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走进京剧 教案
《走进京剧》教案 桥头中学 丁伟伟 【教材分析】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调。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剧是一门集歌唱、舞蹈、美术、武术等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包括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脸谱、京剧的场面、京剧的唱腔、京剧的服装等等。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京剧的脸谱、京剧的行当、京剧的场面、京剧的唱腔等一些京剧的基本知识。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的趋向安静,参与意识明显亚于初一,但是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日趋完善,逻辑分析能力较强。京剧这种艺术形式跟学生的生活距离很远,学生不会主动去接触。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就是要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走进京剧,让学生了解京剧并且喜欢京剧。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对京剧这一传统音乐文化产生兴趣。 2、学生能够了解京剧的行当、场面、唱腔、历史等基本知识。 3、通过欣赏京剧唱段,了解京剧的基本知识,学习做和念白等活动,学生能够喜欢上京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京剧的行当、场面、京唱腔等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锣鼓经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 聆听法、感知体验法、比较法、欣赏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欣赏外国人唱京剧片段,提问:“外国人为什么要学唱中国的京剧?(生答) 2、“那如果班级里来了一位外国朋友,他想了解这个国粹——京剧,你们会怎么介绍呢?(生答) “老师这节课就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京剧,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了解,会更好地向别人介绍京剧。” 二、走进京剧 (一)行当——生、旦、净、丑 1、图片展示(结合课本p23) (二)唱腔 京剧的唱腔分很多种,但最主要的是“西皮”和“二黄” 1、播放2段视频:《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白蛇传》,区分西皮和二黄。 2、分别说说西皮和二黄在节奏、旋律、情绪上的区别。 节奏 旋律 表现的情绪 西皮 紧凑 起伏变化大 喜悦、激动、高昂、愤怒 二黄 舒缓 平稳 沉思、忧伤、感叹、悲愤 (三)场面 1、定义:京剧的乐队称作“场面”或“文物场”,管弦乐部分叫“文场”,打击乐部分叫“武场”。 2、文场的乐器(p23) 3、武场的乐器 4、听声音判断文武场 5、锣鼓经的模仿 大台︱仓—︱仓 七台︱仓台 七台︱仓0 ‖ “大”表示梆子;“台”表示小锣;“仓”表示大锣;“七”表示钹。 a、节奏练习 b、用“大”、“台”、“仓”、“七”模仿 c、分组合作 (四)四大功夫 1、唱——“看大王……” 2、念——“奶奶您听我说” 3、做——兰花指 4、打——欣赏打斗场面 (五)板书讲解京剧的发展 1、京剧的发展 2、欣赏现代京剧选段《智斗》 三、拓展 1“京剧是中国的象征,许多流行音乐中都渗入了京剧的元素,有模仿京剧唱腔,也有介绍京剧的艺术特色等等,同学们知道的有吗? 2、听音乐猜歌名 《霍元甲》、《北京一夜》、《三国恋》 四、课堂小结 1、“京剧发展到现在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表演集合了歌唱、舞蹈、美术、武术等艺术形式,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就像浩瀚的海洋,深藏着无数的力量和价值,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2、作业布置:搜集更多关于京剧的资料,比如京剧的脸谱、发展史、代表人物等。 【板书】【走进京剧 教案】相关文章:
《京剧脸谱》教案02-08
音乐教案:京剧02-04
京剧脸谱美术教案02-28
小学《京剧脸谱》教案03-20
大班音乐京剧教案03-12
京剧艺术教案10-07
大班教案《京剧脸谱》11-01
《京剧脸谱》美术教案04-06
《京剧脸谱》教案15篇03-30
大班美术京剧脸谱教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