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绿色蝈蝈》(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
《绿色蝈蝈》(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 曹斌锋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通过学习,锻炼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认识了解蝈蝈形体特征以及其生活习性。 3.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4.学习用快速阅读(听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5.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6.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自主朗读法。 2.研讨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片段欣赏”、“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了解作者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一、导语:昆虫的世界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昆虫呢?有哪一位同学阿以介绍一种你最熟悉的或者是你印象最深刻的昆虫给老师、同学们知道?你可以从昆虫的形态、生活习性、食物习性、更或者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介绍。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但是我发现大家在讲到昆虫的声音时都是用一两句话带过了。可能声音不好用文字表达。而且在讲到昆虫的习性时,也只能是泛泛而谈,为什么?因为大家没有深入地进行过研究,所以印象就很模糊。今天,我求将接触到厂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他热爱昆虫,对昆虫进行了几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把一生都献给了昆虫事儿他就是法布尔。同学们知道法布尔吗? (若有学生知道,可由学生发言,师进行补充。) 法布尔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书——《昆虫的故事》。《昆虫的故事》原名《昆虫记》,这部书行文生动活泼,语言传神,内容多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很受青少年的喜爱。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许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因而黄亚治在翻涌对,把它改名为《昆虫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老人,一同走进蝈蝈这个神秘的昆虫世界。 二、导入新课 猜一猜: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哥弹琴夜黑天,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饭香又甜。(猜四种昆虫) 谜底:蝴蝶、蝈蝈、蜘蛛、蜜蜂 小姑娘,日夜忙,会抽丝,会织网;织出网来不捉鱼,捉些小虫当口粮。(猜一昆虫) 谜底:蜘蛛 读图:说出昆虫名称(课件) 谜底:蝈蝈或绿色蝈蝈 丰富多采的大自然给我们展示了缤纷美丽的花草树木和种类繁多的动物,农村或去过农村的同学一定会在田野中发现许多的昆虫如蟋蟀、油蛉、蚂蚱等,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种昆虫——绿色蝈蝈。 板书(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解大意 1.明确目标(出示目标) 2.检查词语预习及积累情况(读准下列词语): 篝火 莴苣 和睦唾液 撇开梧桐 扰乱 哀鸣 狩猎 哀号 喧嚣 喑哑 沉寂静谧 篡夺 劫掠 酷爱 弱肉强食 隐隐约约窸窣(xī sū ) 连续不断夜色苍茫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开膛破肚 津津有味 断肢残腿毫不犹豫 3.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知识积累:见相关连接。 4.快速阅读,感知内容,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A、本文说明了绿色蝈蝈的哪些特征?本文主要说明了绿色蝈蝈哪种特征?请找出相应的段落加以概括。 B、本文不断变换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有什么效果? (以上问题,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也可以用原文中的词语、句子回答。)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巡视并及时点拨指导,参与讨论。 教师指导明确: 蝈蝈外表(形体)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 蝈蝈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叫声柔和 窃窃自语 喑哑而连续不断 尖锐而急促 清脆;吃甜食捕蝉为食也吃水果和金龟子一类昆虫还吃一点青草。 对蝈蝈的称呼:作者运用了“夜晚的艺术家”“歌手”——鸣叫的时间和特点;“笼里的囚犯”——被关在金属网罩里没有自由;“狂热的狩猎者” “蝉的屠夫”——对蝉的狩猎和残忍等。这些称呼既表现了作者充满了对这种生命的热爱,也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三、重点研读、质疑问答 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或词语句子?为什么? B、文中还写了哪些昆虫与蝈蝈有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课前老师也让大家预习了文章,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最初印象,说说这篇文章最让你们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一般,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选择第五自然段,认为蝈蝈捕蝉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有一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食性,还有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叫声。) 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捕蝉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是捕蝉的。 (1)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2)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和蝉的句子。 蝈蝈 蝉 问题 进攻者被进攻者由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蝈蝈居于主导地位(修辞:拟人) 被活活咬、一跳蝈蝈很凶狠一同从树上掉下来 打斗过程很激烈 勇敢纵身追捕 惊慌失措逃窜纵身,反映了蝈蝈的勇猛,面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毫不畏惧。去掉了“纵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蝈蝈顽强、勇猛的特点。(修辞:拟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对比:蝈蝈捕蝉与鹰捕云雀 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原因:蝈蝈有“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 补介绍蝈蝈的身体构造。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强食”。 教师可巡视指导总结明确: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 “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 ……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 ……这是运用比喻的手法,使蝈蝈的叫声形象生动。(在介绍性的文章中,比喻的方法叫作打比方或作比喻。) 文章为了突出蝈蝈的特征与习性,文章为了突出蝈蝈的特征与习性,将蝈蝈的叫声与蝉比较,将蝈蝈的食性与螽斯比较,将蝈蝈捕蝉的动作与鹰比较等。(在介绍性的文章中,比较的方法叫作作比较或作对比。)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A、作者笔下的蝈蝈是如此招人喜欢,作者凭什么了解蝈蝈的情况? B、请大家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些小动物的特征习性等,并用一段话形象的表述出来。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观察仔细、准确、抓住事物特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介绍,并赋予人性的特点;善于联想,语言生动形象;拟人、比喻贴切自然;等等。 五、总结巩固、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 《绿色蝈蝈》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写了蝈蝈的外形特征、叫声与食性,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形象,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也是法布尔《昆虫记》整部书的特色。的确,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和其它昆虫都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人对生命的尊重热爱,希望同学们热爱《昆虫记》。 希望同学们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多注意身边的事物。 2.布置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一。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附录: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外表特征 非常漂亮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 比喻——打比方 叫声 叫声柔和 窃窃自语 喑哑而连续不断 尖锐而急促 清脆 拟人 食性 吃甜食 捕蝉为食 也吃水果和金龟子一类昆虫还吃一点青草 对比——作比较 《绿色蝈蝈》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出生贫困家庭,幼年就迷上了花草虫鸟。15岁进入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了20年中学教师。19岁时的一次户外几何课,发现了垒筑蜂和蜂窝,忽然“虫心”大发,萌生了为虫子书写历史的念头。靠自学先后取得物理数学、自然科学的学士学位。31岁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30岁以后发表了大量关于昆虫学的文章,开始引人注意,令同行刮目相看,法兰西研究院向他颁发了实验生理学奖金。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时,称法布尔为“难以效法的观察家”。1875年他离开城市来到乡间,开展研究、整理资料。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次年购得老旧民宅,取名“荒石园”,在此度过35年,出版了《昆虫记》十卷【《绿色蝈蝈》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绿色蝈蝈教案01-28
七年级《绿色蝈蝈》教案02-27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09-04
绿色蝈蝈教案15篇04-02
绿色蝈蝈教案设计01-18
《绿色蝈蝈》教案设计12-15
高一英语人教课标必修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教案04-28
4.2.4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人教课标版教案(通用15篇)11-02
绿色蝈蝈小学教案设计08-26
《绿色蝈蝈》优秀教案设计模板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