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指导中学生写好记叙文之方法(教学总结)
指导中学生写好记叙文之方法(教学总结)贵州省普安二中:余永正
写作能力是学生必须具有的语文素质能力。《语文新课标》要求,中学生要能定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等。要达到这一要求并非易事,师生都要花大力气才行。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方式表现实际生活的一种文体。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呢?下面介绍记叙文的几种写作思路。
一、开头引入,结尾升华。
古人说:"凤头,猪肚,豹尾。"(元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乔梦符的话)意思是要重视文章的开头,设计一个好的开头会使文章增加色彩,"凤头"的意思是"美"。要美,不能单纯认为就是词藻美,语句美,而是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这也是美。
开头引入的要求是切题,"美",吸引读者。渲染就是能用简要的语句将其意突出,抓住读者,正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当然这是写诗的要求,写文也如此,不是"奇"而是真,"逼真",如同在眼前。铺垫就是做些必要的铺陈和垫衬。
引入、渲染、铺垫的方式很多,如:交待环境,引入人物、事件,如《孔乙己》;点出所写的对象、人、事,如《我的老师》;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交待写作动机。如《背影》《一件珍贵的衬衫》;解题,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如《白杨礼赞》;紧扣叙事,直抒胸臆。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描写环境,渲染气氛,为情节发展作铺垫,如《多收了三五斗》、《故乡》;设置疑团,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结尾要引出、照应、升华,就是把读者从具体的事件、人物中引出,使记叙完整,并把读者引回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引向更为深远的境界。古人说"豹尾",就是结尾要有力,且"画龙点睛",有精神,有神采,就是余味无穷,发人深思,给读者以精神境界或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这就是升华。
结尾引出、照应、升华的方式很多,如:自然收束,回味无穷。如《小桔灯》、《背影》富有感染力的抒情。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含蓄深刻带有启发式,发人深思。如《荔枝蜜》、《故乡》、《多收了三五斗》;呼应开头,点明主题。如《一件小事》、《一件珍贵的衬衫》。
古人讲究"首尾圆合","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白居易《新乐府序》"标其目"就是揭示文章的题旨。"卒章"就是文章结尾。"志"就是主旨。强调开头夺目,结束升华。清朝李渔《闲情偶寄》中"务使开门见山,不当借帽覆顶",形象地说明开头不应该把"山"即题旨遮挡住。宋朝沈义父《乐府指迷》中强调"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须要"必须要放开,结尾要"长留余味",要响亮,像唐朝白乐天《金针诗格》中说"落句欲似高山放石,一去不回。"我们写记叙文也应注意用"回顾之笔,兜裹全篇",首尾一体。
二、开拓视野,兴趣风发。
随着知识积累的日益增多,人的眼界大为开阔,探求知识的兴趣也就更加浓厚。越是不懂的东西越想弄懂,尽快使自己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这时候,学习和写作进入最佳状态,提起笔来,挥洒自如,兴味极浓。可以说,知识的积累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书山学海里遨游,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到读书和写作上来。
其次是新奇的事物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贵在创新、标新立异,刻意求新,不能落入俗套。其具体表现是标题新、主题新、构思新、技巧新等等。前不久,网络上有部电影叫《2*2=5》。这标题太新颖了,激发了广大网友的浓厚兴趣,大家争相点击,先睹为快。中国有部电影叫《团圆之后》,写的是欢乐之后的悲惨情景。这感情上的大起大落,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打乱了观众的思维定势,一如异军突起,反响很大。
置疑问难,挑起争论也是激发写作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把作文题目抛出之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灵感;同时也可设置障碍,予以点拨,使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有一次,我出了这样的题目:《夜,静悄悄》。很多学生冥思苦想,不得要领,十分苦恼。我要求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由"静"想到"动"。在静悄悄的夜里不是还有很多人在默默无闻地工作、在绘制明日的蓝图吗?学生的心里豁然开朗,似有千言万语奔泻而下,写作情绪十分高涨。
在一次主题班会上,我引导学生讨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系时,学生普遍认为:"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会后,我出了一道作文题:《5-1=0引起的思考》。学生马上触类旁通,认识到在求学阶段必须努力做到"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心灵美、勤劳动"。在这一统一体中,忽视或轻视任何一个方面,结果都得等于零。我反复运用求异求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在众多的作文题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置身社会,了解生活。
大自然犹如一个高妙无比的艺术家,她能够幻化出一处处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美景,也能勾勒出一幅幅让人目不忍睹、不寒而栗的画面。这些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画面就一幕幕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我们学生的头脑犹如一张白纸没有一丝污染,你给它着怎样的色,就会出现怎样的画面。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使得社会上某些不良习气有所抬头,再加上电影、电视上播放的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有较大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全方位地指导学生认真地观察、认识了解这些形形色色的事物。
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观察、了解、认识这些事物呢?我认为首先就应该让学生置身社会、接触社会、熟悉生活,经受生活的磨炼,用他们自己的眼去观察社会、用他们自己的思想去感受生活,用他们自己的心灵去体味人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分辨出生活中的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从而做到赞好抑坏、颂美驳丑、扬善避恶。其次,要反复的告诫他们生活中那些积极的、有闪光点的事物,才是生活的主流,才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只有进一步的挖掘它们的深刻含义,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才能反映生活的真谛,也才会真实感人。
四、"以小见大",挖掘深远
取材虽然是身边的一些小事,但生发出的意义应是深远的,这就是"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题材小,不要就事论事,而要把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义写出来,也就是从局部反映整体。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个花斑,却能想像出整只豹子。"尝一脬(pāo)肉,而知一镬(huò)之味,一鼎之调。"从锅里舀取一块肉尝一尝,可以知道一锅肉的味道,这一锅肉烹调的好坏。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我们同学们经历的多是小事,我们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小事,具体写,才容易写好。"以小见大"的写法,还便于细节描写,写得深入,写得生动,表现出深刻认识。如《藤野先生》选材小,写藤野先生批改作业、修改插图,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等,这些小事却能看出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中国留学生的诚恳,治学严谨、认真的态度;《菜园小记》选取的是在延安种菜的一些小事,而且又都是许多片断,可是"小"中见大,把延安大生产运动和军民与困难作斗争的光荣传统表现出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一件珍贵的衬衫》从一件衬衫的小事,我们看出周总理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伟大人格。
生活中的小事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重要的是要留心,善于发现,注意搜集,积累。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罗丹说的这种对"美"的发现,正是从生活认识中得来的,是挖掘出来的。没有收集到丰富的材料,怎么能有"精",有"深"
五、冷静思考,精心选材。
生活中获得的大量素材宛如蜜蜂采集的花粉,还需要进行精心的"酝酿"才能成为真正的蜂蜜。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这一方面多加指导,使学生冷静的思考,精心的选材。在选材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众多的素材中提炼出能够反映时代主流、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题材,也为只有这样的题材才是生活的主旋律,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体现广大人民的心声;也只有这样的题材,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那么,如何去选材呢?一个总的要求就是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具体地说,凡有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主题的材料就选取;凡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不能说明、表现、突出主题的材料就舍弃。要选择典型的材料,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作者围绕表现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这个中心,从战斗场景、战地工作、日常生活三方面选取了三个典型的事例,而所选的典型的事例、逼真的场面、真挚的感情不仅使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共鸣,而且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使志愿军战士的高大形象栩栩如生,优秀品质深入人心。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也应该让他们充分掌握这一点,选取典型的事例、描绘逼真的场面、表达真挚的感情,只有这样的文章,才会给人以震撼、给人以力量。
六、认真剪裁,巧妙组合。
围绕中心选好了材料,还需要根据中心的需要认真巧妙地组织。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将其巧妙地组合起来呢?这就启发学生弄清楚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及所选取的材料。如果顺序能将中心表达得好,就不能用倒叙和插叙,如果硬要用倒叙和插叙。很可能就不会有"水
【指导中学生写好记叙文之方法(教学总结)】相关文章:
写好作文的方法04-29
写好毕业论文方法02-16
语文预习指导方法03-25
中考作文指导方法03-14
如何写好作文的方法10-07
写好作文的三个方法04-26
想象作文的写作方法指导08-20
小学写人作文方法指导09-23
阅读方法之默读法12-18
怎样写好写事的记叙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