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老师,你何时才能不再走教案
老师,你何时才能不再走教案 按理来说,送教下乡的课,该是在我们这个县区域里教师优中选优的课。在做课之前,我一再告诉教师,不要走教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话语作为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怕教师不懂,我又用土话补充说:课堂教学就如同一块土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棵茁壮成长的幼苗,有的是棉花,有的是油菜,有的是花生……我们要学会适时播种,适时收割,切不能统一。课堂上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你才算是一位好教师。不能总是想着心里的预案,引导学生从一个坑里跳到另一个坑里,跳进去跳不起来的就被淘汰掉。 有一位教师听了我的话,说她将会努力去学着做,一路走来,我从她的课堂话语和课堂教学看,总是看到她在走教案影子,直到最后一个乡镇她做的一节课算是角色做到了最好的转换,忘记了自我,心里装着学生。事后,我想,一个优秀教师就一节课磨了这么长的时间,才有所转变,作为乡村教师,无人管无人问的课堂,教师又何时才能不再走教案? 案例一:教师首先抛出问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认识了磁铁,那么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呢?”教师相继在黑板上板书“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用多媒体图影仪出示一堆物体——回形针、铁钉、橡皮筋、纸、铁夹子、铝片、木块、铜线、铅笔,让学生估猜。有的学生说磁铁可以吸引铁,有的学生说可以吸引金属。多好的教育资源呀,教师可以顺势解释,什么是金属,就是含有“钅”字旁的字都是金属,比如,铝、铜等,然而教师不解释什么是金属,放弃了这个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说:“既然大家估猜了,可以用磁铁去试一试,看自己的估猜是否正确。”作为知识教学,教师做的不为错。可是金属种类很多,磁铁除了可以要吸引铁之外,还可以吸取钴、镍等少有金属,学生概念不清,又如何在今后生活中去探索。另外,科学课就是要放手让学生估猜,估猜正确如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对估猜的结论进行修改的过程,老师放弃了金属这个错误的估猜不问,使得本该互有灵动的课堂失去了生机。 案例二:实验做完了,教师让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 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 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 物体名称 共同点 物体名称 共同点 回形针 铁钉 铁夹子 都是铁材料制做的 都能被磁铁吸引 橡皮筋、木块 铝片、铜线、纸 铅笔 都不是铁材料制做的 都不能被磁铁吸引 学生都在实验报告单里填写共同点“能被磁铁吸引”和“不能被磁铁吸引”这个填写不为错呀,只能说你的大标题有了,就不宜再填写了,也算是一个勉强的理由。可是学生因为没有填写教师预案要求的“铁材料制做的”“不是铁材料制做的”教师就不知道修改自己的教案,而是一味的要求学生填写自己预案的标准。课后,我和做课教师交流,没想到她说:“教师能在学生面前说自己教案设计错了吗?”于是,我想到了我们的社会没有宽容的学术思想言论氛围,更没有真理生存的土壤。如果都有充分、自由、合法的表达空间与机会,任何一种思想观点都没有绝对权力的支持,都可能犯错误。我们是教师,是课堂的首席,而不是权威,有错为什么不能改? 世界本来就是复杂多元的,人的思想因为人的生命的阅历不同,体验与感悟就不可能相同,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世界,出现不同的学术思想观点,有着不同的学术形态,这都是非常正常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就是要告诉学生,他们也会和教师一样出错,不出错的最好办法是兼容并包。我们的教育,从小就把学生的思想禁锢了。害怕错误,不敢尝试错误,可能是我们中国人所犯的最大错误。也是钱学森之问永远没有答案的结果。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可错性,应该视为一个自然正当的过程,科学课为什么不能传授这一个观点? 教师之所以不能以学生为本,从这一段和教师送教的情况看,是自己害怕错误,怕失自己的权威。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是出孔圣人而不出柏拉图这样的哲人。哲人是提出并探讨问题的,圣人是扼杀并消灭问题的。哲人不断尝试错误,圣人则代表绝对正确。我是一个不怕丢面子的人,话说回来,也没有面子可丢,有时可能为了一个学术问题和教师们争执不休。教师怕丢面子,总是扮演永远正确的角色,又怎么能不去走教案? 说让教师不要再走教案,实际上是新课改呼吁科学真理的回归,因为科学真理只能够在一个宽容自由开放的环境里才有可能生长出来,这也可能就是钱学森问题的关键环节吧。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虽然我不赞同你的意见,但是,我要誓死保护你发表意见的权利。【老师,你何时才能不再走教案】相关文章:
思念但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的伤感说说11-10
评论:名校何时能对状元说不04-26
老师!我能对你说不吗?08-03
中班音乐教案我不上你的当10-13
有你不寂寞作文08-08
才能来自勤奋教案02-26
放弃不珍惜你的人说说10-12
共享不代表就是你的作文08-08
不知何时作文07-27
书摊何时了作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