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案金晓忠

时间:2023-04-25 19:18:2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项羽之死》教案(金晓忠)

说明:那一天,挺失败的课的教案,以作为以后教学的警戒。   《项羽之死》教案 金晓忠 三维目标: 1、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  了解创造形象,诗文有何不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梳理情节 《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在这生命中最后的时刻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大家自读课文,用三个短语来概括这三个场景,? 板书:垓下悲歌、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三、人物形象赏析 项羽悲壮的一死,引起了宋代诗人李清照的无限赞叹和景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在李清照眼中项羽是傲立于天地的大英雄,从《项羽之死》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 垓下悲歌 1.  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项羽的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 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展现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也将他有心保护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呢? 生读《垓下歌》,师点拨,生再读。 2.(备用)我们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平添几分感伤?但也有人据此说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宝马,你们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项羽作为一名曾经号令天下的霸王,现在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绝不只是女人和宝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业还有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沉重复杂的。 3.此时最能表现项羽这种复杂心境的一个动词是什么?最能烘托当时悲凉气氛的动词是哪一个?“能”可以换成“敢”吗? “泣”,极其传神地表现项羽内心难言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随从将士的“泣”,写尽了他们心中的不忍,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忍”字写出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二) 东城快战 1、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请生翻译,判断句式),你们能体会此时项羽的心理吗? 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虽知失败已是定局但仍然自负勇力。他到此刻仍不明白失败的真正原因,认为一切是天命的安排,认输不服气。 2、项羽说“为诸君快战”,快是什么意思?(痛快、畅快,《琵琶行》中即有“快弹数曲”的用法。)为什么说“快战”而不是“决战”? 项羽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是落幕前最后的演出。决战则带有鱼死网破最后的挣扎的味道,项羽的快意自负荡然无存。 生齐读“吾起兵至今八岁矣……非战之罪” 3、  哪些动作、语言表现了项羽的勇猛无敌? 动作: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汉将。(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 “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神威凛凛,气势迫人) 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满身神力和超群武艺 语言:何如?(写得意、写自负,活活画出项羽的豪迈性格) 此场景主要写项羽东城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以及快战之前的豪言,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 读分析读到的句子。 (三) 乌江自刎 1、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如何理解项羽的这一“笑”? 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临死反而笑了,不是强自矜持的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这一笑足以表明项羽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也只有将成败生死置之度外才能笑得出来! 2、“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无颜见江东父老,面临一线生机,不愿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而选择了慨然赴死。表现他知耻重义的性格。 读这个句子。 3、“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表现项羽的什么性格? 对自己的死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赠给亭长,表现其有情有义、心地仁善的一面。 4、“若非吾故人乎?”……“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慷慨赠头,出人意表。表现项羽的视死如归。故人追之、认之、欲杀之以取赏,项羽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相对比,何等鲜明!用吕马童的逐利反衬项羽的重义。 读这个句子。 小结:由此,《项羽之死》中的项羽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项羽,有诀别美人名骓的多情善感,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东城快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亭长的心地仁善,有赐头故人的豪侠意气。所以有人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有人认为是一个有缺陷的英雄,有人认为项羽也具有普通人的人性。   四、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1、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李清照在诗中写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司马迁在《项羽之死》中塑造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在创造形象方面,你认为诗文有怎样的不同? 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远一些(因为高度凝练,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补:《项羽之死》与《乌江》(胡曾)同是写项羽在一生的最后阶段,因战事失势而自刎乌江的情景,两者都具有形象性,各有什么不同? 前者给我们具体逼真的感受,通过表情的形象性、语言动作的形象性来表现项羽的性格。如他夜起饮于帐中,与虞姬对唱诗歌,形象地表现出他在失势后的悲愁;又如他“瞋目叱之”,令“赤泉侯人马俱惊”,表现一位大将特有的盛力。通过对项羽具体形象的描写,我们感受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而后者作为诗歌,则更注意语言的提炼。“势已倾”“楚歌声”就已形象地表现了项羽在战事上失势的情形,而一个“耻”字则已清楚地交代他自刎的原因与他的个性,简洁的文字使景象与情感升华得更为高远。 2、散文中的形象更为具体逼真,那么我们在欣赏以人物形象为主的散文时从哪些方面入手?(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场景 人物形象 情节与细节 写法 垓下 之围 多情 善感 惊、起、饮、歌、泣 垓下歌、左右皆泣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侧面烘托 东城 快战 勇猛 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大呼、驰下、遂斩将 嗔目叱之 杀数十百人 “何如”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场面描写 乌江 自刎 知耻 重义 笑答 “我何面目见之” 拒渡、赠马、赐头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对比 《项羽之死》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项羽的性格,再现了一位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 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清晰真切地感受到两千多年前人物的形象,得益于太史公对人物传神细腻的刻画描写。 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五、拓展 从《大铁椎传》最后一段,分析“大铁椎”的形象。 旷野决斗便是作者精心描写的惊心动魄、以寡敌众的一场撕杀,它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大铁椎的威武雄姿。作者先以“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的阴森环境渲染肃杀的气氛,烘托大铁椎从容上阵、沉着应战的姿态,再以豪贼人员之众、来势之凶从侧面反衬大铁椎“大呼挥椎”的非凡气慨和“奋椎左右击”势不可挡的神威。而威名远播的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的反应也从侧面写出了这场决斗之凶险惨烈、天昏地暗、惊心动魄,同时也形象地应证了大铁椎的知人之明与泣天神威。恶战之中,大铁椎大呼一声“吾去矣”,话音才落,人已溃围而出,眨眼间消失在茫茫夜色中,行动神速得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这一句“吾去矣”不仅是大铁椎对豪贼的蔑视,写出他挫败众豪贼的阴谋、得胜而去的雄姿,也是大铁椎对将军的告别,传达出对将军好自为之、善加保重的祝愿,更深含着作者对大铁椎寻找志同道合者之不易,实现抱负、施展才能之艰难的沉重叹惋。 以极大的赞赏热情淋漓尽致地刻划大铁椎胆识过人、豪放坦诚、威武深沉的形象   六、尾声 1、齐背《垓下歌》,祭奠项羽这位悲情英雄的完美落幕。 2、英雄谢幕了,然而后人的评论却永不落幕。尤其是对于项羽该不该拒渡江东选择自刎而死这个问题更是争论不休。杜牧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不该拒渡自刎,而李清照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们认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呢?

【《项羽之死》教案金晓忠】相关文章:

项羽之死的作文11-19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范文08-24

秃鹰之死教案08-24

《小职员之死》教案设计08-25

项羽之死读后感4篇11-19

项羽的作文10-01

项羽的故事02-27

初中项羽之死读后感优秀篇09-19

老百晓小学语文教案01-31

项羽的作文优秀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