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物质管理制度

时间:2023-03-24 08:45:36 管理制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放射性物质管理制度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制度使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一般制度是怎么制定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放射性物质管理制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放射性物质管理制度

放射性物质管理制度1

  1.目的和范围

  为控制辐射源的运输、储存和使用,并以安全方式将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降至最低,使员工意识到发现天然放射物的存在时应对人员和环境进行保护,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所辖范围内涉及海上放射性作业的管理。

  2.术语和定义

  2.1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发生转换,并随之引起其自身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的现象。

  3.职责

  3.1健康安全环保部

  负责制定《放射性物质处理安全管理》,并监督检查各所属单位的执行情况。

  3.3 各所属单位

  3.3.1负责对选择的作业单位的放射性物质处理安全管理进行审批和管理。

  3.3.2负责对作业人员进行培训。

  3.3作业单位

  依据《海洋石油安全管理细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5号)制定放射性生产测试作业的方案,包括放射性物质的运输、使用和保管、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措施和应急措施,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4.管理要求

  4.1放射性物质的作业要求

  4.1.1严格按作业规程执行。

  4.1.2进行测试作业的区域应有明显的警示标志。

  4.1.3操作、安装放射源以及这些放射源出入设备时,除放射工作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围观,不得在设备附近停留。

  4.1.4放射性物质的领、用、存、取都应有严格的登记交接记录。

  4.1.5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应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设施。

  4.2作业前准备

  4.2.1作业前,作业负责人应向健康安全环保部门提交放射源作业方案,并对作业人员进行放射源作业方案及其健康安全环保措施交底。

  4.2.2作业前,作业方负责人还应组织对放射源的使用工具和设备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向作业监督报告,经其许可后方可作业。

  4.2.3 基层单位负责人对使用放射源进行健康安全环保管理,组织落实各种防范措施,指挥现场放射源作业。

  4.2.4 作业前,作业负责人应提交“放射性物品进场申请单”,经基层单位负责人认可后,随放射源带到作业现场,现场安全负责人保存该申请单。

  4.2.5 作业前,作业负责人向现场负责人提交放射源作业方案,对作业人员进行放射源作业方案及其健康安全环境控制措施交底。作业负责人应组织对放射源的.使用工具和设备进行检查,并将情况向现场负责人报告,经其许可后方可进行作业。

  4.2.6 作业前,现场负责人应将作业时间、作业区域以及防护措施等情况通知现场总监,现场负责人确认并通知现场所有人员后方可进行作业。

  4.2.7 作业前,现场负责人还要将msds相关资料提供给现场人员。使其了解msds相关内容后,方可进行作业。

  4.3 运输与存放

  4.3.1 作业方应严格遵守《海洋石油安全管理细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5号)中关于运输与存放的要求。

  4.3.2 作业方陆地运输放射源时应有当地交通部门的运输许可证,往平台上运输放射源时,应申报并办理相应手续,指派专人押运,装运箱和源罐上应注有标志,如:危险物质、吊点、运输要求等。吊装时,绳套应牢固,操作应平稳,做到慢起、慢放。

  4.3.3 作业现场不准长期存放放射源,如生产需要临时存放,则应经现场作业负责人同意。

  4.3.4 放射源在作业现场存放应有专用的存放装置,放射源存放应远离生活区,且不能与爆炸性物质和具有腐蚀的物质同室存放,装置上应有危险性标识。

  4.4 废弃处理

  对失效的放射性物质或放射源外壳应送到国家指定的废弃机构和地点进行处理。

  4.5 应急处理

  4.5.1 凡放射性物质丢失或发生事故后,作业监督应立即组织保护现场,采取一切必要的防护措施,控制事故的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4.5.2 发生放射源事故或丢失后,作业监督与作业负责人应立即向基层单位负责人汇报,并必须逐级向上汇报。

  4.6使用后管理

  作业负责人提出退场申请,填写“放射性物品退场审核单”并经作业监督和现场总监签字确认后随放射源带回陆地。审核单到达陆地后经基层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并留存。

  5.相关文件和资料

  5.1《危险化学品处理安全管理》(hse-w-318)

  5.2《海洋石油安全管理细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5号)

  5.3《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gbz98-20xx)

  6.相关记录

放射性物质管理制度2

  第一条、 为了防止放射性污染, 保护环境, 保障人体健康, 促进放射性物质开发与合理利用, 加强和规范放射性物质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 及有关规定, 结合我校的实际 情况,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与放射性物质相关用语的含义:

  (一) 放射性污染,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 人体、 场所、 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

  (二) 核设施, 是指核动力厂(核电厂、 核热电厂、 核供汽供热厂等) 和其他反应堆(研究堆、 实验堆、 临界装置等);核燃料生产、 加工、 贮存和后处理设施;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设施等。

  (三) 核技术利用, 是指密封放射源、 非密封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在医疗、 工业、 农业、地质调查、 科学研究和教学等领域中的使用。

  (四) 放射性同位素, 是指某种发生放射性衰变的元素中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不同的核素。

  (五) 放射源, 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 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

  (六) 射线装置, 是指线机、 加速器、 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装置。

  (七) 伴生放射性矿, 是指含有较高水平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的非铀矿(如稀土矿和磷酸盐矿等)。

  (八) 放射性废物, 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污染, 其浓度或者比活度大于国家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 预期不再使用的废弃物。

  第三条、 放射性物质管理贯彻国家对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方针: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严格管理、 安全第一。”

  第四条、 学校实行放射性物质使用审批制度, 校属单位在教学、 科研、 生产中使用放射性物质, 必须事先经学校审批, 并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

  程序是:

  1、 使用单位立项、 申请, 提供立项申请书和可行性报告;

  2、 学校审批, 主管校领导审核, 学校校长办公会议决定, 校长签字批准;

  3、 学校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或备案;

  4、 政府环保、 卫生、 公安部门批准, 办理有关手续。

  第五条、 学校对涉及放射的工作实行资质许可证制度, 放射性实验室设置要取得政府环保、 卫生、 公安部门核发的许可证, 从业工作人员要经专业培训取得上岗证。

  第六条、 学校组建放射性物质管理组织, 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管理放射性物质。

  教务处为学校放射性物质主管部门, 教务处实践教学科为办事机构;

  公安处为学校放射性物质协同管理、 监督、 保卫部门;

  校内各拥有放射性物质的单位为放射性物质直接管理部门。

  第七条、 学校放射性物质管理实行责任制度

  (一) 放射性物质管理组织责任

  1、 学校放射性物质主管部门教务处的责任

  (1) 宣传贯彻落实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2) 制定校内放射性物质管理制度, 并组织落实;

  (3) 组织放射性物质清查、 统计、 填报相关的报表;

  (4) 管理放射性物质的采购;

  (5) 监督相关单位对放射性物质的验收、 计量、 使用、 保管;

  (6) 负责放射性警示标记的设置与管理;

  (7) 主管放射性废料的处置;

  (8) 就放射性物质管理相关问题协调学校与环保、 卫生、 公安部门的关系。

  2、 学校放射性物质协同管理、 监督、 保卫部门公安处的责任

  (1) 负责放射性物质存放地点的安全设施标准确定, 建设督办;

  (2) 学校放射性物质统计资料在公安部门的报送;

  (3) 学校放射性物质使用安全监督;

  (4) 负责放射性物质存放地点的安全保卫;

  (5) 就放射性物质管理相关问题协调学校与公安部门的关系。

  3、 学校放射性物质直接管理部门(各院、 部、 分析中心等) 责任

  (1) 确定放射性物质管理的领导人员、 使用人员、 保管人员;

  (2) 负责放射性物质使用场所的建设;

  (3) 负责放射性物质使用场所安全设施的建设;

  (4) 负责放射性物质使用人员和放射性物质保管人员的培训、 行为管理;

  (5) 负责放射性物质使用的安全管理;

  (6) 负责放射性物质使用产生废物的分类整理、 储存、 保管、 处理;

  (7) 计量、 统计、 报告放射性物质使用和库存情况。

  (二) 放射性物质管理人员责任

  1、 放射性物质库房管理人员责任

  (1) 对入库管理的放射性物资进行计量验收;

  (2) 建立放射性物资库存保管账, 及时登记出入库数量;

  (3) 月末对库存放射性物资进行清点对账, 按规定报送有关数据;

  (4) 建立库房记事簿, 随时记录有关事宜;

  (5) 管理库房门窗、 门柜钥匙;

  (6) 做好库房防火、 防盗、 防射线泄漏的安全工作, 随时查堵、 报告安全隐患。

  2、 放射性物质使用人员责任

  (1) 建立放射性物质使用登记簿, 随时登记有关事宜;

  (2) 要准确计量、 记录放射性物质使用情况;

  (3) 按操作规程使用放射性装置和放射性物质;

  (4) 按规定检查检修放射性装置;

  (5) 维护放射性使用场所的环境, 防止放射性污染等环境事故;

  (6) 按规定收集、 包装、 储存放射性废物。

  第八条、 放射性物质的使用管理

  (一) 放射性物质使用必须经批准, 取得政府机关核发的资质证书;

  (二) 放射性物质使用设施建设选址必须合理、 建设质量必须达到标准, 符合环境保护、卫生、 安全(公共安全、 安全保卫) 的有关规定;

  放射性物质使用设施要设置防辐射警示标识;

  (三) 放射性物质使用必须具备安全措施和保护器具:

  (四) 放射性物质使用必须建立安全操作规程, 并切实可行, 得到贯彻执行;

  (五) 放射性物质使用人员上岗必须经专业培训、 经体检合格、 取得有关部门的资质证书;

  (六) 建立放射性物质使用记录, 详细记载使用人员、 使用时间、 使用范围、 用量、 操 作运转情况、 产生废弃物的种类与数量等。

  第九条、 放射性物质的库存管理

  (一) 学校统一设置符合环境保护、 卫生、 安全(公共安全、 安全保卫) 的有关规定的放射性物质保管库房, 配备专用铁柜, 供各单位存放放射性物质, 暂时不用的放射源, 为了安全起见, 可送放射性物质库房保管, 用时再取回;

  (二) 放射性物质库房设置防辐射警示标识;

  (三) 放射性物质库房要建立库存保管账, 定期清点库存量, 核对帐目和实物, 使之相符;

  (四) 放射性物质库房要建立出入库制度, 严格计量管理, 严密程序和手续;

  (五) 放射性物质库房物品摆放要合理, 消除不安全因素, 放射性物质库房不得存放易燃、 易爆、 腐蚀性物品;

  (六) 放射性物质库房要建立安全保卫制度, 采取有效的防火、 防盗、 防射线泄漏的安全防护措施;

  (七) 放射性物质库房要设置安全防范备品, 确保需求;

  (八) 进出库房人员要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条、 放射性废物管理

  (一)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应采取各种必要措施, 尽量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或减小体积。

  (二) 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在本单位暂存期间, 应严格管理, 有效控制, 保证人员安全和环境不受污染。

  (三)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不得自行在环境中处置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 要集中收处。

  (四)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 应按规定对本单位的废物进行收集、 包装和送贮。

  (五) 放射性废物的收集规则:

  1、 放射性废物应按要求分类收集, 并装入带有分类标记的专用口袋内(容器内);

  2、 严禁将放射性废物混装到一般垃圾中, 也不得将一般垃圾混入放射性废物中;

  3、 废放射源应单独收集存放, 不得混在一般放射性废物中;

  4、 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闪烁液, 应用不锈钢或玻璃钢罐贮存;

  5、 产生放射性废物的单位, 应设专门场所存放放射性废物, 并设置电离辐射标志。

  (六) 放射性废物的包装规则:

  1.装放射性废物的专用塑料口袋应密封, 不破漏;

  2,含有尖刺及棱角的放射性废物, 应先装入硬纸盒或其它包装材料中, 然后再放到塑料袋内;

  3,每袋废物的表面剂量率应不超过 0.1msv/ h(l0mrem/ h), 每袋积不超过 30l, 重量不超过 20 k g。

  (七) 放射性废物的送贮(处) 规则:

  1、 废物应干燥, 游离液体率不大于 1%;

  2、 废物性能应稳定, 无挥发性、 易燃、 易爆等不稳定性物质, 无强氧化剂、 腐蚀剂等物质;

  3、 试验植株应脱水、 干化或灰化;

  4、 动物尸体应固化于水泥中, 或反腐、 干化、 灰化;

  5 、 废放射源应放在包装容器中, 损坏的密封源应重新包装, 并附上有关的卡片;

  6、 包装体外表面的污染控制水平分别为: α< 0.04q/ cm2;β<0.4 q/ cm2;

  (八) 向环境排放放射性废气、 废液, 必须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 对不得向环 境排放的放射性废液进行处理或者贮存。

  向环境排放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的放射性废液, 必须采用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排放方式。

  禁止利用渗井、 渗坑、 天然裂隙、 溶洞或者国家禁止的其他方式排放放射性废液。

  第十二条、 法律责任 放射性物质管理、 使用、 保管单位及人员,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依法追究责任:

  (一) 向环境排放不得排放的放射性废气、 废液;

  (二) 不按照规定的方式排放放射性废液, 利用渗井、 渗坑、 天然裂隙、 溶洞或者国家禁止的其他方式排放放射性废液;

  (三) 不按照规定处理或者贮存不得向环境排放的放射性废液;

  (四) 将放射性固体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许可证的单位贮存和处置:

  (五) 未经许可, 擅自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

  (六) 不按照许可的有关规定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

  (七) 不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制定事故应急计划或者应急措施;

  (八) 不按照规定报告放射源丢失、 被盗情况或者放射性污染事故。

  第十三条、 本办法从修订之日起试行。

放射性物质管理制度3

  为了加强医用放射性物质、剧毒试剂等危险物品的安全管理,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医院财产安全,根据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规定,特制定我院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办法。

  一、凡属我院医疗、化验、放射、化疗用的,能致人中毒成瘾的药物、化学物品、放射元素、氧气、易燃易爆物品,都属危险物品。

  二、危险物品安全实行分级管理,即保卫科管理和使用科室安全管理。使用科室须有专人具体管理,并要有安全管理办法及安全管理制度。

  三、保卫科由专人对医用放射性物质、剧毒试剂等危险物品,进行安全管理和安全检查,并造册登记,建立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档案,每月检查一次,作好检查记录。遇到节假日前,保卫科组织力量,对危险物品安全集中进行检查,并作好检查记录。对于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应立即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相关部门限期整改。

  四、危险物品如发生失窃、失火、爆炸等危急情况时,保卫科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扑救,保护好现场,并立即上报公安机关或消防部门进行处置,对相关责任人和部门按实际情况划清责任,进行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可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放射性物质管理制度4

  1、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放射事故管理规定》、《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及国家有关规定;并主动接受、配合卫生、公安部门的监督和防护监测机构开展监测工作。

  2、建立、健全放射源防护和安全管理档案,保证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并在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指导下建立放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3、建立放射防护和安全管理组织,设立专(兼)职防护和安全管理人员,落实放射源管理责任制,确保放射安全防护管理人员能接受放射工作法规和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并有效地开展工作;每二个月至少对放射源的管理及防护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有文字记录。

  4、严格按放射安全、防护要求设置放射源和防盗、防丢失、防辐射设施,在放射源工作场所设立放射警告、警示标志,并有专人管理。

  5、严格按放射性物质工作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工作,不超许可范围工作。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要及时办理'放射工作许可证'的申请、换证、复验审查、变更、注销等手续。

  6、新、改、扩建放射工作场所时,及时办理预防性审批、验收等手续。

  7、及时组织放射工作人员按时接受个人剂量检测、放射工作培训,并做好就业前、中、后的`健康体检的组织工作;放射工作人员持证上岗。

  8、未经卫生、公安部门批准,不得购买、转让、调拨、借用或自行处置放射源。

  9、如发生放射源、设备遗失或者发生放射事故时,及时向卫生监督和公安部门报告。

放射性物质管理制度5

  1、 放射性物质、剧毒试剂的安全管理由药剂科及有关使用科室负责,落实专职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确保安全。

  2、凡有储存及使用放射性物质、剧毒试剂等危险品的科室都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3、建立严格的审批、采购、领取、使用和登记手续。

  4、 使用放射性物质、剧毒试剂,必须建立严格的领取、清退制度,做到:谁用谁领,随用随领,领取数量不得超过当班的使用量,剩余的`要及时退回,不得乱存乱放或私送他人。

  5、 外出采购、运输,应指定专人专车;入库前必须严格核对数量。

  6、 存放危险品仓库(室)的地点、场所要有严格的安全防范措施。

  7、 对放射性物质、剧毒试剂要指定专人专柜保存(专管人员名单报保卫科备案),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8、对放射性物质、剧毒试剂的保管,坚持分间、分类储存,严禁混放,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9、严禁任何人在放射性物质剧毒试剂库区吸烟,不准将火种、易燃品等物品带入仓库。

  10、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仓库。

  11、未经安全培训,不熟悉危险品的人员不得上岗。

【放射性物质管理制度】相关文章:

建材放射性物质控制标准有待修改12-11

物质10-25

物质非物质化进程的哲学反思12-10

《暗物质》10-25

暗物质10-25

物质的量09-29

物质的意思09-02

环境放射性污染的危害与防治12-14

施工企业物质设备管理制度(精选10篇)07-20