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量一量找规律教案说课反思(精转)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77——78页。 教材分析: 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学生分析: 活动课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种上课形式,在活动课的课堂上学生们可以比平常较自由的进行发言、交流、互动,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活泼,所获得的知识也较为贴近生活,真实有趣,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这节课首先就有一个制作简易称的实践操作,一下子把单一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了起来,学生在享受制作成功的快乐时也充满了一种验证的欲望,想试试自己成品的功效。五年级的学生又都知道皮筋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外力作用下能够拉伸变长,在加上学生们已具有较为准确的测量能力和数据统计能力,再结合刚刚学过的方程知识,以小组的团队力量要破译这节课的规律易如反掌。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1皮筋拉得太长以致使用的工具尺无法测量;2皮筋超出弹性限度发生永久变形;3目测时不够水平以致统计的数据不够精确;4所用木棍太细引起变形等。这些都需要老师在课前准备器材时予以及时的提醒。 教学思路: “量一量找规律”活动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自制实验工具。 学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利用皮筋、木棒、盘子和细绳等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秤。具体的做法是用细绳将盘子拴住做成一个托盘,然后用皮筋分别将托盘和木棒拴住。 2.收集实验数据。 学生利用自制的简易秤,依次称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数量的课本,在统计表中记录称量的课本数和相应的皮筋总长度,并计算出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长的长度。 3.整理分析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的信息,并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启发学生讨论从统计图表中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4.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 根据统计图表的结果小组合作探究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及此规律适用的范围。 整个活动不仅使学生经历从收集实验数据、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到根据统计结果推理事物之间内在本质关系的全过程,而且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未知事物的乐趣。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方面的知识,通过探究发现皮筋(弹簧)长度和课本数量之间存在的规律, 渗透函数的数学思想。 2. 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自制简易称,并探索用简易称称量物体的规律过程,体验探究发现规律的乐趣,培养探究与创新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感知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知识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一)2 4 8 16 32 64(学生找出这一组数字之间的规律) (二)出示课前准备的一副图片,学生观察上面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师:我们生活的世界上,很多的事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有些是比较明显的,有些是比较隐性的,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发现,它都能被我们破译。过去的四年我们曾破译了不少,也收获了不少,今天,又有一轮新的挑战在等着我们,同学们,你们能把它破译出来吗? 二、新知探索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拉力器 谈话:这是用来健身的拉力器,拉力器主要是用弹簧做的,谁能来试试把它拉开?(邀请两位学生来拉一拉)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力拉的时候拉力器有什么变化? 学生:拉力器变长了。 教师:两位同学拉的时候,弹簧伸长的长度一样吗?为什么?如果想让弹簧伸得更长应该怎么办? 教师:那么你们认为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因势利导:拉力越大,伸得越长;拉力越小,伸得越短。(板书) 教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弹簧与受力大小之间的规律。(板书课题) ㈡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教师:我知道,关于这一节内容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认真的预习和充分的准备,现在,把你们准备的东西拿出来,让老师欣赏一下。 (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简易称。) 1、 教师检查学生准备的简易称 提问:为什么用皮筋制作的简易称老师要求你们至少要使用两根皮筋以上?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在自己的单线皮筋简易称上放不同本数的教科书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皮筋的变化。得出:一根皮筋的弹性和受力极限太差,容易拉死造成实验数据不准确。 2、 引导学生把握实验要点 教师:古人云“谋定而后动”意识是:谋划好了再行动。你们觉得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否则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教师边演示,便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要点: ①明确测量的起点和终点。 ②稳定状态再测量。 ③摆正尺子,不可歪斜。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水平。 ⑤设法使铁棒保持水平。 ⑥边测量数据,边填写实验记录单。 (边分析,边大屏幕显示) 3、出示实验记录表 实验记录表 第 小组 单位:厘米 所称课本数 1 2 3 4 5 6 皮筋总长度 皮筋伸长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表,使学生明确需要采集那些数据。) 4、小组长进行分工,分组开始实验。 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 5、探索规律 实验完毕后,小组讨论2个问题: ①每增加一本书,弹簧大约伸长多少厘米? ②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先请1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我们现在采用“变中抓不变”的眼光去看表中的数据,哪类数据是在不断变化的?哪类数据几乎是不变的? 学生:课本数和弹簧总长度不断变化,每增加1本书弹簧伸长长度大约相等。 再任意找2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全班交流,发现类似规律存在。 教师:弹簧总长度随着课本数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一种统计图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学生:折线统计图 教师:为了更好地分析数量的变化规律,我们大家根据误差最小的这一小组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如果要称7本书的话,请你估计一下弹簧大约会伸长到多少厘米?(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折线统计图相对应的位置标出点来。) ②如果是8本书、10本书呢?如果是13本书呢?(学生根据得出的规律进行回答) 6、知识延伸 教师:刚才我们只是挂了6本书,如果继续挂10本、100本、1000本甚至10000本,弹簧还会无限制伸长吗? 学生:不会,会断掉。 教师:规律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板书:在一定范围内 三、提高性练习 观察老师课前测量的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你能想出称量多少本书,弹簧的长度是22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实验记录表 单位:厘米 所称课本数 0 1 2 3 4 5 6 … ? … 皮筋总长度 4 6 8 10 12 14 16 … 22 … 皮筋伸长长度 2 2 2 2 2 2 2 … 2 … 四、综合运用,课外延伸 教师出示:弹弓、(电话用)弹簧线 让我们想一想,它们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教师: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人们在哪些地方运用了我们发现的规律。它们的运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帮助我们解决了哪些题? 附板书设计: 量一量 找规律 拉力越大 ,伸得越长;拉力越小,伸得越短。 每增加一本书,弹簧伸长长度大约相等 (在一定范围内)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综合应用的活动课,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探究发现皮筋(弹簧)长度和课本数量之间的存在的规律。教学难点是实验过程中数据的测量及皮筋或弹簧受力情况的把握。在这节课中我使用的教具有拉力器和弹簧简易称,学生使用的学具是已经制作完工的简易称(有弹簧的也有皮筋的)和米尺。制作简易称本是这节课的一个内容,我把它放在课前完成就是为了不耽误教学重点的完成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了,因为根据我的实践经验,这个称的制作看似简单,其实中间要把握的东西很多,课前我有充分的时间帮助学生去选择器材和指点制作的方法,为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个精良的学具使用,能达到最好的实验效果,顺利的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是一节课下来,尽管我课前对种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预测和预防,但这节课我还是上得很累。使我累的感觉有:1 学生在动手测量时每一次的起点和终点找不准;2测量皮筋(弹簧)长度时不知道要等橡皮筋和秤盘均处于稳定状态时再测;3称量时不知要设法使木棒保持水平后再量……这些都是使测量数据误差减少的重要因素,也是能正确的,尽快的发现规律的基石。而我在课前恰恰对这些细节的情况缺少预测和部署,以致在课堂上发现时已有些为时已晚,这节课的基调和节奏被打乱,感觉非常的吃力。所幸规律的发现并不难,课堂中间虽度过了一段艰难时段,结尾还算是有些光彩。此外由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平时训练较少,课上时间紧张,动手也有些茫然主动性不强。总的感觉就是活动课看起来容易,上起来难。虽能上个热闹,却很难驾驭。 评析与研讨: 试教后教研组组织教师对这节课进行了评价和研究提出了如下存在的问题: (一)这节课听起来像是一节中学物理课。缺少小学生天真、活跃,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不停的记录,实验,课堂的高潮没有体现,少了一种吸引人的东西。 (二)这节课中教师始终在用“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学生走,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我”在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而不是自发主动地要探究规律,学生课堂的参与度降低。 (三)关于实验注意要点部分师生互动分析,教师说得多,有时学生不能准确地说出要点教师还是有包办代替现象。 (四)在学具的使用方面,比如简易秤的制作还是应由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动手参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