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转帖 《故乡有小路》课堂实录 干国祥

时间:2023-04-25 04:17:3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案(转帖) 《故乡有小路》课堂实录 干国祥

干国祥上<故乡有小路>- -   《故乡有小路》课堂实录          施教者:浙江省上虞市杜亚泉 干国祥        施教班级: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初二(14)班        施教时间:2002年10月14日上午第三节   教师:大家看过课文了吗? 学生(齐):没有。 教师:不是布置预习了吗? 学生:刚才*老师有事。 教师:那这样吧,没看过课文不行,老师带大家一齐读课文又剥夺了你独个儿学课文的权利,给大家5-10分钟,大家把课文看一遍,看的时候请拿起笔,在有疑问的地方作个记号。   (学生默读课文,默读中上课铃声响起,上课铃声响后约5分钟结束默读。)     教师:大家看完了。我在来的时候答应大家讲个故事,还讲不讲?好,讲!(点击鼠标,出现多媒体画面:崔琦的故事)   去年,杨澜到美国采访了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崔琦说他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妈妈很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到外面读书。就这样,崔琦一步步地到了香港,后来又去了美国。而在湖南老家,崔琦的父母亲却在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饿死了。   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你妈妈不把你送出去,结果会怎么样?   请你猜一猜,崔琦当时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学生纷纷交头接耳讨论起来,教师示意一女生站起来回答。)   一女生:如果我不出来,我的爸爸妈妈就不会饿死。   教师:什么?你怎么会这样回答?!――我真想为这位同学鼓掌(学生纷纷鼓掌),因为,她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能不能干一番事业,而是父母亲会怎样!你的回答和崔琦的回答一模一样(学生齐声惊叹)!当时崔琦的回答是: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说这话的时候,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 杨澜也流泪了。她这时多么希望临时聘请的美国摄影师能推出近景,来一个特写镜头。可是她跟崔琦是用中文交谈的,而美国摄影师又不懂中文。然而让杨澜吃惊的是,她看片子的时候却发现了这个特写镜头,杨澜问摄影师:你听不懂中文,为什么会拍下这个感人的场面?摄影师回答:你们不是在谈论妈妈吗?在全世界,‘妈妈这个词是相同的。   但是,这个故事留给了我一个疑问:如果当时崔琦的母亲预见到几年之后国家和家庭将要遭受灾难,他们一家有可能因此骨肉分离,永不能再见一面的话,她会送崔琦出去闯荡天下吗?一边是生活虽然清贫,但盍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一边是母子永不能再相见,儿子闯荡天下,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她会作出怎样的选择?请记住,我们不能以中午吃得饱饱的肚子来作出判断,我们不要忘记在这个选择的背后,还有饥饿和死亡啊。   大家一致地认为应该送崔琦出去!看来大家早上吃得很饱,没有饿着肚子。不过我还是找了一篇能代表一个普通农村母亲的文章,来印证一下母亲究竟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点击显示故乡的小路作者:贾宝泉。有学生读贾宝泉,有学生插嘴:贾宝玉。)   教师:贾宝泉不是贾宝玉的弟弟(众生笑),他是有名的乡土散文作家,散文评论家,北京《散文》杂志的编辑。     教师:课文很长,我们没有时间能够好好地把全文朗读一下,好在刚才已经静静地读了一遍,我们就用大家自读课文时发现的问题和怀疑为钥匙,来解读这篇文章。请积极提问,并勇敢地尝试解答。并请大家拿出笔,我们一起来为那些一时间不能解决的问题编上序号。好,现在请大家提出问题。   (学生暂时冷场。)   教师:从标点,到语句,到全文结构,到作者的感情思想,都可以啊。   一学生:课文第四段为什么要把故乡小路的方位也写出来,写得这样清晰?   教师:哟,这问题好!这一下子......(故意停顿作疑难状,学生情绪重新活跃起来)谁能解答?不能?那我试着解答一下吧。   我们刚刚说作者现在何处啊?北京!我刚刚说他是北京《散文》杂志的编辑。他肯定好久不回家了,现在他想回家,就得先寻找故乡的方向与座标呀,作者远在北京,一想起故乡,就要穿越广袤的空间,好像在心灵的地图寻找故乡的座标、故乡的方向一样。现在作者就把这种寻找(有学生接写成文字),对,写成文字。这是作者对故乡的空间上的回归(点击显示空间上的回归),与下文(教师停顿,有学生说事情,有学生说时间等等不一),与这空间相对应的是时间,与下文时间上的回溯相对应(点击显示时间上的回溯)。接下来作者就写了自己从时间上对童年和少年时期进行回忆。   这位同学对这样的回答满意吗?好,如果满意了,我们就继续提问和解答。   一学生:文章第二和第三段为什么反复写唉,母亲,小路。//小路,母亲。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一学生(小声):这是反复的手法。   教师:对,这也是反复。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写法,可为什么要这样写?难?我们来把它编上(1)。   一女生(刚才提问的女生):为什么第二段有唉第三段没有唉?(众哄然笑)   教师:嗯,这是同一个问题。   一生:什么是三年困难时期?   教师:这是我们国家在59-61年遭受天灾人祸的一段时间,中国饿死了上千万人,刚才故事里崔琦的父母亲就是在这段时期中饿死的。   一生: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写做一个梦?   教师(环视):好,没同学解答我们就编上(2)。   一女生:这样的结尾是作者给课文一个美好的结尾,然后,他是希望重新回到母亲身边。   教师:说得很好嘛。还有问题吗?(又冷场片刻)如果真没有问题,我来试提一个如何?大家看到这句没有:然而,故乡的小路,我却被它牵萦得好苦!这句话有点难懂,谁来帮我解答一下?在第5段,最后一句。   一男生:作者远在北京,怀念故乡,小路代表了故乡,是全文的线索。   教师:小路是全文的线索?!(视大家赞同,接着说)大家知道线索与文章的中心和事件有关,那么这个线索串起了什么?表露的中心又是什么?   学生(纷纷状):母爱。   教师:是呀,是母爱。也应是表面在写(学生:小路),其实写的是(学生:母爱)。   教师:那么它串起的又是什么?   学生:时间。   学生:事件。   学生:我与母亲发生的事。   教师:它是按时间顺序,依次写......   学生(众言):小时候,上学(教师插言:会不会太大了),上小学,中学,大学,结婚......   教师:用一个成语叫?   学生:成家立业。   (教师在同时按学生提供的顺序点击显示板书:幼时,小学,中学,大学,成家)   教师:有没有漏掉什么?   学生:长大。   教师:长大了吗?   学生:渐渐长大。   教师:两个字。   学生:渐长。   教师:非常准确(点出中间部分显示渐长二字)。   教师:小路是线索,串起的是我和母亲一件一件感人的故事。由于大家对文章还不太熟悉,我们不妨趁此机会梳理一下,究竟有哪些事情?譬如,小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我迷路了。   教师:迷路,很准确(点击出现板书),母亲呢?   学生:寻找(教师点击显示)。   教师:接下来呢?   学生:找到了。   教师(笑):当然找到了(众笑)。上小学的时候呢?   学生:对小路恐惧,母亲安慰我。   教师:课本中的一个词是害怕。母亲呢,安慰我,鼓励我。但是,最能体现母爱的是母亲安慰我吗?我们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或者用心灵来感受一下...... 一女生:我认为应该是快到村头了,前面晃动着自己来到世间最先记住了的那个身影,这说明母亲每天来村口接我。   教师:对呀,你读得很仔细呀,这部分中最能体现出母爱的,是母亲站在村口的身影啊。   教师:接下来是渐长部分,谁来概括?(停顿一会儿,学生流露困难神色),看来这是个难点,那么我们先放一放。   教师:中学从部分从哪里开始?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从第13段开始,母亲送食,儿子送母亲回家。(教师点击显示送粮回送。)   教师:上大学哪一天呢?从哪里开始?母亲做了什么?   学生:第26段开始,母亲补衣,在村口送行。   教师:儿子呢?   学生:告别。   教师:能说个成语吗?   学生:依依惜别。(教师点击显示惜别缝衣。)   教师:成家之后,我工作很忙,母亲又来为我......   学生:帮忙。   教师:课本中有词吗?   学生:分忧。   教师:儿子很孝顺,(学生接:挽留),儿子想挽留母亲住在城里(点击显示分忧挽留)。     教师:小路是线索,它串起了一件件一桩桩母子间的深情往事。在这些故事中,哪一件最令你感动呢?   (学生众说纷纭,主要集中于上中学和上大学这两块。)   教师:我们还是投票决定吧。认为上中学最感人的举手(近一半人举手)。认为上大学这部分最感人的举手(近一半人举手)。还有其他的吗(没有人举手)?   这就难办了,这样吧,我们在分析中来比较一下,看这两部分哪一部分写得更好一些。先请认为上中学部分最感人的同学来读这部分课文,请注意处理好语气语调。   (部分学生读上中学时至那牛心辙自然是不屑一顾了,读得有些急促。)   教师:感人吗?   大部分学生(主要是没读的部分):不感人。   教师:哦,他们急着回家,把感情给丢了。你们在阅读和听读中有问题吗?没有?我倒觉得这个母亲有点冒失――冒冒失失,有了两个菜团子,就巴巴地送去,也不把换洗的衣服带去,也不找个更好的时间,却在儿子睡下的时候送去。   (学生纷纷表示否定,但无人直接站起来分辩,在教师鼓励下,一学生站起。)   学生:这说明母亲心里只想着儿子,想着儿子有没有饿着。刚才讲到这是三年困难时期,有许多人都饿死了,说明这一点食物是很宝贵的。   教师:嗯,有理。那么儿子如何报答母亲呢?   学生:回送母亲。   教师:就这个?   一学生:顺从地吃下。   一学生(补充):快点跑回来,让母亲不要再送我。   一学生(补充):流泪。   教师:再嚼一嚼。这儿写到了儿子在母亲面前撒谎,

【教案转帖 《故乡有小路》课堂实录 干国祥】相关文章:

故乡的小路作文06-04

故乡的小路作文12-23

故乡的小路作文06-01

故乡的小路教学反思02-18

《故乡的小路》教学反思04-22

故乡的小路作文15篇02-06

故乡小路的作文15篇12-07

2011年9月1日转帖收藏--教育孩子04-27

[精品]故乡的小路作文5篇12-24

故乡的小路作文(必备15篇)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