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冀教二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囫囵吞枣》
单元介绍 本单元围绕“幽默与智慧”这一文化主题,选取了四篇有趣的故事,四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四种不同的思维和处世的模式。 《囫囵吞枣》这个流传至今的故事会让人自然想起现在的有些人,有些身边的事:笼统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 《称象》向我们讲述了聪明机灵的曹冲,跳出常规方法称得了大象的重量。 《找骆驼》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思考的好处; 《铜板的响声》机智幽默的阿凡提,用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教训了霸道的饭店老板。这四篇课文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讲述了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学会打开思维,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在语文知识方面,要继续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鼓励学生及时复习学过的生字,能和同伴就识字好方法进行交流,能积极主动探究、发现汉字的规律和记忆方法,并在学习实践中运用,能把握好字的间架结构,写好上下结构、上宽下窄的字。要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边读边思考,并乐于用自己的方式把三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材说明和教材建议 金马小学 苏晓卿 《囫囵吞枣》是个成语故事,课文中的年轻人通过吃梨和大枣时主人讲的道理,自己也找到了“两全其美”的办法: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时囫囵吞枣,这种看似科学合理,实际不计后果的荒诞想法遭到了别人的耻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那种本想获益反受其害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这篇课文共三段: 第一段:写一个年轻人到别人家做客,主人请他吃梨和枣儿。 第二段:写年轻人在客人家吃梨和枣儿的经过。 第三段:写年轻人听了主人的话,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写作特点: 这是一个成语故事,是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叙述的,层次清楚,语言生动。 《囫囵吞枣》 教学设计 金马小学 苏晓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原意,知道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吃过枣吧?怎么吃的呢? 2.要是一口吃下去会是怎么样的呢? 3.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关吃枣的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 师讲故事(配乐) 从生活入手导入课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读课文 理解词义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1.检查生词 2.理解词义: 学生提出不懂得词语,共同理解。 如:脾胃、益处、抓起、愣住、若有所悟、咽、嚼…… 3.检查读文情况: 按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听后评议。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理解课文 1.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2.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读后的收获。 3.文中的人为什么要“囫囵吞枣”呢? 4.分组讨论:这个人的想法和做法有什么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5.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理解“囫囵吞枣”的含义。 随即指导感情朗读。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表演,复述故事,根据课文展开讨论等多种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延伸 学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课下把自己喜欢的成语故事讲给家人或好朋友听。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并引起收集其它成语故事的兴趣。 《囫囵吞枣》 教学设计 金马小学高津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囫囵吞枣”的由来。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通过这个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学习时不能生吞活剥,对所学的知识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课时建议:2-3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激趣引入 1.请学生讲课前准备的成语故事。 2.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你们想听吗?引出课题。 师讲故事(配乐) 3.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论听后的见解。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导入课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课前积累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明确要求,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2.检查生词 (先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指名学生读,然后去掉拼音,分组开火车读。) 3.理解词义: 师生交流重点词汇的意思。如:脾胃、益处、抓起、愣住、若有所悟、咽、嚼……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理解,如:动作表演,表情表演、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图片资料等。 4.检查读文情况: 指数名学生读课文,师生评议。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在认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为体会文章中心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理解课文 1.提出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你能读懂哪些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笔勾画。 2.小组讨论交流。 3.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读后的收获。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对于简单问题,当时利用学生资源给予解决,与文章中心有关的或共性问题,教师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共同解决。 预设:为什么在场的人都笑得前仰后合?年轻人哪里可笑? 4.解决问题:“囫囵吞枣”的含义是什么?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理解。抓住年轻人的表情、动作、语言等进行指导朗读。 5.学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收获。 四、拓展延伸 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学生自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组内交流想法,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交流和班内汇报中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把朗读作为孩子们抒发自己心中感悟与品味语言的最佳方式。 表演故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深意。 五、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六、作业 课下搜集喜欢的成语抄在采蜜集上。 交流记字方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 这一活动将课内知识有效地拓展到课外,不仅调动了学生课下自学的积极性,而且以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突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杯弓蛇影 晋朝人乐广曾经请朋友到家里喝酒。当那个朋友喝了一口酒,正准备把杯子放到桌上的时候,突然看见杯子里漂着一条小蛇,心里就有点不安,不过还是勉强喝了那杯酒。 回家之后,那个朋友就生了病。乐广派人去问候他,才知道原因是他怀疑杯子里有小蛇。所以,乐广很仔细地观察他家一遍,追究事情的缘由。后来,他发现墙上挂了一把弓,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里看起来很像一条小蛇。 后来,他再把朋友请到家里,让他朋友看清楚墙上的弓,再请他看看杯子里的东西。最后,他朋友终于明白杯子里并没有小蛇的时候,病立刻就好了。 从前有个人叫张三,喜欢自作聪明。他积攒了三百俩银子,心里很高兴,但是他也很苦恼,怕这么多钱被别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带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让小偷察觉;放在抽屉里吧,觉得不妥当,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那里都不方便。 他捧着银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来想去,最后终于想出了自认为最好的方法。张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后,墙角下挖了一个坑,悄悄把银子埋在里面。埋好后,他还是不放心,害怕别人怀疑这里埋了银子。他又想了想,终于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回屋,在一张白纸上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然后,出去贴在坑边的墙上。他感到这样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觉了。 张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样子,早已经被邻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听到屋外有挖坑的声音,感到十分奇怪。就在张三回屋睡觉时,王二去了屋后,借着月光,看到墙角上贴着纸条,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王二一切都明白了。他轻手轻脚把银子挖出来后,再把坑填好。 王二回到自己的家里,见到眼前的白花花的银子高兴极了,但又害怕了起来。他一想,如果明天张三发现银子丢了,怀疑是我怎么办?于是,他也灵机一动,自作聪明拿起笔,在纸上写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个大字,也贴在坑边的墙角上。 [注]: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把这句话“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当作一个成语,用来比喻自作聪明,想要隐瞒,掩饰所干的事情,结果反而更加暴露明显了。 现在这句成语,被简化为“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巩固提高 石家庄市裕华区青园街小学 倪丽玮 (一)我会读,我会写。 [ 注:如果写对,有掌声鼓励。] yǒu wù quán měi hòu hé 若( )所( ) 两( )其( ) 前仰( )( ) tūn xì màn 囫囵( )枣 ( )嚼( )咽 (二)读拼音,再组词。 记住呦,它们可都是多音字! yān ( ) yàn ( ) 咽 hǎo ( ) hào ( ) 好 (三)精彩回放。 1.今天,我学习了《囫囵吞枣》这篇课文,通过学习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少吃些( )对牙齿有好处,要是吃( ),会伤脾胃。吃枣对( )有益处,但吃多了会伤( ) 的。所【冀教二年级语文 教案 教学设计《囫囵吞枣》】相关文章:
冀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维维的画儿04-28
冀教版英语教案01-03
冀教版小学音乐教案11-14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01-05
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01-23
冀教版五年级上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04-28
冀教版八上数学教学计划05-28
冀教版小学英语教学计划01-18
分式方程教案冀教版(精选11篇)11-10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