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09 11:31:58 宜欢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1

  设计理念

  本节课,课标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热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并知道物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一步能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学习本节内容所运用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物态变化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教师在学生的整理过程中,通过举例、设问、讲解、点拨等多种方法,适时引导,教师以引导者,共同学习参与者的身份来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合作、科学家探究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是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六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熔化和凝固

  师: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生答: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二、展开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2、是不是每一种物体熔化时温度都相同?

  假设与猜想

  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应该不断上升。

  2、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应该不变。

  设计实验论证

  教师:为了让我们发挥团结协作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探究实验整个班级组成一个科学研究组,老师作为组长,下面分成八个小组每组六人,每组推举一个小组长一个工程师。(小组讨论推举小组长和工程师)

  组长组织讨论

  1、怎样组装这个实验装置?

  2、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3、怎样作好分工使实验有条不紊?

  (小组讨论并汇总给工程师)

  教师:八个工程师组成一个工程组把每个组的讨论结果汇总。

  (一)上讲台演示组装实验装置的过程。

  (二)讲述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1、温度计要完全浸入被测物体中。

  2、实验时让物体受热均匀要不断搅拌。

  3、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

  (三)分工:报时一人,报温度值一人,报物质状态一人,记录一人,照顾仪器一人,搅拌物质一人。

  (四)实验物质:海波和石蜡。

  (五)进行实验。

  1、海波与石蜡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教师选择一个组的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如上图)

  教师: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①AB段。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

  ②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

  ③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

  ④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⑤石蜡在整个过程中温度怎样变化?

  熔点:

  晶体(教师):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叫做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像石蜡这样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没有固定的熔点叫做非晶体。

  2、凝固曲线

  教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和石蜡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和石蜡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近似上图的形状。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①DE段。海波是_____态,_____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

  ③EF段。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

  ③FG段。海波是_____态,_____热,温度_____。

  ④石蜡在凝固是温度怎样变化?(不断降低)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不断降低没有固定凝固点。

  3、学生练习

  ①读物质的熔点表。

  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教师:钨的熔点是3140℃。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140℃不变。

  (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②学生回答

  温度是70℃的萘是____态。

  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

  水银在—30℃时是____态。

  酒精在—100℃时是____态。

  想想议议: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达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在—52、3℃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在气温低于—39℃时,水银是固态的。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4、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教师: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学生讨论并回答)

  48℃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评估与交流)教师 在这个实验中有些同学做的非常成功,但是也有些同学没有成功。那么请那些没有成功的小组由组长带领自己分析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在哪里,然后再跟成功的小组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归纳总结)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

  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2、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大家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①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什么总是0℃?(学生思考并回答)

  ②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学小结与延展

  教学总结:本节课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掌握了晶体与非晶体熔化与凝固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了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通过这次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知识技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延伸: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探究性学科来讲,不仅要求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而且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真正体现社会──科学──社会三者的统一。比如:利用这节课的知识学生应该能够解释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人们将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2

  一、案例背景

  突出以科学实验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一直以来,我在教学实际中也都尽量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观察、分析等能力。但去年七年级的一次探究活动,自我感觉很有心得。

  在上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熔化和凝固》这一节课时,我讲了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后开始演示硫代硫酸钠(海波)和松香的熔化实验,因为考虑到上课时间较为紧迫,所以没有演示凝固过程,直接讲述硫代硫酸钠凝固的特点。课后,我和学生在整理实验器材时发现放在烧杯中试管里的硫代硫酸钠并没有凝固,还处于液态,试管倾斜时液体还在流动,而放在试管内的温度计却显示为180C,大大低于硫代硫酸钠的熔点480C。

  为什么晶体的温度降到凝固点以下仍然不会凝固呢?是温度计的读数有误还是硫代硫酸钠有问题?在此同时我振动试管,忽然发现试管内壁的硫代硫酸钠出现了凝固现象而温度计的示数快速上升,一直到480C后保持不变,试着用手触摸试管壁觉得原来冰冷的试管壁变得有点烫手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硫代硫酸钠的熔点和凝固点是不同的?一大群学生围着我一个劲问我为什么,我一下子也答不出原因,所以告诉学生我回去寻找答案后再给他们解释。课后我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然后决定与学生们一起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用实验来解释这一现象。

  二、案例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利用中午管理时间我对全班学生描述了上节课的情景;把学生分成四大组(考虑到实验室的器材不足),每组由3个4人讨论小组组成,设立小组长和大组长。引导学生根据情景提出问题:为什么海波温度降到凝固点以下还不凝固?

  2、建立猜想和假设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每组认为最好的猜想进行展示讨论。根据学生的猜想和假设归纳为:

  (1)可能是药品拿错了或不够纯。

  (2)可能物质凝固也像水汽凝结一样需要凝结核(学生从课外书上看到降水需要尘埃)。

  (3)可能是海波的凝固点和熔点不同。

  (4)可能凝固需要搅拌或振荡。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方案

  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每组给定一个猜想和假设,根据本组的猜想和假设制订合理的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写出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和物品。由组长对各讨论小组的意见汇总,利用课间对各组的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进行指导;重点指出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控制好变量。

  4、进行实验,获取事实和证据

  按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第二天下午第三节(考虑到可能一节课时间不够可以顺移到第四节课外活动时间里)在实验室分四组,组内分工协助,按书七上第四章图4—2熔化装置进行实验。

  学生记录的部分内容:

  (1)温度升高到480C时海波开始熔化;熔化结束后温度开始上升,上升到600C停止加热,静置在冷水中让它冷却,降温到480C无凝固现象,降温到250C无凝固,降到190C仍无凝固现象(当时气温约140C,水温约180C)。把装有海波的试管从烧杯中取出,搅拌或振荡海波都快速发生凝固,温度计的读数上升到480C,试管壁变烫。

  (2)投入小石块,海波较快地凝固。

  (3)放在冷水中加快冷却也不会凝固。

  (4)不纯的海波(加小量的细沙)的熔点发生变化,易凝固。

  5、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各组记录的实验数据由各组长向全班介绍,组织学生讨论,搅拌、振荡和加入细沙、小石块是一样的,都为海波提供了凝结核。得出结论:海波凝固需要凝结核。

  6、合作与交流

  让学生带着海波温度降低到凝固点以下且需要凝结核才会凝固并放出大量热量的现象,在课后查阅资料讨论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利用。第二天,各小组汇总:

  (1)设想,把海波掺在水泥中制成地板或墙体,在昼夜温差变化大的地区使用这种建筑材料,可以气温高时熔化,温度降低到很低时凝固放热,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

  (2)设想,把海波放入电热暖手壶中,通电海波熔化,想用时只需捏暖手壶,凝固放热可以使温度维持在480C。

  案例分析: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对科学实验探究的成就感也了明显增强,特别是对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建立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得出结论等环节,不再是扭扭捏捏,表述也更加完整。

  一、选取一个好的探究题材是有效探究的基础。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探究题材就是科学探究中的“米”,有结构的题材就是优质的“米”。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好题材,探究并不是一定要局限于书本,然后照本宣科。在本案例中,题材选用了课堂上学生的'偶然发现,而且此案例探究的步骤完整并具有一定的实际运用价值。通过这个探究学生也敢对书本上的知识提出质疑,从而引伸到对生活中的现象敢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中去。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新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更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由于这个探究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而且发现书本和老师都无法给予完整的解释,所以学生的兴趣很浓,热情很高,这也是成功的一个基础。通过这次的活动使学生对探究的热情提高了,发言的自信心增加了,进而发展为对科学学习兴趣的提高。

  实验过程中看似放任自由,其实是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全班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完成探究任务。这个探究各组学生都有很多猜想,通过老师组织讨论,集中到四个问题并分给四个小组,最后再合作交流共享成果。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主要引导学生要采用控制变量法,通过作比较得出合理的结论。虽然这次探究由于器材等原因使实验组数太少,不能使学生都参与动手,但学生都积极参加整个探究过程。这个案例中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并发挥了个人特长,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

  三、科学的方法、充分的时间是有效探究的保证。

  这个探究大约需要四个课时的时间(其中两个课时都放在课后,学生自己讨论查找资料),不像平时只在黑板上提提问题、讲讲过程、答答结论。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不让学生浅尝辄止,将探究流于形式。

  虽然学生把我提供的海波拿回家制作好电热烫手壶和水泥砖的效果并不好,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且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把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延伸到了课外。学生得出结论后,通过交流和讨论,还能像科学家和发明家一样把结论应用与实际,使这次探究又有了意想之外的收获。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3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及协作精神

  2学情分析

  “物态变化”一章研究了物质常见的3种状态间的6个变化。虽然这节课位于第四章的第二节,但“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六个变化中的第一对变化。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的数据分析,所以完成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是本节课的前提。这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在一个实验中使用如此复杂的仪器,第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此多的现象和数据,第一次学习用图像的方法分析数据找规律,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画图、并分析图像找到规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提问: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几种?

  ppt图片展示“水的不同物态”,

  再问:物质的3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吗?

  (ppt课件辅助教学)

  活动2【讲授】讲授

  演示实验并实物投影:

  “冰棍化了”“蜡烛液的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提问:铁能熔化吗?用什么方式可以使铁熔化?

  ppt图片展示“铁熔化成铁水”,

  提出问题:

  再问:铁在熔化过程中状态是怎么变的呢?它的温度变化情况又如何呢?

  提出问题:

  “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实验设计交流

  对于实验的设计已经让同学们预习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下面请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实验报告,并说明如何设计的实验。

  问其余同学:你们对他的方案满意吗?还有其它的方案吗?实验的数据表格还有哪些量需要记录?

  教师说明:

  如图是教师设计的记录数据表格,仅供同学们参考,(ppt展示表格)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观察的是固体的状态、温度、及吸放热的情况,且每30s记录一次数据,

  教师说明:

  ①为了使固体均匀受热,我们采用水浴法进行实验

  ②实验的装置已经调整完毕,同学们只需将熔化和凝固实验器装入大烧杯的热水中就可以进行实验了,左边两组的同学使用的海波,右边两组的同学用的是石蜡

  ③酒精灯使用是操作要规范,注意安全

  ④海波的实验将使用930C的热水,请同学们小心

  ⑤记录的数据较多,组员要分好工

  ⑥教师也进行实验,利用温度传感器,计算机自动获得数据,并分析作图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开始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观注:

  ①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②温度计、酒精灯的使用是否正确;

  ③时间的间隔30s记录一次数据;

  ④记录数据的项目是否齐全;

  ⑤组员的分工是否明确;

  ⑥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⑦控制实验时间

  分析与论证:

  问学生:在分析数据时,除了利用数据表格分析数据之外,还可以采用深么方法呢?

  问:同学们数学课上学过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描点作图的知识吗?

  物理学上,除了利用表格分析数据之外,也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即图像法。

  向学生说明,数学图像知识可以应用到物理中,这是一种新的分析数据的方法---“图像法”。物理图像的横、纵坐标代表的是物理量,现在我们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温度为纵坐标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描出计时起点的温度,其余的数据点请同学们自己描出。为了能更好的看出规律,最后大家要用一条光滑的曲线将所有的点连起来,并看看通过图像能发现哪些规律。

  下面请同学展示所画图像,并分析,看能发现哪些规律。

  请其他的同学补充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计算机得到的实验数据及图像,和同学们得到的图像趋势是相同的

  下面我们利用这个图像,结合计算机记录的数据,把刚才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总结一下;

  结论:

  图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段(AB):海波的状态是固态,随着时间的增加,海波吸热,温度升高

  第二段(BC):海波的状态是固液共存状态,随着时间的增加,海波吸热,温度不变;

  第二段(CD):海波的状态是液态,随着时间的增加,海波吸热,温度升高

  另外,还可以看出各阶段经历了多少时间

  再请一位学生展示石蜡熔化的温度变化图像,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ppt展示两种物质熔化的图像

  提问:通过这两个图像的对比,能发现什么问题?

  小结:晶体和非晶体

  ppt展示晶体和非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告知学生,是否有熔点只是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点之一,它们还有其它的不同点,同学们可以在课下查找资料,进行研究

  深入讨论:

  提问:把晶体加热到熔点停止加热,晶体会继续熔化吗?

  ppt展示小资料:(在标准大气压下)几种物质的熔点

  ①查出:海波的熔点

  ②查出:冰的熔点;再次实物投影演示实验: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提出问题:“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与冰的多少有关吗”

  再问:熔化过程中固体的温度变化规律已经清楚了,那么在凝固过程中液体的温度变化规律如何呢?图像是怎么样的呢?试着画一画。

  播放课下教师做“水凝固实验”的视频,并展示教师记录的数据。

  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数据和“测冰水混合物温度”的实验,可以得到: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提出新问题:

  提问:

  ①你能利用简单的生活物品进行实验画出水凝固和熔化的图像吗?

  ②熔化和凝固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③其它的状态间能变化吗?变化过程有哪些特点呢

  活动3【作业】作业

  ①利用简单的生活物品进行实验画出水凝固和熔化的图像

  ②查资料,熔化和凝固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两种固体的熔化规律,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认识常见的晶体与非晶体。

  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知道物质在固态和液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掌握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像,并归纳固体熔化规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及观察实验结果,得出不同物体的熔化规律,并能以此区分晶体和非晶体。

  学习利用图像法表示和分析物理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对物质特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

  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探究。

  难点: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图像的特点与区别。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总结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并能用图像表示出来。

  三、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铁架台、试管、大烧杯、酒精灯、海波、石蜡、水、温度计、石棉网、火柴、停表等。

  多媒体设备、烧杯、酒精灯、冰块等。

  实验器材:

  冰块、松香、酒精灯、温度计、铁架台等。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消融、沥青变软等)或多媒体展示物质从固态到液态或从液态到固态的变化过程,引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新课讲授:

  引导学生理解熔点和凝固点的定义,并了解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则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分组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

  汇报实验结果:各组汇报实验成果,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

  实验步骤:将海波和石蜡分别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记录数据。

  观察现象:记录海波和石蜡在熔化过程中的状态变化和温度变化。

  绘制图像: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时间和温度的图像,分析图像得出结论。

  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引导学生观察海波和石蜡的外形,找出它们的区别(海波有规则的外形,石蜡没有)。

  投影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图片,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探究:

  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

  巩固练习:

  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熔化和凝固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实验数据绘制图像和分析物理过程的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规律以及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

  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并培养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技能。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课后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熔化和凝固的教学反思05-02

《熔化和凝固》的教学反思05-02

熔化和凝固教案04-29

物理熔化和凝固试题05-06

熔化和凝固 课后习题05-01

物理教案-熔化和凝固05-02

熔化和凝固的物理教案09-06

熔化和凝固 课堂练习05-01

第一册熔化和凝固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