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30 21:50:15 毅霖 教案 我要投稿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密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密度》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密度》教学设计 1

  【整体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教学可分为4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习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关键】

  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学习"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和"密度",第2课时学习"密度的应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托盘天平和砝码、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和肥皂块、大注射器等。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铺垫: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学生回答。

  1.1cm3=dm3=m3

  2.1.5㎏=g

  3.在使用天平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说明:本节课要利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学习密度的单位要用到体积和质量的单位,所以复习这部分的内容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随机出示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出示后放在讲桌上)

  问: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等,就是物质的不同特性。依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教师再出示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问:你有哪些方法区别它们?

  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能不能利用一种更好的判定方法来区分这两种物质呢?学们想不想自己找出一种方法,来区分这些物质呢?(生齐答:想。)从而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活动与探究1:探究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让几个学生到前面来,感受一下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大小,根据质量来判断哪一个是铁块,哪一个是塑料块。从而得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说明:也可以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两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

  说明:让学生感受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以便引导学生探索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从现象中寻找规律,得出结论。

  师: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见图3:其中铜块、铁块、铝块的体积都是10cm3),研究一下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

  图3:实验器材

  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1:

  表格1(探究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物质质量/g体积/cm3质量/体积/g*cm-3

  铜块10

  铁块10

  铝块10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是及时启发与指导。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数据投影展示,并让其小组成员根据所测数据得出结论,并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征。

  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说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自动手,获得知识,印象会更深,理解会更透,同时检查一下学生对托盘天平的使用技能的形成情况。

  二、活动与探究2: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在学生总结相同体积不同物质质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引出新的问题。

  ⑴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⑵猜想与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如果是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又怎么变化呢?

  对学生提出的假设,要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来进行探究验证。

  生甲: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相等。

  生乙: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生丙:……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从以上的猜想出发,取铜、铁、铝、肥皂等几组物体中的一组作为研究对象,每组物体的体积不同。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它们的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做出图象,并分别计算每个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在实验前,应该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如分工要明确,严格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要认真、细心,如何记录实验数据等。

  实验方案1: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测量不同体积(圆柱体)铁块的质量(见图4),记录数据(记入表格2中)、绘制表格,做出图象,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征。

  图4:不同体积的铁块

  表格2(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物质质量/g体积/cm3质量/体积/g*cm-3

  铁块110

  铁块220

  铁块330

  实验方案2:同样测出体积成倍数关系的同种液体的质量。(也可以不是整数倍),填入表格3中。

  说明:取液体时,由于学生还没学过用量筒,且量筒的使用也不是本节所要求的,所以建议可用大注射器来取不同体积的液体。此外,也可以用铜块、铝块、肥皂或其它物质来做实验。

  表格3(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物质质量/g体积/cm3质量/体积/g*cm-3

  液体1

  液体2

  液体3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分工合作共同收集证据。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小组选取不同的物质进行测量,一是可以节省时间;二是可以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三是可以加强全班同学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数据投影展示,并让其小组成员根据所测数据得出结论,并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征。在此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分析给予评价,对表现好的小组要给予表扬。引导学生分析时,要突出样品的体积增加了多少倍,它的质量也增加了相同的倍数。学生讨论、比较各组的测量结果后可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三、密度概念的建立

  师:同学们根据在上面的探究中得到的数据分析,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吗?

  师:多媒体展示问题引导:

  ⑴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它的质量(),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

  ⑵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生:归纳推理:

  (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在以上实验探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

  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是不同的。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板书: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四、密度的公式、单位、密度表

  师: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得到密度的公式应该是什么呢?

  生: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

  《密度》教学设计 2

  “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本节教材是在学习“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质量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也为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作了铺垫,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浮力等知识作了准备;更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一、设计思想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的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及突破策略

  1.教学重点:理解密度概念。

  突破策略:充分利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方法,借助“比值”定义密度概念。

  2.教学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

  突破策略: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速度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教学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四、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掌握“质量”和“质量的测量”的基础上,以实验、观察与分析为手段,让学生在讨论与总结中学习新的知识“密度”,针对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合理分组,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特长,使每组以至每位同学都享有成功的喜悦,同时可以培养其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法选择

  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是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不断提高。

  五、教学仪器

  学生实验器材:量杯、天平、细线、铁块(各11组);量杯、颜色相同的铁块、块。

  六、教学过程

  (一)过程与方法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探究得出密度的概念。

  (二)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

  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

  2.模式结构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实验。

  2.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密度的定义。

  3.师生由密度公式讨论导出密度的单位。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而人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教师展示酒精、煤油、清水、木块、铁块、铜块实物,分别让学生进行区分辨别。指出: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辨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

  教师拿出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颜色都是白色,问学生:你们怎么能鉴别出哪种是铁块,哪种是铝块?引导: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区分,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感觉一下轻重。提示: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量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从而引入新课。

  学生实验一:用天平测量具有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

  学生实验二:测量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铁块)的质量。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表格,指导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分析实验数据,概括结论。

  表一

  表二

  实验一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实验二结论:同种物质,不同体积质量不同。

  即: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不同的;相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投影显示)

  设疑:以上两个实验,客观事物不同,有没有共性的东西?

  很自然顺势提出为表述这样的客观现象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密度。

  2.新课教学

  (1)密度概念的建立

  学生实验三:测三个铝块的质量。最大的铝块体积是最小的铝块的三倍。较大的铝块的体积是小铝块的两倍。同样测出体积成倍数关系的三个铁块的质量。(也可以不是整数倍)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表格

  表三

  表四

  实验三结论:铝块体积增大2倍,质量也增大2倍。铝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体积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也增大2倍,铁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归纳推理: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明确: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物质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2)密度的概念教学

  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表示符号:ρ

  密度的公式:

  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两节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定义及公式教学说明

  通过设计实验尽量使物理概念形象化,使学生顺利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密度是用比值描述物性的概念,不能不管具体条件,单纯用数学公式讨论问题。

  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

  (4)用投影打出下面的例题

  一块铝,它的质量是0.675t,体积是250dm3,求铝的密度。

  请同学们完成这道计算题,解题也要按要求写出已知、求、解、答。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

  学生练习,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练习后用投影打出下面解题过程:

  已知:m=0.675t=675kg V=250dm3=0.25m3

  求:铝的密度

  解:=2.7×103kg/m3

  答:铝的密度是2.7×103kg/m3

  教师边讲解要求及过程,边分析巡视中发现的学生计算中的问题,提醒学生们今后注意。

  由例题的讲解进入密度单位的介绍。

  (5)密度的单位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到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与体积单位复合而成,在中质量单位是“kg”,体积单位是“m3”,则密度的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还有“g/cm3”。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比如ρ=7.8×103kg/m3=7.8g/cm3

  3.总结、扩展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七、教学反思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课题我从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学方式上也严格按照的要求来操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学习,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实验研究,师生共同运用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的问题,来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熟悉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和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完成意义建构。

  2.加强物理过程教学,渗透科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特殊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时,不是直接计算出比值结果进行比较,而是通过一系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来处理数据(学生不在课堂上花时间用于计算),让学生逐步熟悉同一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而不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留意渗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

  《密度》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②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②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二、教学重点:

  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三、教学难点:

  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合作探究:

  量筒的使用:

  ①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2页“快递”中的问题;

  ②学生交流使用方法。

  3、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6、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7、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结果。

  《密度》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因而第七章第一节开始就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一点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

  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

  学法

  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教具准备

  每两人一天平,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1、激趣引学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密度的概念

  新大纲要求: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手段,它还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了每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中,当学生测出了质量与体积之后,我改变了教材中直接要求学生计算m/v的编排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我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根据测出的质量和体积,仍然能得出什么结论?面对这样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根据认识心理学,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直接利用这些数据去寻求某种规律,有的甚至能得出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样的结论,还有部分学生,他们可能想到要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运算。当学生讨论得出利用m和v可以计算它们的比值时,我用课件出示鼓励性的评语,并播放一段音乐,以松缓刚才紧张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法分析m/v的含义,利用比较法、归纳法得出密度的概念。并告诉学生: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初中阶段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我还要引导学生欣赏天平平衡时的对称美,领会物理学方法的和谐美,感受物理概念的简洁美。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物理学的热爱。

  3、密度的公式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它要求学生能弄清公式的来源,并能记住公式。要记住公式,除了了解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还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并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在这一部分,我利用知识的迁移理论,设计了一些跳一跳能摸到的问题:①怎样计算单位体积某物质的质量?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②如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怎样计算密度的单位?③一木块,体积为10cm3,质量为6克,它的密度多大?若切掉它的3/4,剩下的密度多大?④根据密度的公式,我们能说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吗?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教师适度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这样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这里通过对公式物理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形成基本的、朴素的、唯物物理学思想

  物理学史在学生紧张的劳动之后,课件出示“王冠”图,告诉学生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王冠的故事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服务人类的科学思想。

  小结

  一堂成功的物理课,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物理学知识,还要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学方法,甚至要形成一些基本的物理学思想。小结中,我准备先让同桌的学生相互回忆本节学过的主要内容,让这些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

  知识体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老师再从物理学方法和物理学思想两个方面着手,总结学生在这堂课中的表现,肯定他们的成绩,指明他们努力的方向。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

  《密度》教学设计 5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教材分析】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概念,也是以后学习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等内容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通过实验引入密度,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尽管学生对密度已有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如同样大小的铁棒比木棒要重、油比水轻……但是,物理中的“密度”是表征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往往感到难以理解,这一节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需要给予充分重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密度的概念;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密度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掌握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直观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

  【教学流程】

  视频导入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建立概念完善密度概念

  巩固训练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泡沫石头”并提问:影视剧中用体积巨大的泡沫替代同体积的真石头进行拍摄很安全,因为他们虽然体积相等,但哪个物理量相差很悬殊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课题:密度

  观看视频,并从视频中感受泡沫替代真石头的趣味性,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他们的“质量”不同。

  通过有趣的视频引入,紧抓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积极的投入到课堂的情境中来。

  二、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

  教师提问:

  1根据生活经验,我们都知道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就会?

  2.追问:那么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

  3.交待实验设计及操作方案:同学们桌面上分别摆放有一组长方体物块,每组物块有大中小三个,体积分别为10cm3、8cm3、6cm3,同组物块材质相同,可能是铁块、铝块或塑料快。用天平测出同种物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将他们的质量和体积记录在实验报告单表格中,并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从经验出发,回答问题: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基于经验猜测: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可能成正比。

  理解实验设计意图,为实验操作做准备。

  用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探究情境,参与问题的解答,再提出追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欲望最强的时候给出实验方案,使学生跃跃欲试。

  三、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关注学生是否正确使用天平。

  进行实验,分别记录各物块的质量,填写到实验表格,计算出质量与对应体积的比值。寻找比值的规律。描点连线:进一步确认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实践中获得规律认知。

  四、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

  1你测出的三个质量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呢?通过描点连线,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成正比)

  2.你描了几个点呢?(三个)其实还有一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不需要测量就可以确定,你知道是哪一组吗?(当物体体积为0时,质量也为0),因此这条直线一定过原点。可以更准确的确定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找另外两种物质实验小组展示比值大小。

  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展示实验结果及结论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使学生获得实验后的成就感,深度挖掘实验数据及图线中隐含的信息,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五、分析归纳建立概念

  教师提问:三组不同物质得到的比值并不相同,这些比值有什么物理意义呢?

  引出概念:

  密度: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单位体积物体的质量,可以反映物体单位体积包含物质的多少)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回答。

  引导学生以实验结论为基础,科学的建立密度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且印象深刻

  六、完善密度概念

  PPT展示

  密度定义: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密度公式:ρ=m/v

  密度单位:g/cm3,kg/m3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质的'密度特征并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

  提问:为什么表格中铁的密度是7.9g/cm3、铝的密度是2.7g/cm3而我们测出的却不同呢?

  理解记忆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并推导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认识固、液、气体的密度特征。记忆水的密度大小。

  回答测量值和理论值不同原因:实验存在误差。

  建立完整的密度概念。使学生认识不同物质

  密度特征,并能够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公式计算。

  强调实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七、巩固训练

  PPT展示巩固练习:

  1、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铜的密度是8.9x103kg/m3,表示8.9x103m3铜的质量为1kg

  B.铁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铁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

  c.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相同

  D.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杯水,老师上课时喝去一半,则剩下半杯水

  A.质量和密度都将减小一半

  B.体积减小一半,密度增加一倍

  C.质量、体积和密度都减小一半

  D.质量减小一半,密度不变

  (3、4)

  举手回答,并解释原因

  巩固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认识到密度是物质得特性之一,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板书设计

  6.2密度

  一、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二、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

  2.密度表达式:p=m/v

  3.密度单位:kg/m3(基本单位)、g/cm3(常用单位)

  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

  4.水的密度是1g/cm3即1000kg/m3

  三、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有趣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应学生对密度概念的强烈需求,设计并进行小组实验。组内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组间比较不同种类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关系,进而得到一个可以表示物质特性的比值: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水到渠成得出密度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攻克了本节课的重点—建立密度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符合初中物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要求,体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完善学习密度概念之后,及时认识生活中常见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将所学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特性,深层次认识理解密度概念。针对学生对密度理解的易错点、易混点及薄弱点以习题形式进行纠正、强化。更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思路设计较为严谨,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所设计的问题、实验操作均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之内,课堂实施流畅。能够有效的解决密度概念建立的课堂要求,并通过深化练习和思考,克服了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难点。本节课通过观看视频、小组实验、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密度》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学会使用测量器材测量密度。

  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

  密度的测量

  三、教学步骤

  1、引入

  1)让学生看一段视频,引入密度的概念。

  2)通过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密度,以及密度的测量与计算。

  2、实验操作

  1)将容量为50ml的烧杯放在天平上,并记下其质量m1。

  2)称取一定量的物质,放入烧杯中,并记录下物质的质量m2。

  3)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使水的体积达到50ml,并记录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3。

  4)计算出物质的体积V=m2/ρ2,并计算出密度ρ=m2/V。

  5)将上述实验操作记录下来。

  3、教师点拨

  1)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2)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解释实验的意义。

  四、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实验分析

  五、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了解了密度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并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本次实验也让学生了解到了测量中的注意事项,并明确实验的意义。

  《密度》教学设计 7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基础性的一节,也是阶段性的关键点。所以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第一章已经学习了一些工具的使用,对于天平这个工具的使用只要讲明白应该问题不大。学生的问题主要是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常见的物体的质量他们没有办法想象和了解,还有一些物质的尺度比较小或者比较大的话用基本单位来表示可能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使用天平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天平的使用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去摸索,假如不这样做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

  教学难点

  质量的概念,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为突破难点,通过图片分析物体和物质的区别,然后引入质量的概念。采用演示加分组实验法,并用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

  教法学法

  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给上面的物体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创设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一、质量的概念

  由学生的分类,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从而得出: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提问:铁钉、铁锤都是同种物质组成的,但是物质的多少一样吗?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学生继续思考几个问题:

  1、一块冰化成了水,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吗?(不考虑蒸发)

  2、一个易拉罐被压扁之后,形状变了,所含的物质多少(质量)变了吗?

  3、在宇宙飞船中,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中。如果把地面上的物体带到月球上,带到宇宙飞船中,这个物体的质量会改变吗?

  讨论得出结论:

  冰块熔化成水,状态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

  易拉罐压扁了,形状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物块送入太空,位置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总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变化而变化。

  二、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

  2、生活中常用单位3、

  3、换算关系。

  质量单位符号:吨(t)千克(Kg)克(g)毫克(mg)。

  质量单位换算:1t=1000kg1kg=1000g

  1g=1000mg

  对常见物体质量进行估算

  三、质量的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观察托盘天平的结构,并且对照书本的图记住各部位的名称。

  2、常见的测量工具

  四、课堂小结

  五、练习

  1、关于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了

  B.铁块加热后,再打成铁片,质量变小了

  C.物理课本在南京和在南极时,质量不一样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宇航员若将一瓶密封的纯净水带到月球上,你认为这瓶纯净水的质量是增加了、减少,还是不变?说出你的判断根据。

  练习册68页知识导航

  布置作业

  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比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观察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并结合前面的内容,这个难点很容易解决,并且学生都能理解,特别是对于到宇宙里质量也不变这种情况。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比较简单的规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单位换算是学生觉得很困难的一部分内容,可以先找几个简单的练习做一做,太难的话会打击学生的信心。

  通过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既提高了他们的常识,又为之后引入天平是准确测量的工具埋下伏笔。

  让学生了解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在实验室主要使用的是天平

  测量工具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图片学生能了解到多种多样的测量质量的先进的仪器。能感受到科学的神奇。

  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有个总体的印象。

  板书设计

  §6.1质量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符号(m)

  2、结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国际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4、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5、托盘天平介绍

  天平的使用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2、将游码移到0刻度线处

  3、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为止(哪边轻就往哪边调)

  4、左物右码

  5、读数=游码+砝码

  《密度》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②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②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社会。

  二、教学重点:

  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三、教学难点:

  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测量?

  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合作探究:

  量筒的使用:

  ①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2页“信息快递”中的问题;

  ②学生交流使用方法。

  3、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6、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7、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结果。

  《密度》教学设计 9

  设计理念:

  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体会

  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法思想,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木块、铁块、铝块、铜块、一杯水、一杯糖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

  学生回答出颜色。(还有其他答案)

  继续引导两杯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

  学生回答出味道。

  继续提问:除了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分辨物质的方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等都是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情景导入:昨天我买了一枚金戒指,想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同学们帮我鉴别一下。

  启发:显然以上的方法都不好区分,今天同学们会学到一种有效的鉴别物质的方法,也就是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

  引言:那么什么是密度呢?下面我们就从已学的质量和体积入手,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

  (1)出示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铁块,谁的质量大?谁的质量小?

  学生回答:铁块质量大,铝块质量小

  接着问:你知道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总结:因为组成它们的物质不同,所以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2)以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出示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哪个质量大?

  学生回答:体积大的木块质量大

  总结: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不同,质量也不同。

  2、猜想与假设: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分析论证

  通过探究,分别计算每个铝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在图象上表示出来。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引入密度的概念。

  有质量/体积若体积是1m3,1dm3,1cm3等单位体积的话,就有质量/体积=质量,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的质量。

  (二)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根据速度定义,引导学生讨论说出密度的定义式。

  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

  注意:(1)ρ的读法和写法。(与p的区别)

  (2)密度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气体。

  展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相同物质的密度相同,与其质量和体积无关。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单位: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是复合单位。

  有:千克/米3kg/m3(板书)

  讨论说出“kg/m3”这个复合单位的读法及物理意义。

  若质量的单位为g,体积的单位为cm3,则密度的单位是:g/cm3(板书)

  展示: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

  学生练习做题。

  学生查看小资料,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变了吗?说明它们表示的物理意义。(记住水的密度)

  学生讨论交流:如何鉴别金戒指的真伪?

  (三)密度的应用

  1、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V=m/ρ

  2、看例题,然后出示变式习题:

  展示:例题

  学生做题,讲解,点评学生做得情况。

  【想想议议】一卷细铜丝,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长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测量?如何计算?(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启发,提示一下学生)

  判断金属球是实心还是空心。

  展示:例题(时间问题,可以课后做)

  三、小结

  以板书内容为纲,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它是这章最重要的一个物理量,我们经过实验知道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等的,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正好反映了某种物质的一种属性,什么属性呢?就是单位体积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的属性,这对于区分不同的物质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把这个比值定义为密度。其公式、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都是由此概念延伸出来的。

  《密度》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如水)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如小石块)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的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小块不规则固体(如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探究测量固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测量固体密度的过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练的使用天平、量筒测算物质密度,认真按规则做好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量筒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

  课前准备:

  天平,小石块,水,酒精,量筒和量杯,相同的两个烧杯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可以利用密度知识来鉴别物质的种类。生活中我遇到的几个问题:

  1、奥运金牌是金做的吗?

  2、首饰店的广告“纯金纯银制造”,可信吗?

  3、实验室里的钩码是什么材料制的呢?

  实际上,我们可以测出制作物体的密度,然后对照密度表就可以判断。

  二、新课教学

  1、测量的原理

  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物质的密度可以测量,只要测量了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通过公式=m/v,可以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

  (1)怎样选择量筒?

  量筒是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规格以所能量度的最大容量(ml)表示,常用的有10ml、25ml、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外壁刻度都是以ml为单位,10ml量筒每小格表示0.2ml,而50ml量筒每小格表示1ml。

  可见量筒越大,管径越粗,其精确度越小,由视线的偏差所造成的读数误差也越大。所以,实验中应根据所取溶液的体积,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分次量取也能引起误差。如量取70ml液体,应选用100ml量筒。

  (2)怎样把液体注入量筒?

  向量筒里注入液体时,应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右手拿试剂瓶,使瓶口紧挨着量筒口,使液体缓缓流入。待注入的量比所需要的量稍少时,把量筒放平,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所需要的量。

  (3)量筒的刻度应向哪边?

  量筒没有“0”的刻度,一般起始刻度为总容积的1/10。不少化学书上的实验图,量筒的刻度面都背着人,这很不方便。因为视线要透过两层玻璃和液体,若液体是浑浊的,就更看不清刻度,而且刻度数字也不顺眼。所以刻度面对着人才好。

  (4)什么时候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

  注入液体后,等1~2分钟,使附着在内壁上的液体流下来,再读出刻度值。否则,读出的数值偏小。

  (5)怎样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

  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学生分组观察实验桌上的量筒。(50ml100ml250ml500ml)

  3、探究: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同桌交流,互相补充。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总结出合理的实验步骤。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习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三、归纳总结

  1、测量形状规则固体的密度步骤

  (1)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m;

  (2)用刻度尺利用数学方法测出固体的体积v;

  (3)利用公式,可以算出物质的密度。

  2、测量的液体密度

  (1)常规步骤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②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

  ③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盐水体积v;

  ④用公式;得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由于烧杯会粘有一部分盐水,测量结果中测得的质量与体积没有统一而导致测量结果有误差。

  (2)优化后的步骤

  ①在烧杯上盛入适量的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②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体积v;

  ③用天平称出烧杯中剩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④用公式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3、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密度

  (1)测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的方法步骤是:

  ①在量筒里盛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②用细线拴住物体,把物体浸没在量筒里的水中,测出物体和水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物体的体积v=v2-v1。

  (2)测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采用“压入法”或“助沉法”:

  采用“压入法”的步骤是:

  ①在量筒里盛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

  ②用细铁丝或大头针将物体按压没入水中,测出物体和水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物体的体积v=v2-v1。

  采用“助沉法”的步骤是:

  ①在量筒里盛适量的水,用细线系住助沉物(如铁块)和被测物,助沉物在下,被测物在上,相隔一定距离,只将助沉物全部沉入水中,测出水和助沉物的总体积v1;

  ②将被测物和助沉物一起全部浸没入水中,测出水、助沉物和被测物的总体积v2;

  ③计算出物体的体积v=v2-v1。

  四、作业

  1、p17、《动手动脑学物理》1-6题

  2、《课时先锋》第二课时

  五、板书设计

  1、测量原理: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刻度尺或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用公式计算密度。

  2、量筒的使用:

  (1)原理;

  (2)量程和分度值;

  (3)使用方法:放平、看平。

  3、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减小实验误差,优化实验方案。

【《密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人教版九年级 密度 教学设计05-01

《密度》教学反思04-10

最新《密度》教学反思04-27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4-17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设计04-27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5-07

物理密度教学反思范文04-29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04-08

密度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