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找规律》反思与创新教案(2004)
《找规律》反思与创新教案 一、教材分析 《找规律》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在第二册时初步接触了一些简单重复的有规律的图形和数字,初步感知了规律与生活的联系。而本课则是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认识图形中稍复杂的循环规律,培养学生的发现及推理等能力,同时建立一定的审美意识。 教材主要是从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规律的图形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手段发现、感知、概括、应用并创造这种规律。由于这种规律变化较复杂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我认为最好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去理解这种规律,建立清晰的观念。这节课最主要解决的问题是:1、让学生体会规律是从哪儿来?(让他们感悟是从生活中来)2、让学生自己发现并理解这种规律。3、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对循环规律建立深层次的认识。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而其中理解规律最为困难,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活动中学习。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摆一摆、说一说、编一编的过程来感知、理解图形的循环规律。 2、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积极思考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3、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有规律的事物或图形,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成功的乐趣。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精神,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而本课更应关注学生身边周围熟悉的情景组织教学。基于此认识,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体现生活性 在引入时我从让学生说说熟悉的“组间换位”,再按这种换法给“可以清心也”这几个字换位编成诗歌,使学生获得了愉快的情感体验,不知不觉中感知理解了规律。并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体现了做数学的思想。 2、体现自主性 在课堂中我主要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并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时空,满足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更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3、体现实践性和创造性 在实际应用中安排让学生创造规律的活动,既可以内化知识,发展学生的灵活性、深刻性,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共安排了四大环节: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实际应用、开放思维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其中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我共分两步。我是先让学生说说平时组与组间是怎样换位,这是学生非常熟悉和了解的,因此学生很快就能自然而然的对本课即将学习的规律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这为后面作好铺垫。接着我是让学生对“可以清心也”这五个字也进行换位,学生很容易就能按照规律编成一首颇有文学味的诗歌。这让学生觉得自己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玩,其实不知不觉中已对循环规律建立了一定的认识。 第二大环节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这是本课最为重要的环节,我是以两次活动为主线展开的。活动一是帮小朋友摆动物卡片(四种,每种四张)布置房间,要求按照刚才的换位法摆,同桌合作完成。然后再展示交流摆法。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摆法,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评价质疑,学生将进一步体验并加深对循环规律的认识,了解其中两种不同方向换法之间的规律是相同的。接着我让学生猜猜如果接着排又是怎样的,从而进一步认识这种规律具有重复性。形成一定的表象,接着我们就应该引领学生深化认识,建立抽象观念。于是我安排了活动二:四组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按循环规律排队,请其他同学报数。通过游戏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得以提升。 第三大环节是应用规律,创造规律。 让学生自主设计有规律的文字、图案、声音或动作,并进行展示。虽然这会花很多时间,但我相信老师的充分放手和信任,学生必定能将其个性和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在其中他们也不仅仅是学会了这种规律,更发展了他们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第四大环节是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本课学习规律我是从生活实例引入,在课末我就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去找找身边哪些事物存在这样的规律,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第一次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在我们生活中许多有规律的图形和事物在装扮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来欣赏一个小朋友布置的房间。 (师出示图片,其中有有规律的窗帘花边)请学生说说花边的规律,学生很快发现它是按4种颜色的花朵重复排列的。(师再出示墙壁及地板的图案,学生一下子找不到规律) 2、揭题:找规律。 (二)自主发现规律。 1、按要求观察墙壁图,并思考:每一行有什么图形?它们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 ○ ☆ □ ○ ☆ □ △ ☆ □ △ ○ □ △ ○ ☆ 2、组内交流,再汇报反馈: 生1:每横行、每竖行都有4种不同的图形,而且位置都不同。 生2:斜着看,中间都是□,旁边是3个☆、3个△、2个○、2个○、1个△、1个☆。 (学生就是没说出每行位置变化的规律,师只好引导) 师:那你们看出每行位置的不同,那它们是不是乱排的,有没有存在一定规律呢? (生观察后,再交流) 生:第一行和第二行中,第一行是△○☆□,第二行时△排在最后,而○☆□这3个都向前移1个格子,下面也是这样。 (学生详细介绍,师引导学生观察,用图表示: 1 2 3 4 2 3 4 1 3 4 1 2 4 1 2 3 师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规律: 生:第一个移到最后,其他3个前移一个位置。 3、尝试练习,巩固规律。 ①请学生说说地板图有什么规律。 ②画一画 ◇◆□■ ◆□■◇ □■◇◆ _________ ★○●☆ ☆★○● ●☆★○ _________ 学生独立画,费时较多,尤其对于第二组图,摸不着头脑,只有个别学生能发现规律是:把最后一个移到前面,前面3个后移1个位置。 ③引导学生观察这2组规律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经过讨论得出移动方向不同,但规律即移法差不多。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独立练习 789、897、978 __________ 春夏秋冬、夏秋冬春、秋冬春夏 __________ 2、设计规律(由于前面费时较多,学生已没时间了) (四)总结(略) 反思: 前面是我的第一次教学过程,不能说完全一无是处,其中也有着我对教材的一定调整与重组,如课前的引入是从简单的规律入手,而发现规律也是交于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通过小组交流,概括出规律,老师只是略为引导一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接着是尝试练习巩固规律,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这种规律的认识,然而在画一画中问题却出现了,学生用了很长时间来思考第二组怎么画,它的规律只是方向不同,但学生很难找出,在老师的引导下才勉强找出来,而在应用中,由于做了练习,把最精彩的“创造规律”给挤掉了,因此也就失去了学生个性发挥展示的机会,这是一大败笔,纵观全课,学生学得并不实在有效,只是获得一些浅层的感知,他们实质上并没有获得什么,最重要的是缺少了“体验”,这才是我所追求的,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又重新设计了第二次教学。 生3:…… 三、第二次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请学生介绍每2周班级组间是如何换座位,初步感知这种规律,这样既自然又直接与本课内容有联系,为后面学习搭桥铺路) 2、给“可以清心也”这5个字也换位置,编一首诗。 学生结果编得很快: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 师请学生说说你为什么编得这么快? 学生很快说是把前一句的第一个字放在最后面,其他4个字往前移就可以了。 3、揭题:像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多,今天我们就带着一颗仔细的心去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二)经历并体验规律) 1、帮小朋友贴动物卡片(4种,每种4张),布置房间,要求按刚才的这种规律拼拼看,要求同桌合作。 2、展示、汇报贴法。 如: ①小狗、小兔、小猫、乌龟 小兔、小猫、乌龟、小狗 小猫、乌龟、小狗、小兔 乌龟、小狗、小兔、小猫 第1只小动物移到最后,其他3只向前移。 ②小兔、小猫、乌龟、小狗 小狗、小兔、小猫、乌龟 乌龟、小狗、小兔、小猫 小猫、乌龟、小狗、小兔 第4只移到最前面,其他3只向后移。 …… 3、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2种移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生小组交流得出:方向不同,移法相同。 4、请学生猜猜第①组中如果接着再贴4行是什么呢?你有什么发现?(结果学生发现后面4行与前面4行一样重复循环) 5、游戏: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表演这2种移法,并由下面自己组的同学报数, 如:1 2 3 4 1 2 3 4 2 3 4 1 4 1 2 3 3 4 1 2 3 4 1 2 4 1 2 3 2 3 4 1 1 2 3 4 1 2 3 4 玩后请学生说说感想,学生发现这两种移法第5次一样都是又回到1、2、3、4的顺序。 (三)应用规律,创造规律。 1、学生自主设计这样有规律的文字、图案、声音或动作等等,再展示,结果5分钟后,五花八门的作品就出来了。如: 大小多少 小多少大 多少大小 少大小多 789 897 978 789 (四)总结:说说我们身边的事物有这样的规律吗? 反思: 这次教学我是大块地对教材进行重新设计,甚至抛弃了教材中的实例,而改用学生身边的“换位置”入手,这样够真实、亲切、自然,学生对这些换法了如指掌,可见数学一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必然学得更效,再【《找规律》反思与创新教案()】相关文章:
找规律教案03-03
找规律教案03-29
《找规律》教案01-25
《找规律》数学反思07-16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04-19
找规律教学反思04-08
《找规律》教学反思10-12
中班找规律教案02-15
中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找规律》01-29
五上找规律教学反思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