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教案

时间:2024-09-11 19:05:34 赛赛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光合作用教案(精选1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光合作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光合作用教案(精选16篇)

  光合作用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了解)

  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了解)

  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它的认识过程(理解)

  研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能力、技能:进行有关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光反映、暗反应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光反映和暗反应的过程;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三、教学用具:

  实验材料;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生成氧气,进而紧接形成地球的臭氧层;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生物提供能源;促进碳的循环。

  (二)光合色素

  实验:探究光合色素的的种类

  讲述光合色素的种类、吸收光谱

  (三)叶绿体的结构

  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引导,讲述叶绿体的结构及其适应光合作用的特点。

  对恩格尔曼的两个实验进行讨论,并进行表达交流

  (四)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利用学生初中学过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填空的方式,展示光合作用的定义。

  引导学生对几个主要的`探索历程资料进行阅读,并找出相关阶段的研究成果或观点。特别讲述用同位素追踪氧元素走向和碳元素走向的实验

  (五)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以光合色素捕获的光能的用处入手,并辅以板话,能量的是水脱氢,并放出氧气和产生[H];并且使ADP生成ATP。强调了光反应需要的条件是光、光合色素、酶。

  暗反应:目的是二氧化碳获得H,被还原成为葡萄糖。二氧化碳与C5化合物结合(二氧化碳的固定),成城2分子C3;一部分C3获得了[H]被还原为葡萄糖;一部分C3形成C5继续参与循环。

  归纳光合作用的本质:把利用光能,产生[H],把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并把光能储存在更加稳定的糖类中。

  以表格的形式再次巩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各种变化。以及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以及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设计情景,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利用哈密瓜之类的例子,分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

  (七)化能作用

  自养生物;异氧呼吸的概念,并且通过例子来讲述叶绿体的苦恼。

  光合作用教案 2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

  (2)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

  (3)初步学会运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实质,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难点是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该过程十分复杂,牵涉到许多物理学、化学等知识,而有机化学知识学生还未学到,因此理论性很强,很抽象很枯燥,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型与师生共同探究型相结合(含自学、谈话、讨论和讲授等)

  教学过程:

  复习完叶绿体的结构之后,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1.光反应的场所和外界条件为?

  2.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光反应中有何作用?

  3.光反应中水被分解成和;atp合成过程中能转化成了能,该过程还需的催化。

  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上述问题,以上几个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具有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学完成后,再利用图分步展示光反应的各个步骤,课件可将抽象微观的过程形象、具体化,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完光反应的过程后,让学生阅读有关暗反应发现过程的材料,材料如下: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含14c的co2研究了光合作用中c元素的转移途径,在实验开始时,给植物提供一定量的含14c的.co2,追踪发现,当空气中的14co2减少后,14c首先出现于c3化合物中并迅速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c3化合物中的14c逐渐减少,糖类等有机物中的14c开始增加。让学生思考上述过程中c元素先后转变成了哪些物质?

  利用这段材料给学生展示暗反应的科学发现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重温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了科学家探索生物学过程的艰辛和一些巧妙的设计。

  在分析上述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教材回答:

  1、暗反应的场所和条件为?

  2、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回答后,再利用cai分步展示暗反应的过程,该过程同样将抽象微观过程具体形象化,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课件还非常形象的揭示了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内在联系。

  在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全过程后,利用cai展示光反应和暗反应比较的表格,让学生结合教材完成,比较可以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部位、进行条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完成表格后,给学生拿出自制的板图,让学生把所缺内容补充完整,利用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下的教学内容都将以该图为中心,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该图所展示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就是对光合作用过程原理应用的具体实例: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的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co2气体的供应,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与c5化合物相对含量将如何变化?该讨论题要求学生要能将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与光合作用过程的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外部条件变化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哪一步骤?这一问题要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然后提问学生回答,并让学生结合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深入分析。若学生不能准确回答,可再次播放多媒体课件,或直接观察自制板图,引导学生逐步得出结论。

  基本知识学习结束后,给学生做一小结,然后利用精选的课堂练习题进行巩固训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教后反思

  笔者利用该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设计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

  首先该设计转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一转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设计采用了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自学;另外让学生完成自制板图所缺的内容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其次,该设计挖掘了教材中科学史的潜在教育功能,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例如,给学生展示了美国科学家卡尔文探究暗反应过程的资料,让学生分析暗反应过程中的物质转变情况。

  第三,设计过程还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课件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动画过程形象的展示给学生,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这一基本过程,落实了新课改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

  除了以上成功之处外,该设计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学生通过学习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较少等,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以上问题加以修正和完善。

  光合作用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2、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3、模仿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和思路

  4、感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及其研究历史

  2、难点:模仿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和思路

  三、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从腐殖质学说和海尔蒙特的桶栽柳树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光合作用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的历程做一次思维的探索。

  3、让学生从实验变量、实验步骤等方面分析经典实验,模仿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和思路。

  4、与光合作用对比,简述化能合成作用并比较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有关图片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早期植物生长原因的研究:

  教师:植物为什么能够生长?为什么说万物生长靠太阳?

  学生:是因为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师:同学们已经知道植物生长的原因。

  很好!让我们沿着时光隧道回到2000多年的古希腊时代,看看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或者回到400多年前的欧洲,看看海尔蒙特又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多媒体呈现问题探讨:

  1、亚里士多德的腐殖质学说

  这一学说是古希腊的伟大哲学家和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他通过观察发现植物生长总是离不开土壤,他还发现某种物质经腐烂之后会促进植物的生长。因此他认为植物之所以生长是因为从土壤中吸收了一种叫“腐殖质”的生长汁的缘故。

  2、海尔蒙特实验桶栽柳树实验

  17世纪30年代荷兰医生海尔蒙特栽种一株柳树于一桶土中,栽种之前称得柳树和土的质量分别为2.27千克和90.72千克,五年中对柳树仅仅是按时浇水,五年后称土和柳树的质量分别为76.7千克和90.663千克,发现土只减轻了56.7克,而柳树在五年中增长了74.43千克。

  显然亚里斯多德的“腐殖质”学说受到了挑战,但海尔蒙特得出了植物生长的物质来自水的结论,这一结论被无土栽培技术所证实。

  问题探讨:

  (1)亚里斯多德的腐殖质学说与海尔蒙特的结论,哪一个正确?

  (2)海尔蒙特在实验中注意到了水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但是他忽略了空气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我们怎么理解他的局限性?

  (3)你怎样解释柳树的增重的原因?

  从我们现在的生物学知识,足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柳树增重的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谁发现的呢?请我们一起来追寻科学家的足迹,重温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二)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师:多媒体展示:

  1、英国牧师兼化学家普利斯特利实验

  出示图片,链接动画,介绍该实验引发的争论与后期实验进展:

  2、奥地利宫廷医生荷兰人英根豪斯的研究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跟豪斯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试验,结果发现:普利斯特利试验只有在阳光下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3、瑞士牧师塞内比尔的研究

  1782年,瑞士的牧师塞内比尔注意到“植物恢复空气的活性取决于固定的空气”,用这天的科学语言表述为:“植物产生氧气关键取决于二氧化碳的供应。”

  提醒学生注意:什么时间?什么国家?什么人?具体实验过程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实验的不足点是什么?

  问:(1)英根豪斯做了多少次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500多次!普利斯特利实验必需在有光情况下才能更新空气。

  问:(2)他们有没有准确得出植物更新的是何种空气成分?为什么?

  学生:没有!因为空气成分直到1785年才被发现

  师:一般认为,普利斯特利、英根豪斯和塞内比尔三人共同发现了光合作用。

  (三)光合作用概念的形成

  问:他们有没有注意到能量的转变?

  学生:没有!

  1.梅耶的研究: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公式,认为植物把太阳能以化学能的方式储存起来。

  教师:梅耶的研究是光合作用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到这时为止,许多科学家已经知道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有水、有二氧化碳,反应条件需要光,生成物有氧气和有机物。

  但没有谁具体证明光合作用产物是何种有机物?

  场所是叶片的什么结构?

  请继续关注是谁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又是谁发现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多媒体展示:

  2、1864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萨克斯实验

  3、1880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恩格尔曼水绵实验

  同样提醒学生注意:什么时间?什么国家?什么人?具体实验过程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

  问:(1)为什么要把植物在黑暗中放置几小时?

  学生思考,后回答:是让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叶片中的有机物。防止叶片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问:(2)这样做,是控制什么变量?答:无关变量。

  问:(3)这个实验有没有设置对照实验?

  答:有的'说没有,有的说有。

  师:引导分析,是同一个叶片遮光部分和不遮光部分进行对照。这叫自身对照。

  问:(4)这个实验可以分为哪几步?

  答:(讨论之后回答)

  ①饥饿处理

  ②控制自变量光

  ③控制无关变量,将植物放在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

  ④用碘蒸气熏叶片,检测因变量淀粉的产生。

  问:(5)恩格尔曼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

  答:自变量为光照,因变量为氧气释放,是以好氧性细菌聚集做指示标志。

  问:(6)这两个实验分别证明了什么?

  答:萨克斯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物是淀粉。恩格尔曼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4、光合作用的概念:

  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教师:请大家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场所、反应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变等。

  问:

  能否用一个反应式表示?(学生尝试后再展示方程式)

  CO2+H2O《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O2+有机物质

  教师:1897年,光合作用一词首次在英国教科书中出现,20世纪才广为流传。

  下面请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6CO2+6H2O《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C6H12O6+6O2

  (四)光合作用的深入研究

  分析:生成物中的C、H、O的来源。氧气中的O元素是来自二氧化碳还是水?

  大家推测有几种可能?

  学生推测:三种。(可由学生叙述)

  教师:事实是怎么样呢?请看科学家的实验研究。

  1、鲁宾卡门实验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反应物水中氧元素的去路问题。

  请同学们参照P106页基础题的第6小题。

  分析:

  (1)找出该实验中的实验材料、自变量、因变量、实验步骤、实验结果。

  (2)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学生答:光合作用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水。

  教师:为了恰当表示光合作用反应事实,我们将光合作用反应式进行适当修改:

  教师:科学是没有止境的!科学家还在探索二氧化碳是怎样转变成有机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变的?

  2、卡尔文的研究

  分析:材料、方法、结果。(下一节内容学习)

  (五)光合作用研究的拓展:化能合成作用

  1、1929-1931年,荷兰微生物学家,范.尼尔发现光合细菌能利用光能,但以硫化氢作为供氢体。光合作用拓展到微生物领域。

  2、后来,科学家又发现某些微生物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利用其他能力合成有机物。即化能合成作用。参见课本P105教学内容。

  由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自我制造有机物,所以植物属于自养生物。人是什么类型生物?自然界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自养生物?

  学生:自学化能合成作用。

  教师提问:

  (1)什么是化能合成作用?

  (2)硝化细菌属于自养型还是异养型生物?

  (3)硝化细菌是从哪里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

  (4)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些方面?

  (六)课堂小结:

  围绕光合作用方程式,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

  1、光合作用的概念

  2、化能合成作用的概念

  3、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的比较

  4、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经典实验

  课堂感悟:

  回顾光合作用探究历程,说明科学在实验和争论中前进,许多科学家继承前人科学成果,汲取不同的学术见解,富有创新精神、锲而不舍,促进了科学的不断深入发展。

  光合作用教案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②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生发保生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创设问题情境:动物和人每天需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需植物则没有摄食现象,那么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营养物质吗?

  2、观看视频

  3、学生产生疑问: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是怎么来的?

  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推测得出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

  (一)海尔蒙特实验(比利时科学家、1648年)

  1、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讨论:

  ①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哪一权威的挑战?

  回答要点: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推测的挑战。

  ②柳树真的只需要水就能长大吗?你认为海尔蒙特忽视了哪个重要因素?

  回答要点:不能;海尔蒙特忽视了空气对柳树长大的作用。

  ③我们可以怎样使在自然环境中无法观察到的空气成分的变化间接的表现出来?

  回答要点:

  ①想法把由于植物生长而引起成分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空气与外界的空气隔开;

  ②验证空气成分有没有发生变化(怎样设计?)。

  (二)普利斯特利实验(英国科学家、1771年)

  1、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讨论:

  ①人们严格按照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要求重复他的实验,有的能成功,有的失败,你认为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要点:与实验过程中植物有没有接受光照有关,有则成功,否则失败。

  ③你认为可以怎样进一步实验?

  回答要点: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过程中增加阳光这一实验条件。

  3、介绍英格豪斯的改进实验(结论:光在植物更新空气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三)萨克斯实验(德国科学家、1864年)

  1、分析萨克斯实验(视频、动画演示):

  ①现象记录

  植株的部位现象

  叶片未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变蓝

  叶片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不变蓝

  ②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混浊的空气。

  2、学生讨论:

  ①这个实验探究的是什么问题?是否设置了对照组?实验中所需控制的单一变量是什么?如何显示实验结果?

  回答要点:实验探究的是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问题。

  对照组:见光的叶片部分与遮光的叶片部分。

  实验中所需控制的单一变量是光。

  通过淀粉遇碘能变蓝来显示实验结果。

  ②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要点:让叶片内原有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被植物运走或耗尽,以免干扰探究实验。

  ③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减产。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回答要点:植物长时间放在黑暗处,就会使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从而使植物因缺乏生长发育必须的有机物而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减产。原因是农作物接受光照少,从而使产生的有机物减少引起的。

  (四)恩吉尔曼实验(德这科学家、1880年)

  1、flash动画演示

  2、阅读、分析课文p85页第二节。

  3、讨论: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什么?得到了什么结果?

  回答要点:实验变量是光照。结论: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

  光合作用教案 5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提供食物和能量初中学习方法。

  3.运用实验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使学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3.实验的组织和实验结果的推导分析。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由生物小组同学对盆栽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以及叶片部分遮光照射。

  2.教学器材:盆栽的天竺葵、彩叶草、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爱的几种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

  二、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学生小学的自然常识课中已经了解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渐明确探究的课题:光是不是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何确定光合作用是否发生?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各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各组在实验设计中的优点,尤其是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鼓励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又请同学互相找出实验设计中不够严谨的地方,训练学生的分析和。对于有机物的鉴定,老师可提示学生回忆: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胚和胚乳的?由此学生可联想到淀粉的鉴定方法。

  通过讨论,将同学们的实验设计逐步完善。对确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实施实验计划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找出其中的巧妙之处,弥补自己设计中的不足。

  进行实验之前,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实验的前期准备: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一实验步骤中的科学道理的理解。老师可设计一系列思考题,启发学生:

  ①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②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

  ③取下遮光的黑纸时,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

  ④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⑤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⑥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

  ⑦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⑧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光合作用教案 6

  教学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教学重点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教学难点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原理

  2、绿叶中色素的分类、颜色、对不同光的吸收情况

  3、叶绿体的结构及功能

  二、导入新课

  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天气对植物有什么益处?答: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实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历程,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才逐步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原理。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可由学生分别扮演科学家为同学们讲解和演示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过程及结果,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普利斯特利(英)实验

  燃烧的`蜡烛在密闭的容器内很快熄灭,而把燃烧的蜡烛与绿色植物放在一起,则在一段时间后才熄灭。

  思考: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有人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却没有成功,为什么?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忽略了那个重要因素?

  2、英格豪斯(荷兰)实验

  指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下才能更新空气。

  思考:实验相对于普利斯特利有什么改进之处?结论?

  1785年,光合作用有了什么进展?这个认识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中,光能哪里去了?

  3、德国科学家梅耶

  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思考: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在什么物质中呢?

  4、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实验

  思考:暗处理目的?

  实验中设置了对照吗?如何对照的?

  碘蒸汽处理目的?

  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5、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实验

  思考: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恩格尔曼的实验方法有什么巧妙之处?

  6、鲁宾和卡门(美)的实验

  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的实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7、美国科学家卡尔文

  追踪检测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这一途径被称为“卡尔文循环”。

  四、光合作用过程

  通过自学课本相关内容、观看课件、学案光合作用过程预习提纲、小组内讨论等方式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光合作用教案 7

  教学目标

  a.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b.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c.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通过本节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a.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b.说明绿叶在光下制作淀粉的同时还释放出氧气。

  c.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释放出氧气的实验操作。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上新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叶片的哪些细胞含有叶绿体?

  回答: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师:很好,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那我们如何去验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证明。

  (二)解疑导拔,合作探究

  实验指导:

  1、剪取你所喜欢的形状的黑纸片(小于叶片),从上下两面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遮盖起来,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钟。

  2、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的变化),把黑纸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3、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

  3、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

  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用于实验的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不至于影响实验想象。

  师:很好,在黑暗处叶片不能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过叶脉运输到其它部位,还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白色。

  师:为什么变为白颜色呢?

  回答:略。

  师:由于酒精溶解了叶绿素,从而去除了叶片中的绿色。

  回答3:加碘液后,叶片四周变为了蓝色,而被纸片遮住的地方颜色没变,从这可以判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是淀粉。

  师:淀粉遇碘液变蓝色是我们判断淀粉存在的有力证据。那为什么有上面现象产生呢?

  回答:因为叶片被黑纸片遮住后,就不能接受光进行光合作用了产生淀粉,所以加碘液后四周显蓝色,而中间不显蓝色。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师:很好,从今天的实验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回答:光合作用能产生有机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师:淀粉是一种贮藏大量能量的有机物,玉米、小麦、水稻等种子含有大量的淀粉。

  (四)引深探究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提出什么新的问题呢?

  回答:

  1、二氧化碳和水是怎样形成淀粉的?

  2、光合作用能否产生其它有机物?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去思考,并查找有关资料去探究。

  光合作用教案 8

  一、设计理念

  以新课标“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变教材中经典实验的学习过程为探究过程,为学生创造“知识再发现”的探究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探究性和目标的完整性。

  二、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一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第四节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在这其中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好材料。

  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注重知识发现的同时,更强调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我将“光合作用的概念、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也是难点所在。

  三、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等知识基础,对于光合作用发现史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了解不多且不成系统。能力与思维方面,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形成,但还很不完善,对新事物好奇,却又缺乏理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选用了直观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和互动讨论法进行本节教学。

  五、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我设置了“课题引入、课题展开、课堂小结、巩固练习、课后作业”五个紧密联系的环节。

  (一)课题引入

  多媒体展示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著名实验,并配以相关图片,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方向,这样自然导入新课。

  (二)课题展开

  我有选择有侧重地介绍了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几个经典实验,先由简单的普利斯特利实验引出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再通过经典的萨克斯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实验设计原则的理解,接着在精巧的恩格尔曼实验中完成实验设计思维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使学生的应用思维得以发展,思维层次逐步上升。

  1、普利斯特利实验,以演示法进行教学,向学生真实再现实验过程,然后设置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根据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2)在已知密闭环境能使蜡烛熄灭的情况下,去掉第一组的实验可以吗?

  (3)他的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你能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吗?

  学生探讨答案时,我从具体问题入手,逐步将学生思考的重心由对实验结论的推断转移到对实验过程的设计上来:

  结合第二题答案(通过两组对比可以使结论更令人信服)适时点拨,引出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及实验变量的概念。

  再由第三题答案(因为没有发现光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所以有光时做是成功的,无光时做则失败)引入无关变量的概念,强调实验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

  这样,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在具体实例中引入,符合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达到了启发思维的目的。

  【过渡】接下来,沿着发现史的主线,通过梅耶的实验结论设疑(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后,到底贮存于什么物质中呢?也就是植物在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什么物质呢?)由此引出萨克斯实验。

  2、经典的萨克斯实验,由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课前做实验、课堂上向大家介绍实验过程,并借助于多媒体展示其图片,这样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融洽了课堂气氛,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之后针对实验中的每一步操作,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本身和实验原则应用两个层面来思考。

  第一步,把植物放在暗处24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步,将同一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在光下培养一段时间,这又是为什么?

  第三步,剪下叶片,进行酒精隔水煮沸脱色,这一步,教材中并未交待,有进行的必要吗?

  结合学生对三个问题的作答,再次强调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光照与否便是该实验的实验变量,而黑暗处理和脱色处理都是为了消除无关变量。

  结合实验结果学生则很容易得出最后的结论“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从而为光合作用概念的建构打下伏笔。

  同时教师点明“实验结论的得出”与“实验变量的设置”间的必然联系,正是因为设置了光照与否这唯一的实验变量,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曝光一半叶变蓝,遮光一半不变蓝),所以才得出了以上的实验结论。使学生从经典实验中加深了对本节重点内容的理解,内化知识的同时,也调整了思维。

  【过渡】在萨克斯实验的基础上,我巧妙选材(银边天竺葵)并再次设疑(该植物叶片曝光一半的白色部分经碘处理后也不变蓝,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什么呢?能不能说光合作用的场所就是叶绿体呢?)学生思考后不难找出答案:能说明光合作用进行与叶绿体有关,但不能直接证明叶绿体就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紧接设问:怎样才能直接证明呢?自然过渡到恩格尔曼的实验。

  3、恩格尔曼的实验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动画在辅助教学中的优势,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形象,再现实验过程:

  “将水绵细胞临时装片置于黑暗无氧环境中,当极细的光束照射在叶绿体以外部位时,好氧细菌均匀分布,当光束照射到叶绿体时,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将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时,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学生观察后,我用更为理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

  (1)、选水绵和好氧细菌为实验材料有什么优点?

  (2)、实验中是怎样排除无关变量干扰的?

  (3)、恩格尔曼设置了怎样的对照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组间交流。

  学生探讨出答案后,点拨时我则从深层次逐个剖析,强调实验选材的重要性,实验变量的确定(确定实验变量的同时也就确定了对照实验)以及实验过程中变量的控制。

  最后把整个实验还原到具体的科学探究方法的模式中,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而且在设计实验时必须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与领悟,最终形成思维。

  【过渡】至此,学生实验设计的思维已初步形成,我通过创设新情境(同位素标记法的引入),提出新问题(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呢?)进一步激起学生利用新知解决新问题的欲望,也由此转入鲁宾、卡门的实验。

  4、为了在运用中检验所学,鲁宾、卡门的实验,以“分组讨论方案——自主设计实验——组间交流整合——教师总结验证”的师生互动形式来组织教学:

  分组讨论中,随着标记元素的选择、实验变量的确定、对照实验的设置、实验结果的预期、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共同解决,学生新形成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提升。

  自主设计实验既是对组内讨论的合理汇总,又是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系统再现,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组间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勇于创新、敢于展示的平台,同时也能够发现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与思维上的漏洞。

  总结概括学生实验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错误做法:

  (将实验分为三组,分别为植物提供:H2O和CO2、H218O和CO2、H2O和C18O2,第一组为对照组)……有的是因为对对照原则理解不深造成的失误。

  (为植物提供H218O和CO2,一组置于光下,另一组置于黑暗环境中)……有的是实验变量的设置上出了问题。

  (为一组植物提供H218O和CO2,并置于光下,另一组提供H2O和C18O2,置于暗处)……这种的做法则违背了单一变量原则。

  分析原因、归类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完善。

  最后,教师用科学家们的实验设计及结论来验证他们的实验设想,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了清晰系统的认识后,我让他们自己去归纳总结科学家们的实验结论,进而完成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知识建构。

  结课时,我再次把目光拉回到光合作用研究的方向,让学生体味科学探索艰辛与快乐的同时,也对其提出殷切希望。

  (三)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相结合,并突出知识与能力两条主线。

  (四)巩固练习这一环节上,我精选了有梯度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认识自己思维改变的机会。

  光合作用教案 9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

  3、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4、应用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能力。

  2、通过探讨光合作用的氧来源,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注。

  教材分析

  因为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并且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学生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讲述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

  教学过程

  一、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研究光合作用这种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过程的.艰苦历程,同时介绍了在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几个著名实验,如: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介绍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

  二、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本节的重点,实验是本节的难点。

  学生必须在搞清楚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吸收光谱,基粒片层结构的垛叠形式、色素在片层上的分布、基粒和基质的关系基础上,才有可能深刻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在介绍叶绿体中的色素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即《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使学生易于对叶绿体色素有一个感性认识。本实验可以在讲授完叶绿体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探究实验;另外教材中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也可作为课上学生讨论叶绿体色素生理作用的探究课题处理。

  三、教材中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难点。

  1、其中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即概括出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氧气的来源,但是,该反应式不足以表示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因此,教材以图解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光合作用的两个重要过程,即光反应和暗反应。

  2、光反应阶段

  教材中光反应阶段可概括为光反应场所和光反应过程两个方面。

  (1)光反应场所: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类囊体)上进行。

  (2)光反应过程:光反应的本质是由可见光引起的光化学反应,可分为两方面内容:

  ①水的光解反应:通过光合色素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在其中部分光能作用下把水分解为氢和氧,氧原子结合形成氧气释放出去,氢与NADP结合形成NADPH,用[H]表示,叫做还原性氢,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

  ②ATP的合成反应:另一部分光能由光合色素吸收、传递的光能转移给ADP,结合一个磷酸形成ATP,也就将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上。

  3、暗反应阶段

  教材中暗反应阶段也可概括为暗反应场所和暗合应过程两个方面。

  (1)暗反应场所: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2)暗反应过程:暗反应实际上是一个由多种酶的催化才能完成的酶促反应,光对暗反应没有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与一个五碳化合物分子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分子,这个反应的作用在于使反应活性不高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

  ②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在有关酶的催化下,一些三碳化合物接受光反应产生的ATP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并被光反应产生的[H]还原,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糖类,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也是由光合作用直接产生的。

  ③五碳化合物的再生:另一些三碳化合物则经复杂的变化,又重新生成五碳化合物,从而使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不断地进行下去。

  4、教材中光合作用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有机物的来源;光合作用是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的来源;光合作用可调节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光合作用在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无氧呼吸进化为有氧呼吸成为可能,同时为水生生物进化到陆生生物创造了条件。

  教材在最后总结道:“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充分概括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5、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是教材的选学内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理念,这部分内容易于调动起学生的讨论热情。

  教法建议

  1、引言

  因为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尤其是一些广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所以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的。这样的引入方式,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可较好地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的精神。

  2、光合作用的发现

  这部分的教学要特别重视,这不仅仅是进行科学史的教育,学生可从科学家二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难;同时还能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实验设计的巧妙,如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从叶绿体放氧的实验;以及新技术、新理论的发现和综合应用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再一次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理念。例如,没有核科学的进展,就不会有放射性同位素示技术,也就不会有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3、引导学生讨论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及其生理功能时,《实验八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以在讲授完光合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光合色素的探究实验,这样做不但可使学生学会有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可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同时训练其实验探究能力;在引导学生讨论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时,教材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可作为课本探究的素材,以训练学生分析曲线的能力。

  4、光合作用过程的的教学是本节的核心内容。教学时可从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入手,或从与初中阶段的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比较入手,可采用老师讲授,或学生讨论,或学生根据总反应式提出光合作用氧来源假设,即水中的氧是来源于水还是二氧化碳,还是共同来源于二者,条件好的班还可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些假设,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通过总反应式的分析,应使学生明确光合作用氧来源这一关键问题。

  在学生理解了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另一个重要观点,即光合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多步反应,总反应式不能表示光合作用具体的进行历程,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的学习。

  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教学时,因为都是较为枯燥的化学反应过程,且又无法在实验中让学生看到这些变化,可采取图解、表解或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一是乐于接受,二是学生能“亲眼看到”物质的微观化学变化,也降低了理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还应引导学生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尤其是二者的联系应多加注意。

  时间允许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进而讨论“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农业产量?”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理论的实际价值,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的理念。

  5、进行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前自己收集或让学生收集诸如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资料,课上选择几个典型的事例,围绕光合作用的生态意义这个中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能量和物质代谢”。

  6、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的教学,可以综合性讨论题的形式,比如:学生能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措施吗?这样的问题容量使学生有更大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也易于在高中学生中展开讨论。

  光合作用教案 10

  一、设计思路: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和实验,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本节中又有重要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如学习设计探究实验,控制单一实验变量,利用对照实验结果得出科学实验结论。利用学生的乐于动手实验的特点,引导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讨论交流设计探究实验,本节课利用探究实验的几个步骤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从中获得探究实验设计的经验,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归纳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能力方面:会利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灵活运用对照实验的方法。

  3、情感方面: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求知识。

  三、教学重点

  1、设计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的实验;

  2、设计“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探究方案。

  四、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探究方案。

  2、探究实验的实验操作过程。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讲解法。

  六、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经过暗处理和光照以后的叶子、酒精灯、大小烧杯、三角架及石棉网、培养皿、碘液

  七、课件设计思路:

  利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为主线贯穿始终。

  八、教学过程:

  (一)运用生活事例,引出学习课题

  很高兴和同学们共同探讨生物的奥秘。大家请看大屏幕:屏幕上所展示的是我们经常吃到食物,它们里面蕴藏着许许多多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来自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研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观察分析课件,提出探究问题

  师:大家看(课件)这是我们平时所吃的土豆,你知道它里面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吗?

  生:蛋白质、淀粉等。

  师:这些营养物质都是由光合作用产生的吗?

  生:是(不是)。

  师:是,不是,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

  生:实验的方法。

  师:对,我们就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其中的一种营养物质----淀粉是不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提到光合作用,从字面上来看你认为它应当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生:有光的条件下。

  师:我们再作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同时我们利用实验来研究光合作用的其中一种产物。(出示课件)

  (三)展示实验材料,制定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出示君子兰、天竺葵、槐树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应当选取哪一种材料。

  提供给学生酒精、碘液等物质的性质以及一些小的帮助,学生合作作出实验计划,小组交流合作作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大约5分钟)

  (四)小组交流讨论,完善展示方案

  交流方案:找取2、3组谈谈他们自己的方案,同时要求其他组对比看与自己的方案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可以为自己利用。交流结束后师总结出一个最科学的实验方案。(利用课件向全班同学演示)

  (五)合作探究实验,剖析疑难困惑

  实施方案:

  教师利用课件提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验操作。

  由于加热酒精脱色时间大约10分钟,指导学生开始试验操作后,用课件展示思考题:

  1怎样才能避免叶中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影响?

  2用黑纸片遮住叶片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要把绿叶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

  4观看加热过程你感觉需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5采取什么办法证明淀粉的存在?

  (六)分析现象结果,归纳实验结论

  观察现象、分析结果:

  师:科学的发现往往来自于仔细的观察中,仔细观察实验结果看有什么发现?

  生:……

  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

  得出结论:(课件)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七)回顾探究过程,梳理实验得失

  刚刚我们的实验很成功,大家再回顾这个实验的整个过程。开始我们根据土豆发现了问题,并且我们提出了两个假设,接着我们通过讨论交流作出了一个科学的计划,实施计划以后我们看到了现象,经过仔细观察、分析以后我们得出了结论。在这些环节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生答后,师:作出计划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这个实验我们正是由于有了一个科学的计划才成功的。对于前面的知识大家学习的效果好不好呢?我来考一考大家。

  (八)合作自主并用,提升知识技能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

  (九)畅谈体验感悟,发掘学科新知

  1、大家交流交流通过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后总结(出示课件)。

  2、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仅是淀粉还有其它的物质,它们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课下大家收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小知识。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光合作用教案 11

  【学生背景】

  初一的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本课实验因为实验周期长,实验课教学秩序难维持,实际操作效果不佳,学生往往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反而得不到科学的认知.而现在随着数字化实验室的普及,把实验室与多媒体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分析实验现象,让学生对实验现象理解得更为透彻,从而更容易得出结论。所以在本节教学中,我尝试本课实验用动画代替,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现象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技巧,实验结论的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教材背景】

  本节知识点较多,例如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公式、概念、实质及实验的原理等。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点的落实,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阐明绿色植物产物和原料及条件。知道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假设;学会确认和控制实验变量;学会设计对照实验;学会记录和处理数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合作学习,表达交流,良好学习氛围的培养;对科学知识探索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

  【教学难点】

  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教学手段】

  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形式】

  小组合作讨论,看书自学,动手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及时练习落实知识,教师参与,适时引导。

  【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展示一粒种子生长为一棵高大的绿色植物的生活史图片和一个诱人的汉堡包。提出问题:植物是“吃”什么长大的呢?

  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略)

  教师总结: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类生物,它不仅点缀我们的生活;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充足而丰富的食物。可以说,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见课件),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小实验:英格豪斯的实验:植物只有在有光时才能净化空气,(有趣的实验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问:植物是否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

  二、组织活动,学习探究

  课堂探究:利用光合作用探究过程中萨克斯实验这一素材,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是否只有在有光时植物才能制造有机物呢?

  实验材料:天竺葵、暗箱、烧杯、酒精灯、铁架台、黑纸片、蒸馏水、酒精溶液、碘液等。(准备经过暗处理和照光的天竺葵,稍后展示实验结果)。

  根据所给材料,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设计实验证明“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淀粉”。

  出示课件: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

  (一)、提出问题: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吗?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注意强调“光下”这个条件。(大屏幕上把“光下”用红色标出)

  (二)、作出假设:首先教师应解释假设的设定,就是对下一步实验过程的简单概述。然后让学生假设:绿色植物(或不是)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机物(注意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随时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

  (三)、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

  首先让学生通过思考形成合理的实验思路。针对假设需要做对照实验吗?对照的是什么条件?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答:光是对照的条件,是研究的变量。

  依据光所做的对照实验中,以下哪一种方案更能体现实验的严谨性?让学生讨论后回答。(大屏幕显示字幕,便于学生的思考)

  (1)两盆植物上分别选一片叶子进行对照。

  (2)一盆植物上选两片叶子进行对照。

  (3)一盆植物上选一片叶子的两部分进行对照。

  学生答:选择第三种方案。尽量让学生解释选择的原因。

  教师总结:注意培养学生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思路以及单一变量的设计原理,其他条件都一样,只是要研究的条件不一样。在这个实验中,要研究的条件是“光”。第三种方案中一片叶子的两个部分是变量最少的,所以选择第三个方案。

  让学生猜猜看,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可能是什么?

  教师演示实验:淀粉的检验。(在实物投影仪下做实验,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要求:用碘液滴到馒头上,观察馒头颜色的变化。

  教师总结:淀粉遇碘变蓝,可以用这个方法验证淀粉的存在。

  小组讨论:

  盆栽的天竺葵(甲)暗处理一昼夜,选择叶片遮光,光照几小时

  盆栽的天竺葵(乙)未经暗处理,选择叶片遮光,光照几小时

  盆栽的天竺葵(丙)一直放在暗处

  1、你准备选用哪一盆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

  2、在天竺葵上有未遮光的叶片,从上下两面遮住一部分的叶片,只用黑纸片遮住了表皮的叶片,你准备摘取哪种叶片来做实验,为什么?

  3、能否在刚摘下的叶片上直接滴加碘液来观察叶色的变化?

  4、如果不能的话,你准备怎样处理叶片后再滴加碘液?

  5、处理完叶片后,下一步该怎么办?

  讨论后小组派代表交流,教师完善。

  (四)、实施计划:小组分工合作探究

  1组:取甲盆叶片不加热就滴碘液,

  2组:取甲盆叶片用清水加热,

  3组:取甲盆中遮光的叶片酒精隔水加热,滴加碘液,

  4组:取甲盆中未遮光的叶片酒精隔水加热,滴加碘液,

  5组:取乙盆中遮光和未遮光的叶片,酒精隔水加热,滴加碘液。

  6组:取丙盆叶片,酒精隔水加热,滴加碘液。

  强调让学生注意:酒精只能隔水加热,否则将发生危险!一旦酒清外溢燃烧,请用湿布或沙子覆盖火焰,千万不要用水扑灭。不要晃动桌子,不要从上往下直视装酒精的小烧杯。

  (5)、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现象:

  1组:碘液停留在叶片表面,

  2组:叶绿素少量溶解,

  3组:叶片未遮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未变蓝,

  4组:叶片全变蓝,

  5组:叶片全变蓝,

  6组:叶片不变蓝,

  分析原因:

  1、为什么要加热溶解叶绿素?

  2、清水和酒精哪一个能溶解叶绿素?

  3、酒精为什么一定要隔水加热?

  4、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

  5、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起来?

  6、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学生、教师共同总结归纳。

  回顾实验全过程,总结实验步骤

  ①对正常植株暗处理

  ②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

  ③光下再培养一段时间

  ④酒精加热脱色

  ⑤用碘液处理脱色后的叶片

  ⑥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结果预测及分析:曝光一侧的叶片经过碘液处理后变成蓝色,而遮光一侧的叶片经过碘液处理后不变蓝。

  flash动画展示实验过程(老师应注意实验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动画中展示出所有的实验用具和材料:

  盆栽的天竺葵,暗室,酒精灯,大烧杯,小烧杯等。

  让学生叙述实验的`过程,(动画中实验材料可以移动,让学生操纵鼠标,演示实验过程,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理解实验的步骤和顺序。如果步骤错误则操作无效,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过程如下:(学生通过鼠标操作)

  把盆栽天竺葵移动到暗室中,启动时钟,24小时后拿出。屏幕上出现问号,点击后出现问题: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入黑暗中一昼夜?(学生答:为了让叶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从天竺葵上选一片叶子,用黑色纸片和回形针遮住叶片的一部分的上下两面,(教师提问:为什么要遮住上下两面?)

  让天竺葵在光下1——2小时后摘下这片叶,除去黑纸片,放入烧杯中隔水加热,屏幕上出现问号,点击后出现问题: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脱色?(学生答:因为隔水加热不会使酒精温度过高而发生危险。)

  脱色后再放入培养皿中漂洗,这时叶片已是黄白色,移动碘液上的滴管,把碘液滴到叶片上屏幕上出现问号,点击后出现问题:叶片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作出预期:见光部分变蓝色,不见光部分不变色)

  学生回答正确时电脑会给以掌声,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实验现象分析:(大屏幕以不同的字体、字色显示)

  学生总结:滴碘变蓝的区域(有淀粉)

  滴碘不变蓝的区域(没有淀粉)

  变蓝的区域(接受了光照)

  不变蓝的区域(没有接受光照)

  (六)、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勘误)绿叶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条件,淀粉是产物。

  实验探究过程归纳总结: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统领本节课的教学主线,将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置于这个科学探究过程的共同模式中,使学生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探究,进一步深化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

  三、反馈练习,分层落实

  及时强化实验过程和落实结论。通过把错乱的实验过程的正确排序,使学

  生对实验的步骤进一步理解和吃透。由叶片的染色情况分析叶片的受光情况,逆行理解和运用知识,进一步体会结论。

  (大屏幕显示)

  (1)、请将"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的实验步骤正确排序:

  ①用清水漂洗叶片

  ②向叶片滴加碘液,用清水冲掉碘液

  ③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④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⑤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起来

  ⑥叶片在光下照射几小时⑦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

  学生讨论后回答。不同的答案可以引发学生的争论。(答对的学生电脑给以掌声。)

  最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④⑤⑥③⑦①②。

  (2)、分析叶片(已经脱去叶绿素)接受光照的情况:

  叶片a经碘染色后全变蓝。(全部接受了光照,形成了淀粉。)

  叶片b经碘染色后全不变蓝。(全部不接受光照,没有形成淀粉。)

  叶片c经碘染色后部分变蓝,部分不变蓝。

  (变蓝的有淀粉,是因为接受了光照,不变蓝的没有淀粉,是因为没接受光照)

  由此进一步证明了:光是绿色植物形成淀粉的必要条件。

  教师通过以上难点的反复练习和讲解,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知识初略整理出光合作用原料、产物、场所和条件等,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通过有趣的事例,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知识上升一个高度:

  农民甲为了多收获玉米,于是他在同样的地里种植了比正常情况下多两倍的种子,秋后他能收获多两倍的玉米吗?(作为课后练习让学生回去思考)

  迁移升华:动动脑筋:通过有趣的事例,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知识上升一个高度:

  农民甲为了多收获玉米,于是他在同样的地里种植了比正常情况下多两倍的种子,秋后他能收获多两倍的玉米吗?(作为课后练习让学生回去思考)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上的一节市级公开课,课后受到老师们的好评,特别是我对教材的处理很有新意,教学效果很好。我也从这节课的教学中得到很多的反思:

  1、必须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特别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学生探究实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对植物的生理活动有一定的认识及初步结论,再通过老师的归纳与总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认识就较为容易。

  2、充分利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思考、讨论、交流,老师和其他学生适时提出质疑,及时给予评价,这样能够对学习方法的改变有促进作用。

  3、对所教知识要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加深,并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如何应用所学知识,以及为什么这样应用。

  光合作用教案 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出二氧化碳能够使农作物增产。(重点)

  2、举例说出温度和氧气影响农作手生物和果蔬保鲜。(重点)

  3、举例说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技能性目标:

  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难点:

  1、说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温度、氧化和植物器官含水量影响呼吸作用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1、FLASH:温室中的二氧化碳调控。

  2、新鲜水果、麦粒、蔬菜的实物。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出示]:三个名词——反季节蔬菜,气肥法,塑料大棚栽培。

  [提问]:你听说过这些名词吗?对这些农业生产上的术语你了解多少?

  [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重要的生命活动,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使农作物获得丰收。

  [提出问题]:在严冬季

  积极举手回答,对反季节蔬菜和塑料大棚栽培略知一二。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节,我们能吃到的新鲜的蔬菜(反季节蔬菜),是人们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在温室中栽培出来的。那么农民利用温室种植蔬菜的道理是什么?

  [讨论]:请同学们观察图6-12“温室中的调控系统示意图”,讨论说出温室中的调控系统是怎样调控二氧化碳浓度的?

  [播放FLASH]:温室中二氧化碳的调控。

  [讲述]:这种给农作物使用二氧化碳的方法称为气肥法,二氧化碳又被称为“室中肥料”。

  [提问]:你知道给农作物施加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哪些吗?

  [概括]:

  1.增施有机肥料,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

  2.直接施放贮存在钢瓶中的二氧化碳。

  3.点煤球炉,让煤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提问]:除了利用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的方法可以增强光合作用,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能增强光合作用?

  [归纳]:充分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和水的需求,满足农作用的光合作用对光的需求,达到增产的目的。

  同座们两位同学相互讨论,全班交流。

  通过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二氧化碳自动调控系统可以监测到温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并通过施放钢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使温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0.5-0.6%。

  思考并阅读课本寻找答案。

  在书上勾划。

  根据光合作用的公式,发现给予充足的水分,延长光照时间也可以增强光合作用。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小结]:粮食、蔬菜、油料、瓜果和纤维来自不植物的不同部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地应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使营养物质更多地积累在人们需求的`植物器官中,这样我们的农业就会获得丰收。

  [出示]:新鲜的水果、蔬菜、麦粒。

  [提问]:谁能帮老师出出主意,怎样才能较长时间地保存这几样东西?

  [归纳]:对于像小麦、玉米等这类果实或种子,可以把它们晒干后贮藏起来;对于苹果、蔬菜我们可以适当地降低温度来贮藏。

  [提问]:还有其他方法吗?

  [提示]:请同学们书写出呼吸作用的公示,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启发?

  [小结]:我们所采用的方法,无非就是降低环境温度和适当地减少氧气的供应和植物细胞的含水量,都是为了降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使农产品能较长时间的保存。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能量供给植物的生命活动需要。一般说来,农作物根部的氧气供应充足时,呼吸作用旺盛,有利于根的生长和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提问]:农作物的呼吸

  积极举手说出:低温、干燥等方法。

  努力思考。

  发现减少氧气的供应,也有利于保存食物。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作用是不是越强越好呢?

  [讲述]: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对于农作物,有时可以通过降低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使农作物有机物的积累增加,以达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效果。

  [分析]:运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分析新疆吐鲁番哈密地区生产的哈密瓜为什么特别甜?

  [小结]:在采用塑料大棚栽培瓜果蔬菜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减少植物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达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能说出农作物呼吸作用过强,消耗的有机物太多,影响产量。

  分析回答: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远远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使果实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比较高。

  光合作用教案 13

  教学目标: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2、练习徒手切片。

  3、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器官。

  4、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5、举例说出兴合作用需要光。

  教学重点:

  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2)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器官。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准备新鲜的叶片。

  (2)教师准备: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初步了解要进行光合作用离不开和时绿体,这节我们具体探究一下在植物的六大器官中哪个上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它具有哪些结构及结构相适应的功能,以此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探究过程

  (一)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学生2人一组。

  (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垂危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面玻片标本,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切割方向、方法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切割,应注意什么?

  学生:把制好的临时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然后再把永久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进一步了解叶片的结构。

  展示学生画的叶片结构图,鼓励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及结构特点。

  学生:各组讨论,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师引导:

  (1)叶片的背面与正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

  (2)怎样区分上表皮和下表皮?

  (3)说明气孔的开关受什么的控制?

  小结:在知道了叶片的结构及功能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1)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2)叶片的结构适于接受阳光照射的特点。

  (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1)知道叶呈绿色的原因。

  (2)明确光合作用的场所。

  (3)会应用"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这一道理。

  教师: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回答。

  问题:

  (1)叶片呈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2)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

  (3)在生产中你知道怎样利用"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这一原理。

  三、课堂小结

  叶片——————叶绿体———————叶绿素——————光能——————光合作用——————有机物

  这说明: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光合作用教案 14

  教学目标

  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重点)

  2.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3.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课文的内容。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的知识。

  2.教师准备

  (1)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的知识。

  (2)制作光合作用的发现的实验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有句谚语是“万物生长靠太阳”。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植物生长靠太阳吗?植物靠太阳干什么?(进行光合作用)人们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开始于17世纪。此后的几百年间,人们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到18世纪8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因其在研究光合作用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光化学反应。通过介绍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引导学生识别本节目标。

  二、探究过程

  关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课文是通过3个经典的实验来解释的。

  1.材料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学生每6个人一组,进行自学材料一,时间是4min。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鼓励学生合作共同归纳该实验的结论。要提出的问题有:你能描述该实验的过程吗?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而土减少的质量是多少?柳树增重的原因是什么?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范海尔蒙特的实验过程的课件,描述实验过程和结论。

  2.材料二:18世纪,普利斯特莱的实验。

  投影:“知识准备”:蜡烛燃烧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鼠的呼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学生每6个人一组,进行自学材料二,时间是7min。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鼓励学生合作共同归纳该实验的结论。请同学读课件内容描述a~b,d—f,e—g过程,谁来补充?(a—b在光下,密闭的钟罩下的植物和燃烧的蜡烛是互利的。d~ f在光下没有蜡烛,植物无法生存。e~g在光下,没有植物,蜡烛无法燃烧。)请同学读课件内容描述a~c,e~h过程,谁来补充?(a—c说明在光下,密闭的钟罩下的植物和小鼠是互利的。e~{在光下,没有植物,小鼠无法生存。)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植物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等等)

  3.材料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

  学生每6个人一组,进行自学材料三。时间是3min。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提出以下问题:你能描述实验的过程吗?(取植物的绿色叶片研磨过滤后,放到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黑暗中,阳光下的有气泡产生。)该实验中,进行了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的'变量是什么?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有光照时,有气体产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植物在光照下产生气体;等等)

  4.三个实验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与水,氧气,二氧化碳,光照有关。请小组讨论并完成教科书中第80页图6—4光合作用示意图。 用投影展示图6—4光合作用示意图的完成图,(如下图)请两名学生代表讲解图I和图Ⅱ。(掌声鼓励)引导学生对比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点。

  参照上图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的意义。即:植物从外界获得水和二氧化碳,在体内积累有机物,释放出氧气;植物把太阳能变成化学能。

  5.用投影展示光合作用的概念,并说出其中的6个要素。请学生讨论——尝试用公式的形式表达光合作用。用投影展示学生总结的公式并请学生代表进行讲解。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运用光合作用的原理的?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取得那些新成果?各小组相互补充,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理清思路,实验证明的光合作用的要素——概念及表达方式——意义和应用。

  光合作用教案 15

  教学目标

  1、了解释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等有机物

  2、探究光是绿叶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学情分析

  1、七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参与性强、讨论积极性高,愿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知道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对光合作用也有所了解。但由于是起始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尤其是动手实验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3、学生还没有十分熟悉实验室一些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有些实验仪器学生第一次涉及,如酒精灯的正确使用等,需要课前培训部分学生以利于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学过程

  课前教学准备

  课前由实验小组的同学与教师共同进行

  (1)实验器材的准备

  (2)选择健壮的天竺葵或其它叶片绿而薄的植物两盆,一盆在暗处放置24小时一盆放置在光下。一盆银边天竺葵或其他银边植物。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宁夏灵武是优质大枣基地,全国许多地方人们喜欢吃灵武大枣,摘枣子、采苹果,还可以体验一把挖土豆的乐趣。那你知道土豆中主要含什么有机物吗?

  探究一:土豆中含有淀粉吗?

  提示学生回忆:馒头成分的鉴定?由此学生可联想到淀粉的鉴定方法。遇碘变蓝。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向土豆切面上滴加碘液,观察现象。

  结论:含有淀粉

  探究二:土豆中的淀粉来源于哪呢?

  土豆中的淀粉是从哪来的呢?土豆生长在什么地方?土中,土豆是不是直接从土中吸收的淀粉呢?我们看看土中有无淀粉。

  演示实验:学生向土壤溶液中滴加碘液,观察现象。

  结论:不是来源于土壤,可能来源于叶片。

  探究三:绿叶的'哪里含有淀粉吗?

  1、试验要先放好装置,再点酒精灯;

  结束后要先撤酒精灯,(叶色变黄),再用试管夹将大烧杯连同内部装置一起取下;

  2、使用酒精灯不能近距离围观。

  (二)引导实验过程:实验装置的装配

  1、将大烧杯倒入适量清水;

  2、将小烧杯(小锥形瓶)倒入少量酒精;

  3、将叶片放入小烧杯(小锥形瓶)中;

  A:普通天竺葵;B:银边天竺葵

  4、将盛有酒精叶片的小烧杯(小锥形瓶)缓缓放入大烧杯中

  5、架好三脚架,放上石棉网,将大烧杯放在石棉网上

  6、点燃酒精灯,将酒精灯缓缓推至三脚架石棉网下方加热大烧杯

  (三)给出实验步骤:

  1、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小锥形瓶)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至叶片变黄色

  A:普通天竺葵(见光,遮光)

  B:银边天竺葵

  2、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滴加碘液

  3、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色变化

  观察实验过程并针对实验步骤进行提问,观察动手得到结果

  分析实验结果:遇碘变蓝。

  实验结论:绿色植物的绿色部分见光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并得出结论后对实验前的疑问进行解答,并对实验提出改进的方案。

  教学反思

  1、遵循上述的教学设计,符合《课程标准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探究教学”为指导思想,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放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2、在活动中教师鼓励评价让学生在一种宽松、自主、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感到教师是他们最有力的支持者,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由地表现其探究欲望和探究行动。

  3、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课堂不是很有序严谨,各种偶发情况都会发生,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备好课上好课而且备好学生。

  3、这节课的教学秩序我做的了调整,引课从身边的实例讲起,让学生体到知识离生活很近。舍弃了阅读经典的海尔蒙特实验引发的思考,但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想想议议,去设计,启迪创新。

  光合作用教案 16

  教学目标

  1.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作用、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总反应式。

  3.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图解。

  教学重点、难点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生理过程。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场所与条件、物质与能量转换的关系。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教师点评强化,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的过程。其中的有机物通常是葡萄糖,进而可以合成蔗糖或淀粉(即单糖可以合成二糖或多糖)等。

  (二)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和作用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进行,请大家注视屏幕,回忆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用鼠标依次点击叶绿体的各个结构,让同学回忆叶绿体是由外膜、内膜、基质和基粒几部分组成,同时启发学生进一步联想,叶绿体中“色素分子”和“多种酶”分布的位置。再点击鼠标,画面上依次显示基粒及片层结构和基质的.闪动,反映色素分子和酶的分布位置。这些色素分子和酶与叶绿体的光合作用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可知,叶绿体中的色素有两类四种(荧屏显示):

  提问:既然叶绿体中有四种色素,为什么生物的叶片大都呈绿色?

  学生讨论后小结:(略)

  让白色的自然光通过叶绿体色素的酒精提取液,将透过的光用三棱镜散射,发现光栅上红光和蓝紫光处呈暗带,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吸收太阳光,其中类胡萝卜素吸收蓝紫光,叶绿素吸收蓝紫光和红光。叶绿素分子比类胡萝卜素分子多吸收红光,它的吸光能力要强些,同时它还能利用光能使水分解。

  光合作用包括一系列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它是怎样产生氧气、制造有机物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讨论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请同学读书P·62-P·63,思考并总结第一阶段的相关知识。请学生回答:

  屏幕显示,光合作用过程表解,表中各项答案空缺,待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对学生回答点拨、指正,屏幕再分步显示答案。

  请按表格的要求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1.光反应

  (1)部位:叶绿体片层结构薄膜上。

  (2)条件:需光、H2O、色素分子和酶。

  (3)物质变化:水的光解:2H2O→4[H]+O2

  (4)能量转换:光能→ATP中的活泼的化学能

  教师小结性重述,并联系表中的知识,边讲边板画光反应连环图(教材P·64图21)。

  2.暗反应:学生再次读课文P·65,依次回答以下四个知识点。屏幕显示方法同光反应。

  (1)部位:叶绿体基质中。

  (2)条件:需多种酶和CO2

  (4)能量转换:ATP中的活泼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

  教师小结性重述,仍密切联系表中有关暗反应的知识,边讲边板画暗反应连环图,强调暗反应的条件需多种酶催化,在有光或无光条件下都可以进行;同时简要说明C3得到氢叫还原。

  此过程又叫卡尔文循环,是卡尔文用十年时间研究发现的,任何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的结果,所以同学们对待学习要有不断努力、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

  学生总结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教师引导,主要把握: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还原剂[H]、能量ATP;暗反应是光反应的继续,最终完成了把无机物化合成有机物,把光能储存在有机物的过程。

  此时,表内内容填写完成。

  (三)布置作业

  1.在正常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当突然改变某条件后,发现叶肉细胞内三碳化合物的含量突然上升,则改变的条件是 [ ]

  A.停止光照

  B.停止光照并降低CO2的浓度

  C.升高CO2的浓度

  D.降低CO2的浓度

  2.暗反应是否必须在夜间黑暗条件下进行?

  参考答案:1.A; 2.不是,暗反应和光反应几乎是同时发生,暗反应中的“暗”的含义是不利用光,在有光条件下能够正常进行。

【光合作用教案】相关文章: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案04-30

光合作用04-29

光合作用05-02

光合作用的产物生物课程教案09-27

光合作用与应用05-02

光合作用教学反思04-16

光合作用条件对产物的影响05-01

光合作用考点例析04-29

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