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的: 1.教学目标:体会诗中一系列意想所蕴涵的情感。欣赏本课自然幽雅的语言以及开阔优美的意境。 2.情感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 教学重点: 1.重点:通过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来分析诗歌的内容。 2.难点:体会作品所表达意境 预习引导: 一、字音 撑(zhǎng)着 彷(páng)徨 彳亍(chì chù) 凄婉(wan ) 颓圮(pǐ) 河畔(pàn)青荇( xing )长篙(gao ) 斑斓(lán) 沉淀(dìan) 似(sì)的 苼箫(sheng xiao)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你看过《人间四月天》这部电视剧吗?一个男人与三个女人的故事。 二、简单介绍《人间四月天》 1922年秋天,诗人徐志摩从英国剑桥留学归国,石破天惊地发表了一篇一一徐志摩离婚通告,文名尚未远播的他立即以此头号新闻震动了中国,造成了近代史上头一宗西式离婚事件,挑战了百年前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徐志摩当时只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可以说是徐志摩为自己短促的一生所写下的注脚,“寻求灵魂伴侣”这样一个想法,引领徐志摩在匆匆的三十六载人生里历经了三段感情,交错于三个不同典型女子的生命之间,他们共同创造了诗人徐志摩,也同样因他而改变了各自的命运。徐志摩二十岁时由父母,安排,娶了十六岁妻子,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义务后,便远赴西方求学,守在家乡的妻子张幼仪,以为只要紧紧追随丈夫的脚步便能抓住丈夫的心。可是当她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一位才情洋溢的清丽少女林徽因。她不愿意介入徐志摩的婚姻,匆促地随父返国。 徐志摩为了反抗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及思想,毅然决然提出离婚要求,并鼓励张幼仪也跟他一样活出自己的新生活,成为反抗封建思想、改造社会的先锋,人在异乡又怀有身孕的幼仪,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几度失去求生的勇气,但最后她终于坚强起来,答应志摩的要求并决定留在异乡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离婚后的张幼仪,留在德国求学,回国后接办上海女子商业银行,一生却没有走出徐志摩的世界,这以后,她跟夫家维持着奇异的关系,共同经营事业,还替他奉养双亲,连丧事都由她承办主持。 徐志摩带着一个全新的未来回国追寻林徽因(林徽音,一个出名的才女,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祖父林孝恂光绪己丑科进士,父亲林长民,堂叔林觉民。培华女子中学毕业后赴英国留学,1924年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1925年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于温哥华结婚。林徽因是我国现代一位极具特色的作家,也是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乍抵国门时,却听闻林徽因已接受父母安排订下了婚约,对象是他恩师的儿子一一梁思成。这对志摩而言无疑的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盘根错节的关系,进退两难的局面与夹缠不清难以收拾的感情,至此便成为志摩与徽音——生无法说与人知,只能流向诗里的秘密。林徽因虽选择了梁思成的婚事,但是她仍无法淡忘与徐志摩的感情;这段情宛若春风,拂面而来如此可亲,一旦迎身向前却只能抱得满怀愁绪,不能有结果;徐志摩十分痛苦。就在此时,北京的社交名媛陆小曼翩然而至,她虽已是有夫之妇,但却因为同样窒闷于封建婚姻之中,同样有着对爱情渴望,因而快速的呼应了诗人的热情,也因此徐志摩想把她从一个封建婚姻解救出来,开创出两人性灵自由的美丽人生。两人努力冲破了家庭的反对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终于争取到了一场不被祝福的婚礼。他们相爱,可是当时大多数的人却说他们互相毁了对方,事实也是,徐志摩因她而声名狼藉,因她而与父母不合,因她的挥霍浪费而疲于奔命地赚钱,更因她而身心俱疲,她给了徐志摩一个爱情的答案,又给了他一个生命的问号;诗人的人生最后困在她这里。不稳定的感情生活,让徐志摩在婚后数年里感到无尽的困顿与苦闷,梦想幻灭,诗作枯竭,乃至为生活南北奔波教课,最后终于以一场意外结束了他这来去匆匆的短暂人生——为了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徽因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以顽童般的笑声为朋友所记忆的徐志摩,趁着盛年以这样突兀的告别方式为自己光彩夺目的人生划下句点,同时让所有爱他与他爱的人错愕与终生的怀念。 林徽因与徐志摩这段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也因此成为后世一直不解的悬谜,甚至,连带她的丈夫梁思成对她感情的了解及缄默也成为另一个谜;梁思成亲自捡了一块志摩坠机的残骸带回北京让林徽因一直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数年后她还继续发表给徐志摩的情诗,在她临终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了张幼仪,却依然什么话都没说出过,张幼仪却明白了她对徐志摩的爱。 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竟变成另一个人;她费了几年的力气帮他收集出了遗作,终身不穿华服、不打扮、不出门应酬,让自己华丽的生命从此消迹匿影在这世上。而立志追求真爱的徐志摩,他的一生虽然以不幸福的婚姻、不完美情感生活悲剧收场,然而,他以一生之力,以自己的灵魂与诗歌来讴歌并追寻生命中的真善美的精神,却也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或许,这正是他的故事会一再的被中国人记忆的原因。 三、介绍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一生追求“爱,自由和美”。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前期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后期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前期理论: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后期理论: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下子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朗读指导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五、分析鉴赏诗歌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清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象。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串讲诗句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3、这些意象的选择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创造了怎么样的意境? 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再别康桥 教案】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教案08-26
再别康桥教案02-13
再别康桥教案04-25
《再别康桥》教案04-25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02-06
《再别康桥》教案15篇02-13
再别康桥练习课教案04-25
《再别康桥》创新教案04-25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8篇02-13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12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