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上教案(第20-22课)
第20课 生命之线 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中插叙、对比的表达效果并加以运用。2、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3、领会、学习勇于挑战、团结互助的精神。 说明:本文篇幅较长,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又有些距离,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就要从分析课文入手,抓住学生有所领悟的地方以重点语句的分析作为突破口,在师生的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形象和主旨的感悟,明确记叙文中相关的表达方式和记叙方法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起到提高阅读能力和通过阅读丰富人生阅历的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朗读分析重点词句,学习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2、难点: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感受,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尼泊尔境内帕杰尔墨峰的地理气候情况。 二、初读文本:思考:1、理清全文梗概。2、明确插叙的运用。 1、提示:我的两次登山的经历。第一次:1985年 “我”与西蒙登山时受伤,他砍断了生命线抛下了我,我侥幸逃生。第二次:1992年 “我”与马尔登山时受伤,马尔用绳索(生命线)和他的精神力量,给我勇气,成功地救我下山。 2、提示:“蓦地,我的思绪回到了那场挥之不去的噩梦中……”。“而今,命运似乎又一次拉开了悲剧的序幕”。作用:衬托人物的精神品质,突出文章主题。 三、研读文本:思考:文章是如何塑造马尔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章中的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提示:白描:就是用简括、精练、质朴的笔墨,抓住人和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它不求细致与文饰,只求神似和形像,寥寥几笔,就能写出典型的轮廓和气质。它原来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也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也是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马尔也受了伤,他的脸上全是血,但他仍用沉着的声调说:“别胡思乱想了,你会没事的。”——沉着、关怀别人 马尔喘息地说:“我去铲一块平台,搭个小帐篷。”他抚慰地拍了拍我的肩膀:“不必担心,我马上回来。”——挑战极限、关怀别人 “好了,我已经搭好了帐篷。”马尔劝慰我说。——关怀别人 马尔把我拖进那顶在风中拖曳的帐篷里,我渐渐苏醒过来,他不停地跟我说着话,调动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经验使我保持生命火焰不过早地熄灭。——生死与共、挑战极限、关怀别人 理解“生命之线”的含义 表层——物质之线:联结登山人身体的绳索。深层——精神之线:登山人生死与共、关怀互助的精神、登山人挑战极限的韧性精神。 四、小结归纳:“那常人难以经受的艰难困苦,那患难之时来自同伴的无私帮助,能让人感受和经历这世间最美丽的情感。”这最美丽的情感就是登山人生死与共、关怀互助的精神,就是登山人挑战极限的韧性精神。 五、拓展训练: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到处都有着这样的生命之线。从生活、阅读材料中找出类似的例子。 六、课后作业:1、收集“面对逆境,战胜逆境”的名言资料。(必做)2、课外查找、阅读以“面对逆境”为主题的文章,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选做) 第21课 石缝间的生命 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语言,揣摩语言的表现力,理解石缝间生命的生长特点,把握文章主旨。2、反复诵读,圈划语句,领悟作者所赞美的精神与讴歌的人。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旨,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展现的是对生命的礼赞。 说明:本单元的主题是面对逆境,而我们的学生大都生活比较幸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七年级的他们总以为自己长大了,有些浮躁,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很少用心去思考,让他们感受人物顽强拼搏的精神很难,更别说是植物的拼搏精神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想让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对关键词句的圈划,走进文本,从植物的艰难生长中感受他们的顽强拼搏精神,从理解文本所透露的深刻思想。 教学流程: 一、通过课题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文中提到了哪些生长在石缝间的“生命”?这是怎样的石缝,这是又怎样的生命?(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依据) 三、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情感:1、读一读你最喜欢的画面,圈划出相关语句,悟一悟石缝间生命的“倔强”。2、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幅,理由是什么?(理解三种生命所阐释出的“倔强”的不同内涵) 四、品读文本,感悟主题:1、这篇文章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他们不畏处境的险恶,顽强拼搏,终于羸得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尊严,张扬了生命的活力。那么作者的本意仅在于此吗?再读文章最后两节,理解主题。 五、拓展 1、你能举出这样的几个例子吗? 你知道哪些具有顽强拼搏精神的人,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如果身处逆境,你会怎么做? 六、能力训练:写一种你所喜欢的植物、动物或事物,表达出你的情感。 第22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1、通过查字典掌握文中文言实词,理解文章大意。2、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的写作手法。3、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必须正确面对逆境,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 一、导入学习:孟子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信书不如无书。) 二、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三、初读文本:1、学生散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2、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注释结合课本翻译全文。 四、研读文本:1.全文四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提示:第一段用排比的手法连举6位历史人物证明:人才从逆境中产生。第二段由第一段所举事实推断归纳出:担任大任人必须经受磨练。第三段用正反论证的方法指出人和国家经受磨练才能生存发展。第四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第一段中所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提示: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五、小结归纳:《孟子》的这篇名篇采用了排比、对比的写作手法,用令人信服的事实,层次清晰的论证,有力地向人们证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正确地面对逆境,才能生存发展。使我们明白必须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对待学习生活。 六、拓展训练:你赞同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吗?试从生活中举例,写出你对这两句话的感受。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这个观点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要求说出各自的理由。 七、课后作业: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必做) 2、利用网络或书籍,摘录孟子的名言两则,并简要谈谈你的理解。(选做)【七年级上教案(第20-22课)】相关文章:
西师版六上语文第30课教案04-25
西师版六上语文第23课教案04-25
西师版六上语文第19课教案04-25
西师版六上语文第27课教案04-25
西师版六上语文第25课教案04-25
西师版六上语文第21课教案04-25
师大版七上历史部分教案-第3课04-25
师大版七上历史部分教案-第2课04-25
第4课蚂蚁教案04-28
第3课日历教案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