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教案16课时

时间:2023-04-25 05:50:1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第六单元教案(16课时)

  26.三峡 目标定向: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教学时间:二课时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入境生趣:欣赏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长江三峡的视频: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自学生疑: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略无阙处(毫无)  b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c夏水襄陵(漫上)  d不见曦月(阳光) e或王命急宣(有时)  f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g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h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i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j飞漱其间(冲刷) k良多趣味(很)  1.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m.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n.林寒涧肃(寂静)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4、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学习释疑: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1、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  美,你看 ”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奇险 水——急流回旋 夏——急猛水—一春冬——清幽 秋——凄凉 2、这样美的三峡,作者仅用150余字就描绘得如此传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不能不令人称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描写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四、点难拨疑,拓展延伸。 1、联想体验: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展开想像,感受心中的三峡美景,并用我们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2、比较拓展: ①同学们,小学里我们一定学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那你能找出诗句中与课文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吗。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鸣;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②同学们,三峡工程正在实施中,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教后反思,总结存储。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加点的词,把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六、布置作业: ①背诵翻译课文。 ②做好《语文配套练习册》 ③尝试写一篇游记散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课文背诵: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提问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语音   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巘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   四、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   五、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六、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七、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很)   5、属引凄异(属:连接)   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1、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激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6、为什么后写秋天?   *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7、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8、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9、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10、本文写凄异哀转的猿声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为一体。   11、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12、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4、本文写景的特点是:

【第六单元教案16课时】相关文章:

语文第六单元作文08-23

语文第六单元作文11-04

第六单元小学作文11-04

二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04-28

小学一年级第一单元第六课时比较数的大小教案08-26

语文第六单元作文(精选46篇)05-22

语文第六单元作文15篇11-05

语文第六单元作文(15篇)11-05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01-13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