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时间:2023-04-25 23:35:0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C(1.2)《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积累词语如训诫、嶙峋、迂回、小心翼翼等 2、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朗读、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课文,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重点难点 1、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设想 1、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2、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他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会实现。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2.读一读,写一写 蕴含(yùn )  训诫(jiè)  颤抖(chàn )  陡峭(qiào) 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  着眼(zhuó) 纳罕(nà)(hǎn) 晕倒 (yūn) 头晕目眩(xuàn) 3、解释下列词语 训诫:告诫、教导。  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 嶙峋:形容人消瘦。 纳罕:惊奇、诧异。 炫目:使眼睛昏花。 啜泣:抽抽搭搭的哭。 二、整体把握 1.检查学生自读效果,默读速度,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约1500字,4分半钟看完。(抢答)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爬山的原因? ②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③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答案参考: ①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②5个孩子,“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③爬山的悬崖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石架大约12米高) 2、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①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冐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冐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②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脸”的经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步了这一步再步下一步。 三、合作探究 1、“我”是怎样爬下悬崖的?当时“我”的心理状态又是怎样变化? 当,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3、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五、七嘴八舌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吗?当时你是如何对待它的?如果你现在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六、多角度阅读课文。 阅读一篇文章,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不同的收获,你会有怎样的收获呢,请自选角度,谈一谈。提示: 1、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2、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3、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参考: 父亲的角度: a、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b、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四个孩子的角度: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 杰利的角度: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经受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 八、板书设计: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走下悬崖 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我下不去, (“这似乎能  (“我能 我会摔死的”) 办得到”)  办得到”) 九、教学反思: 我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在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后,不同角度的对同一文章进行探究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可以就某一人物、某一情节或其他方面提出问题对课文进行多角度阅读。我在引导学生归纳中心后,向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此文除了中心思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可探讨的问题呢?学生兴趣很高,在文中不断的找啊,找啊,在老师的适时点拨下终于有了结果,那就是:第一个问题,作为父亲,应该怎样教孩子脱险?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课文中父亲的做法相同吗?你更喜欢哪一种?说出你的想法及理由。第二个问题,你们喜欢杰利吗?说出你的意见及理由。第三个问题,你们怎样评价4个孩子?大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既活跃了课堂,又对课文加深了理解,岂不是两全其美吗?这样做有利于挖掘出课文的深意,有利于多角度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C1.2)《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01-2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2-1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2-1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03-08

(通用)《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1-14

走一步再走一步11-30

走一步,再走一步11-07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20篇11-03

教案:2.走一步,再走一步04-27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