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时间:2023-04-25 03:25:11 教案 我要投稿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已经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的意义;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掌握虚词“之”的多种用法;掌握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1、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2、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掌握。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在预习的基础上,熟读课文。以检查预习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一、 导入:  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二、作品介绍: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三、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quē)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四、检查部分文句翻译,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 a、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e、(晋文公)亦去之。 请学生在翻译这些文句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 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说退秦师——晋军撤离 五、结合课文,简介背景 a、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c、且君尝为今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六、小结: 本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烛之武寿命于危难之际,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个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整理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要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一、重点实词、虚词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2)秦伯说。(说,同“悦”。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2.古今异义词 ⑴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义,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⑵ 亦去之。古义,去,离开。 今义,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⑶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行李,出使的人。 今义,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 。  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时的主人。 (5)敢以烦执事。 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 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3.一词多义 封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之 (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同) 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用,介词) (3)以其无礼于晋(因,介词) ⑷ 越国以鄙远(来 ,表顺承,连词)       ⑸ 焉用亡郑以陪邻?(来, 表顺承,连词) 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军,驻扎。 与郑人盟。盟,结盟。 (2)名词用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向东面。西,向西面。 夜缒而出。缒,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晨。夕,在晚上。 (3)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把……当做边境。 (4)形容词用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厚。薄,变薄。 (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6)动词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不阙秦。阙,使……减损、侵损、消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 5.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a、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 b、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句意是:用自相冲突改变步调一致,不是威武。) c、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句意是:这是寡人的过错。)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句。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2)倒装句 a、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 b、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或状语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c、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介词结构后置句或状语后置句,句意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d、亡郑而有益于君 (介词结构后置句或状语后置句,于君有益) (3)省略句 a、(烛之武)许之(主语)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相关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08-25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03-1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2-14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04-22

烛之武退秦师的作文09-23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5篇03-13

烛之武退秦师的作文通用11-15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11-17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12-07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