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上教案6

时间:2023-04-25 18:47:11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7上教案6

 第三课  傍水而居  课程标准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要求   1.通过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大鱼岛渔村生产生活发生的变化,以及水城威尼斯的繁荣与面临的问题,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状态。   2.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描述水在这些地区所起的作用。   3.针对这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   [课时安排] 建议教学2课时。  [新课导入]   导入方法一:叙述引入   古人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描述了山和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人类傍水而居,形成了水乡城镇、美丽的渔村、繁华的都市。这里的景色、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山区的景色、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傍水而居的生活。   导入方法二:提问引入 设问:教材为何要以水乡孕育的城镇为题?孕育如何理解?为何不用河流边的城镇?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水乡孕育的城镇] 1. 水孕育了乡的教学建议 教师展示或播放典型的水乡城镇(如周庄、乌镇)的图片或录像,请学生观察水乡城镇景观有哪些特色(如建筑特色、交通工具等)。然后引发学生思考,那里的景观和我们生活的地区的景观有哪些差别?引导学生理解水乡城镇所有的特色与水的密切关系。如今在太湖流域的一些水乡古镇里还保留着极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吸引着四方游客来此体会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和独特风韵。 问:太湖美在哪里?   教师给出中国地图,请学生找出太湖在我国的位置。再请学生读图4-14,找出图中的主要河流(包括运河),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太湖流域河湖密如蛛网、湖泊星罗棋布的特点。   再找出图中的城市,说明城镇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太湖流域城镇密集、沿河湖分布等特点。启发学生思考水乡为什么被喻为鱼米之乡?进一步讨论太湖流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2.水乡孕育了城镇的教学过程   学习阅读卡,明白历史上太湖周边的城镇是怎样兴起的,发展情况如何。然后教师总结太湖流域最初的形成、发展情况。   农村百姓进行交易活动的场所、货物的集散地--交易的频繁、交易人数的增多、商品的丰富--出现店铺、街道、简单的手工作坊--出现以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为生的人--出现小城镇。   教师最后总结:水是生命之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所以最初人们多是选择傍水而居。水网密集,为农业、工业生产提供用水,为货物运输、物资集散、城镇交通、人员往来提供便利的条件。是水养育了两岸的人们,是水孕育了一座座城镇。   3.新型城镇悄然兴起的教学过程   教师介绍今天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水乡城镇(其中要说明乡镇企业、城市化的概念)的新面貌,同时播放城市化后的水乡城镇景观,如华西村。   让学生观察说明它们在景观上有哪些变化(建筑、街道、公共设施等),思考水乡城镇化给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比较好地做到四个“有机结合”:把角色扮演和问题探究两种不同的教学类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激趣和获取新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观点、方法的渗透和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课内知识的运用和课外小组合作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且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本课教学中,仍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教学内容较多,课堂如何把握好教学节奏值得探讨,如果将此课内容一分为二,教师就可以补充更多的知识和设计更有效的活动;二是课后小组自编报纸的制作,一定要落实、交流,让每个学生参与,实施成功教育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四课 草原人家 课程标准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要求   1.通过澳大利亚现代化大牧场和内蒙古草原风情这两个案例,初步学会分析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点;从草原生活角度入手,体会牧民们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   2.能够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够运用各种资料(如景观图等),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3.通过对澳大利亚大牧场的经营特点和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的描述,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认识人地关系的协调对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   草原是世界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陆地上分布最广的生态系统,草原为众多的人口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和必需的资源;草原牧区生活与文化自然应成为形形色色的区域生活中的一个角色。本课虽然只安排了两个案例,但它们是最有代表性的两种草原生活模式。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草原环境的一些共性,草原发展的悠久历史和未来。   本课的两个案例,分别侧重于草原的生产和文化两个方面。   现代化的大牧场--围绕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与牧业和牧场现代化两个方面展开。首先通过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歌词,将学生的思绪带到了澳大利亚辽阔的牧场上。接着教材分析了澳大利亚成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自然原因。在气候、水、土壤、地形和生物等自然条件中,教材选择了其中最主要的气候、地形因素。   在此基础上,教材进一步阐述了澳大利亚牧场畜群放养、羊比人多、规模大、牧民定居和机械化水平高等特色,突出了澳大利亚的牧场现代化的特点。   在案例的最后,教材揭示出澳大利亚畜牧业经久不衰的背景原因--国家工业化;同时通过驰名世界的澳毛制品和羊毛的出口,点出畜牧业对这个国家经济的影响。   草原风情--围绕草原牧区文化生活展开。教材直接阐述了草原牧民鲜明的文化生活特点,嗜食肉奶、穿蒙古袍、住蒙古包和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以及那达慕大会等,让学生从图文之间感受草原风情,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材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草原对牧民生活的影响。   教材呈现形式不仅可使学生们仿佛亲临其境,更有利于他们观察发现问题、自主分析;对教师来说,课文内容环环相扣,知识拓展余地大,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灵活安排教学。   [新课导入]   导入方法一:复习导入   可从第四单元已经学过的区域生活,承上启下,引出本课内容:我们已经漫游过平原、山地,拜访过水上人家,大家是不是还意犹未尽呢?今天我们的神奇之旅将从这里出发(展示一幅澳大利亚草原图片),在牛羊成群、广阔无边的大草原上漫游。   导入方法二:开门见山   今天我们要到大草原去,探访草原人家。请大家说一说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描述一下你心目中大草原上的生活情景。并根据学生们的话题,活调整教材中两个案例的授课顺序。   [现代化的大牧场]   1.澳大利亚牧业分布的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读图4-23,思考下列问题:   ○澳大利亚的位置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对澳大利亚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澳大利亚的降水有什么特点?其畜牧业的分布又有什么特点?   ○澳大利亚的牧业分布与等降水量线之间呈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是这样?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学会分析影响澳大利亚畜牧业分布的自然原因,进而学会分析一个地方的生产方式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注意:以上问题均以学生作答为主,老师只作点评)   2.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教学过程   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应提示学生注意澳大利亚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澳大利亚地势平坦、开阔、干旱、草原面积广,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前提条件。让学生思考:澳大利亚人是如何根据自然环境来选择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   ○可以让学生们课后收集资料,开展探究性的学习;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供相关资料,介绍澳大利亚选择优先发展畜牧业的历史背景。   ○羊比人多。羊的数量多年来一直在1亿只以上,澳大利亚全国人口只有1700万,平均每人拥有羊6只以上。   ○羊毛量大质优。羊毛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居世界前列,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同时可以利用图4-25给予补充说明。   3.牧场现代化的教学过程   通过讨论展开话题,比如:事先发给学生一篇澳大利亚牧场主的一日等介绍大牧场日常生活的报道或记实文章。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牧场主家庭拥有的牧场有多大规模?这个家庭能提供多少劳动力?这些劳力平时都做些什么活?牧场的经营有因为人手不足而带来麻烦的吗?   ○他们为什么选择定居,他们在大草原上怎样放牧羊群?   ○今天,牧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向城市,寻求更多的工作机会,牧民数量越来越少,牧场的衰败往往是必然的趋势。但是澳大利亚是通过何种妙方使自己的畜牧业兴盛不衰?   ○澳大利亚怎样使自己的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   通过这些讨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澳大利亚牧场的现代化。   [草原风情]   1.引入   正如澳大利亚人所说的:没有羊,就没有这个国家。草原上的牧人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财富,同时他们更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那些产生于草原上的风俗习惯被一代一代的牧羊人传承保留了下来。   课文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浓郁的草原风情。与前面的图4-24加以比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一起探讨其中的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

【7上教案6】相关文章:

7加6教案03-30

指尖上的蝴蝶教案03-14

我上中班教案01-04

大班综合教案:我要上小学了(精选6篇)07-19

教案《6和7的认识》10-18

《6和7认识》 教案08-12

《清明上河图》教案03-06

《鸭子上桥》大班教案03-18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的教案02-25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范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