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三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古诗》

时间:2023-04-25 19:36:4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冀教三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古诗两首》

单元介绍 东马路小学  李海蔚 一、文化单元综述: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生活哲理”,本单元编排了古诗二首和《一个新家》、《尝试》、《陶罐和铁罐》、《三个问题的答案》四篇阅读课文,以及一个综合学习。 登高望远,观山看海,森林中的新陈代谢,陶罐和铁罐的不同品质……均可以引发人的思索与感悟。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既要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悟到其中的哲理,受到人生的启迪,更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作者可以从平常的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和感悟。是因为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和思索寄托在山水万物中,因此,“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只有寄情于山水,,才能将自然万物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相联系,也才能得意于其中。 二、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鹰、粪、酸”等30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壁、横、岭”等51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 8.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量。 2.通过品读、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3.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修养能力。 4.继续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并培养学生通过读书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想象人与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7.能用普通话交谈,并能就他人发言中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4.培养学生懂得正视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不向逆境中屈服。 5.懂得珍惜生活中看似平常的浓浓亲情、真诚的友谊,能学着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面对生活。遇到问题用心体验、认真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6.懂得不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且学着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 7.结合活动安排习作训练,使学生认识习作在生活中的价值,并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8.乐意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三、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中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景寓理的诗篇。《登鹳雀楼》一诗先写登楼望见的景色,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一个新家》中的爷爷带着小孙子来到大森林中发现一棵大树死了,有更多的生命在这住下来了。这就是大自然中生命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文章的篇幅很短,但寓理丰富。让学生体会自然界中生命之间相互依存和谐的关系。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尝试》中的小小蜘蛛一次次顽强地面对失败,终于在第七次成功地把闪亮的丝挂到了对面的墙上。这小小的细节,却让心灰意懒的布鲁斯受到鼓舞,重振军威,终于赶跑了侵略者,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个故事的启迪足以让人受益一生:挫折与失败是人生所难免的,每一次挫折,都会激起求胜的欲望,向着理想的目标奋进;每一次失败,都会增添一份勇气,向着更高的山峰攀登。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什么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什么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什么是世界上最大的力量?”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思索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在带领孩子们去追寻问题答案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亲情、友谊、爱的体验与感悟,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萌发出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登鹳雀楼》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课件:鹳雀楼)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2.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自渎课文 1.有些同学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看到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我看到大家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1.大家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可见昨天在家里书读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预习得怎样? 2.(出示生字卡片)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同学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三、写字教学 1.同学们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四、(一)简介作者。(课件:王

【冀教三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古诗》】相关文章:

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01-23

冀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维维的画儿04-28

冀教版英语教案01-03

冀教版小学音乐教案11-14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12-30

三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教案03-01

冀教版五年级上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04-28

冀教版八上数学教学计划05-28

冀教版小学英语教学计划01-18

分式方程教案冀教版(精选11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