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吃透”教材比写教案更重要
“吃透”教材比写教案更重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谈“吃透”教材比写教案更重要,也许有好多教师不以为然,觉得话题太老,不够时尚,有老生常谈之嫌。确实,这不是个时髦的话题,不够吸引人的眼球,在人们的意识中随着教师学历达标问题的基本解决,每位语文教师理所当然都应该具备了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但是事实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看了教师写的教案,有板有眼,安排有序,可走进课堂后就与教案呈现的预设大相径庭了。3月底,我们以常规检查的名义深入各校,一是查看学校常规工作,二是进课堂听课,通过走进课堂后,我不禁想谈个老掉牙的话题:“吃透”教材比写教案更重要。 于永正老师曾说:“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一环是关键。不把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我是决不罢休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基调,课文的感情基调决定了老师上课的感情基调。这是课前的工夫。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老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这时,我关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于老师是大家,是名家,他上课之前都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吃透”,而我们个别老师呢?似乎一本“标准”的教案,就能上好一堂课。其效果如何,自己应该清楚,那份教案是来自何方,是用来干何用的。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抄名家教案应付学校和上级的检查,而对所备的文本内容根本没弄清,更别说吃透了。 通过我看课的情况,如阅读教学中就大致有这样一些情况:一是以解决问题为主,注重对文本内容事实性知识点的学习,忽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二是以繁琐的牵引式的师生对话解读文本。整堂课中都是教师不停的问,没有中心,没有目的,漫天乱问,而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朗读甚少;三是注重教师的讲解,对课文内容的串讲,对文章段意、中心思想的概括;四是学生不断读,每一次读都没目的和新意,对学生朗读技法几乎没指导,对文本所涵盖的情感一点不问津等等。 崔峦老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中说:“阅读教学要从整篇课文入手。无论年级高低,课文长短、深浅,都要重视自读自悟,整体感知。重视个人阅读后感受、体验的交流,切忌肢解课文,要结合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逐渐发现、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等”。这就说明文本并非我们学习的目的,而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激发学生浓郁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阅读的能力,最后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建构语文素养、生成自我的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等。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想阻碍,立足整体,切莫解剖文本,要让文本成为桥,不要成为吞食的肉。 其实“吃透”教材,没有一个教师不知道,但在实际教学中又有多少教师非常自觉地去独立研究教材呢?不少教师常常是搬来教参,或者拿来优秀教案完成备课,很少有教师做到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没有细研深钻,怎么能换来课堂教学的游刃有余?没有细研深钻,怎么能拥有学生语文学习的多姿多彩?以其昏昏,断难使人昭昭。《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个连自己都没有个性化解读能力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有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学生呢? 所以希望教师在写教案、上课之前一定要“吃透”教材。唯有读懂、“吃透”教材,后续所做的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寻找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启发思想的方法才会发生效益,在课堂上的教学技能技法才会水到渠成,教学艺术才会游刃有余,教学智慧才会引来源头活水。【“吃透”教材比写教案更重要】相关文章:
教师写教案重要写好教学反思更重要04-25
考研数学真题凸显教材的重要性09-26
考研数学真题凸显教材复习重要性04-28
《我很重要》的教案08-25
《比金钱更重要》教案08-26
考研英语复习备考关键 吃透历年真题04-28
中班社会重要的日子教案12-13
等差数列教材(教案)04-25
中班科学《让空气更干净》教案03-28
直映教育认字教案老版教材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