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人生 第六章 教学篇二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选八•教案八《木

时间:2023-04-25 06:33:2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杏坛人生 第六章 教学篇二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选八•教案八《木兰诗》

杏坛人生  第六章  教学篇二 作者  刘青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选八·教案八木兰诗 教学设计 教案八  木兰诗   第一段:写木兰闻知征兵消息后,要求代父从军。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亿?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亿。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注释:唧唧-----织布机声。复:又,一再。当户:对着门。杼:织布用的梭子。何所思:有什么心思。军帖:指征兵的文书,名册。可汗:古代西北一带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大点兵:大规模地征兵。军书二句:意思是说征兵名册很多,每卷上都有木兰父亲的名字。阿:加在称呼上的词头。为:为此事,指从军出征。市:构买 第二段—写木兰从军时的情景和途中的感受。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注释:骏马:好马。鞍鞯:马鞍和它下面的垫子。辔头:驾马用的马笼头,马嚼子,马缰绳等。辞:告别。溅溅:流水声。黑山:今河北天寿山。燕山:自冀北至山海关的燕山山脉。啾啾:马的叫声。 第三段—写木兰经过十年战斗生活后回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to,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注释:戎机本指军事机要,这里做战争讲。度:经过。若:象。朔气:寒气。 第四段—写木兰入朝见天子,不愿做官,要求回乡。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册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注释:明堂:封建皇帝用来召见诸侯,选拔人才和举行祭祀的庭堂。策:功。十二转:将勋位分为若干等,每升一级为一转。强:有余。所欲:需要的是什么。尚书郎:官名,泛指显要的官职。不用:不要。明驼:骆驼。 第五段—写木兰回到家中的情况。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注释:郭:外城。扶将:扶持。霍霍:磨刀的声音。阁:类似楼房的建筑物。 第六段—是作者用生动有趣的比喻赞颂木兰代父从军中表现的聪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释:火==伙。扑朔:跳跃的样子。迷离:迷糊不清。傍:靠近。 《木兰诗》讲解 一、解题:木兰诗是北朝的乐府民歌。北朝(西晋,长江以北),南朝(东晋,长江以南)。 乐府:是汉武帝设的官署名称。目的是搜集一大批文人。是音乐的机关。用文人为自己取乐,并搜集一部分民歌,为皇帝娱乐服务。以兴乐教,观风俗。作为统治的借鉴。到了南北朝,乐府的概念起了变化,由官署的名称变成文体名称。凡可配曲唱的叫乐府。这时的乐府机关,时有时无,时有兴废。到了唐代,白居易的诗叫新乐府。元结的诗叫系乐府。皮日休的诗叫正乐府。唐代的乐府诗偏重于内容,不入乐。 二、时代背景:(木兰诗)是北朝(大约是在西魏时的作品),是北朝最后一个朝代。西魏后就是北齐,北周之后是隋。西魏与蠕蠕的战争性质不清。因此,只就主题思想去分析。 三、分析课文  第一节、唧唧------叹息声不可,应当机杼声。织-----,动词,织布。一、二句写正常生活,天天织布。三、四句写反常生活,今天与以往不同。这四句内容丰富。 织------点明了木兰的身份,吐露了木兰勤劳的品质。进一步说明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典型的劳动人民的家庭情况。 当户-------进一步把织布的场所和方式告诉了我们。------自给自足的劳动人民家庭。从生活的情况来看------是和睦的、恬静的、安宁的。但这种生活今天反常了,停机了,自然提起下文的发问。 第二节、你想的是什么?你怀念的又是什么? 我不想什么,也不怀念什么。“无”字用得好。这个无字把一切杂思杂念排除在外。 下面提出一个大问题:可汗khans,“大”------这个字渲染了气氛,不是一般的点兵。这个“大”反映战争的频繁,军情的紧迫。(昨夜)接着说“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册子催了又催,象催命鬼似的。后又说“无大儿”“无长兄”,说明家境情况。点明木兰操心的原因。 最后两句经过思考,木兰准备代替父亲去从军。市,买的意思----我愿意去买马、买武器,代替父亲从军。 短短八句,既写了停织的原因,又写了军情的紧迫,既交代了木兰家境的情况,也表明了木兰经过思想斗争下定了替父从军的决心。  用字的语言,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第三节写木兰从军的准备和出征的经过。 准备,写得集中,只突出了马。为什么只写马?因为战争少不了马。而且是骑兵。与上面相呼应。马写得很讲究,很铺张,。这样写的好处-----起到造声势的作用。用了重彩浓墨写买马。烘托木兰------英雄配好马,红花衬緑叶,相得益彰。不仅英姿焕发,而且雄姿勃勃。 一个地方买一点,是经过木兰精心选择。不是随便构置,反衬了木兰从军的决心和杀敌的志向。这为下面木兰取得胜利,立下功勋作了伏笔。 “旦辞------鸣啾啾”“旦辞------暮宿”说明行军快,反映前面军情紧迫,根本未训练就走,和前面“军书十二卷”相照映。 “黄河流水鸣溅溅--------”说明自然环境的艰险和行军的辛苦。 “燕山---------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险恶。 “不闻爷娘唤女声---------”明写木兰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离开了和睦的家庭到战争的环境。暗示木兰对父母关怀和思念之切。这说明木兰没有忘怀家庭,没有忘怀家庭安静生活。她去打仗,就是为了保卫家庭,保卫人民的家庭生活。因此,当仗一打完就要求回家。这种思想是一贯的,是坚定的。所以,这“不闻-------”的另一面是什么?即是想闻,想听见。而想闻的一面恰恰是木兰的不想闻。她不愿意听到胡骑鸣啾啾。木兰对战争的态度暗暗地写了一点。又吐出木兰之所以到黄河边是势不得以而为之。这就与前面的叹息相呼应。 第四节—万里赴容机。写战争的艰苦和胜利的情况。写得比较简单,是过渡。开头两句接上而来。概述木兰从家奔赴战场的,关—指关隘,山—指高山,戎机—军机,即军事,象飞一样英勇上战场。 下两句在严寒的深夜执行警戒。刁斗,行军可做饭又可打更。寒光—是雪光还是月光,自己推敲。如唐诗“寒风一夜传刁斗,万里寒光生白雪”点明战争生活的艰苦。最后两句写战争的结果。并写木兰大智大勇。 第五节—写木兰立功回朝,不受高官厚禄,要求早日还乡。 头两句写回来接见的仪式。一归来就见天子,明堂—皇帝办公的地方----庭堂----明政之堂。仪式隆重----------显木兰功劳很大。策勋------记功的意思。策,当动词用。“记”本来是名词。转-------在这里当名词,是评功的(名称),把功劳分若干等级。木兰的功劳很多,每次都得到提升。强-----多余,成千成百,用高官厚禄笼络木兰。然而木兰不要高官厚禄。尚书郎-----是总管政事的官(相当现在的国务院)。愿----驰---在千里马上还要加鞭。说明木兰的思想景界很高。当时是超群的出众,一般做不到。就拿今天讲也有意义。 第六节—写木兰回家时,家人欢迎的热烈场面和木兰恢复劳动生活时的愉快心情。 郭-----是外城,父母想早见,也对木兰格外器重。 写姐姐,----把妹妹的回来当节日一样欢喜。 写弟弟------杀猪宰羊。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稚气刻画入微,表现骨肉感情。和上面天子接见不同。天子接见礼仪隆重,官场的礼节毕竟没有民间自然。 下面写木兰-----开门----床坐----,旧---过去穿的---动态心情跃然纸上。十年的壮士,霎那间变成俊俏的姑娘。这种喜剧的气氛,反衬了木兰无比兴奋的心情。最后一句的惊讶,反衬木兰的机智、聪明。使木兰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 第七节—这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 用家兔作比,通俗易懂,诙谐有趣,把喜剧气氛推向高潮。而且使全诗质朴自然清新有趣。 分析 总之,木兰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题材,朔造了木兰这位女英雄形象。她勤劳勇敢,机敏聪慧,不畏艰险,敬老爱幼。渴望过和平幸福的劳动生活。 1、她替父从军是因为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逃避不了。去吧,父亲年纪已大,不堪受;弟小,姐或身体不好,或武艺不高,或其它原因,只有自己合适。但自己是女的,所以停机叹息。最后,冲破封建思想束缚,毅然代父从军。这是木兰思想上的一个进步,一个飞跃。有人单从孝道来解释,这是不全面的,是有损木兰的英雄形象的。因为母兰决不是愚忠愚孝,而是在势不得以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来保卫家。这难道不值得称赞? 2、木兰从军后,一直没有忘怀父母,忘怀家庭的和睦生活。而“不闻”实在是木兰耳不闻而心闻的一种暗示。也是木兰能毅然回乡的思想基础。, 3、木兰不愿尚书郎,这是木兰思想的又一次飞跃。说明木兰始终保持战争的考验,没有为名利所动。这种艺术形象,正是封建社会所称颂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在木兰身上如实地得到了体现。 艺术特色,有很高的成就。 1、首先,叙事写人自然真率,不如雕琢而精光逼人。例。木兰回家那一段,人有五六个,内容是高兴的心情,都为木兰的回来无比喜悦。但各人喜悦的方式不同,繁忙的内容不一。父母-----姐姐-----红妆盛饰,弟弟-----磨刀霍霍,木兰自己更是------重点描绘,她是喜悦的中心,写得超群出众,用重点涂抹,着色描绘。对伙伴只用一句话,“火伴皆惊惶”突现瞬息巨变,莫知所措,瞠目结舌的喜剧场面。 2、经济大方,活泼生动的表现手法。诗短,祥略得当。重彩描绘,不吝惜墨;相反,不重要的就一笔带过。从这方面讲,又惜墨如金。活泼生动、对偶、对比、比喻等,语言灵活,语句有变化,穿插就生动活泼。但个别地方也有交待不清甚至自相矛盾。如:战士十年归------同行十二年。有矛盾。但仍然是一朵灿烂的鲜花。 作业:背诵与翻译这首诗。   1980年秋  

【杏坛人生 第六章 教学篇二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选八•教案八《木】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09-16

《八音和鸣》教学设计11-03

人生寓言教案教学设计12-28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案——《我选我》教学设计201-16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01-05

教学设计教案05-19

地理教学设计教案11-15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教案09-29

数学教学设计教案02-15

美术的教学设计教案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