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作者[qhdllyxl]发表于[2010-12-24 16:05:00]"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及观察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望,在教学中渗透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概念。
教学媒体:视频展台、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每组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蛋糕图一幅,1米长细绳一条,苹果图一份(6个)。
设计理念:
智慧不可以言传,只能在实践中去感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使学生对分数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动手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动机
1、引导学生说一说:从上学到现在,你都认识了那些数?
(学生能够说出认识了整数、自然数、小数以及它们的计算,初步认识了分数…)
2、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那些知识?还想知道些什么?
(让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和想知道的都说出来)
3、揭示课题:同学们想知道的东西真不少。今天,我们先一起探究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二、联系实际,理解分数的产生。
(一)请各组同学将1米长的细绳对折,然后算一算其中一段绳子的长度是多少。
(学生操作、思考,后汇报答案)
(二)再将这条绳子折成三折,思考:其中一段绳子的长度是多少。
(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和实际计算,感悟每段绳子的长度应该用三分之一米表示。随后教师适时小结:是的,人们在进行计算或测量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用小数有时又不能得到准确值,这样,一种新的数--分数就产生了。
三、搭建平台,自主探究。
1、提供素材,鼓励探究:
同学们,你们每一小组的桌面上都摆放着多种学具,你们能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纸、蛋糕图、1米长的细绳表示以前学过的分数吗?6个苹果能不能平均分?如果能平均分,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能否用学过的分数表示呢?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探究分数的意义;教师巡视,适时点拨。
四、集体交流,共享成果
(一)各组选派代表到实物投影仪前,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及成果,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质疑,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二)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地予以突破。
如学生用分数表示6个苹果的一部分时,教师可适时出示课件:
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把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一份(1个苹果闪动)是这个整体的六分之一;把这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两个苹果闪动)是这个整体的三份之一;把这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三个苹果闪动)是这个整体的二份之一,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引导思考、比较:这样的分数与以前认识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明确,原来我们认识的分数表示的是一个物体的一部分,而这些分数表示的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一部分。
五、抽象概括,主动建构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刚才大家分的都是什么?怎样分的?
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刚才平均分的有一个物体(如一块蛋糕、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纸),一个计量单位(1米长细绳),还有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4个苹果),把它们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二)揭示单位"1"的概念: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可以给它起一个新的名字,叫它单位"1"。
(三)引导学生比较单位"1"与自然数1的区别。
(四)集体讨论、交流,完成对分数意义的建构: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五)通过实例说明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含义。
六、练习点拨,形成能力。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阴影部分:
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不对?为什么?
(3)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不对?怎样才能用分数表示?
(4)请任选一幅图,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单位"1"的。
(5)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
(6)看图分一分,说出不同的分数。
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小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第七册时,已借助操作、直观对分数(基本上是真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要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建构分数的意义。为了使学生真正学好这一知识,我们在总结、反思以往多年教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运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新的教学实践。教学中我们注意多种媒体综合运用,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变教师"教数学"为学生"做数学",并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动手操作能力得以提高,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后续学习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
一、联系实际,理解分数的产生。
学习总是为了某种需要产生的。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得到维持和发展;而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学习分数知识之前,学生已系统掌握了整数、小数的知识,为什么还要学习分数?我想,如果学生能亲自感悟到学好分数知识的重要性,那就一定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此,本节课就从师生共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始:一条1米长的细绳,看老师将它对折,谁能说出其中一段绳子的长度?学生会很轻松的用0.5米、5分米或50厘米来表示;老师再将这条绳子三折,请学生表示其中一段的长度,这时学生会遇到一些麻烦,但还是可以算出每段绳长的近似数:0.33米、3.33分米或33.33厘米;此时,如果提醒学生用精确的数表示,学生会想到几个相应的循环小数0.33…米、3.33…分米或33.33…厘米或分数米,随后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数量能准确、清楚的表示这段绳子的长度,从而使学生感悟到: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知道整数、小数是不够的,必须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轻松地领悟了分数产生的意义及学习分数的实际价值,更加激起了学好分数知识的强烈欲望。
二、搭建平台,自主探究。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了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部分,从而理解、建构分数的意义。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的旧知,并以此为"脚手架"进一步探究新知,我为每组学生准备了充足的学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蛋糕图一幅,1米长细绳一条,苹果图6个。鼓励学生通过对现有材料的折、画、剪、分等操作活动表示以前学过的分数,并要求每组同学做好记录。
同学们看到这么多的学具非常高兴,很快进入了操作情境。他们有的折纸再用铅笔画阴影,有的"切"蛋糕,最后大家把精力全部集中到分苹果上。同学们边操作,边思考,时而低声细语地交流,时而又争得面红耳赤,不得不请老师做"裁判"。十几分钟过后,同学们的操作活动陆续结束,都急不可待的想把自己的探究成果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
三、集体交流,共享成果
交流开始了。同学们纷纷来到实物投影仪前,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过程及成果:
"我把这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块蛋糕的二分之一。"
"我把这块蛋糕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是这块蛋糕的四分之一。"
"我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3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三。"
"我把这张长方形纸沿着长对折再对折,再沿着宽对折,就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其中的一份是这张纸的八分之一;七份是这张纸的八分之七。"
"这把直尺被平均分成了10份,其中的3份是这把尺的十分之三;7份就是这把尺的十分之七。"
"我们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有1个苹果,我们想每份应该是苹果总数的四分之一。"
"我们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有2个苹果,这2个苹果应该是苹果总数的二分之一。"
"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一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六分之一;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3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
有的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老师,我们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2个苹果,用二分之一表示还是用四分之二表示呢?"
"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6份、3份、2份时,每份分别有1只、2只、3只熊猫,用分数表示时为什么都是几分之一?"
四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精选13篇)01-06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通用10篇)12-08
分数的意义教案及教学设计(通用11篇)06-17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4-16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4-06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02-23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案设计03-18
分数的意义教案09-17
《分数的意义》教案01-24
分数的意义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