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的老教案:祭十二郎文

时间:2023-04-25 15:29:5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幸存的老教案:祭十二郎文

第24-26课时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标

幸存的老教案:祭十二郎文

通过教学和引导,使学生能够--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诵读与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深厚、真挚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体会遣词用字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反复诵读、揣摩,说出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能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2007年3月31日(一&三)

一.作者介绍

苏子瞻云: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

韩愈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享有很高的声望。苏轼认为与杜甫的诗,颜真卿的书法齐名。以前我们学过他的《师说》等名篇,今天我们来学他的一篇《祭十二郎文》。

二.背景和作者介绍

1.请学生分析作者与十二郎的关系。

2.简介: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韩愈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这篇祭文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三.疏通课文

方法:以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逐段研读重点难点,其他学生可向该小组提问,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启发和引导。

1.衔哀致诚远具时羞

2.孤省怙惟兄嫂是依就食江南早世两世一身

3.从嫂丧来葬止一岁归取其孥少年暂成家以致汝

4.动摇长者全

四.作业:

自行解释翻译课文后续部分。

第二课时

2007年4月2日(二&三)

继续疏通课文

方法:同上。

5.其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克何为而在吾侧也业其家

6.虽然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7.始孩提成立

8.比往往而剧抑

9.以使者与

10.吊遂

11.凭临负接其又何尤曷其馀年幸长

12.尚飨

第三课时

2007年4月3日(一&二)

一.概括段意,理清思路。

1.指名概括段意,讨论补充并理清思路。

引子衔哀致诚,远奠汝灵(1)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2)

①生离之情三会三别,辍汝求禄(3)

少强夭殁,无涯之戚(4)

疑梦非真,非梦是真(5)

②死别之情血衰气微,从汝而死(6)

子孙孩提,成立难冀(7)

病得软脚,未以为忧(8)

殁之确日,不得而知(9)

祭亡吊孤,终葬祖兆(10)

③祭奠之情教子成立,馀年之愿(11)

言不穷情,呜呼哀哉(12)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二.重点探讨

你最欣赏哪一段,你为什么最欣赏这一段?

1.第五段

这段文字共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也"字("信也""梦也""何为而在吾侧也"),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五个"矣"字,则表示不得不信这一噩耗的无奈。

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这一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乎"字,三个"也"字和五个"矣"字,这样连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恰如古人所评:"句句用助辞"而"反复出没","如怒涛惊湍,变化不测",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

2.第六&七段

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3.第二&三段

①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②在这两段的叙述之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

如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一语,"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③在叙事追忆中,作者常常跳出"过去"而回到"现在",针对往事而作抒情、评说,这两段何处为此类文字,抒写了怎样的情感?

第三段自"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以下数行是独立的抒情文字。文中体现作者的追悔痛惜之情,直捷而毫无矫饰,故能打动人心。

4.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

6.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8.9段),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

7.设疑:作者何以对侄儿的死悲恸欲绝?结尾的"言有穷而情无终"舒什么样的情?

明确:为世间少有的哀情--

(1)悲家事不幸;(2)悔"旅食京师";(3)叹未老先衰;(4)恨小病丧命;(5)哀后辈孤苦;(6)疚丧葬难周。

三.练习讲评

附:

《柳子厚墓志铭(节选)》译文

子厚,名宗元。七世祖柳庆,北魏时官至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柳奭,在唐朝曾出任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一同得罪了武后,死于高宗朝。父柳镇,为就便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任命,请求到江南去做县令。后来又因为不能迎合权贵,失去了殿中侍御史的官职,直到那个权贵死了,才重新被用为侍御史。为人以刚直著称,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

子厚小时候就精锐敏捷,通达事理。当他父亲还在世时,他虽然年纪轻,已经独立成人,能够考中进士,显露出超凡的气象,众人都说柳家有了个好儿子。以后又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合格,授集贤殿正字。他才能出众,端方坚毅,每有议论往往引据古今事典为证,贯通经史百家学说,识见高远,意气风发,经常使在座的人为之折服。他的名声因此大振,一时间人人都向往和他交游。那些公卿显要们,也争着要把他收到自己的门下,异口同声地赞誉举荐他。

贞元十九年,他由蓝田县尉晋升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出任礼部员外郎。这时遇上当权的人获罪,他被视为一党,同被遣出京城做州刺史。还未到任,又一道被贬为州司马。居官清闲,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写作诗文,如江河泛滥,湖海蓄积,其造诣可谓精深博大无有止境,但只能恣意寄情于山水之间罢了。

元和年间,曾将他和一道被贬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为刺史,这次子厚分在柳州。…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遣放之列,应当前往播州。子厚流着眼泪说道:"播州不适宜人居住,而梦得有母亲健在,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以致于无法向母亲说明一切,况且也决没有让母子同赴贬所的道理。"准备向朝廷上疏请求,愿以柳州更换播州,即使因此再次获罪,虽死无遗憾。此时正好又有人将梦得的事报告了朝廷,梦得于是改为连州刺史。呜呼!人在困窘时才最能表现出他的气节和道义。…

铭文:这里是子厚的墓室,既坚固又安宁,但愿一切有利于他的后嗣。

第27课时检测&练习讲评

第一课时

2007年4月4日(六&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听写《陈情表》&《祭十二郎文》:

1.晚有儿息2.寻蒙国恩3.有所希冀4.听臣微志5.舅夺母志6.夙婴疾病7.臣之辛苦8.臣以供养无主9.责臣逋慢10.将成家而致汝11.具时羞之奠12.不省所怙13.汝从嫂丧来葬14.诚知其如此15.死而有知16.比得软脚病17.吊汝之孤18.敛不凭其棺19.吾其无意于人世矣20.其又何尤21.写出课文中的成语

二.《陈情表》和《祭十二郎文》练习讲评

MSN(中国大学网)

【幸存的老教案:祭十二郎文】相关文章:

《祭十二郎文》文学知识12-17

祭母文_1500字05-01

幸存的孩子05-02

悼词祭母文(通用5篇)12-05

幸存的孩子作文11-06

幸存的孩子作文09-22

幸存者偏差作文08-22

转调二郎神诗词10-30

祭退之,祭退之张籍,祭退之的意思,祭退之赏析 -诗词大全03-13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的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