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网络的属性》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网络的属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网络的属性》教案 1
网络的属性
【教学目标】
本次课的教学对象是08级新闻传播本科专业的学生。学生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将达到以下目标:
1.了解摩尔定律、公共领域、长尾理论、虚拟社会等概念的内涵。
2.理解互联网“自由、共享、探索、创新”的精神实质。
3.掌握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传播媒介属性、经营平台属性和虚拟社会属性。
【教学重点】
掌握互联网的精神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网络的属性。因此这次本课的一个重点。了解网络的属性是认识网络传播特点的重要基础。所以,网络的属性是《网络传播概论》这本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本课通过理性的思辨和大量的数据、案例等资料让学生深刻理解网络所具有的多重属性,特别是技术平台属性、传播媒介属性、经营平台属性和虚拟社会属性。
【教学难点】
本次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掌握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经营平台属性和虚拟社会属性。理解这些属性需要学生从跨学科的角度来审视。由于学生对这些领域的陌生,所以这三个属性就成为本次课要突破的三大“难题”。
【课时安排】
《网络传播概论》共68学时。第六章安排4学时。网路的属性是第六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的第一节。本次课需要2学时。
【课程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采用讨论法让所有学生参与到“网络具有哪些属性?”问题的探讨中。然后根据学生的存在的疑惑或问题,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针对问题开展课堂教学。讲授法可以将“高难度”的内容“简单化”;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的剖析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
【学习方法】
自学法。学生要能够提前预习或者了解与网络的属性相关的内容,并能够提出问题,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问题的讨论并能够分享、评价自己和同学的观点,在分析、鉴别各种观点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媒体选择】
多媒体教学设备、口头语言、板书、教科书等
【授课教材】
彭兰 网络传播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1
【教学内容】
一、导课设计: 网络传播概论包括网络传播实务和网路传播理论两部分。我们已经学习了上编网络传播实务部分,要想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就需要学习网络传播理论。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是网络传播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认识网络传播特点的重要基础。本次课探讨的话题就是网络的属性。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网络使用体验,谈谈网络是什么?网络有哪些属性?”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了解学情,有利于教师调控教学内容。
二、互联网的精神 探讨网络的属性就需要追溯互联网发展的历程及其互联网精神。对于互联网络发展如此迅猛的总结和预期,可以体现在以下涉及网络传播的、已经长期得到应验的、假说性的定律上,这些定律包括:摩尔定律(Moores Law), 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 Law),马太效应(Matthews Effect)和吉尔德定律 (Gilders Law)等。
1.摩尔定律(Moores Law)。1965年,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预测:在任何既定的价格水准上, 单片硅芯片的运算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而与此同时,价格则减半。实践证明,30多年来,这一预测一直比较准确,预计在未来仍有较长时间的适用期。 例如:intel 酷睿i7 920处理器默认主频为2660MHz,外频133MHz,倍频20X,二级缓存1MB,三级缓存8MB。支持睿频加速,加速后最高可达到2.93GHz。
2.梅特卡夫法则:网络经济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上联网的计算 机越多,每台电脑的价值就越大,“增殖”以指数关系不断变大。例如据美国有线新闻网(CNN)10月19日消息,周二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止10月底全球网络用户预计将达20亿人。
3.马太效应指在一定的条件与范围下,人类社会中优、劣势的累积过程是有偏向的;不管身处优势或劣势,皆会不断的.被强化,即优者愈优,劣者愈劣。
4.吉尔德定律是美国激进的技术理论家乔治·吉尔德提出的的:在可预见的未来, 通讯系统的总带宽将以每年3倍的速度增长。吉尔德还断言,随着通讯能力的不断提高,每比特传输价格朝着免费的方向下跃,费用的走势将呈现出“渐进曲线” (Asympototic Curve),价格点无限接近于零。 网络发展的四大定律,不仅展示了网络自我膨胀的规模与速度,而且提示了其内在的规律和无与伦比的发展理念。 互联网精神在终极追求上是自由、共享的精神 ,在过程的表现上是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北大新媒体网站关于互联网精神的阐释就是一个明证。 互联网精神是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一些理念的集中体现。例如开源程序等等,掌握互联网的精神实质有利于理解网络的多重属性。
三、网络的多重属性
1.技术平台属性 作为技术工具的媒介,互联网从诞生到今天都和技术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联网络不仅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技术平台。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络经历了web1.0—web2.0—web3.0的发展历程。“Web1.0----网站是别人的家------我只是看看--------陌路人;Web2.0----网站是朋友的家------有人和我聊聊------客人;Web3.0----网站是你我的家------吃喝买卖随己------主人。” Web1.0,是以编辑为特征,网站提供给用户的内容是网站编辑进行编辑处理后提供的,用户阅读网站提供的内容。这个过程是网站到用户的单向行为,web1.0时代的代表站点为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 Web2.0则是以加强了网站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网站内容基于用户提供,网站的诸多功能也由用户参与建设,实现了网站与用户双向的交流与参与,web2.0不同于web1.0的最大之处在于它的交互性。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有:博客中国、亿友交友、联络家等。 web3.0网站内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网站相关信息进行交换和互动,能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家网站的信息进行整合分类。Web3.0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不是在web2.0网站系统内)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只须用浏览器便可以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才具有的功能。 当我们还没有弄明白web2.0,web3.0,web4.0甚至是web x.0就已经进入我们的世界。喻国明关于web演进的行功逻辑有一个观点:“从web1.0到web4.0是网络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传媒生态和游戏规则不断改变的过程。”技术平台属性是这种媒介本身所具有的一个基本属性。从技术平台的角度来审视网络,有利于追踪技术变革的轨迹并探寻技术对社会传播所带来的变革。网络在世界以及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网络的技术平台的属性。
2.传播媒介属性 网络不仅具有技术平台属性,而且“作为人的延伸”互联网也具有传播媒介的属性。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Internet)。自此,“第四媒体”的概念正式得到使用。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媒介具有以下特点:
(1)网络传播的开放性 开放性最早与网络技术人员早期的“信息平等与共享”价值理念有关系。从传播格局来看,传播的参与者是是任何可以利用网络的人。例如专业的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公民记者”等。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使传播格局的更加多元化与复杂化。从传播过程来看,传播的各个要素都处于开放状态。例如传播对象的开放性导致了信息消费过程的开放性。从受众的角度来说,它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消费抉择。传统的新闻作品,一旦发布,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状态。但是网络新闻作品却可以进入不断更新的状态。这种更新,可以是颠覆原作品的更新,另一方面,网络新闻作品的开放性,还指作者在复制时可以任意修改且不留痕迹。因此,网络新闻没有终结,并永远处于形成状态。 总之,从新闻的报道和发布时间看,一个新闻事件报道,可以处于一个全开放的报道进程中,与此相关,新闻作品也处于开放状态。
(2)网络传播的复合性 从网络传播形态与形式来看,网络传播媒介整合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因此网路是一个复合性的媒介。同时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如网站传播、博客传播、即时通讯传播等常常被整合在一个传播过程之中。 从网络传播信息的手段来看,网络传播整合了文字、图片、音视频、FLASH等多种信息表现手段,使新闻更为直观、形象、生动,增加了新闻的现场感和冲击力。例如2006 年8 月1 日, 全国第一张互动多媒体报纸——“播报” 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中国宁波网问世。中国宁波网精选了《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的新闻,结合网上最新资讯组合成一张新的互动多媒体导读报。因此多媒体化成为了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新浪网关于上海“11·15”特大火灾的专题就充分说明了网络传播多媒体化的特点。 从网络传播的功能来看,网络承担的传播功能是复杂的。例如从个人层面来看,网络是个人生活平台、个人工作平台等;从组织的层面来看,网络是一个绝佳的营销平台;从社会层面来看,网络发挥着信息服务、环境监测、舆论引导等多种功能。 最后,网络媒介实现了“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统一。网络传播形态的多样性使其兼具“公”与“私”的统一。所谓公共话语空间是指在国家政治权力之外,公民运用话语权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在这一空间,人们可以发表自由言论、传播信息,以达到沟通上下、促进社会信息流通、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目的。网络为网络公民提供了这样一个公共话语空间。例如华南虎照事件、厦门px事件、“天价烟”事件等一系列网络媒介事件都体现了网络作为公共话语平台的特点。同时网络还是一个私人自我表达的空间。随着以博客、微博客、播客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正在建构个人的“私人话语空间”。虽然二者满足网民的需求不同,但是“公共话语空间”与“私人话语空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融合的趋势。例如韩寒的博客从前关注个人的话语向公共话语的转变就是一个例子。
《网络的属性》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网络的基本属性,包括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自主性等。
能够举例说明网络各个属性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和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网络现象,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属性,树立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网络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自主性的含义和特点。
如何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网络的这些属性。
2. 教学难点
区分网络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在虚拟网络环境中也需要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
培养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1. 展示一些常见的网络应用场景图片,如网上购物、在线学习、社交媒体交流等。
2. 提问学生:“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网络,那你们知道网络都有哪些独特的特点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网络的属性。
(二)知识讲解(20 min)
1. 网络的开放性
含义:网络没有地域、种族、身份等限制,任何人只要具备基本的网络接入条件,都可以接入网络并参与其中的各种活动。
举例: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在同一社交平台上交流互动;开源软件项目,全球开发者可以共同参与开发和改进。
特点:信息传播范围广、交流互动无边界。
2. 网络的共享性
含义:网络中的资源(如信息、软件、硬件等)可以被多个用户同时使用或分享。
举例:在云存储服务中,用户可以上传和下载各种文件,实现数据的共享;在线图书馆,读者可以免费阅读大量书籍。
特点:资源利用率高、方便快捷获取资源。
3. 网络的虚拟性
含义:网络构建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物理世界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通过虚拟身份进行各种活动。
举例:网络游戏中玩家创建的虚拟角色;虚拟社交平台上用户可以设定与现实不同的个人信息。
特点:身份具有隐匿性、场景具有虚构性。
4. 网络的自主性
含义:用户在网络环境中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可以自主决定浏览的内容、参与的活动以及交流的对象等。
举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视频网站上选择观看不同类型的视频;在在线学习平台上自主安排学习课程和进度。
特点:个性化、自由化。
(三)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20 分钟)
1. 展示以下案例:
案例一:某开源软件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众多开发者参与,不断完善和更新功能,最终成为一款非常受欢迎的软件。
案例二:一位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自主选择了多门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升。
案例三:在某网络游戏中,一名玩家因在游戏中使用虚拟身份进行诈骗活动,被其他玩家举报后受到游戏平台的处罚。
2.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每个案例进行讨论:
分析案例中体现了网络的哪些属性?
这些属性对案例中的人物或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从案例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或得到哪些启示?
3.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总结(10 分钟)
1. 与学生一起回顾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自主性的含义、特点以及在案例中的体现。
2. 强调网络属性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如信息安全、网络诈骗、沉迷网络等,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规范。
(五)课堂练习(5 分钟)
1. 给出一些关于网络属性的选择题或简答题,如:
以下属于网络共享性体现的是( )
A. 在网上购买商品
B. 使用云存储服务存储文件
C. 在社交平台上设置虚拟头像
简述网络虚拟性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2.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讲解和批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网络属性知识的掌握。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学生对网络的属性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环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网络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网络环境中更好地自我管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引导和深度挖掘。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际案例和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网络的属性知识。 首先明确教案需涵盖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主要板块。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设定,突出对网络属性的理解及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培养。教学重难点围绕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自主性展开,明确重点为这些属性的含义和特点及与生活实际结合,难点为区分虚拟与现实关系及培养自主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学方法选择多种常见且适合本主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导入部分用常见网络场景图片引发学生思考网络特点从而引出主题;知识讲解详细阐述四个属性的含义、举例及特点;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属性及思考其影响和启示;课堂总结回顾重点并强调正确对待网络;课堂练习巩固知识。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教学改进提供方向。
《网络的属性》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自主性和虚拟性等基本属性。
能够举例说明网络属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体现。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属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防范网络风险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属性,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既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又能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影响。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网络开放性、共享性、自主性和虚拟性的含义及特点。
网络属性对个人、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网络属性带来的影响,如网络开放性导致的信息安全问题,共享性引发的知识产权争议等。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网络属性知识,做到趋利避害。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课堂辩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网络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人们在网上购物、社交、学习等场景,然后提问学生:“你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网络做什么?网络给你们带来了哪些便利和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网络的属性。
(二)知识讲解(15 分钟)
1. 网络的开放性
含义:网络的开放性是指网络没有地域、种族、文化等限制,任何人只要具备接入网络的条件,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发布内容、进行交流等。
举例: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各种网站,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文化、科技等信息;个人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全球范围内的用户进行互动。
特点:信息传播迅速、广泛,不受时空约束;参与主体多元化,涵盖了不同年龄、职业、背景的人群。
2. 网络的共享性
含义:网络上的资源(如信息、软件、硬件等)可以被多个用户同时使用或访问,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举例:开源软件可以被全球开发者共享和改进;在线教育平台上的课程资源可供无数学习者免费或付费学习;云存储服务让用户可以方便地共享和存储文件。
特点:资源利用高效,促进知识传播和创新;但也可能导致资源滥用和知识产权问题。
(三)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20 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些关于网络属性的案例材料,如网络谣言传播案例(体现网络开放性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盗版资源泛滥案例(涉及网络共享性引发的问题)、网络直播带货乱象案例(反映网络自主性和虚拟性导致的监管难题)等。
2. 各小组围绕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思考以下问题:案例中体现了网络的哪些属性?这些属性是如何引发问题的`?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3.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教师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进行适当引导和点评,加深学生对网络属性及其影响的理解。
(四)课堂辩论(15 分钟)
1. 提出辩题:“网络的自主性对青少年成长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观点为“网络的自主性对青少年成长利大于弊”,反方观点为“网络的自主性对青少年成长弊大于利”。
2. 双方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在课堂上进行激烈辩论。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网络属性知识和实际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反驳对方观点。
3. 教师作为辩论主持人,控制辩论节奏和时间,在辩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自主性对青少年成长既有积极影响,如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也有消极影响,如容易沉迷网络、受到不良信息误导等,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网络自主性。
(五)课堂总结(5 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自主性和虚拟性等属性的含义、特点及其影响,强调网络属性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和机遇的同时,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传播正能量。
(六)课后作业(5 分钟)
布置一篇小论文作业,题目为“我眼中的网络属性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网络属性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属性促进社会发展,字数不少于 800 字。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相关视频资料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网络的属性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一些网络属性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加案例的多样性和深度,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将网络属性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网络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 首先明确教案的基本结构,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定,涵盖对网络属性的理解、能力培养和正确网络观的树立。重难点突出网络属性的含义特点及辩证看待其影响。教学方法多样化以增加课堂互动性。教学过程依次为导入激发兴趣,知识讲解介绍网络各属性,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加深理解,课堂辩论锻炼思维,课堂总结强化认识,课后作业巩固拓展。教学资源和反思则为教学提供支持和改进方向。整体思路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全面认识网络属性并能正确运用。
【《网络的属性》教案】相关文章:
属性04-29
语言与属性04-26
政治《商品的基本属性》教案05-04
对属性有偏好的多属性决策方法04-27
《信息技术》教案 表格的属性设置04-25
合作的属性分析04-27
网络游戏画面的著作权属性探析论文07-16
属性权重未知的混合型多属性决策方法04-27
地震复合属性-地震属性提取与解释新方法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