拨一拨,尝试解决三个问题:

  a.从0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 )小时。

  b.从中午12时再到0时,又经过( )小时。

  c.一天是( )小时,经过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转了( )圈。

  3.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探究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迎新年视频)

  新的一天就是从晚上12时开始的,因为是一天的开始,所以我们也叫作0时。

  (2)边解说边用课件演示时针转第一圈。

  (3)边解说边用课件演示时针转第二圈。

  (4)小结。

  (5)完成表格:两种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4.拨一拨:

  同桌合作,拨出一天的作息时间,并说说这个时候你在做什么。

  5.教学时间轴,探讨今天、昨天、明天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写一写:

  师描述,学生用不同的计时法记在练习本上。

  2.同桌互出一题,同桌完成。

  3.辨一辨:

  两种计时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总结两种计时法。

  4.找一找:

  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用24时计时法来计时的?生说一说,教师课件展示一些。

  5.用一用:

  出示车辆禁行标志:看到这个牌子,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今天早上开车在7点20准时到校,可以通过吗?

  下午18点回家,可以从这条路上通过吗?

  四、拓展延伸

  1.介绍古代的计时方法。

  2.探讨24时计时手表。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1日=24时

  24时计时法:(根据课堂生成板书)

  12时计时法:

【数学四册四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四册教案(续一)04-25

四册数学五单元教案04-25

第四册第七单元 单元备课教案04-25

第四册语文一单元教案04-25

美术第3册教案(第四单元)04-25

第二册第四单元教案04-25

小学语文第四册教案(第四单元)04-25

小学语文第四册全册第六单元教案05-06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下册全册教案(转)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