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水调歌头》教案 满蛟
《水调歌头》教案 满蛟 08本二 071084205 《水调歌头》 苏轼 总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相关背景知识,理解全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理解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在老师的帮助下深刻理解本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品读词作,陶冶情操,激发灵性,积累文史知识,进而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 领会诗意,体味诗情,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精妙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以及作者通过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旷达情怀和深邃的哲理意趣。 课时安排 一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使用多媒体大屏幕 分案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宋代有一位大作家,苏轼。他首开豪放一派,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上,他位列“苏黄米蔡”宋四家之首;在散文上,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古文运动领袖欧阳修合称“欧苏”,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给苏轼身上加上了十九个名号,他无疑是一个通才。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的代表,《苕溪渔隐丛话》中曾写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评价很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首词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三、写作背景 苏轼此时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41岁,除政治上不得意外,与弟弟苏辙分别已达6年之久,无缘相会,时值中秋怀之。 四、整体感知 1、老师泛读并正音 2、学生有感情地高声自由朗读,并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词义。 3、找两个同学分别有感情地朗读。 五、研读课文 一 、上片 师 :先来看词的小序。谁能试着翻译一下? 生 :“丙辰”是时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即使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欢饮达旦”是畅快饮酒直到天亮。“兼怀子由”指作者写此诗的目的之一是思念弟弟苏辙。 师:好,哪位同学能想象一下苏轼赏月的情景以及他心里所想,有语言描绘出来? 生: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联翩,这本是家人团聚的佳节,却只有月亮陪伴在我身旁。(答案不唯一) 师:理解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那么现在我们来分析上阕。诗词不能一字一句地生硬翻译,那么谁能结合自己的填补,不失美感地将上阕大致翻译出来呢? 生:举起酒杯问天上的月亮:这么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在天宫,至今有多少年了?我想飞到月宫上去,可是凡人又怎能受得了那儿的寒气呢?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 师:翻译得非常好,注意“清影”指的是月光下自己清朗的身影,那么,从这上阕中是否可以看出词人丰富的想象力呢? 生1:“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在思考月亮的年岁,并且认为天上有宫阙,还有“琼楼玉宇”,这都是作者的主观臆想。 生2:作者写“我欲乘风归去”,作者很想乘风入月,到月亮上去看一看,这也显露出作者的想象力。 师:说得好,上片中有3个词可以表现出作者情感的转折起伏,把它们找出来。 生:“我欲”“又恐”“何似” 师:作者想飞上天,为何用“归去”二字。 生:可能是在作者看来,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归去”表现了作者出世出尘的想法。 师:作者因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超然物外,也有“出世成仙”的想法,可是像李白一样的“乘风归去”真的是他想要的生活吗? 生:不是。“又恐” 二字表现出作者想法发生转折,他又不想上天,因为“高出不胜寒”。 师:真是因为“不胜寒”,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 生:他有他的留恋,他留恋兄弟亲朋,他对人间生活寄予深情。 师:词人的心理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是否有矛盾? 生:有矛盾,可是最终,入世情怀战胜了出世之想。 师:那么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乐观豁然的心态。 二、下片 师:来看下片,谁能是这翻译出来呢? 生: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又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那些深夜不能入眠的人,不应该怪罪月亮,可是你为何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圆呢?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就有阴晴圆缺,两者都是自然常理,自古以来皆是如此,又何须怀恨?希望亲人能平安幸福,生命长久,虽分隔千里,但共赏这同一轮明月,不也是一种团聚吗? 师:下片承接上片,直接抒情。现在看“不应有恨”这一句,作者真的对月亮没有怨恨吗? 生:“不应有恨,何是长向别时圆?”这句是一个反诘句,虽言“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这是词人内心的发问。 师:作者只想表达对月亮的怨恨吗? 生:他其实是在怨恨月亮来表达出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心理。 师:可是作者是否一直陷于惆怅之中呢? 生:没有,作者宕开一笔,在最后几句中,可以看到从心有郁结变得开阔豁然。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千古名句。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这两句词的理解和感悟。 生1: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通过明月联系起来。“但愿人长久”是作者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作者要突破空间的阻隔。 生2:这两句词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豪迈的情怀,他把人生的苦痛看得很轻很淡,虽远隔千里,但还以彼此祝福,互致慰藉。 师:这两句词是否可以看成是作者的自我安慰呢? 生:因为想念亲人睡不着觉,诗人找了个借口自我安慰,这也是对亲人的劝慰。 师:其实上下片都饱含着哲学意味,总体来说,都在表达对人生的感悟,都有哪些词句饱含哲理呢?(答案不一) 生1:“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词人将人生的“悲欢离和”和月亮的“阴晴圆缺”看成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不可改变的,要坦然地面对一切的困难和挫折。 生2:作者在结尾探讨人生的意义,“千里共婵娟”,他认为亲人之间不必终日在一起,只要彼此记挂对方,就够了。 生3:“何似在人间”可以看出词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要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不必非得出世,不必飞到天上去。 师:最后再来各自自由地读一遍此词,感受一下本词的语言特色。 生:语言明白如话,没有华丽辞藻,但明白晓畅,如行云流水一般,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饱含深厚的人生哲理。 六、拓展延伸(多媒体展示) 分析文人诗作中“月”的意象。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李白《把酒问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八、作业 苏轼的诗词文章皆颇有成就,作为历史少有的一位大文豪,他的人生经历也颇为丰富,我们在课下可以通过阅读他的生平、品读他的其他作品来了解这位伟大的中国文人。 九、板书设计 上片 饮酒问月(写月) 追求美好生活 下片 难眠怀弟(写人) 探求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