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唐聚涛
教学目标 1、理解通过语言、行动、神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体会巧妙的构思,把握曲折的情节;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重点、难点 1、通过网络等搜集有关莫泊桑的资料及有关金钱的名言警句;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并初步熟悉课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屏幕上打出下面的小故事,创设导入情景。) 老师:“你吸烟吗?” 学生A:“不吸。” “那吃根薯条吧。”老师递过薯条。学生A自然地伸出两个指头…… 老师:“不吸?回家把家长叫来!” …… 老师:“吸烟吗?” 学生B:“不吸。” “那吃根薯条吧。” 学生B小心地接过薯条,心中暗暗感激学生A。 老师:“不沾点番茄酱吗?” 学生B一不留神将酱沾多了,便开始往碗里弹…… 老师:“不吸?烟灰弹得很熟练嘛,把家长叫来!” …… 老师:“吸烟吗?” 学生C:“不……吸……” 学生C吃完薯条已是汗流浃背。 学生C:“谢谢……老师……没事我先回去了。” 老师:“你不给同学带根吃吗?” 学生C:“谢谢老师。”说着把薯条放在耳朵上…… 老师:“知道我该说什么了吧,还不去叫家长?” …… 老师:“吸烟吗?” 学生D:“不吸。” (总算把薯条安心放在口袋里……) 学生D转身想走,老师突然喊:“校长来了!” 只见学生D慌忙把薯条从口袋里拿出来,放到地上使劲地踩…… 老师为什么这么肯定地让学生回去叫家长呢? [活动] 学生思考、交流 [引导] 语言、神情、动作等是人心灵的外在表现,在小说中,研究人的语言、神情、动作等往往能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能正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文学大师,一起解读《我的叔叔于勒》里的人物形象。 二、通读课文,解读“变” [情景] 读过课文的同学,总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菲利普夫妇真会变呀,那么,他们是怎样变的,“变”与“不变”的根本是什么呢?阅读全文后填写下面空格: 身世变化: 不变的本质: 态度变化: [活动] 1、阅读、思考、填表; 2、小组交流、修改,推选代表准备班级讨论;3、实物投影,全班交流、修改。 [引导] 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正是他们内心变化的反映,而内心反映正是围绕于勒经济变化展开的,其中不变的是金钱。那么,菲利普夫妇内心的变化,我们怎么看出来的呢? 三、研读重点,剖析“心” [情景] 语言、动作、神态往往是人物内心的外在表现,透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我们往往能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想法。你能找出文章高潮部分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并分析人物的性格吗? [活动] 1、学生仔细读课文相关语段,并做圈点勾画。2、班级交流,师生互相评点。 [引导] 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四、再造想像,学会“写” [情景] 发挥想像,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任选其一。 A、当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于勒后,他们就一直在防止女婿起疑心,假如女婿知道了这一事实,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 B、假如在船上菲利普夫妇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呢? [活动] 1、学生想像、写作;2、小组互评、修改、推荐;3、全班交流、共同评价。 五、回味课堂,选择“练” A)亚历山大大帝有一次大送礼物,表示他的慷慨。他给了甲一大笔钱,给了乙一个省份,给了丙一个高官,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对他说:“你要是一直这样做下去,你自己会一贫如洗。”亚历山大________________。(发挥想像,运用语言、神情、动作等细节描写写一段话,把横线上填完整。) B)张伟生病了,病得很重。粗鲁直率的叔叔,慈爱的奶奶和正在读中学的同学兼好友来看他,他们三人可能的动作、表情及说话是: 叔叔:__________________奶奶:__________________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 C)看什么?说什么?指什么?想什么呢?你能用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刻画图中人物形象吗?【<<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唐聚涛】相关文章:
<<圆的面积>>教案04-25
<< 认识公顷>>教案04-25
<<9的乘法口诀>>教案04-24
<<操场上>>教案04-25
<<井冈山>> 教案04-25
<<空间与图形>>复习教案04-25
<<春>>微型课教案04-25
<<月亮和云彩>>教案04-25
<<10 的 加 减 法>>教案04-24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