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囚绿记》教案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绿”的象征意义的分析,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以及如何分析象征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于“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总结象征意义的方法分析文章。 媒体使用: 投影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课件中的一幅图“绿”,请同学设想在不同情况下观“绿”后的感受,例如夏季、冬季、欢乐时、忧烦时等,[在我的身后有幅绿,当你看到它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生自由发言)]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对物的感情,常有环境和情境的限制,从而使其明白了解作品的主旨与作者的感受,一定要关注写作的背景和情境。 2.引出课题 二、释题启疑 1.“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了起来。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2.学生自读 要求: 自由朗读,找出“囚绿”的相关章节,并思考囚绿之前、之后又写了什么?划出关键词句,思考为什么囚绿。 三、字词梳理 1.读准字音 陆蠡( lǐ ) 涸辙( hé ) 猗郁(yī ) 蕈菌( xùn)( jùn ) 揠苗助长( yà ) 瞥见( piē ) 嫩芽(nèn ) 婆娑(suō ) 囚系( qiú ) 急不暇择( xiá ) 纤细(xiān ) 了截(jié ) 移徙(xǐ ) 淅沥(xī )(lī) 葱茏( cōng )(lóng ) 2.辨析字形字音 暇(xiá ) 揠(yà ) 缘(yuán ) 遐(xiá ) 偃(yǎn ) 椽(chuán ) 瑕(xiá ) 堰(yàn ) 喙(huì ) 3.理解词义 涸辙的鱼: 比喻处境危险。 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囚系: 1.拘禁;拘押。 2.指囚犯。 4.全文结构 明确:寻绿(1-4) 观绿(5-7 ) 囚绿(8-12) 怀绿(14)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感受“绿”的象征意义。 教师提问:作者是这样描述北平的公寓的“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窗是朝东的”“令人感到炎热”,这并不是一间让人感到舒适的房间,然而作者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原因是什么? 明确:窗外长着常春藤,投射进来一片绿影。 教师提问:就是这片绿影深深吸引住了“我”,作者是怎样形容当时的心情的? 明确:喜悦而又满足 教师提问:终于和绿色朝夕相伴了,观绿成了每天必修的功课,看着常春藤“柔软 的卷须”“舒开折叠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芽”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怀念、欢喜、快活、留恋、急不暇择…… 教师提问:作者如此爱绿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教师提问:作者不满足于远远的观赏,为了和它更接近,更亲密,将柔条牵进了屋里,这时的绿在作者眼里象征着什么呢? 明确:爱、幸福、青春 教师提问:被囚后的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浆液丰富的柔条伸长、攀缘、舒放,长得更快, 尖端朝着窗外。失去青苍,变成柔绿、嫩黄、细瘦、娇弱 教师提问:在这些句子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明确:引出执着、顽强、向往自由、光明的象征意义。 教师提问:常春藤的衰败,让作者内疚,用于决定在离开的那天“放绿”,他将“绿”成为“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结合写作背景: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明确:“绿”象征着抗日军民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教师总结“绿”的象征意义: 一般象征意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深层象征意义:爱、幸福、青春 更深层象征意义:执着、顽强、向往自由、光明 最高象征意义:抗日军民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二、归纳主旨: 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三、分析文章表现手法。 文章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联系可知,“绿”在此文中象征了生命、希望,象征了向往光明、自由,象征了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作者的释绿,象征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同时也包涵着这种顽强抗争的性格和永向光明的执著必将会换来自身命运的解放。 这既是在日寇铁骑下中华民族命运和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陆蠡个人的精神写照。正可谓“文如其人”。 【阅读材料: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囚绿记》教案3】相关文章:
《囚绿记》教案01-03
《囚绿记》教案05-18
《囚绿记》预习教案01-09
《囚绿记》教案范文10-30
《囚绿记》教案(15篇)01-04
《囚绿记》教案14篇01-04
《囚绿记》教案15篇01-03
《囚绿记》教案设计01-24
《囚绿记》教案设计范文08-25
《囚绿记》公开课教案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