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

时间:2023-04-25 22:04:0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

“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 课程标准: 1. 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课标解读: 1.《广东省考试大纲的说明》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 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 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D ①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②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A 2. 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20分左右,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大阅读,是高考复习的重点之一。做好文言文阅读题目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文段,尤其是准确理解文段中文言实词的词义。本专题重点复习几种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考纲要求的18个虚词。 2.学会运用所学方法来确定18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难点:虚词在文言文阅读中的推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述: 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以类相从,同类集中。 2、抓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 1、  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每年必考。  2、题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较,考查异同,其中一个选自课本,另一个出自所供文段。   三、考点内容: 1、文言常见虚词的范围 2007年的《考试大纲》明确有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2、文言常用虚词的分类 1) 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如吾、予、尔、乃、之、其等)、指示代词(如是、斯、此、之等)、疑问代词(如何、孰、安、焉等)及无定指代词(莫、或)、特殊指示代词(者)。 2) 副词:包括时间副词(如旋、俄、尝等)、程度副词(如极、甚、颇、少等)、范围副词(如皆、咸、俱、只等)、语气副词(如必、勿、信、莫等)和频率副词(如再、又、复、数等)。 3) 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如之、是、所等)、缀加助词(如有、其、然等)和语气助词(如夫、岂、乎、欤等)。 4) 介词:常见介词有:以、于、为、与、被 5) 连词:包括表顺承关系的(如则、乃等)、表转折关系的(如然、却等)、表并列关系的(如且、及等)、表假设关系的(如倘、若等)等。 6)叹词:主要有:吁、嗟夫、呜呼等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在广东卷里的考查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与 则 者 之 注:红色字是2004、2005年广东卷中出现过的虚词;化横线的为2006年广东卷出现的虚词。   2005广东卷文言虚词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B.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D.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详解:A.都为介词,“和”、“与”之意。B.分别是副词,“将要”;连词,“就”。C.都是连词,“因为”。D.连词,表转折。   2004广东卷文言虚词题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于)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勾践说于国人曰 B(之)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则)善则善矣 此则国人之罪也 D(其)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一撞 【答案】C 【解析】A中的都是介词,可译为“对”。B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的作用。C中前面的“则”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后面的“则”是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D中的“其”都是代词,指代前面的人物。   四、解题方法: 1、语境推断法 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 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 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练习: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塞忠谏之路”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译为“以致” 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看出是在叙述某件事情时又转到另一件事情上,是连词 ,可译为  “至于” 。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  连词 ,可译为 “因为”。 注意:揣摩语意和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前“其”用在反问句中,表示反问,可以理解为“难道”的意思;后一个“其” 表示揣测语气,可以翻译成“恐怕”、“大概”。 另一说,两“其”连用,表选择,可翻译成“是……还是”。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语法切入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 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句,  “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练习: 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连词,表修饰 相如因持璧却立。 考察语法结构,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 “持璧却立” 不会是连动结构,作谓语,由此可见,故句中“因”的用法作“于是、就”解。 判断下列”之”字的用法: 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主谓间结构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 代词作前面动词的宾语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作谓语,动词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哀秋冬之绪风  结构助词 是寡人之过也   3 、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就不同。 如“其” 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练习: ①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②叫嚣乎南北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介词,相当于“于” 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助词,表反问 助词,表感叹 ⑤美哉乎,山河之固   4、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 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替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过于荆,至江上  从 苛政猛于虎也  比   5、比较区分法 分清虚实 如:“皆以美于徐公”的“以”,应该是动词(实词),意思是“认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的“以”,则是介词(虚词),意思是“用”、“那、拿”。 练习: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实词 率领、带领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虚词 把 善于把虚词与现代汉语比较 (1)用法没有改变:如“使吾勇于就死也”的“于”与现代汉语“善于”“敢于”的“于”相同。 (2)用法改变。如“也”,在文言文中作语气助词用,而在现代汉语中作副词用,表同样、并行等意义。 (3)用法完全消失。如“之”的取消独立性作用,“者”的提顿作用等。   6、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 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 表宾语前置的“之”(“何陋之有”)、“是”(“惟利是图”) 练习: 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7、成语联想法 可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 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  惟命是从  唯利是图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虚指代词“他”   8、关系分析法 即通过分析句内词语之间的关系来推断语义。 例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 粗看两个分句句式相

【“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相关文章:

一轮复习教案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04-25

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教案)04-24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04-28

对自己教案的理解04-24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案04-25

文言文教案08-25

文言文教案04-25

文言文教案04-25

文言文教案05-29

教案参考:关于考场作文中的“题记”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